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卢纶《七夕》诗:“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真珠姬 道:‘我是宗王府中闺女,你每歹人怎如此胡行乱做!’”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二章:“你说是小伙老头儿,你说是闺女媳妇,都是唱着歌往前冲。”

“闺女”,就是指闺房里面的女子,那么,“黄花闺女”呢?

女朋友们开玩笑时总爱称自己为“黄花闺女”,不为别的,只因在我们的理解中“黄花闺女”是指那些未出阁的、年龄较小的女性。当然,这一解释的确没错,但是,你知道在古代什么年龄段的女性才被称作“黄花闺女”吗?你知道黄花闺女一词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吗?

近几年,古装剧发展迅速,基本占据了我国影视界的半壁江山,但是,不知道观众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便是:古代女子的额头上似乎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图案,也许是花,也许是鸟,也许是鱼,或者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便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额头上的图案都是不同的。

关于这一特点,我想最出名的可能要数《木兰辞》中,对于花木兰换回女装时的描述了:“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由此可见,贴黄花不仅是少女们一种必不可少的装扮,而且,还是古代女子的一种标志。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贴黄花是如何兴起的呢?

据《太平御览》记载:南朝时期,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花园游玩,不久,公主便感到了疲惫,于是,便在附近的一个偏殿中小憩。寿阳公主游玩时正好是正月,梅花盛开的时节,当公主正在小憩时,微风拂来,片片梅花像下凡的仙女落在了公主额头,并留下了它们的踪迹。

公主醒来后,皇后见粘上了梅花印的公主更加娇柔妩媚,于是,便让她保留下来,直到第三天花痕才完全消失。从此以后,公主便爱上了这抹梅花印,于是,便让宫女们时常摘几朵梅花粘在自己额头。而宫女们见此十分羡慕,于是,纷纷效仿起来,“梅花妆”就此流行了。

可是,没过多久人们便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便是,腊梅花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它也会败落。难道“梅花妆”刚流行就要成为过去吗?当然不,为了使女性们能够一年四季都拥有它,有人想出了一个方法——将花做成粉料。

这种方法十分简便,人们只需在花季时取下花粉并磨成黄色的粉料,然后,在根据个人爱好画上不同的花纹便可以了。虽说《太平御览》中提到了黄花的来源,但事实上,贴黄花的习俗早在东晋以前就有了,毕竟,花木兰所处的北朝要比南朝早。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的游牧民族侵入中原以后,才慢慢消除。妇女们虽不再贴黄花了,但人们仍把没有出嫁的年轻女子称为“黄花闺女”。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黄花的来源,那么,“黄花闺女”一词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据说,我国古代的女子,尤其是身份尊贵的年轻女子十分注重打扮,因而,除了涂抹胭脂水粉外,她们还加入了贴黄花这一步骤。按照风俗,女子出嫁后都要做另一番打扮,因而,贴黄花便成了少女特有的妆容。时间久了,人们便将“黄花”二字放在了闺女前面,构成了“黄花闺女”,这便是它的来源。

不过“黄花闺女”一词除了指未婚少女外,同时,还指年龄在16岁至26岁之间的女子。但是,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风气也变得愈加开放起来,于是,不少女子还未成亲就已偷尝禁果,因而,人们又指出:只有那些未出嫁的、没有过偷吃禁果行为的16岁至26岁的少女才被称作“黄花闺女”。

毕竟,在古人眼中“黄花”又指“菊花”,不仅傲霜耐寒,而且,还代表着节操,而那些偷食禁果的少女明显配不上这样的称呼。当然,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并非只贴“黄花”,她们还会运用身边的各类物品,将其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贴于额前、嘴角和鬓边。

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之后,女性们开始由“贴黄花”转变为了更加精致的妆容,她们更加趋向于色彩与五官的配合,更加追求独树一帜的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风气也变得愈加开放起来,甚至,到了现代人们已经抛弃了长马褂、剪去了那长而直的秀发。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注意一点,那便是,女子的自尊自爱。我想说的是,就算社会风气如何开放,女子的贞洁始终是她们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万不可随意丢弃,否则,只会让自己遗憾终生。

同时,我也希望后人们能够继续沿用“黄花闺女”一词,不仅是为了继承传统,同时,也是警示后人,不要因一时兴起而偷食禁果,做出那些不符合自己年龄的事情!可以说,对于贞操重视与否本身已不重要,但是,其关键在于人们尤其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对待贞操的态度。

参考资料:

『《木兰辞》、《太平御览》、《黄花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