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幼儿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不仅仅是幼儿智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生存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应采用有效策略,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同伴交往的良好氛围
幼儿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生活与活动的环境,它能对儿童的行为习惯与规范起到良好的正面影响。优化幼儿园的社会交往环境,消除不良环境,对于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是引导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的关键,能给孩子带来终身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造成孩子与外界社会和小伙伴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教师要经常性地开放班级环境,为孩子制造更多拜访与邀请的机会。经常性地组织孩子之间的拜访与邀请能促进孩子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孩子间文化和观点的融合与探讨,进一步让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得到应用。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在庆祝“六一”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交往能力,我们精心设计了“自助餐厅”活动,让大班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一起进餐。这一活动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中,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二、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幼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养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
我们在小、中、大班开展了“娃娃家”、“娃娃超市”、“娃娃医院”、“小小建筑师”等角色游戏,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售货员”、“医生”等角色,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合作,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了交往的重要性。
三、利用幼儿园资源优势,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经验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大环境中树立交往的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发展的一种形式,通过家长的.指导,幼儿可以通过亲自参与、亲自动手真正去实践社会活动,通过幼儿自己各种感官的感受、亲自操作,去获得生动切实的生活经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社会性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手段。
四、多渠道引导,加强幼儿园教育
1.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形式,强化幼儿获得的交往技能
幼儿园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如专门的社会性活动课、社会交往游戏活动、社会小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交往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等。同时教师在活动安排上要考虑多样性、层次性、难易性,使活动安排在内容上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实现“跳一跳”能使孩子的社会交往水平得到提高。
2.教师要适当地监控孩子的行为,加强指导
教师要善于挖掘幼儿矛盾及交往策略的规律,注重其交往能力的培养。要合理安排孩子一日活动,有效引导孩子正确地与人交往,做到教师指导具有针对性、个体性、时效性。即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原因产生的矛盾冲突,要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教育;要注重个体培养,针对个性不同,采用的方式也要不同,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更要注重指导的时效性,当矛盾冲突发生后,要及时进行培养。
五、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
如: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会教育孩子礼貌地和客人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拿出好吃的食物与小伙伴分享。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学习了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了社交技能,发展了社会性行为。
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要重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奇怪,这个小宝宝连唐诗都会背,怎么不会爬呀?”在日前举办的“2006上海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用品国际博览会”上,一些“会走不会爬”的小宝宝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这些会背唐诗会数数的“天才”宝宝,却意外出现了爬行能力差、不会拼图、手脚协调能力差等问题。在同期举行的“婴幼儿成长与早期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对目前国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误区、缺憾表示了担忧。
学交往是第一
“现在国内的早期教育存在很多误区。”浙江省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谢宏在“婴幼儿成长与早期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表示,“重智能轻体能,忽视人际交往、人格培养”等问题都是国内早期教育存在的误区。他认为,由于缺乏正确的早教引导,导致很多家长往往把早教与智力早开发画等号,认为宝宝会提前认字、提前背诗、提前数数就算是教育成功,而忽略了他们的体能训练、人际交往培训等。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耿文秀也在会上表示出了同样的忧虑:“现在国内的早期教育最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宝宝的人际关系培育。”她认为,当下存在的很多如大学生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白领沉溺于网络、逃避现实生活,新人处理不好婚姻关系等问题,其实都与他们小时候缺少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育有直接关系。耿教授举例说,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处,她经常接到来自年轻父母的咨询,询问自己的小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自闭症、暴力倾向等问题,“这表示,孩子的早期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博士后王甘表示,为0~3岁的婴幼儿提供社交机会、帮助宝宝的看护人学习教育方法的亲子机构非常必要。她说,“在国外,年轻的父母会组织一些沙龙,为同龄的小孩子提供社交机会,也有助于父母之间交流育儿经验。”
谢宏认为,在国内,少数商业机构将早期教育渲染成“暴利”项目,已完全背离了早期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征,导致大部分家庭和父母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
科学育儿有章可循
据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最近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市30万0~3岁的婴幼儿中有80%被散养在家中,由孩子的爷爷奶奶等人代养。由于老人的教育观念老化等问题,目前上海市约有98.4%的婴幼儿家庭需要科学育儿知识和专业咨询指导服务。
而徐汇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区93%的0~3岁婴幼儿家庭需要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86%的家庭希望社区有供孩子活动的公共场所。所以,尽管徐汇区12家幼儿园仅双休日对外开放,仍远不能满足这些家庭的需求。而各社区的服务中心服务人群则以老年人、闲散居民或团队居多,还没有专门的婴幼儿活动教室。小宝宝们通常被放在有大型玩具的花园或小区绿坪上,任他们自行玩耍。家长普遍反映,“小孩子太可怜了,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和同伴沟通和交往的机会,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最近,徐汇区人口计生委创建了两家“宝宝乐教育活动中心”,提出了“带着宝宝出家门”的口号,为0~3岁婴幼儿提供娱乐教育活动场所、为家长提供交流经验的环境和提供科学育儿指导,通过亲子活动、定期开放免费课程和社区宣传等活动方式,为年轻家长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让宝宝接受科学指导,融入集体环境,开发宝宝潜能。
近日,上海市已陆续建起分布在各区的31家“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示范点”。各示范点将通过举办亲子活动、咨询讲座、网上宣传等活动,帮助年轻家庭科学育儿。对于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参与的家庭,则由专业人员送教上门。示范点的收费非常低廉,远远低于外面的商业机构,因为政府会投入一部分费用作为补贴。示范点对于困难家庭的独生子女则提供免费服务,由政府来埋单。
你比较关注儿童哪些心理素质的培养?
