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尧禾镇的经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尧禾镇的经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本镇是以农业为主导经济,镇区经济商贸、饮食、加工、修造、副食加工等也有很大发展。总耕地面积6198.97公顷,其中园地3185.58公顷,耕地3013.39公顷,土地利用是以种植苹果、粮径作物、蔬菜作物为主的农业镇。2002年苹果总产量17186吨,粮食总产量8316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38万元。
1961年建尧禾公社,1984年改乡,次年改镇。
镇境有铁牛河水库,供县城生活用水。
农产以苹果为主。乡镇企业以粮食加工、建材为骨干,有榨油厂、机砖厂、纸箱厂和水泥制品厂。
集镇建设规模较大,有新建的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品市场。有金融、邮电、工商、税务、电力、粮食、农技等县属单位。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事分开,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构,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精简机构、大力压缩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提高行政效率。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功能齐全、富有活力的乡镇一级政权组织。 按照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将乡镇行政、事业、企业职能和人员划开,变过去“一揽子”抓工作为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农村经济工作上来。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告服务职能,抓好政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础工作,实施城镇化战略,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功能,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具体职能是:
1、负责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本辖区的贯彻和实施落实;
2、统筹规划,研究制定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点,安排部署中心工作和阶段性工作,并运用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综合管理、提供服务和监督检查等机制实施落实;
3、负责本乡镇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重大举措的实施落实,做好乡镇思想建设及经济建设的宣传工作;
4、负责本乡镇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乡镇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任务;
5、负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础工作,实施城镇化战略,指导、协调村(居)民自治工作;
6、负责做好本乡镇共青团、妇联、人民武装和统战工作,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7、负责本乡镇社会服务性和技术服务性体系建设,协调、组织实施本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项服务工作;
8、负责本乡镇辖区内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并依法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为本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9、负责本乡镇财政管理,认真执行请示报告、财政预算和公开监督审计等规章制度;
10、负责本乡镇职权内干部、职工的管理、教育、培养、考核、选拔、任用、奖惩;
11、负责做好本乡镇扶贫救灾、社会救济和移民安置工作,确保社会安定;
12、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它方面工作。
关于乡镇党委政府等领导职数分配规定
乡镇党政领导实行交叉任职一般配备4~5人,建制镇可增配1名副职。乡镇人大主席或副主席的配备按陕发[2001]20号文件执行。乡镇一级不设政协机构和人员。乡镇人武部长按陕办发[2001]5号文件规定配置。
小营镇的经济发展
