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云的小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云的小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有关云的知识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

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并且,云可以形成各种的形状,也因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而分为许多种。

云吸收从地面散发的热量,并将其反射回地面,这有助于使地球保温。但是云同时也将太阳光直接反射回太空,这样便有降温作用。

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着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

扩展资料:

看云识天气: 1、“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指钩卷云,这种云的后面,常有锋面(特别是暖锋)、低压或低压槽移来,预兆着阴雨将临。 2、“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3、“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4、“ *** 过河,大雨滂沱”, *** 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

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 *** 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5、“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6、“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百度百科-云。

2. 有关云的知识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

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并且,云可以形成各种的形状,也因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而分为许多种。

云吸收从地面散发的热量,并将其反射回地面,这有助于使地球保温。但是云同时也将太阳光直接反射回太空,这样便有降温作用。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着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

扩展资料:

看云识天气:

1、“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指钩卷云,这种云的后面,常有锋面(特别是暖锋)、低压或低压槽移来,预兆着阴雨将临。

2、“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3、“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4、“ *** 过河,大雨滂沱”, *** 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 *** 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5、“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6、“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搜狗百科-云

3. 求关于云的资料

由大量细微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可见聚合体。

它通常不接触地面,接地时则称为雾。由于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增加不断降低,空气上升时将膨胀而冷却,饱和水汽压也随着降低,当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并凝结成大量细微的水滴,飘浮在空中时,就形成云。

温度低于0℃的云,往往由小水滴(过冷水滴)和冰晶组成云的外观千姿百态,其变化常反映大气的结构和天气的演变,如大气铅直温度的情况,阴、晴、多云和暴雨、冰雹、龙卷、台风等天气情况。来自云层的降水,是维持生命所需的重要水源。

云的运动可表明气流的移向和移速。云层的覆盖,影响着太阳对地面的辐射,从而影响着气候和作物的生长。

云和降水对太阳光的折射和散射,将形成晕、华、虹、霓、峨眉宝光等绚丽多彩的大气光象。云间有时还发生激烈的放电,出现闪电、雷击等现象。

人们往往依据云的外观及其光电现象等,来预报局部地区的天气变化。 早在19世纪初,英国L.霍华德依据各种云的外观,把云分成不同类型。

至今在气象观测中,还采用他提出的云的名称。至于云的微观本质,是在19世纪末,用显微镜观察之后,才被确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用气球和飞机等,进入云中直接观测其微观结构,用雷达等观测其宏观演变,还用卫星云图了解全球范围的云系分布和演变,由此对云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云的分类 在气象观测中,按云的高度和外形,将云分为高云、中云、低云、直展云四族和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高层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十属。

在云和降水物理学中,则按云的物理特征进行分类:①按动力特征分类。因空气对流而形成的铅直发展的云,称为对流云或积状云;大范围空气辐合而缓慢抬升时,形成一种水平延展且均匀成层的云,称为层状云。

②按温度特征分类。云体的温度都高于0℃的云,称为暖云;云体的温度都低于0℃的云,称为冷云。

③按微结构分类。完全由水滴组成的云,称为水云;完全由冰晶组成的云,称为冰云;由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

云的微结构 云中水滴(云滴)的大小不同,其半径为几微米至100微米。单位体积中云滴的数量随云滴大小的分布,称为云滴谱。

单位体积中云滴的总数,称为云滴浓度,一般为101~103个/厘米3。在大陆性气团中,云滴平均半径小而浓度大;在海洋性气团中,云滴平均半径大而浓度小。

云中还有半径大于100微米的水滴,它们实际上是未降离云体的雨滴。至于云中的冰晶、雪晶及其他固态粒子的形态,因生长条件不同而异。

云中冰晶的浓度从每升不足一个至每升几百个,变化范围很大。 单位体积的云体中,水滴或冰晶所含的水量总和,称为云的含水量,一般为10-1~100克/米3。

含水量的大小因云的类型、发展阶段和在云中所处的部位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纯冰晶云的含水量可小于10-1克/米3,而积雨云则可达100~101克/米3。

云的知识 内容: 云团 是指存在于热带地区的大范围云区,其直径约4个纬距以上,称为云团。这是一个 热带天气系统。

许多热带天气系统如热带辐合带,热带风暴等都是由热带云团组成或发 展起来的。云团一般可分为: 一般云团,水平范围在2—12个纬距。

一个云团由许多积雨云胞组成,顶部常有卷 云幡,爆米花状云,面积小于10平方厘米,一个云团由若干个积云胞组成。这种云团常 见我国 *** 地区及南美大陆季风云团,6—9月间出现在东南亚及邻近海上,随季风的 推进,云团呈爆发性的向北发展。

在10°—20°N,70°—100°E地带常为1—2个季 风云团所掩盖,这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云团。南北宽度由几个纬距到10个纬距。

