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娃哈哈宣布上市是宗庆后食言,你可能压根不明白这个对外一直以“民营骄傲”自诩公司的内心独白。
“永不上市四大家”迎来了第二位食言者——娃哈哈。
从2017年11月开始宣布自己有上市计划,到今年3月至4月间各大媒体开始爆料娃哈哈员工被“退股”风波,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不缺钱的娃哈哈,在没有上市必要的前提下,毅然选择了和一众“独角兽”抢夺上市赛道的不归路。
也许所有人心里都会有一个疑问,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具备,娃哈哈为什么要上市?
诚然,中国股市习惯性的扮演着为一些处在“成长烦恼期”的大型企业寻觅融资渠道的角色。然而从股东诉求上,我们还是无法找到宗庆后希望娃哈哈上市的动机。
不过,就在探讨股东诉求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在退股风波背后,员工持股平台对于娃哈哈企业所有制的决定性意义——以及隐藏在股权机构背后,娃哈哈上市的真实诉求。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异常简单——作为一个曾经以民营为主导的公司,娃哈哈的民营性质持股份额包括宗庆后29.4%以及员工持股平台24.6%,两者合计达到53%——一个虽然绝对比例不高,但仍然以民资为主导的持股比例。
而在国资成分这边,杭州上城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杭州娃哈哈46%——一个虽然不控股,但通过一个小型资本运作便可喧宾夺主的持股比例。在杭州上城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背后,是杭州上城区国有资产委员会100%持股。
(娃哈哈持股结构图)
事实上,娃哈哈集团一直没有经历过完备的股份制改造,股权价值一直是一笔糊涂账。
成立于1993年的娃哈哈,从1999年起便开始推行旨在将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捆绑的员工持股激励制度。据悉,只要在娃哈哈工作满一年的员工,通过考核之后,便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娃哈哈股份,每股1元,每年分红,一般每股按0.8-0.9元分;最高时,每股分过1.2元的红利。
此后,宗庆后曾对外披露娃哈哈已经实现了全体员工持股,其全部股东数量达到15000人。
按照证监会规定,除少数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金融企业外,上市前持股职工人数超过200人的,一律不准上市。存在工会持股、持股会以及个人代持等现象的公司也不准上市,除非上市前予以彻底清理。
而据南方周末报道,退股的事情始于2018年春节前后。网传消息称,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作为股份回购方,对此回购的每一股股份支付的全部对价共计3元,其中2元以特别分红回报的方式支付给持股员工,1元作为股份回购价。对于外界流传的“娃哈哈以2.6元回收每股”,娃哈哈内部员工对媒体表示,扣除税费之后,差不多便是这个价格。
而如果根据工商数据的计算,娃哈哈这家2016年营业收入达到约500亿的公司,目前总体注册资本仅为5.26亿元人民币,员工持股认筹总金额为1.29亿。如果按照当时1元/股的价格反推,员工持股平台累计持股为1.29/1=1.29亿股——反过来说,这次回购,最多只需娃哈哈公司斥资3.3亿元左右,便可完成对员工持股平台的全部回购。
那么如果娃哈哈的员工持股被尽数回购,娃哈哈的持股比例将会变成国资持有61%对比宗庆后持股39%,娃哈哈将从民营之光,变成由国资控股的公司——我们不如再放宽一些条件,即使不全额收购,只要娃哈哈能完成6成的员工持股回购,耗资1.96亿,国资持股比例就会上升至51%,宗庆后也将因此话语旁落。
我们似乎突然明白的宗庆后不希望上市的原因,以及国资股东背后的上市诉求。
2017年10月,浙江省发布“凤凰计划”,希望在十三五期间,将国资控股企业资产证券化率提升至75%——而在11月,宗庆后“食言”宣布娃哈哈会考虑上市,时间节点配合的天衣无缝。
而在娃哈哈内部,宗庆后一直推崇“人治”。很多媒体采访娃哈哈员工都表示,直到今天,娃哈哈依然是宗庆后的一言堂。