隆回,中国金银花之乡,周恩来赞誉的三辣之乡,宝庆辣椒、红皮大蒜、虎爪生姜驰名中外,年种植面积6万亩,是国家辣椒生产基地和辣椒外贸出口基地。
金银花
隆回金银花自70年代初,开始栽培以来,已有30余年历史。近10年来,我县把金银花列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了产业建设步伐,面积、产量、产值稳步增长,2003年面积已发展到28万亩,产量10000吨,产值1.5亿元左右,产品畅销桂林、广州、重庆、南京等大中城市及及全国各大制药厂。
隆回辣椒(宝庆辣椒)
隆回辣椒为本县传统产品,现在常年栽培面积3万亩左右,主产区分布要桃洪镇、山界回族乡、北山乡,其余在全县范围各地都有栽培。解放前主要分布在隆回南面山界回族乡,北山乡回族居住地区,据县志记载,民国38年的播种面积2500亩,产干辣椒150吨,50年代后发展较快,面积增到万亩,57年被定为国家辣椒生产基地,播种面积突破1.2 万亩,总产1000吨,58年当时的生产区:红旗人民公社出席全国先代会,获国务院奖旗。70年代外贸市场看好面积维持在1.2—2.5万亩,总产在550—1670吨之间。79年定为外贸出口基地县。生产面积扩展到3万亩,总产突破2000吨,以后一直维持在3万—2.5万亩之间。
红皮大蒜
隆回大蒜以红皮蒜为主,株高60—70厘料,叶条带披针形,成株攻能叶6—12片,色深绿,蒜苔长50——70厘料,鳞茎扁球形,外皮紫皮红色,茎瓣(蒜瓣)肥大,一股6—9瓣,纵径3.5——3.8厘米,横径4.5—5厘米,单个蒜球头重30——41.5克,辛辣味浓,具有香气,品质上等,八十年代港商曾在香港大公报上的 版面刑栽四个小字,三个大字:宝庆大蒜香、辣、鲜、 隆回红皮大蒜生长期210天左右,九月中、下旬播种,株距2——3市寸,行距6——7市,每667m2,产蒜苔300——4000市斤。
虎爪生姜
隆回生姜主要品种为产区农民称的虎爪姜。根据形态应划归为红爪姜一类,因为它的地上部分担株过长势强,根茎肉应丰腴肥厚,纤维少,淡**,成熟根茎表皮淡**,芽带红色。形成浙江花爪姜,但又有略有区别,,其形似虎爪,根茎伸长略胜花爪姜。其次也有红芽姜和福建的竹姜的特点。平均株单重0.5—1公斤,667平方产量一般在2000公斤左右,近十年播种面积维持在4000—6600之间,主要分布在山界回族乡、桃洪镇、北山乡、金石桥镇等地。解放初期播种面积在80—100亩左右。隆回生姜经历了50年代与70年代两个发展时期,81年总产量为1236吨,种植面积1646亩,98年播种面积为4650亩,总产3822吨,2000年播种面积6600亩,总产6027吨。
向伟大的首长敬礼!
老红军副警卫(少校军衔)2006-1-4 13:23:00 老红军副警卫
等级:老百姓
文章:14
积分:14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1日第 2 楼
--------------------------------------------------------------------------------
宝庆苡米
苡米,又名薏苡(Coix lachryma-jobi L.)。薏仁米、沟子米、六谷子、菩提珠。为禾本科一年生植物。
苡米既是药用作物又是粮食作物,营养丰富。据分析含淀粉62.38%,蛋白质17.57%,脂肪5.85%,灰粉1.3%,每100克含维生系B132毫克,此外,还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赖氨酸、色氮酸、酪氨酸和丙氨酸等氨基酸。
苡米的治病作用和滋补功效,在我国古代医学上就有“治筋骨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本经》)和“苡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祛湿。煎服利水,治热淋;苡仁根捣汁和酒服,治黄疽有效”(《本草纲目》)的记载。现在中西医用苡米治疗肺结核、肾脏炎、瘤肿、肠炎便泻、心脏性水肿、胸膜炎、慢性关节炎及最新研制出一种“苡米注射液”,主要用于防治癌症等。
苡米的主要用途为食用,在宴席上,称为“龙珠米”,港澳同胞和华侨用苡米做粥吃,日本用苡米做高级糕点,因其质地高洁,污染少,近年有选做主粮的。为此,从八十年开始,日本为推进苡米的生产和销售,在全国成立了苡米协会。
苡米栽培历史源远流长,在西汉王充《论衡》中,就有“禹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田姒”记载。近百年来,我市(宝庆)苡米以“颗粒饱满、晶莹洁白、品质优良”而誉满全球远销东南亚。隆回县原属邵阳西区地域管辖,是“宝庆苡米”的主产地。特别是九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我县苡米生产发展迅速,苡米已成为我县的传统出口商品,也成为世界“宝庆苡米”的集散地。1979年,我县苡米播种面积达到9459亩,总产达到905.85吨,分别占邵阳市的51.4%和64.5%,成为邵阳市的主产县,现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0亩左右。年产苡米1000吨。主要销往广东及东南亚各国。
玉 竹
玉竹又名尾参,是少有的药食同源品。性甘,微苦,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效,适用了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渴,内热消渴等病的治疗。