东西长 可达20—40个径度,它与西南季风活动的关系密切,故称为季风云团。委风云团常可 造成暴雨天气 云室 可以控制气压、温度、湿度以形成云雾的箱式装置,称为云室。

它是云雾降水 物理学的实验室装置,就造云雾的温度而言,云室可分为暧云室(云温度高于0℃)和冷 云室(云温度低于0℃);就造云雾方法而言,大体上可分为膨胀型、扩散型、恒温型和 混合型云室等几种。云室一般由一个主体箱和一套附属设备组成,主体箱可为圆柱体、六面体、长方体等,由铜或不锈钢作成,也有用塑料或有机玻璃作成的。

附属设备常 包括制冷、造云雾、催化、观测等系统,有些云室还能控制气流、配有风洞等。云室 的大小差异很大,最大云室的容积达3000立方米以上,而最小云室仅有几十立方厘米 的容积。

云室常用于模拟和研究在不同条件下,云雾和降水粒子的生成、增长、转化过程 及伴生的光、电现象等、检测云核、冰核的浓度、试验人工冰核和吸湿性核的性质等。 云室内生成云雾的方法常有:①绝热膨胀冷却、使水汽达饱和而凝结成云雾滴;②降 冷云室壁,导致云室内降湿,达饱和而凝结出云雾滴;③直接向云室内喷射微小水滴, 形成云雾;④使云室内达到过饱和而产生凝结。

冷云降水机制 冷云是指云体上部温度低于0℃、云体下部温度仍可高于0℃的云,云体上部常是 冰质粒,过冷却水滴、水汽三者共存。冷云云滴怎样会在短时间内长大而造成降雨或 雪、雹呢?其理论基础是贝吉龙过程:温度。

4. 关于云的科学知识,急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

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

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

5. 生活常识

当水温达到4摄氏度的时候 水的密度最大

因为狗的汉腺在舌头上

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经过运动,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重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下部(一般为负电荷),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轻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一般为正电荷)。这样,同性电荷的汇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当异性带电中心之间的空气被其强大的电场击穿时,就形成"云间放电"(即闪电)。

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雷电形成于大气运动过程中,其成因为大气运动中的剧烈摩擦生电以及云块切割磁力线。

闪电的形状最常见的是枝状,此外还有球状、片状、带状。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云间闪电时云间的摩擦就形成了雷声。

雷雨云的形成

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一般专业书中讲的雷雨云就是指积雨云。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是形成云的一个必要条件,其主要方式有:

(1) 水汽含量不变,空气降温冷却;

(2) 温度不变,增加水汽含量;

(3) 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温度。

但对云的形成来说,降温过程是最主要的过程。而降温冷却过程中又以上升运动而引起的降温冷却作用最为普遍。

积雨云就是一种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的云。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所以白天地面温度升高较多,夏日这种升温更为明显,所以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就形成了云。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在冻结高度(-10摄氏度),由于过冷水大量冻结而释放潜热,使云顶突然向上发展,达到对流层顶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铺展,形成云砧,是积雨云的显著特征。

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闪电"。

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尤其是近几年来,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我们应当加强防雷意识,与气象部门积极合作,做好预防工作,将雷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6. 关于雨的小知识

雨形成的基本过程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点或小冰晶,小水点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并合,变得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当低空温度高于o℃时,便是雨。

由液态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水成云内如果具备了云滴增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

由冰晶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从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以后也成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在雨的形成过程中,大水滴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水滴半径增大到2—3mm时,水分子间的引力难以维持这样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就很容易受气流的冲击而分裂,通过“连锁反应”。

使大水滴下降,小水滴继续存在,形成新的大水滴。这是上升气流较强的水成云和混合云中形成雨的重要原因。

7. 小学生科学常识:为什么天空中的云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天空有各种不同颜色的云,有的洁白如絮,有的是乌黑一块,有的是灰蒙蒙一片,有的发出红色和紫色的光彩。这里面,云的厚薄决定了颜色,我们所见到的各种云的厚薄相差很大,厚度可达7-8公里,薄的只有几十米。有满布天空的层状云,孤立的积状云,以及波状云等许多种。很厚的层状云,或者积雨云,太阳和月亮的光线很难透射过来,看上去云体就很黑;稍微薄一点的层状云和波状云,看起来是灰色,特别是波状云,云块边缘部分,色彩更为灰白;很薄的云,光线容易透过,特别是由冰晶组成的薄云,云丝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明亮,带有丝状光泽,天空即使有这种层状云,地面物体在太阳和月亮光下仍会映出影子。有时云层薄得几乎看不出来,但只要发现在日月附近有一个或几个大光环,仍然可以断定有云,这种云叫做“薄幕卷层云”。孤立的积状云,因云层比较厚,向阳的一面,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出来,因而看来是白色的;

