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济贫院遗迹,它有着色彩斑斓的墙壁和一个壁炉,这让人们对19世纪早期为帮助穷人而建立的济贫院有了更深的了解。

来自伦敦考古博物馆(MOLA)的专家参观了拥有200年历史的圣潘克拉斯济贫院,并惊讶地发现了“这些原始建筑的很大一部分”和“关于居民和主人生活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新细节”。

MOLA的项目经理格温?威廉姆斯(Gwilym Williams)表示,这些证据“与流行文化中经常描绘的黑暗、肮脏的济贫院截然不同”,尤其是在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作品中。

教区地图上没有太多关于这座建筑的信息,然而,专家们看到了高达一米的墙壁,上面涂着色彩鲜艳的灰泥,还有曾经为房间取暖的壁炉。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陶器,盘子上印有圣潘克拉斯的形象和“米德尔塞克斯郡穷人圣潘克拉斯的守护者”的字样,还有一把带马毛刷毛的骨牙刷的残骸,这些都表明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新的证据表明,圣潘克拉斯济贫院可能一开始就有更大的支持兴趣。

威廉姆斯先生说:“虽然监狱设施简陋,但囚犯们并不是来受罚的……那里有花园、医务室和托儿所。”这些就像加热的房间或墙上的淡蓝色油漆一样,承认了他们的需求。”

这座建于1809年的建筑原本打算容纳500名囚犯,但到了19世纪50年代,人数飙升至1900人。

1865年,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对伦敦济贫院的一项调查发现:“过度拥挤……必然会导致发生这种情况的病房不健康。”

威廉姆斯先生认为,这个场景可能是《雾都孤儿》中的场景,尽管露丝·理查森(Ruth Richardson)在2012年出版的《狄更斯与济贫院》(Dickens and the Workhouse)一书中指出,克利夫兰街的济贫院和住在附近的人是灵感的来源。

济贫院历史学家彼得·希金波坦(Peter Higginbotham)在他的网站上写道:“罗伯特·布林科(Robert Blincoe)是济贫院的一名儿童囚犯,那里人满为患,到处都是虫子。狄更斯的《雾都孤儿》(Oliver Twist)的故事可能就是根据他的故事改编的。”

除了接受基础教育外,布林科和他的狱友们有时还要每天工作12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从事采摘麻絮的苦差事。

查尔斯·狄更斯信件项目的主编利昂·利特瓦克博士说:“狄更斯的名字立刻与维多利亚时代生活的阴暗面联系在一起,这些阴暗面让我们着迷,但同时也让我们反感。”

“他与济贫院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如我们从《雾都孤儿》和《我们共同的朋友》等小说中所熟知的那样,狄更斯热衷于揭露全国许多济贫院持续存在的状况。

然而,在这些小说作品中,他软化和美化了这些描述,以免冒犯他忠实的读者。然而,他的新闻工作是另一回事。在那里,他要直率得多,用个人观察得出的耸人听闻的细节来填写他的账目。”

他补充说:“虽然狄更斯本人并没有写关于圣潘克拉斯济贫院的文章,但他的朋友兼撰稿人亨利·莫利(Henry Morley)在1861年发表的一篇名为《被冻结的济贫法》的文章中写了这篇文章。”

狄更斯寄给他一份从朋友那里收到的描述,描述了一个女乞丐在圣潘克拉斯济贫院的严寒中等待她的面包救济金。穷人被迫等待的条件是这样的,很多人一开始就不愿意来领取面包。”

1929年,圣潘克拉斯济贫院成为圣潘克拉斯医院,该医院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轰炸,一些济贫院的建筑被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