网上有关“什么是小学科学备课中的理论支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小学科学备课中的理论支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学科学课程还应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部分学生在成年以后,会从事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工作。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对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小学科学课程还包括设计与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学科内容的综合上。小学科学课程中,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不仅可以为7~9年级理科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性别、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个体条件的不同,科学课程都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科学课程还要着眼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考虑科学道德和伦理的选择。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组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以实证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学研究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有时也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听讲来接受科学概念。探究式学习需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

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需要采用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讲述、示范、观摩,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近几十年来学习科学研究揭示了儿童发展和学习过程的许多规律。研究表明,儿童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教育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遇。学习科学研究还表明,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发生,包括概念的扩展和建构以及错误概念的抑制和转变。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发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着降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科学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的发展潜能,还证明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师、同伴和社区文化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环境的重要提供者。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支持作用,让学生主动而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和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组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对学生学习的评测,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评测应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课程各项目标的实现;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7857.html。评测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科学素质的各个方面。评测包括对学习的形成性评测和总结性评测,应以形成性评测为主;并考虑采用多种方式和多个主体的评测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标准制定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继承性和实用性。本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分别阐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作用、性质、理念、目标、学习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体现了整个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前言部分,首先阐述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国家对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十年来,学习科学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学习科学的强大潜力,还强调了从小培养儿童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些都是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是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并与小学阶段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要求;体现了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将近几十年来有关学习科学研究的成果,包括探究式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运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等新的教育理论,体现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中。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还强调了探究式科学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程目标部分,以简洁的语言表明课程的总目标和四个方面的分目标。目标设置的依据和解释,已经在前言部分阐述。

内容标准部分是说明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共分三个部分: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在标准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统呈现。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中选取了21个主要概念,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125个比较小的、和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概念,在标准中称之为“分解概念”。对每一个“分解概念”举例加以说明,并给出学习内容的目标,以便《标准》使用者较容易地理解和实施。概念的陈述以叙述内容为主,即说明“这是什么”,尽量减少过于抽象的名词定义。希望学生了解科学并不是空泛的定义,科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以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设计与技术领域代表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将其包括在本标准的学习内容之内,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设计与技术部分包括了3个主要概念,并分解为15个比较小的“分解概念”,也给出了相应的举例和学习内容目标。

内容标准的第三部分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内容。科学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21.html。科学探究是科学家获取新的科学知识的方法,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多种实现方式的、不断循环和上升的过程。在学习内容中列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要素,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体验和了解。

实施建议部分是对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的建议。教材和有关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它是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中国国土广阔,各地区情况差别较大,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标准具体运用于教学实践,这就需要通过教材的编写者来实现。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也要依靠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面对中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现状,普遍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重点保证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保证其科学教育工作条件又是当务之急。实施建议中还对教学、评价和其他与教学过程有关的支持条件提出了建议。

附录一给出了科学知识内容标准中学习内容目标栏一项所涉及动词的说明。附录二是两个从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优选出来的案例。一个案例采用观察的方法,另一个案例采用单变量实验的方法收集实证。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二、分目标

(一)科学知识

1.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通过对地球与空间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二)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学家通过实证、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及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321.html

3.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

4.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认真完成预定的任务。

2.依据实际证据,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相联系,识别日常生活中科学的应用;了解人们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并使社会的生产和文化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2.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始考虑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知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对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上的责任。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科学知识

内容标准中的科学知识选自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的主要领域。从这三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适合于儿童学习的主要概念,可以为儿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便于使用者了解标准中所选概念的依据,在表一中列出了三个科学知识领域的主题和核心概念,但它们并不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理解的概念层次。

表一、科学知识领域的主题和核心概念

领域 主题 核心概念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7657.html

物质科学 物质 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物质的特性取决于它的结构和成分

可以按不同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分离

物质可以以不同形态存在,但是物质不会消失

能量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转换并保持总量的不变

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

能量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能量,并把能量保持在人类可用的形式上

力的作用和运动 物体总以不同形式在运动

运动表现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力的作用需要能量

生命科学 生命的主要特征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生物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适应环境以维持生存

生物有生命周期,有生有死,通过遗传繁殖延续后代

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多样性 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给养分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481.html

植物能自养,还能提供人和动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微生物一般不能用肉眼观察到

生物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人类 人类是进化的产物

人与其他动物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有语言、思想、复杂情感和意志

地球与空间科学 地球与太阳系 太阳系只是宇宙中很小很小的部分,太阳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运动,因此形成了昼夜和季节

自然环境保护 地球以及围绕地球形成的独特圈层构造,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必须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在表二中,列出了要求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主要概念共21个,每个序号后的说明是这21个主要概念的表述,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其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主要概念有10个,生命科学领域有7个,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有4个。

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主要概念,需要从他们周围熟悉的事实、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开始,先建构一些较为具体的概念。标准中对每个主要概念进行了分解,共分解成125个“分解概念”。在这些表格中的第一列是对这125个分解概念的表述;第二列是举例说明与该概念有关的事实和现象;第三列是学习内容的目标,给出对该概念学习程度的简要说明,供教学、教材编写和评测时使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

第1部分 前言

第2部分 课程内容

第3部分 实施建议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6个,生命科学领域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通过以上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初步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 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观占 使学生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 量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能和物质的存在状态;通过实验,学习简单测量工具的使用,学习一些量的特征的测量和记录方法;能依据性能对物体或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水的三种状态; 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观察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热、冷空气的流动现象;通过简单的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 通过查阅的方法,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小组讨论,列举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 特征,运动有多种形式,可用速度描述运动和比较其快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常见的力,了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1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高低与强弱,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2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3 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开展对热现象的探索,了解热的表征、热的传递、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4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开展对电现象的探索,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5 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6 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 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426.html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能量的各种形式,以及如何实现能量的转换。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7072.html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生命世界包含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水和空气等,在此基础上,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植物能够制造营养物质,可供自身利用;而动物则不能制造营养物质,只能利用植物等生物制造的营养物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 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 界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大自然 爱护生物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

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学习观察和简单归类的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了解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5、6年级的学生能通过显微镜从微观上观察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栽种盆栽植物等活动,对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初步认识植物体生命过程中需要养分,且植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会发生变化;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等途径,初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具有适应其所在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并都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相应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262.html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多种途径, 初步认识人体的结构组成,以及保健常识,进而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等途径,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过程以及生物的繁殖特性;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调查等多种途径,讨论某些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学习调查的方法,初步认识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举例说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讨论人类活动 对动植物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地球是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 星球。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 和空间的复杂性,需要对它们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测、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热情,发展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 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218.html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学习目标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470.html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太阳和月球等天体的观察,学习实地观察和观测的方法,初步认识一日内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 等自然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337.html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地球上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岩石等组成物质,以及自然现象和一些规律的观穴 学习对事物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 等方法;通过对比实验、辩证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初步认识地球物质不断变化并且互相影响,形成多种自然现象。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030.html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和分析资料,学习分析与 综合的思维方法,初步了解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资源和能源,知道保护它们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 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保 护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落实到行动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人类观察自然、研究各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而产生科学,科学的核心是发现;对科学加以巧妙运用以适 应环境、改善生活而产生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人类 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系 统性的开发、生产、加工、建造等,这便是工程,工程的核心是建造。运用科学、技术和工程,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3046.html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制作等活动,了 解工程师职业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同, 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科学原理,而工程师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实际应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

在教学

关于“什么是小学科学备课中的理论支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