而背光的一面以及它的底部,光线就不容易透射过来,看起来比较灰黑。日出和日落时,由于太阳光线是斜射过来的,穿过很厚的大气层,空气的分子、水汽和杂质,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红、橙色的长波部分,却散射得不多,因而照射到大气下层时,长波光特别是红光占着绝对的多数,这时不仅日出、日落方向的天空是红色的,就连被它照亮的云层底部和边缘也变成红色了。由于云的组成有的是水滴,有的是冰晶,有的是两者混杂在一起的,因而日月光线通过时,还会造成各种美丽的光环或彩虹。

自然灾害小知识顺口溜

1. 防止自然灾害的知识

1、雷电灾害与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2、地震灾害与防范 (1)教室的照明灯具、实验室的橱柜及图书馆的书架应加以固定。 (2)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3)地震时切忌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 3、热带风暴灾害与防范 (1)注意收听有关天气预报,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2)房屋需要加固的部位及时加固,关好门窗。 (3)准备好食品、饮用水、照明灯具、雨具及必需的药品,预防不测。

(4)疏通泄水、排水设施,保持通畅。 4、龙卷风灾害与防范 (1)龙卷风袭来时,应打开门窗,使室内外的气压得到平衡,以避免风力掀掉屋顶,吹倒墙壁。

(2)在室内,人应该保护好头部,面向墙壁蹲下。 (3)在野外遇到龙卷风,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者侧向移动躲避。

5、洪水灾害与防范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顶、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2. 自然灾害知识

自然灾害的概述 (natural disaster/natural hazard)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

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

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

3. 谁知道一些自然灾害的急救常识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 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

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 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

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

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 *** 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 *** 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 *** 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

4. 自然灾害知识

地震

冰雹/view/8582

海啸/view/9425

飓风/view/7004

龙卷风/view/3945

泥石流/view/7135

5. 如何面对自然灾害

2008年,对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雪灾、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的损失与遗憾.这可以说明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不仅直接危及到人民生命安全,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既然我们无法掌控自然灾害,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防灾、减灾,并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这些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所以我们要科学应对、积极防御,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能源.要尊重自然规律,调整工业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建设布局.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等.平时我们也要多看看有关急救方面的知识,了解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该做.其中有许多自然灾害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保护森林,保护水土.二·减少汽车尾气三、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四、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五、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如果我们做好了这几点,不仅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防灾、减灾,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6. 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逃生小常识有哪些

一、灾害前兆灾害发生前的一些迹象和征兆,可以统称为灾害发生的前兆。

按照灾害前兆的感知来源,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直接觉察的前兆,另一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察觉,需要仪器测出的前兆。(一)地震灾害一次地震,特别是一次强烈地震之前,大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地震前兆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警告信号。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异常现象,例如井水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动物在地震前大多有惊恐反应,像遇到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型,表现为委靡不振;地声、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宏观前兆现象。

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地面倾斜、伸缩、海平面的升降等,反映地球物理学现象变化的地磁、地电、地温、电磁波、重力、水氡、水质成分变化等微观前兆现象。出现这些临震异常现象,应尽可能采取措施避险,增加躲过灾难的机会。

另外,要特别警惕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短期内很可能还会有较强的余震,使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建筑物再次坍塌。(二)龙卷风灾害龙卷云除具有积雨云的一般特征以外,在云底会出现乌黑的滚轴状云,当云底见到有漏斗云伸下来时,龙卷风就可能出现。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三)泥石流灾害除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外,还可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哪怕极微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须迅速离开危险地段。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震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四)雷击灾害雷击是由雷雨云产生的一种强烈放电现象,电压高达1亿至10亿伏特,电流达几万安培,同时还放出大量热能,瞬间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其能量可催毁高楼大厦,能劈开大树,击伤人畜。

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行走,外出时应穿塑料材质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出行;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雷电反击和跨步电压伤人。

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有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远离。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铁围栏、铁丝网、金属晒衣绳附近也很危险。

如果雷雨天气呆在室内,必须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进入室内造成危害;把电视机室外天线与电视机脱离,而与接地线连接;尽量停止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和手机;不要靠近室内金属设备(如暖气片、自来水管、下水管);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7. 防灾减灾知识

原发布者:XX心魔

防灾减灾小知识人生命,要守护,十条法则要记住,一旦灾害发生时,及时应用心有数。1、地震: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2、火灾: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3、洪水: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4、台风: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信号。5、泥石流:下暴雨,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6、雷击: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7、暴雪:暴雪天,人慢跑,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8、龙卷风:龙卷风,强风暴,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电源水源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车里面不可靠。9、疫情:对疫情,别麻痹,预防传染做仔细,发现患者即隔离,通风消毒餐用具,入受感染早就医,公共场所要少去。10、防化:化学品,有危险,遗弃物品不要捡,预防烟火燃毒气,报警说明出事点,运输泄漏别围观,人在风头要离远。人生命,重于山,防灾避险于未然,掌握技能常演练,祝愿

8. 谁知道一些自然灾害的急救常识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 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

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 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

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

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 *** 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 *** 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 *** 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

