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在唐朝的历史中都有怎样的小故事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在唐朝的历史中都有怎样的小故事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唐德宗李适寻母:

唐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人,汉族,出身著名世家“吴兴沈氏”。玄宗开元末年被选入 宫。时肃宗李亨为皇太子,赐沈氏予广平王李豫(李亨长子,亦即日后的唐代宗)。开元末年,沈氏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太子宫,被赐予当时为广平王的唐代宗,天宝元年(742年),沈氏生下儿子李适(唐德宗)大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唐后进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诸皇子皇孙仓皇出逃,李亨、李豫、李适自然都在其中,而诸皇子皇孙的妃妾及一大群皇亲国戚却被遗下未及逃走,被叛军俘获,从西京长安劫掠到东都洛阳,其中就有沈氏。李亨在灵武称帝后,封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至德二年(757年),李豫收复东都洛阳,在掖庭中找到了已被关押一年多的沈氏。乾元元年(758年),李豫被立为皇太子,但并没有明确沈氏的名分,也没有把她迎回长安,而是一直住在洛阳宫中。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沈氏从此失踪。李豫即位后,于广德二年(764年)立长子李适为皇太子,同时下诏寻找沈氏。虽派人到处寻访,十余年却始终一无所获。唐德宗时期经常有人声称自己是沈氏,比如有个尼姑就曾谎称是太子之母,但后来都发现是冒名顶替。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驾崩,太子李适即位,于次年建中元年(780年)遥尊生母沈氏为“睿贞皇太后”,在含元殿具册`立牌`上皇后朝服,李适亲奉册伏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皆泣。为了寻找生母,德宗李适采纳了中书舍人高参的建议,任命睦王李述为奉迎使,沈氏族人四人为判官,派使多人分行天下,四处寻访,多方查找,同时对沈氏家族大加封赠,以期母子团聚。建中二年(781年),消息传来,沈太后在洛阳找到了,长安城中一片喜悦。然而,很快就证实所谓的“沈太后”只是高力士的一位养女,因为年纪相貌酷似沈氏并与之在宫中有所接触,诱于名利而行冒充之举。德宗左右都很气愤,纷纷请求对之治罪,而思母心切的德宗不但不予治罪,还对身边的人说:“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生母,我受一百次骗也没关系。”从此之后,冒名者越来越多,然而,终德宗一生,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沈太后。

这是史书中少有的温情时刻,当时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说实话,眼里有些湿润。

当然,这么好的题材,电视剧编剧们自然也不会放过,1987年台湾拍摄电视剧《珍珠传奇》,由当时台湾的大美女施思饰演沈珍珠,其实在史书中,从来没有说过沈氏叫什么,这部电视剧为她取了一个名字,后来也就成了她的名字了。这部电视剧在当时大火,很多人是通过这部电视剧知道了这个故事。

再后来,国际女星景甜也拍了一部以沈珍珠为主角的电视剧,至于叫什么名字,我就不说了,大家且看且珍惜。

历史小故事唐代才子登龙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唐太宗看着那些来考试的书生们络绎不绝,曾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给了无数书生踏入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可是,唐代科举制度只是初步发展,还很不完善,甚至没有封卷头的规定。参加科考的考生们一定要得到当权者的推荐,否则便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读书人若要从政,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权贵们的荐举和提拔,而且推荐人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考成绩。

于是举子们与时俱进,为了找到最好的推荐人,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一旦受青睐,就是好的开始,举子们的科考便成功了一半。

也有人不屑于此。写下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本是将门之后,文武全才。他很自信,不肯依靠家中背景和走高官门路的途径为官,想要完全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位列公卿。他没有想到这是条死路,走到底也只是在死胡同里打转。当他想明白时,周围的人早已发达,他这才悔悟错过了时机。他穷困潦倒几十年,直至年过半百,等到好友颜真卿当上宰相,靠颜相的举荐,才混了个小官。金子总能发光,后来他在安史之乱中一层所长,做了节度使。

在唐代才子的登科故事里,最有意思的恐怕是王维的中状元。我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东坡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他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和多种乐器,并不是广为人知。他的音乐才能直接促成他找到了最好的推荐人。

当时,尽管王维已是名满京华,可要达到做官这一步,就必须去应考。在准备应考的时候,王维对于这种神秘森严的科考也是心中惴惴,大有前途未卜之感。

恰恰这时王维听说有位诗人张九皋也是小有名气,是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的弟弟。据说张九皋已经走通了当朝权势煊赫的太平公主的后门,而公主已答应让他榜中头名。这对王维而言,是个坏消息,因为他也很想得第一。

王维有一个好朋友,是皇帝的弟弟岐王李范。当李范得知王维的苦恼后,对他深表同情。李范说:“太平公主的势力很大,我们如果硬争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要从长计议,再想想办法。”李范在屋内踱来踱去了好一阵子,忽然高兴地说:“有了!公主很喜欢音乐,你好好地弹熟几首琵琶曲,我带你会见公主。”

5天之后,李范让王维打扮成伶人的模样,夹杂在伶人的队伍之中去见公主了。公主的府第正在宴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王维与众乐伎翩翩起舞。王维眉清目秀、儒雅风流,超凡脱俗,又处在乐伎中显著的位置上,很快就引起了公主的注目。公主问李范:“他是什么人?”李范回答说:“知音人。”公主听到这一回答,未免觉得蹊跷,于是接着问:“既为知音人,所知何音?”李范说:“妙解琵琶。”公主令王维奏上一曲。王维弹奏了一首自己创作的名为《郁轮袍》的新曲。一曲终了,满座皆惊,大家都十分赞赏他的演奏,同时也都很喜欢这支别有新意的曲子,公主尤为感到高兴,颇有“知音”之感。

李范看事情进展顺利,立即抓住机会向公主进言:“王维不仅精通音乐,诗文尤其出众。”此时,王维立即将自己预先写好的十首诗呈送公主一阅。公主边看边称赞说:“这些诗我过去也都见过,只以为是古代贤人的佳作,没想到出自少年的手笔,王维真是不可多得的良才。”李范又乘机进言:“王维心气颇高,此次科考他誓得榜首。”公主当然明白话中的含义,她笑了一笑,对身边的王维说:“放心去吧!像你这样的人才不会不居榜首的。”

这一年,金秋放榜,王维果然高中第一名。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核实,很多学者认为是后人杜撰的。能确定的是,王维和岐王关系确实不错,新旧两唐书上都有记载。王维的诗文是公认的,两唐书上提到当时某人有文采,多写到和他有唱和。可见当时的文人颇以能和王维唱和为荣。即使靠学识,状元也该属于他。当然这个故事,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才子的登龙术。

唐代是产才子的时代,才子如恒河沙数,在唐代做才子不容易,从做才子到做官亦非易事。才子们必须取得权贵们的推荐,就像现在出 国读博士需要有导师的推荐信一样,越是有名气的老师的推荐信就越有效。没有权贵们的荐举和提拔,就没有才子们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唐代的才子们并非书呆子,他们为取得最好的推荐,早已练就了十八般技艺,堪称全才。

关于“在唐朝的历史中都有怎样的小故事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