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何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是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电功率)

 一、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

 2.会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W / t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电功率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讨,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

 运用电功率公式计算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

 一只PZ220-200的灯泡,一只PZ220-60的灯泡,一个带电能表的示教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在生活中对瓦的认识。

 1.生活中什么地方经常提到?瓦平常所说的?瓦数大瓦数小?是什么意思?

 2.电器瓦数不一样,表现在消耗电能上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出各种不同的结果。

 (二)电功率

 1.提供一只200 W的灯泡、一只60 W的灯泡、一个接好电能表的示教板,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所给器材进行实验,比较两个瓦数不同的灯泡在消耗电能上有何不同?

 2.通过观察电能表的读数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引入电功率的概念,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符号:P

 单位:瓦特(瓦)(W)

 其他单位:千瓦(kW)

 1 kW=103 W

 千瓦时的来历

 ?千瓦时?是电能的单位,它的由来我们能不能从P= W/ t中得出?

 看来1千瓦时是功率为1 kW的用电器使用1 h所消耗的电能。

 区分?千瓦时?与?千瓦?,一个是电能单位,一个是电功率的单位。

 4.组织学生看各种家用电器的功率,参见教材。

 学生活动

 1.在学生讨论后,选一组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思路,并对这组学生的想法进行讨论和补充。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出?瓦数?不同时,电能表铝盘转速不同,表明了两个灯泡消耗电能的快慢不一样,200 W的消耗电能快,60 W的消耗电能慢。

 使学生得到直观认识:不同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是不一样的。

 播放视频?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率?。

 3.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平常所说的?瓦?是电功率的单位。让学生对各种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有一个大致认识。

 (三)电功率的计算

 1.电功率表明了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电器的电功率呢?

 2.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比较不同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提醒学生回忆?速度?定义。

 3.综上所述,我们在比较任何电器的电功率时,算出什么即可?

 4.求一个电器的功率:一个用电器在时间t内消耗的电能为W,那么它的电功率P应表示成什么?写出公式中P、W、t 三个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5.用例题巩固电功率公式的使用。

 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

 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消耗电能的多少;消耗这些电能所用的时间。

 2.相同时间的前提下,比较消耗电能的多少。

 3.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应表示成:

 P=W / t

 即电功率的公式。

 W ──电流做的功(消耗的电能)──焦耳(J)

 t ──所用的时间──秒(s)

 P──用电器的功率──瓦特(W)

 (四)怎样测量电功率

 1.由理论分析,电功率P与电流I和电压U之间的关系是:

 P=IU

 I──电流──安培(A)

 U──电压?──伏特(V)

 P──功率──瓦特(W)

 2.额定功率:

 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额定功率。

 3.根据P=IU,设计一个测量用电器功率的方法。

 学生思考。

 可以测量出用电器的电流I,电压U,根据公式P=IU计算

 (五)观察实际用电器,分析功率问题

 1.结合教材阅读有关信息。

 洗衣机额定电压:220 V

 允许最大电流: 10 A

 洗涤功率:330 W

 加热功率:1 950 W

 甩干功率:650 W

 计算这个洗衣机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2.提出问题:洗衣机的洗涤功率、加热功率、甩干功率共多少?这里有矛盾吗?如果没有矛盾,在没有看到洗衣机实物的情况下,请你判断一下,若要洗衣机工作时不超过总功率,它是怎样设计的?

 (六)小结与作业

 1.引导学生小结,自我完善。

 如:本节课我们探究了电功率,知道了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本节课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电功率的概念是本节内容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巧妙地利用前面所学?速度?和?功率?的概念进行类比,使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探究电功率跟电压和电流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前面实验探究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探究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要根据实际情境设计问题让同学解答,在解题中激发兴趣。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和思维的方法,所以在在设计本教案的时尽量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来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重力)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实验创新

1.可根据课本现有实验进行改编,加以创新。

2.可自行设计实验,验证某个结论。

3.使用初中物理知识点(若为高中学生则用高中知识点)

4.要有创新性,最好有2--3个创新点。

5.实验要安全,材料要环保。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ww.dongtai-mach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