台风知识小问答(台风小常识)

1.自然灾害顺口溜

一、地震: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二、火灾: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

三、洪水: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四、台风: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信号。

五、泥石流:下暴雨,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六、雷击: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

七、暴雪:暴雪天,人慢跑,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

八、龙卷风:龙卷风,强风暴,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电源水源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车里面不可靠。

九、疫情:对疫情,别麻痹,预防传染做仔细,发现患者即隔离,通风消毒餐用具,人受感染早就医,公共场所要少去。

十、防化:化学品,有危险,遗弃物品不要捡,预防烟火燃毒气,报警说明出事点,运输泄漏别围观,人在风头要离远。

人生命,重于山,防灾避险于未然,掌握技能常演练,祝愿人人保平安,祝愿人人 保平安!

2.自然灾害顺口溜

一、地震: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二、火灾: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三、洪水: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四、台风: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信号。五、泥石流:下暴雨,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六、雷击: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七、暴雪:暴雪天,人慢跑,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

八、龙卷风:龙卷风,强风暴,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电源水源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车里面不可靠。九、疫情:对疫情,别麻痹,预防传染做仔细,发现患者即隔离,通风消毒餐用具,人受感染早就医,公共场所要少去。

十、防化:化学品,有危险,遗弃物品不要捡,预防烟火燃毒气,报警说明出事点,运输泄漏别围观,人在风头要离远。人生命,重于山,防灾避险于未然,掌握技能常演练,祝愿人人保平安,祝愿人人 保平安。

3.防震减灾的顺口溜和儿歌

防震减灾的顺口溜儿歌:

地震来了不要慌,紧急避险很重要。地震威猛似猛兽,地震来了大地晃。

地震突来不能慌,镇静自若想办法。震时千万不要跑,赶快就近躲起来。

能跑出屋外最好,桌子床底也很妙。埋在地下不能闹,沉着冷静要思考。

先把心情静下了,听到人声发信号。保持体力最重要,坚定信念不动摇。

祖国人民是一家,真情能把奇迹造。全国人民献爱心,阳光总在风雨后。

扩展资料:

应急常识

1、在餐具柜橱、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

2、为防止因地震的晃动造成柜橱门敞开,里面的物品掉出来,在柜橱、壁橱的门上安装合页加以固定。

3、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

4、为防止散乱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伤人,平时备好较厚实的拖鞋。

5、注意家具的摆放,确保安全的空间。

6、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等用火器具及危险品的管理和保管。

7、发生大地震后,会在很大区域内造成严重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消防车、救护车不可能随时到达,有必要从平时起通过街道等组织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建立起应对有关地震、火灾和救助伤员等互助协作体制。

百度百科-防震减灾

4.防震减灾的顺口溜

震前反常是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城市人多有隐患,发生地震难疏散。

街区就近划路线,群众转移不会乱。选择场所要平坦,避开山坡和陡坡。

不安全区要离远,发生地震少危险。地震疏散要演练,预先规划定路线。

防震列入课程表,教室常备应急包。应急用品常备齐,电池电话收音机。

外来信息能传递,对外情况能联系。根据实战和经验,要备火柴和手电。

一旦地震断了电,自行照明很方便。预防炊具被震毁,储备罐头矿泉水。

食品药品放左右,紧急关头能自救。防震预测 *** 管,日常小防自己干。

睡觉别忘关水电,煤气别忘把闸关。家中衣柜和书箱,注意固定紧靠墙。

笨重家具要设防,避免晃倒把人伤。易燃有毒危险品,存放安全器具中。

防止灾祸突然降,重物移到地板上。门口走廊和楼道,畅通无阻很重要。

应急物品准备好,撤离路线要记牢。

扩展资料:

1.在车上乘车发现要地震,座椅扶手要抓紧。

车速放慢路边停,以免翻车伤了人。2.在户外户外避震较方便,远离建筑高压线。

避开路灯电线杆,夜晚不忘带手电。大街之上有震情,开阔场所就地蹲。

注意高空有坠物,防止楼倒自保护。3.在平房平房居住容易跑,房门窗户皆可逃。

跑不出去就卧倒,躲在桌下和墙角。4.在楼房楼中遇震别慌张,赶快贴紧承重墙。

切记别靠玻璃窗,卫生间里把身藏。遇火趴地身体低,拧干湿布捂口鼻。

逆风行进别迟疑,地震停止速转移。5.在学校发生地震别乱跑,老师指导快卧倒。

桌椅下面躲藏好,组织撤离伤亡少。滞留教室出不去,不哭不闹等机遇。

冷静躲到“三角地”,书包护头莫忘记。有水尽量省着喝,尿液血液也收集。

任何时候别放弃,生命希望属于你。

5.保护环境的顺口溜大全

1、砍棵树,拔棵草,地球就要不行了。

2、森林多,资源多,环保效果真不错。

3、七六五四三二一,绝不随地吐痰。

4、好学生,讲卫生,垃圾扔进垃圾桶。

5、小学生,收电池,小小年纪真懂事。

6、天变蓝,水变清,白色垃圾人人清。

7、一二三四五六七,绝对不乱扔垃圾。

8、洪水到,树也倒,江河不断在咆哮。快跑!

