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交战。“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馀兵去。甲午,晋师还至衡雍,作王宫于践土(《史记?晋世家》)。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兑现了当初对楚的承诺,即“退避三舍”,命令晋军主动向后撤军九十里,以报答当初楚国厚待之恩。城濮之战最终以晋国的胜利告一段落,此战奠定了晋国的强盛地位,周襄王因此到践土慰劳晋军,封晋文公为&34;侯伯&34;,晋文公借此会盟诸侯,成为了春秋史上的第二位霸主。
何来“退避三舍”的典故?晋文公又是如何履行诺言、称霸中原?这还要从晋文公的开始流亡时说起。
晋献公之骊姬
一、骊姬的蛊惑与陷害
骊姬是晋献公时在讨伐骊山的骊戎部落时得到的“战利品”,和她的妹妹二人一同被部落献给晋献公。如同商纣征有苏氏部落得苏妲己、周幽王得褒国褒姒一样,晋献公对骊姬姊妹宠爱有加,以致头脑昏聩,行为反常。以前商纣宠爱妲己以致荒淫无度,暴政天下而被周灭;周幽王专宠褒姒,为博其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天下,而被犬戎灭;这骊姬又是如何蛊惑与陷害晋国呢?
晋献公的儿子中比较贤德的有三位:太子申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和夷吾(后来的晋惠公)。这骊姬姊妹二人后来也和献公有了自己的孩子,出于私心,她二人就想办法来对付献公的其他儿子们。
骊姬先是蛊惑献公对他的儿子进行分封,太子申生去了曲沃,重耳去了蒲,夷吾去了屈,这样他们父子间的关系就逐渐疏远了。后来骊姬又借祭祀为由,在祭肉里下毒,诬陷了太子申生,太子就自杀了。骊姬又赶尽杀绝,蛊惑献公杀害他的另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得到消息后,这两个公子就跑路了。
二、重耳的流亡
晋文公被迫流亡
重耳的流亡是被迫的。43岁,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大逃亡。先是跑到了狄国——她母亲的国家,在这里安逸的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夫人。后来他的弟弟夷吾回国即位成了晋惠公,担心重耳夺其位,就派人杀他,重耳于是又被迫开始了流亡。他先去了卫国,又去了齐国。
当时的齐国在齐桓公的治理下已是东方第一强国,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大树底下好乘凉”,这的确是一条最佳的选择之路。果不其然,齐桓公厚待了重耳,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重耳又过上了富足的好日子。然而好景不长的是,没过几年齐桓公死了,齐国的几位公子为争夺王位发生了内乱,重耳迫不得已又离开齐国了。
后来重耳又到过曹国、宋国、郑国、楚国,最后到了秦国,秦缪公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最终在秦缪公的帮助下重耳重返晋国登上王位,是为晋文公。历经十九年磨难,辗转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八个国家,晋文公重耳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重耳流亡路线
三、“退避三舍”的由来
春秋时期,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几十乃至上百个,诸侯国之间看重的当然是以利益为主了。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眼光短浅的诸侯如卫、曹、郑等国,他们或轻视或嘲笑重耳等人,这些现实的耳光都为重耳的人生上了重要的一课。
“退避三舍”起因最初是在重耳流落楚国时,楚成王以诸侯之礼接待了重耳。楚国为自己谋划了一条后路,他想假如重耳回国重新即位,对自己国家会有什么好处。重耳就考虑到晋楚两国南北接壤,战争迟早难免,就承诺了假如将来有一天晋楚交战,晋军以向后撤“三舍”(古“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为九十里)的距离来报答楚国。“退避三舍”即为此来。
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
晋文公联盟集团
一、秦国为什么要助重耳
重耳,晋国一介流落公子,辗转他国,未有作为,前途一片渺茫,连生活都成了问题,更不要说复国这一遥远梦想了。秦国为什么还要厚待他?秦缪公甚至还要把五个女儿嫁给他?这种待遇超过重耳所经过的所有国家包括楚国。究其原因如下:
1. 秦晋关系恶化。晋惠公夷吾当初借秦国的力量回国即位,曾许诺河西之地给秦未兑现,晋国闹饥荒时,秦国帮助过晋,而秦闹饥荒时晋不仅不帮还带兵攻打秦,秦晋关系恶化;