玉竹在隆回已有40余年的栽培历史,经长期生产实践和科研探索,已形成了成熟的种植、加工技术体系。近年来,玉竹被隆回县人民政府列为优先发展的药材品种之一,在政策资金给予重点倾斜,使这一产业在短期内得到迅速发展。2002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常年产量2500吨(玉竹),产值5000万元。相配套的加工业也得到花足发展,据统计个产值上百万元的加工厂家共有20家,其它规模有对较小的加工厂50家,并实行了规范的行业管理,产品质量很稳定,畅销广东、香澳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国。
龙牙百合
百合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lancifdiumThunb)、百合(Lilumbrownii F.E Browh Var virdum baker)、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的干燥肉质鳞片。具有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功用;主治阴虚燥咳,劳嗽咯血、肺瘘、虚热、烦噪惊悸、失眠、多梦等;有镇咳、平喘、祛痰、抗疲劳、镇静、催眠、提高免疫力,升高外周白细胞等药理作用。百合是国家卫生部首批公布的药食同源的食品。百合有药百合、米百合、菜百合、龙牙百合、虎瓜百合之分,龙牙百合是最名贵的一种,它内含丰富的生物碱,蛋白质,矿质元素等,是食品中的珍品,由开其价格昂贵,被奉为贵族食品。
龙牙百合是隆回县传统名牌产品,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邵阳乡土志载称,“百合邵阳出者,特大而肥美”。隆回原为邵阳西区八方一镇地域,是百合传统产地。
茶 叶
茶叶在我县有悠久的历史。据明·洪武时期谢梅林《过新化文仙山下》(现属隆回县罗洪乡境内)诗云:“一县绿荫里,江山似永嘉,丁男多过女,子粒半输茶……”,并“钦定”贡茶18斤,一直至民国建立(公元1912年)才废止。罗洪乡洞下村二组村民邹今太的自留地里。有一株约200多年,高4米,主杆弯曲粗如饭碗(直径约10cm),树冠2米,一次可采鲜茶1公斤的大茶树(可惜1967年被砍掉)。可见我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茶叶兴旺,随我们的合理布局而发挥了地域优势。我县红碎茶品质一直名列前茅,1979年罗洪红碎茶“922101”批唛获全国红碎茶第四套样第一名,兴隆“922101”批唛获全国红碎获第四套第十一名。
1991年,白马毛尖茶,被评为湖南省名茶。
1992年,参麦养生茶,获湖南省科技兴农创新金奖。
1994年,文仙贡茶,获“湘茶杯”银奖。
1995年,白银毫峰、茅坳银毫,获第二届“湘茶杯”金奖。
2000年我县开发出了峰都翠螺茶。产品远销海内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翠玉猕猴桃
品种最新 、风味最佳、居世界之首 ----翠玉猕猴桃(原名良美一号)系湖南省园艺研究所、隆回县小沙江镇,章诗成等同志共同选育出的新品种,2001年9月,通过省级专家鉴定,果实品质特优,果形较大,风味浓郁可口,果实极耐储藏,丰产稳产,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早中熟品种。香港、泰国等外商评价风味独特居当今世界之首。2001年8月26日,新西兰专家考察我县翠玉猕猴桃基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一个有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品种。
地方优良水果——隆回腰带柿
隆回腰带柿是地方优良水果品种。隆回无核腰带柿和腰带柿分别荣获国家柿子品比第七名,南方品种第一名。是一个非常有潜力鲜食品种。全县现有栽植面积1.2万亩,总产量2500吨。该品种树势强,树体高大。树冠直立或半开张,树形圆锥、半圆锥形。叶大而伸展,色浓绿。花两性,花瓣开展或不开展或向外扭曲。果实于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成熟。果大,单果重150-500克。果实中部或近果顶1/3处有明显溢痕。果皮光滑,色泽美观,无纵沟,果顶凹状,果脐陷。果肉橙红色,汁多味甜,糖、蛋白质、脂肪含量高,还含人体必需的铁、钙、磷元素。鲜果采摘后须经浸泡脱涩处理方可食用。一般把鲜柿放在清水中与柿叶一起浸泡7天。隆回腰带柿加工量极少,全县目前尚无专一的机械加工企业。一般民间土办法采用自然晒干制成柿饼。果品以本地零售为主,市场价一般每公斤1.6-2.4元。柿饼零售价一般每公斤7-10元。今后几年,全县将着力打造隆回腰带柿地方特色产品,进一步壮大基地规模,兴办专一的柿饼加工厂,统一品牌包装,力争把全县的腰带柿产业做大做强做出效益。
特早熟柑桔良种 — 隆 园 早