事实上,早在90年代,宗庆后曾有过要上市的想法。1993年,宗庆后成立了杭州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其与手下经营团队掌握了公司绝大部分股权。此后,宗庆后曾试图推动自己娃哈哈美食城单独申请上市。但在1998年,以证监会的否决告终,而被拒绝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其员工持股制。
不过此后,娃哈哈在宗庆后的带领下,一路顺风顺水,2012年便正式进入500亿俱乐部。2013年更是创造了近800亿的巅峰销售额。宗庆后在2014年曾定下过雄伟目标,将来娃哈哈集团的营收要达到1000亿元。
一直将现金流、利润率作为发展底线的宗庆后,保证了公司没有负债。有业内人士指出,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即使业绩连年下滑,娃哈哈也不会赔钱。“我们有100亿的现金”也堪称是宗庆后的“名言”了。彼时的娃哈哈确实衬得起“不差钱”这一说法。
2017年,宗庆后之女宗馥莉曾尝试收购一家在港上市的公司,当时便被市场解读为娃哈哈意欲借壳上市。当年3月31日,中国糖果的一则公告将娃哈哈和中国糖果推到了舆论关注的热点之下。
公告显示,中国糖果主要股东与潜在买家于订立意向书,订立可能收购事项及可能自愿要约的若干初步条款。在有关可能收购事项方面,潜在买家拟作出可能自愿要约,以收购中国糖果不少于50%的投票权。次日,中国糖果发布公告,宗馥莉将以现价31.44%的折让价,即每股0.3565港元,花费5.73亿港元(约合5.07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糖果。
但此后,这笔被市场认为借力资本市场给娃哈哈带来更多发展可能收购案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数据显示,截至7 月13日,宗馥莉仅收购中国糖果26.03%的股份,未达50%的收购要约目标,该笔交易宣布无效。
在资本市场看来,宗馥莉与宗庆后有歧见——一个接受西方文化熏陶,一个是在红色背景之下长大,两者对待资本态度不同。
然而,父女之间,是否真有那么大的不同?
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一直承接着企业救世主的角色——对娃哈哈来说似乎也并不例外。
娃哈哈的上市也有其内在的驱动力,即其连年下滑的业绩。事实上,在立下了千亿目标之后,娃哈哈的营收就开始出现下滑。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报告》,2017年娃哈哈以456亿元营收排名327位;而2016年、2015年,娃哈哈分别以494亿元、720亿元的营收排名第70位、第31位。宗庆后离此前的千亿目标也越来越远。宗庆后离此前的千亿目标也越来越远。
有分析指出,娃哈哈在已进入诸侯纷争的饮料行业中已经落于下乘,其传统明星产品营养快线等单品相继出现老化问题,同时缺乏创新产品接棒。
数据显示,在2014年-2016年的三年间,娃哈哈的大单品“营养快线”销售额从153.6亿元跌落到84.2亿元。此外,娃哈哈瓶装水的市场份额也在2016年被后来者百岁山超越,数据显示2017年3月,娃哈哈瓶装水在占据80.7%市场份额的瓶装水六巨头中位居第五,排在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康师傅、百岁山之后,市场份额仅为8.6%。
娃哈哈并未坐以待毙,而是早就展开了多元化布局。2010年,娃哈哈便进军奶粉行业,2012年,娃哈哈又斥资17亿元投资娃欧商场,2013年,娃哈哈还高调进入白酒行业,推出领酱国酒。
然而,这些多元化布局均无疾而终。宗庆后曾自曝奶粉业务未盈利;在杭州开设的娃欧商场也被曝拖欠租金,最终解除合同;领酱国酒也尚未在市场上掀起水花,便销声匿迹。
多次尝试均未能重振娃哈哈的业绩,但宗庆后依然在为“三十而立”的娃哈哈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宗庆后将目光转向了机器人,成立了机电研究院,在装备制造业上开发新的产业。事实上,宗庆后在抛出“在适当时候也会考虑上市”的论调时便曾指出,未来会考虑收购海外高新技术项目。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近几年业绩不断下滑的娃哈哈,若再不借机上市,未来想要上市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