9、你家,我家,保护环境靠大家。

10、小学生,捡废品,个子不高高人品。

11、校内校外一个样,环境卫士人人争。

12、要种树,要种草,人人参与不能少。不能少!

13、不妙!不妙!那咋办?治理!

14、发大水,闹干旱,农民伯伯在流汗。

15、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人人夸,人-人-夸。

16、小兄弟姐妹讲卫生,果皮纸屑不乱扔。

17、重环保,护家国,男女老少齐忙活。齐忙活!

18、校内校外一个样,环境卫士人人争。

19、草变干,树变枯,大地母亲像在哭。

20、沙尘落,天晴朗,沙漠从此不荒凉。

21、保护环境要牢记,减少环境被污染。

22、多种树,多种草,自然灾害就会少。

23、树枯了,叶黄了,森林母亲受伤了。

24、花草多,树木多,幸福生活你来过。

保护环境造句:

1、利用风力发电,既可节约能源,又能保护环境。

2、全球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3、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4、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譬如不随地吐痰。

5、同学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卫生。

6、在保护环境的国际努力中,联合国一马当先。

7、如果不保护环境,泥土就会不断地流失,这必将会引来洪水,且势不可挡,洪水会毫不留情地涌向山村、城市,那时就是灾难降临了。

8、因为人们破坏环境而造成的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我们应该从中得到教育,保护环境,不要滥用资源。

9、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引起水土流失,洪水泛滥,过去看这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现在看来是个连锁反应,是需要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工程的大问题。

6.地震逃生知识顺口溜100字左右

地震灾害实难料 平日演练找通道

震前预备应急包 电话手电常用药

小小靠垫保护脑 饮水食品和口哨

地震镇静别慌张 赶快贴紧承重墙

不要靠近玻璃窗 离前电气要关好

平房可以离现场 否则卫生间里藏

应急包要保护好 不忘靠垫保护脑

室外远离电线杆 地下通道立交桥

地铁影院听指挥 有序撤离不乱跑

火车未停车未稳 原地不动不挤跳

驾车速离高速路 空地安全要记牢

遇火趴地身体低 易燃易爆要远离

烟灰毒气不能吸 拧干湿巾捂口鼻

逆风行进别迟疑 地震停止速转移

地震自救互救忙 注意脊柱眼遮上

跑到空地再检伤 清理口鼻防窒息

人工呼吸要跟上 止血包扎不慌张

长期饥饿进流食 精神崩溃防自伤

7.自然灾害知识

地震

冰雹/view/8582

海啸/view/9425

飓风/view/7004

龙卷风/view/3945

泥石流/view/7135

8.自然灾害知识

自然灾害的概述 (natural disaster/natural hazard)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

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

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

9.60条有关自然灾害的地理知识

防震避震小知识1.地震来时要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待晃动停止后再迅速撤离到楼下的空旷地带。

2.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3.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注意高空坠物。

6.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7.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8.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9.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10.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户内防雷要点1、雷雨天气应注意关闭门窗,以防侧击雷和球雷侵入。

2、在雷雨交加时,避雷针只能保护建筑物,但对沿架空电线、电话侵入的雷电无能为力。家电防雷最好把室内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断,并拔掉电话插头。

3、雷电天气时,居民在家中最好不要接触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以及各种带电装置。 4、不宜在雷电交加时用喷头冲凉,因为巨大的雷电会沿着水流袭击沐浴者。

特别提醒您注意的是:在选购住房时,应要求开发商出具商品房防雷装置设施的证明,以免给以后居住埋下隐患。户外避雷十大方法雷电通常会击中户外最高物体尖顶,所以孤立的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往往最易遭雷击。

雷电大作时,人们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雷避雨,如万不得已,则需与树干保持3米的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

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体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体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雷击。 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应双脚并拢,逃离现场。防汛知识1、大暴雨:是指降雨量非常大的雨。

那么怎样测定降雨量的大小呢?气象工作人员在地面观测场露天放置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金属圆筒——雨量器,它一天24小时所接收到的雨量就是日降水量,可以用量杯量出。中央气象局规定:凡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的称为小雨,10—25毫米为中雨,25—50毫米为大雨,50毫米以上称为暴雨。

暴雨天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并不可怕。只要做好了各种防范工作,就不会发生危险。

2、洪水发生了,如何自救:(1)洪水来了,按照预定路线转移、避难,注意扶老携幼,相互帮助。如果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无法步行转移了,要使用事先备好的船只或门板、木床等漂浮物,做水上转移的工具。