隆园早是隆回自选特早熟柑桔良种,由高级农艺师刘璋卿同志与省园艺研究所研究员向德明同志,邵阳市柑桔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昌猛同志于1973年合作选育成功,田间编号为7301。1980年通过省级鉴定,198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83年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该产品审定命名后,先后在隆回县及周边县、市推广,隆回县1985年至1989年共推广2.4万亩,石门县同期推广至6万亩。全省总面积达到10万亩,年总产达5万吨,其中隆回6000吨。此外,隆园早还先后被上海、安徽、浙江、湖北、贵州、四川、广西、江西等省、市、自治区,并在广西河池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
马 铃 薯
马铃薯是一种粮饲菜兼用的作物,营养成份齐全,在欧洲被称为第二面包作物,由于营养价值高,马铃薯食品已成为目前的一种消费时尚。
我县位于雪峰山盆地,气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生态条件相当好,特别是小沙江地区,由于雨多、雾多、气温较低特别适宜马铃薯的发展。
隆回五彩米(优质水稻)
隆回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水稻是全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九五”期间,全县年均水稻种植面积为83.72万亩,平均单产为414.1公斤年产稻谷35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列全市前矛。
我县地处涟邵盆地西缘向雪峰山脉中段过渡地带,南部多丘岗,以双季稻为主,北部多山地,以中稻为主,全县山峦起伏,群山环抱山间盆地多,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水稻灌浆结实期温度适宜,生态条件好,特别适合发展优质生态米。是全省38个水稻优势产区之一。
油菜 和 花生
油菜和花生是我县主要油料作物,也是我县有传统优势的两大农作物。
一、种植面积大。油菜年种植面积稳定12万亩以上,花生5万亩以上。
二、优质品种多。优质油菜年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占85%左右,主要品种有湘杂油系列油研七号等,优质 花生比例在90%以上,主要品种为湘花生系列。
三、商品率高。油菜的商品率为100%,农民全部出售给加工企业作食用油原料,花生的商品率为80%左右,其中一半左右用作榨油原料。
四、加工企业多。全县有大小油脂加工企业50余家,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南都味尔康油厂、金龙王植物油脂有限公司和城东榨油厂。
五、市场销路好。由于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肥胖越来越多,因此植物油的销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京龙王浓香花生油十分走俏,产品远销长沙、广东等地。
地方良种水果 — 鸡蛋枣
鸡蛋枣是隆回一种优质地方良种水果,因果大如鸡蛋而得名。隆回县现有鸡蛋枣栽植面积0.5万亩。年产1000吨,主要分布在县城南面横板桥、西洋江、荷香桥等乡镇。该品种树势强健,树冠圆头形。果实鸡蛋形。单果重 17.86克,最大51克。果皮黄红色或紫红色,果点白色,大而明显。果顶凹,梗洼深而狭。果皮薄,果肉白绿,肉质疏松、汁液少、较甜,风味中上。鲜果可食率占87.4%,出干率39.8%。自然落果少,果不开裂,便于加工,盛果期一般株产40公斤,高产达150公斤。8月中旬果实成熟。结果早,丰产稳产,宜干制成生食。抗旱寒力强,病虫害较少,果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药用价值大,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隆回孕育了中国第一位睁眼看世界的伟大思想家魏源,清末重臣魏光焘,民主革命先驱谭人凤,毛泽东的老师袁吉六等杰出人物。
第一产业 小营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水利设施齐全,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镇。
1946年以前, 境内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46年9月,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49年,全区粮田面积2246公顷,亩产87.5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改进耕作制度,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52年,全区粮田面积2199公顷,单产96.5公斤,比1949年有所提高。1958年“大跃进”期间,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区粮田面积1714公顷, 单产61.5公斤,与1949年相比减产近1/3。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1965年,全区粮田面积1445公顷,亩产126公斤。