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现代社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任何单位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能力,而人才培养的摇篮是高校,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是否能经得起社会的考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

一、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一直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亲身体会和各种调查发现,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学内容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创新教育还处在萌芽中,还需要对其进行大力的倡导和扶持。在目前的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中专业的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学校课堂教学还完全停留在传授知识上,仍以对原有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挖掘的手段。

2.部分高校教师的责任心以及专业素养的缺乏,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高校教师在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之余,一心扑在自己的科研任务中,无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部分高校教师虽然参与了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如学生科技竞赛,却收效甚微,心有余而力不足。

3.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动机,不愿参与创新活动。这部分学生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者无所事事,毫无目标,在大学期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没有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

4.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力度仍然不够。虽然目前高校已逐步意识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做了一些工作,但部分高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对教师的科研活动考查比较而言,明显不够,对教师的科研活动有硬性指标要求,而对学生科研活动没有硬性指标要求。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

尽管我国已经提出高等教育素质化的改革目标,但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各高校的教育运行机制基本上都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这种教学理念忽视了“多级主体的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认知交往关系”。在这一理论支配下,往往形成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观念,将教学活动单纯地理解为知识的传授活动。

2.高校管理层重学术、轻教学

历史上,高校是以学术为主,还是以教学为主一直众说不一。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学术、轻教学的现象。因为学术能够给学校、个人带来教学所不能创造的市场与利益,是各级各类高校之间竞争实力的体现;高校管理层重学术、轻教学现象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使教师失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种良心循环机制更不可能形成。

3.教师缺乏教学效率观且创新意识淡薄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观念,在思想中只问投入、不问产出。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创新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从教学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应试教学可以看出,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的主导观念仍然是“内容”意识,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学内容就算万事大吉,考虑怎样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未成为教师教学中考虑的主要问题。

4.教师对课程缺乏编制者意识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但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课程实施情况对原有课程作出经常性的选择、修正和重构,以使课程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且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角色转变,即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得知,在课程实施中,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师课程意识淡薄的现象,许多教师仍固守着被动的“课程接受者”的职业角色,缺乏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课程变革和编制的意识。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行课程综合化。一是加强基础课程的授课,基础课程又称核心课程,主要是根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标准,制定旨在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课程。二是注重文理渗透,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文科类学生也应在计算机应用等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另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应该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如缩减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跨系、校选课等,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积极进行教材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尽可能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新成果、新思想和新信息。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说,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切入。首先,要改革课堂讲授方法。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优化课堂教学,可采用四种做法:一是“三个讲”的方法,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一个“用”字,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三是“三个运用”的方法,即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运用自学式教学法伸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有这些措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主动深入下去,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且多强调理论性、结构化的现状,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常年开展下去,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的若干规定,实行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选拔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织课题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和立项申请工作,对正式批准立项课题,拨给一定课题启动经费,为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证。同时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给予教师一定的指导津贴,同时将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等挂钩。这样一方面会调动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让他们体会其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专业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这对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我校这几年就一直在积极探索并实行科技导师制,由一名副校长牵头并任校科技导师制组长,各学院专门党总支书记、一名副院长负责本学院的科技导师活动,具体由校团委、各二级学院团总支负责实施,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生科技竞赛,如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已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的成绩与其职称晋升挂钩。

5.建设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大学生开辟技术创新平台

科研能力来自于科研实践,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是科研工作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践环节。因此,学校应该在科研基地上做文章,通过开发现有实验室,为申请科研课题的学生提供专门实验室并帮助学生学会借鉴教师课题研究等方法,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充分利用各类课程实习、设计等机会,进行课题研究;还可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加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并建立一整套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主要包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和学生创新能力测评方法,将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成绩计入学生总学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

 导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各种培养与锻炼的平台。本文主要介绍了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这三种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欢迎阅览。

 一、将科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首先,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正确地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科学研究,可以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组织学生研究他们感兴趣的课题,或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他们感受研究气氛,学到科研的方法与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还可以直接将学生推到科研第一线,建立相关的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可以在校园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邀请著名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参与到学术交流中来,了解学科最新的知识与学术探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校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科研经费和政策支持的方式来鼓励学生成立科研活动团体,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提高组织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通过创造性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以激发学生积极创新、主动探索和实践为目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可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可以是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给学生更多的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在教学环节中,使课堂灵活多样,可以增加一些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发展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如义务宣传法律知识,义务到各社区挂职锻炼,担任中小学生的校外辅导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服务活动中更真实地感受生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也可以利用假期,考虑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来组织青年志愿者进行支教等活动,理科专业的学生可到相关的工程技术单位进行对口实践,农科类专业学生可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特色“送教”下乡等等,通过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在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与碰撞中闪现创新的火花。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等时间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创造欲,锻炼其实践能力。

 其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校外的科技活动,培养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实践创新的机会。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要遵守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性和团队精神四个原则。

 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实践的教学质量。自主性的原则,是指在科技竞赛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实践,举行科技创新大赛,要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要求参赛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或别人的协助或包办都是不可取的;创造性的原则,是指科技竞赛活动以培养创造力为宗旨,教师和学生应十分注重创造性的发挥,倡导匠心独具、锐意创新的独创精神,要特别鼓励学生解决思想,敢想前人没有想过的东西,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学习性的原则,是指科技竞赛活动既是竞技的擂台,也是学习的特殊课堂,学生要根据科技竞赛的需求与自身兴趣,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坚持学习,既要注重理论学习以启迪思维、拓宽视野、更新思路,也同时要注意实践中学习以提高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的原则,是指为了促使团体精神的形成和发挥,在组队参赛时,要考虑各种人才的搭配,织成一个合理的结构,强调团体精神的凝聚作用。

 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与人交际的能力、公关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持续创新的能力。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引导学生研究性的自主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学术讲座、专题研究、校园文化等课外活动的密切结合。尤其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ww.dongtai-mach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