(2)当洪水来得很快,大水已经进屋了,要急速爬上屋顶、墙头或就近的大树上,暂时避难,等待救护人员转移。不能单身游水转移。

(3)土墙、干打垒住房或泥缝砖墙住房,只能做暂时避难场所,因为经水一泡,它们随时会有坍塌的危险。(4)假如没有大树、院墙,屋顶又一时爬不上去,此刻应抓住固定物不放,并呼救他人搭救脱险。

3、灾害期间有哪些常见病: 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 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民间又称“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灾害中还易发生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4、洪水过后,怎样预防疾病流行:(1)清除积水、秽物,通风晾晒,喷洒消毒药剂,预防传染病及蚊蝇滋生;(2)服用预防药物,避免发生传染疾病。

如果发生传染病例,必须进行隔离治疗;(3)家用生活器具要清洗、消毒,湿、霉的物件要通风、晾晒。 5、上学或放学路上发生道路受阻怎么办:(1)洪水冲刷,道路坍塌,或者道路被拦腰切断并有急流通过,此时,只能在安全的地方“暂时避难”,绝对不能强行通过;(2)当山区道路由于山体滑坡堆积阻塞时,应绕道上山,由滑坡面的上部通过是比较安全的;(3)当洪。

1.台风小常识

台风伤害的预防要点

1、台风伤害严重,千万不要忽视。不重视台风危害的人群伤害的发生率是重视人群的17倍。

2、台风伤害的预防重点时间是台风登陆前1~6小时,尤其是登陆前3~4小时,而不是登陆时。因此一切准备工作要在台风登陆前12小时完成,台风登陆前 1~6小时应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屋内。不在屋内的人群发生伤害的危险是留在屋内人群的4倍。

3、台风伤害的预防重点是男性和老年人,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

4、台风伤害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倒塌、硬物击伤和跌倒,因此,危房人群一定及时要撤离。

5、台风来临12小时前要加固门窗,不要到临时再去关门窗或者修房屋。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 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是可以预防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用现代化设备以已经可以精确地预测出台风的具体移动方向、登陆地点以及时间。只要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提高科学探测预警水平,全力做好防、抗、救工作,趋利避害,使受灾程度降至最低。 在台风来临前要注意收看各级气象台站发布的台风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为确保广大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外出,远离低洼地区以及海边等危险地区及树木、广告牌等危险设施或物品;将地处在危险地区的学校及学生、居民提前转移至安全的地区。

2.台风小常识

台风来了,如何预防?

1、警惕台风动向,注意收听、收看媒体报道或通过气象咨询电话、气象网站等了解台风的最新情况。

2、台风来的时候应该关紧门窗防雨,搬移窗台或阳台上的花盆以防砸落等。

3、台风光临的时候,容易发生一些大型广告牌掉落、树木被刮倒、电线杆倒地的事情,台风来时最好尽量避免外出。

4、不得已需外出作业的人员在避风避雨时要选择安全地带,小心“飞”来横祸。在野外主要小心公路塌方、树倒枝折等危险。

5、台风天气会令到路面出现积水、地滑,这些都会影响开车或者汽车,引发意外事故。所以司机开车一定要放慢速度,骑车的朋友在恶劣天气下最好选择步行、乘坐公交车。

6、如果大家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千万不要接近,更不要用手去触摸,因为这极易引发触电事故。

预防台风:

1. 气象台发出台风警报后,不要到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

2. 住在大厦里的居民,应关好窗户,收掉阳台上的东西(花盆、晒衣架等);加固室外易被吹动的物体。

3. 市民应留意媒体播放、刊载的台风消息,并采取预防措施。

4. 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

5. 船只应及时驶入避风港。

6. 台风袭来时,切勿靠近窗户.以免被强风吹破的窗玻璃片弄伤。

3.关于台风的小问题

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

在温度高的海域内,正好碰上了大气里发生一些扰动,大量空气开始往上升,使地面气压降低,这时上升海域的外围空气就源源不绝地流入上升区,又因地球转动的关系,使流入的空气像车轮那样旋转起来。当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这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地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才是台风生成的地方。那里海面上气温非常高,使低层空气可以充分接受来自海面的水源。

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而这些水汽是台风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没有这个原动力,台风即使已经形成,也会消散。

其次,那里离开赤道有一定距离,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台风发展气旋式环流和气流辐合的加强。第三,是热带海面情况比中纬度处单纯,因此,同一海域上方的空气,往往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定常条件,使台风有充分的时间积蓄能量,酝酿出台风。

在这些条件配合下,只要有合适的触发机制,例如,高空出现辐散气流或南北两半球的信风在赤道稍北地方相遇等,台风就会在某些热带海域形成并增强。根据统计,在热带海洋,台风常常产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27℃以上的地区。

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是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之处。

4.求问台风的有关知识

台风(英语:Typhoon)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称为飓风(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之近义字乃台风。世界气象组织及日本气象厅均以此为热带气旋的最高级别,但部分气象部门会按需要而设立更高级别,如中国中央气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强台风、超强台风,台湾中央气象局之强烈台风,以及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超级台风。