2. 晋太子背离秦国。晋惠公夷吾死后,留在秦国为人质的晋太子圉偷偷逃回晋国即位,是为晋怀公。这一做法岂非又是步他老爹的后尘,与秦为敌吗?这也并非秦所愿意的;
3. 秦国欲东出。秦国位于西部边陲,要想强大,唯有东出,而东出的第一屏障就是晋国。如何做到完美东出而不损伤国本?那就是结交晋国,建立同盟,只有强强联手,先灭掉其他国家,才能伺机再争取霸主地位。
总的说来,秦国只有与晋国建立同盟的关系,才能为下一步的东出强大打下基础,这才有了后来的“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乃政治联姻
二、“亲友团”的不离不弃
重耳在流亡他国的十九年里,尝尽了人间的百味辛酸,后来能够顺利回国,这与他至始至终不离不弃的“亲友团”有莫大的关系。这些人是赵衰(赵氏孤儿赵武的先祖)、狐偃咎犯(重耳的舅舅)、贾佗、先轸、魏武子,还有几十名的随从,这些人在他后来的称霸路上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随从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听说在流亡的路上他曾“割股奉君”,重耳即位后,他隐居“不言禄”直至死,后来重耳为纪念他设置了“寒食节”。
三、强大的盟军做后盾
重耳在流亡的十九年里,凭借他的贤德和声名,结交了狄、齐、宋、楚、秦等国家,而且在狄、齐和秦还共娶了七位夫人,这就是政治联姻。联姻实际就是联盟的意思,为显示本国的诚意,把皇室女子作为政治牺牲品来拉拢两国关系,这在古代早已是习以为常了。
得益于“亲友团”的大力支持和强大的盟军后盾,63岁的重耳顺利的回国打败了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执掌了晋国的政权,成为晋文公。
“退避三舍”避其锋芒
得来不易,故而倍感珍惜。晋文公在政治上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他修明政务,整顿朝政,赏赐分明,爱戴百姓,晋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当时各诸侯国间只顾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忽略了还有一个周室王朝的存在。在周王室发生内乱无人顾及时,晋文公抓住了这个有利的时机,护送周襄王回国,平定内乱,得到了周襄王的赏赐和肯定。接着晋国又攻取了曹国和卫国,而楚国和曹、卫是同盟,这样晋国终于和楚国结仇了。
其实楚国是不愿意和晋国交战的,从楚成王厚待重耳是就可以看出。《史记?晋世家》“王曰:“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国,险戹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后来也是实在拗不过大将子玉的多次请求,才派给他少量军队去攻打。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个阵营的联盟战争终于爆发了。晋文公兑现了当初对楚的承诺,命令晋军向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卫国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晋军联合了齐、秦、宋国军队一举打败了楚、陈、蔡、郑等国联军。
此战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晋文公亦被周襄王封为&34;侯伯&34;,并借“践土之盟”成为了春秋史上的第二位霸主。
“尊王攘夷”会盟诸侯
“尊王攘夷”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即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尊崇周王的权力,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商纣时期,纣王赐给西伯侯姬昌弓箭斧钺,让他有权力征讨邻近诸侯;齐桓公时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称霸诸侯;晋文公亦是如此。可见,春秋时期,受封建思想的洗礼,各诸侯国之间即使互相争战,还是没有脱离周礼的束缚,走到推翻周王朝的地步。
“退避三舍”实乃晋军采取避其锋芒的一种军事策略。避其锋芒,使敌人骄纵轻敌,再诱敌深入,抓住有利时机攻其弱点,再加上晋军训练有素,楚军斗志涣散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楚国联军的最终失败。
“城濮之战”的胜利和晋国的中原称霸使荆楚退出了中原之争,恢复了中原的安定统一局势,其余的鲁、曹、卫、陈、郑等小国也脱离了与楚的结盟依附了晋国,回归周室王朝,中原从此步入晋文公的称霸时期。
晋文公称霸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