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左倾错误影响下,农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农业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1970年全公社粮田面积2267公顷, 平均亩产89.8公斤, 皮棉亩产13.45公斤。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农业生产形势显著改善。1978年全公社粮食平均亩产222公斤,这是建国近30年来的最高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1984年全镇粮田面积3140公顷, 单产330.5公斤,棉花833公顷,单产皮棉87公斤。90年代, 小营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农业总产值20389万元。
水稻是小营镇的主要农作物,所产稻米颗粒均匀,腹白粒小,质地瓷实银亮,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远销省内外。1964年,小营区在洼魏村实行稻改,当年获得丰收。1973年, 小营公社在全公社范围内推广稻改经验, 小营成为博兴县有名的稻区。 1980年, 水稻种植面积1753公顷,亩产量451公斤,总产量1186.13万公斤。到1991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333公顷左右。自1992年以来受黄河断流的影响,水稻种植面积相对减少,产量降低。1998年,镇党委、镇政府实施了“重振稻乡”工程,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公顷,总产量1125万公斤。2000年种植面积1200公顷,总产量1250万公斤。
水利建设方面, 1969年建水利站后,经过20多年的治理,全镇共挖沟渠117条,修建水利设施465座。1998年,结合“重振稻乡”工程,对主要沟渠进行了清淤疏浚,重点对镇境内长10公里、 淤积27年的黄河截渗河及长6.9公里、淤积24年的胜利河进行了彻底清理,在两河下游新建两个截水闸,形成两个长条水库,蓄水量55万立方米。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了引黄灌溉和防汛排涝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镇党委、镇政府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民收入为指导,以育苗、造林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以营造用材林为主,植建经济林为辅,兼带发展观赏林,提高全镇林木覆盖率。同时,加强林木管理和经济林技术改造,加快了林业发展步伐。截至2000年底,全镇有林地面积2287公顷,经济林200.2公顷,林网覆盖3315公顷,村镇覆盖面积275.8公顷,林木覆盖率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有少数富裕农户饲养牛,主要用于使役,以其为动力耕田、驾车。多数户养猪、羊,家家户户养鸡,沿河村户养鸭、鹅。建国后,本地家畜饲养有了较大发展。农业合作化后,大牲畜归集体饲养,猪、羊由集体和农户分散饲养,鸡、鸭、鹅、兔等,以家庭饲养为主。1978年后,允许社员家庭饲养大牲畜。于是,大牲畜、小家畜饲养量逐年增长,出现了许多饲养专业户。80年代至90年代,出现了养貂、养狐专业户,畜牧养殖初具规模。1997年,小营镇被评为全区畜牧生产十佳乡镇。1998年,镇党委、镇政府把畜牧业列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至2000年底,全镇拥有养殖专业村37个, 专业户500个,养殖基地4个,特种动物养殖场8个,其优良品种有小尾寒羊、 梅花鹿、 獭兔、蓝狐、貉子、肉食狗等。2000年,大牲畜存栏量1.8万头,猪17500头,禽70万只,兔5万只,狐貂18万只,2000年创产值2948.4万元。
小营镇北依黄河,境内人工开挖沟渠纵横交错,坑塘众多,水资源丰富。水域中鱼类资源有6目10科33种, 水生管束植物主要有苇、蒲、藕等。清末及民国时期,本地水产养殖缺乏统一管理,水产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建国后,政府倡导发展林牧副渔,水产资源得以开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水产养殖业有了明显的发展,全镇养殖池塘发展到27个。90年代,镇党委、镇政府积极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水产养殖领导班子和技术指导机构,加强领导,规范管理,积极抓好旧塘改造工作,把高塘改为0.7公顷以上的大塘, 改造旧塘60个,33公顷。在此基础上,结合库塘蓄水工程,开挖新库塘44个,27公顷,扩大了养殖面积。本着宜鱼则鱼、宜苇则苇、宜藕则藕的原则,加强管理,以提高单产为目标,大力发展这一主导产业。1998年,养殖池塘发展到250个, 养殖面积173公顷。2000年,养鱼160公顷,产量66万公斤;苇蒲种植面积54公顷, 产量48.48万公斤;种藕33公顷,产量61万公斤。2000年水产养殖总产值725.9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初期, 小营镇的工业均为加工业,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在春冬两季搞农副产品加工,有油坊、土纺土织、草编条编等副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副业有了较大发展。油坊、豆腐坊、馒头坊、挂面坊都更换了新式机动设备,加工户学科技,用科技,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