广义上而言,“台风”这个词并非一种热带气旋强度。在台湾、日本等地,将中心持续风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的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均称台风。在非正式场合,“台风”甚至直接泛指热带气旋本身。当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日本气象厅会对其编号及命名,名称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

5.求台风知识,急

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热带海洋上的猛烈风暴。

你一定看到过江河中不时有涡旋出现吧,实际上,台风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气象学上将大气中的涡旋称为气旋,因为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面,所以称为热带气旋。 为什么称为台风呢?有人说,过去人们不了解台风发源于太平洋,认为这种巨大的风暴来自台湾,所以称为台风;也有人认为,台风侵袭我国广东省最多,台风是从广东话 "大风"演变而来的。

事实上,几乎世界上位予大洋西岸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无不受热带海洋气旋的影响,只不过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的名称不同罢了。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的称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称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则称热带气旋。

台风的命名和编号 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气象部门采取了对台风命名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飓风命名。

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组:Anna (安娜),B1anche(布兰奇),Camil.te(卡米尔)等,直到wda(温达);第二组:A1nla(阿尔玛),Becl(J/(贝基),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

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

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

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

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

一定要标明年份,以示区别。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采用对台风编号的力、法。

凡是东经15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范围内有台风形成或侵入,就按照它出现的先后,顺次进行编号。例如,1999年发生的第一个台风,编为9901,第二个台风,编为9902……依此类推。

这种对台风编号的力、法,目前已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气象台采用。有的国家考虑到国际上台风英文名称沿用已久的习惯,除了编号以外。

还同时标明该次台风的英文名称。 台风的分类 在气象学中,根据热带气旋的强度作了不同的分类。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曾经制定了一个热带气旋的国际统一分类标准: 中心最大风力在7级(。

6.有关台风的知识

1.什么是台风?台风实际上是强烈的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它象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绕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

愈靠近热带气旋中心,气压愈低,风力愈大。但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如台风,其中心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晴空区,即台风眼。

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时称为热带低压,8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和11级风力的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温、高湿和其它气象条件适宜的热带洋面。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

热带气旋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因其发生频率远高于地震灾害,故其累积损失也高于地震灾害。1991年4月底在孟加拉国登陆的热带气旋曾经夺去了13.9万人的生命。

我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危害最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其造成的年平均损失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象9417号台风那样的登陆强热带气旋,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2.什么是台风路径?从太空往下看,台风就像是一个正在旋转的陀螺,这个虚拟陀螺的尖顶在移动过程中的轨迹,就是台风路径。

纵观台风历史,台风路径多种多样,还没出现过路径相同的台风。 造成台风路径多种多样的原因,主要是台风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受到复杂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说大气环境是一个大调色盘,刚生成的台风就像一张画布,在运动的过程中被大气涂上不同的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路径。目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其常见路径有:西移路径。

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他周围的基本气流很弱,这时候台风中心的移动主要是内力运动,方向往西北。由于遭受高空的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深厚的偏东气流会引导台风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

一直到广东西部沿海、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海南、广东、广西沿海地区影响最大,经常在春、秋季发生。西北移路径。

台风在菲律宾东部海域生成后,会遭遇一股轴线是西北向东南的南风,台风在这股深厚气流的引导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经巴士海峡 *** ,再穿过台湾海峡向广东东部或者福建沿海靠近,在台湾、福建、广东等一带沿海登陆。如果台风的起点纬度较高,就会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浙江、上海、江苏一带沿海登陆,甚至到达山东、辽宁一带。

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台湾省、广东省东部和福建省影响最大,这类台风多见于7月下半月到9月的上半月。转向路径。

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海上遇到西太平洋副高或西风槽的阻挡,就会转向东北,向朝鲜半岛或日本方向移去。这种转向台风又可以分为三类:东转向、中转向、西转向。

其中的西转向类,特别是到了近海才向西转的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这也是最常见的路径。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影响最大,这类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只是转向点的纬度因季节而异,盛夏在最北,春季在最南。

特殊路径。当台风所处的环境形势变化很快,或是海上有多个台风相互影响时,台风的移动路径会变得比较怪异,这就像陀螺在旋转时受到外力的影响,中心将作一气旋式圆弧运动。

当这种运动正好和原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就会导致台风的停滞和打转,如果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平衡,便会左右摇摆,像一条运动的蛇一样。这样的移动路径很复杂,也更难以预测,所以更容易成灾。

如发生在2001年的台风"百合",其移动路径就是一种特殊路径,生成以后,就像一条蛇缓慢地在台湾的北部海面原地转了一圈半后,在台湾宜兰附近登陆后,肆虐了44个小时又窜到台湾海峡,最后在潮阳、惠来再次登陆,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和极大的损失。"百合"台风历时14天,3次加强为台风,3次减弱为热带风暴,其怪异路径给人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我国气象部门十分重视台风的监测工作,台风的移动路径更是监测的重点。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由于海洋的范围大,无法监测到台风的生成及移动,往往要等到台风靠近船舶和陆地后,才发觉它的存在。

