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高一历史学考必考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一历史学考必考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一历史学考必考知识点有: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3、从“无为”到“有为”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董仲舒其人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5、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

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知识点。以下是一些需要掌握的高中历史知识点:

1.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世界古代史: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古美洲文明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主要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世界近代史主要包括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要事件。

4.历史人物:包括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也包括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拿破仑·波拿巴等。

5.历史地理:包括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理概念,如九州五服、三山五岳等;也包括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理概念,如地中海地区、欧洲大陆等。

 高中历史知识点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2016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

 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

 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

 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

 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

 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

 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拓展: 高中历史备考知识点

 一、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先定论;经营致富;节约简化教仪;反对特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四、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中国1915年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五、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一)经典力学

 1、天文学

 (1)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10年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开创者”,其三大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意义:牛顿的经典力学,

 ①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及与之有关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⑤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⑥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生物学

 1、背景:神创论占统治地位。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基督教神学受到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19世纪,生物学领域迎来重要转折。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是其中两项最重大的成就,它们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2、主要内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1863年,英国科学家发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

 3、意义:

 ①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基础。

 ②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它进行宣传,唤醒国人,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

 (三)能源领域

 1、“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18世纪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强世界的联系。

 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

 ①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电力能源的开发:1867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3、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还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高一历史学考必考知识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