70年代后,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1972年,成立装卸队,1982年后改称滨州交通局小营装卸队,并和汽车修配厂组成滨州市通达实业公司。1976年建窑厂。1977年建工艺美术厂,以后该厂成为山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定点企业,常年经营草编工艺制品。 1982年成立建筑公司,能承接技术要求较高的楼房、桥梁及其它建筑工程。1985年建成化工厂。 之后,修建“八一”和“油库”两个加油站。1998年,镇党委、镇政府积极探索乡镇企业改革的新路子,“拍卖、租赁、承包”三管齐下,使民营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至2000年底,全镇拥有民营经济业户638家。2000年,全镇实现企业总收入58682万元,实现利税3703万元。
第三产业 小营镇行商坐贾, 条件优越。解放前,有小营、道旭2个较繁荣的商业点,有饭店、包子馆(面食馆)、菜馆、烟酒百货店、旅店、杂货铺、油坊、染坊、理发店等店铺及其他摊点。团包、王祥、朱全、十堡等有集市的村庄每逢集日,各种土产、手工产品、修理加工、饮食行业皆上市设摊。1940年,日军侵占小营,小营境内手工业、商业受到严重摧残,店铺大都歇业倒闭。
1945年6月, 小营全境解放,民主政府对私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个体商业得以恢复发展。 1951年,全区商户100多家。1952年,“三反”“五反”中,小营区对私营商业进行了“自查补报”“反偷税漏税”斗争。由于经济政策掌握不稳,限制过多,许多商户歇业或转业,刚刚恢复和发展的个体商业停滞、萎缩。1953年后,先后对粮食、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取缔了自由市场,限制私商营业额、利润额,提高批发价,减少进货点,又使许多商户停业。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区尚有个体商户42户,其中经营副食烟酒的36户,大小百货3户,铁器业3户。至1958年,个体商户一扫而光。1961年,调整商业结构,新批准了部分个体商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1980年后,个体商业发展迅速。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经营烟、酒、糖、茶、布、鞋、服装等百货的有144户,成为流通领域不可缺少的力量。
1946年,组建万顺成供销合作社,1950年许多村集股组建村办合作社,如双庙合作社。是年,小营区供销社发动群众入股。1955至1957年,小营区供销社担负了对全区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将部分私营商业纳入不同类型的改造形式,私营商业者本人过渡为供销社职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体办商业兴起,有企业联营,系统与系统联营等,多数为统一领导,统一核算,共负盈亏,集中管理的联合商业体。至2000年,全镇有集体面粉加工厂4处,榨油厂2处,带锯加工厂3处,饮食服务业163处。
清末民初,境内饮食业较发达。仅道旭渡口就有饭店9处,小营街有包子铺8家,茶馆2家。 另外,还有诸多逢集设摊的餐点。日军在道旭、小营安据点后,饮食业仅逢集惨淡经营,较有名气的店面多数倒闭。1945年解放后,饮食业大都恢复营业,因当时忙于支援解放战争,市场虽有恢复,但饮食业仅有小门、小店、小摊点营业。建国后,社会安定,市场繁荣,饮食业发展较快,除个体经营的饭店、酒馆外,区供销社亦设“大众饭店”,所做饭菜以大众化,经济实惠而受欢迎。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个体饮食业大都停业,少部分饭店只经营菜肴,市面上仅存区社经营的“大众饭店”。顾客凭粮票进店吃饭,但手中有粮票者很少,顾客寥寥无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只保留供销社饭店,其他小店面只经营茶水、炒菜,不再经营饭食。1958年,“大跃进”期间,集体或个体饮食业一律停止营业,给人民群众带来许多不便。进入80年代,多种经营成分并存,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至2000年底,集市和乡村饮食店163个,从业人员1587人。
关于“尧禾镇的经济”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