20世纪60年代,从气象卫星投入业务使用之后,每一个台风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它的移动路径就完全逃不过卫星的眼睛,从那时起,气象部门就没有漏测、漏报过一次台风的消息。 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为台风的观测和预报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1980年以来,对在我国登陆的台风,气象部门基本上都能做出正确的台风预报。

随着卫星遥感、雷达探测及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台风的监测预报水平将会更上一层楼,台风路径就将在人们的掌握之中。

7.台风知识

我是居住福建的,对气象又有些研究,就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你吧。

第一,台风不一定都入海,有的台风上不了岸,有的上岸后消失,有的上岸后入海。因为台风是沿着副热带高压系统边缘的引导气流前进的,有时受到北方南下冷空气的打压等多种因素影响,路径是不一定的。就好像你放飞一只纸飞机,是很难预测它到底要沿什么具体的路线飞行,在放飞纸飞机前,只能大概预测它的飞行方向。台风产生发展一定要在热带洋面上,必须有相当充沛的水汽和热动力,如果上了岸,就断绝了水汽来源,自然又会消失,如果刚好上了岸又入海了,又有水汽动力了,很可能就“复苏”了,像每次穿过台湾的台风, *** 后马上就小很多,又被台湾中央山脉从纵向切断,所以到厦门来的台风一般就小了。

第二,台风在北半球大致沿着副高系统引导气流前进,逆时针旋转,许多台风大致的路径也是呈现逆时针,所以菲律宾热带那里产生的台风风向一定是往左朝着我国或者日本的方向过去,不可能往右朝美国过去。

举个形象的例子,副热带高压在太平洋上,想象成一个圆形,与我国大陆和日本列岛相切,台风一般产生在圆形的轨迹上,逆时针的话,在亚太地区,我们就是在左半圆这里,所以你想象,左半圆的逆时针一定是到我国沿海台湾这里或日本本。同样道理,美国台风的多发地区是在美国东海岸那里因为大西洋的台风都往美国那里过去。

台风并不是沿着海边走,没有这种说法。如果副热带高压控制大陆,台风的预报路径完全可以深入内地,只不过登陆后水汽条件切断,很快就减弱了。

不可能有受到台风影响的地区不靠海的情况,台风必须自海上开始运动,而且到陆地后不可能深入很长的距离,热带海洋的热动力和大量海水才是台风的源动力。

台风登陆就好像把电扇的电源拔掉,扇叶靠惯性运动一会,立即就停止了,除非再把电源插上。

不知道我的解释是否清楚。

回答你的补充问题:热带低压在热带洋面产生,通常情况下,只要不登陆,哪怕到了温带洋面,通常不会减弱,都是加强成热带风暴、台风,或维持。除非遇到大陆来的强大冷空气的强力打压等情况。

如果已经登陆,然后又入海,则可能又加强,再次登陆,比如前几天那个到海南的台风叫什么来着,就是前几天那个,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台风到陆地上后,比如到中国大陆,已经削减太厉害了,再入海后,已经是温带温度以下了,热动力不足,发飙不起来了,就继续减弱了。情况不是单一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8.台风自救知识

台风安全自救

1.见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到海边游泳或出海。

2.准备充足的水、蜡烛、手电和食品。

3.加固户外电线、室外天线等,关好门窗。

4.注意卫生安全防疫。

5.应尽量躲在坚固的建筑物里,不要在大树、草棚或其他简易建筑物旁逗留,以防砸伤。

6.不要躲在广告牌或玻璃幕墙的大楼下,防止被倒塌的广告牌或脱落的玻璃伤害。

7.行走应避开高层建筑,避免被高空坠物击伤。并注意来往车辆,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9.什么是台风,台风小常识大全

台风(英语:Typhoon)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

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称为飓风(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之近义字乃台风。

世界气象组织及日本气象厅均以此为热带气旋的最高级别,但部分气象部门会按需要而设立更高级别,如中国中央气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强台风、超强台风,台湾中央气象局之强烈台风,以及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超级台风。广义上而言,“台风”这个词并非一种热带气旋强度。

在台湾、日本等地,将中心持续风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的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均称台风。在非正式场合,“台风”甚至直接泛指热带气旋本身。

当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日本气象厅会对其编号及命名,名称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热带低压(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风速6~7 级,(10.8~17.1 m/s);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最大风速8~9 级,(17.2~24.4m/s);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10~11 级,(24.5~32.6m/s);台风(Ty-phoon),最大风速12~13级,(32.7~41.4m/s);强台风(severe typhoon),最大风速14~15级(41.5~50.9m/s);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最大风速≥16级(≥51.0m/s)。

关于“云的小知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