1、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认识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心理家研究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总是将失败的想法归咎到负面的事物上,习惯对自己一味的责备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负面情绪。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能笑看一切的人抗击打能力必定会比一般的人强。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因此,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重要,让孩子能微笑着面对挫折。
2、把握挫折教育的时机,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
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家长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应该让幼儿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家长在平时孩子碰到困难时,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向困难发起挑战。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样的”、“瞧你做得真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励他努力去克服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增添了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愿望。这使家长的“你行”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我行”!
3、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失败
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带来最多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比如你的儿子没能被选上代表幼儿园参加联欢会,他想到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如别的小朋友。”但也有其他原因,比如“他们需要更多小女孩”,或者“他们要挑唱歌唱得最好的”。这样做不是要你教孩子逃避责任——有些时候导致失败的确实是孩子自身的原因。
作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一看下次怎样做”。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同时,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4、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让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家长应有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对儿童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努力。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骄傲自满,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当然,家长如果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贬低孩子,对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总之,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会加大儿童遭遇挫折的机率。相反,家长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对自己在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能有适当的预测。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承受挫折有所准备,当面对挫折时也就会客观、冷静地应对。
5、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儿童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正确适当的引导同样尤为重要。只要成人正确成功地加以引导和肯定,无疑是给了孩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因为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而应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6、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以及抗挫的信心
要想减少孩子遭遇挫折的次数,就要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如掌握与年龄相符的知识技能,比如大班的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会穿衣、系鞋带、叠被整理玩具等,如果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会做,他就会在集体活动中落后于别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自信,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不会做,反正我是落后的。除这些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遇到困难不退缩、失败后不悲观等。另外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洗手、洗脸、穿衣、整理床铺等,很多能力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放过任何机会抓住教育,应随时教育,随时观察,抓住机会,为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当幼儿进步后,家长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给予赞扬和鼓励,强化幼儿的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认可的神态,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到改变,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7、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
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今后少吃苦。不少家长也懂得这个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家长既不忍也不敢将孩子置于困难之中。然而,面对挫折能够坚韧不拔的性格,仅靠说教是无法培养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孩子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生活环境,更不要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挫折教育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复能力,是否有无所畏惧的自信心。其实,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寻找幸福的能力,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家长要提高认识,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去帮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8、放开手脚,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父母的包办代替,让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
孩子穿衣、穿鞋时,笨手笨脚,磨磨蹭蹭,父母过来很快就帮他穿好了;孩子小时候学着自己吃饭,可能弄得满桌子都是掉的饭菜,还是没有吃到嘴里多少,父母看着便不耐烦,于是亲自喂孩子吃饭。父母的做法看起来利索、痛快,但却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养成了孩子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
如果对孩子过度地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弱点,以至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例如孩子摔倒了,如果不严重,我们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急切地跑过去相扶;孩子想要玩具,应当鼓励其自己去拿,衣服也要鼓励其自己去穿等,切不可让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应当使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碍和挫折,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学会独立面对一切。
9、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培养他们抵抗挫折的勇气。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许多小女孩害怕走平衡木、害怕游泳,这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准行!”
正如古人所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磨难和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它们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必然可以促进其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自立自强。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即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及克服挫折的能力,持之以恒。任何放纵和迁就的行为都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思想,要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挫折,从而战胜挫折。
10、多肯定、鼓励孩子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当及时去关心和鼓励孩子,给孩子安慰、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使孩子不会感到孤独无助。这时,父母要尽量避免消极否定的评价,如“不要再试了,再试也没有用的”、“做不好就别做了”、“怎么这样笨,别人早就做完了”等,这种话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自信和失败感,家长不妨采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要表扬你,因为你有勇气去试试就很好。”“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这样做会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赞扬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败,从而慢慢学会承受和应付各种困难挫折。
11、懂得关怀,及时疏导,正确理解挫折
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对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是信心的来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一切顺利,但是挫折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只好把它当作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孩子在受到挫折后,最需要父母的爱,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要给予足够的爱,更看重孩子的心灵,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当孩子受到挫折又难以排解时,教师、家长不能置之不理,采取“无视”的态度,而应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孩子正确的面对困难,因此,家长教会幼儿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变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家长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分析受挫原因,使幼儿从失败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抖擞精神、重新再来。
12、因材施教,给每个孩子制定抗挫实施方案
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映不同,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挫折教育。
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好强、爱面子,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类孩子父母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父母切忌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听到的大多是赞扬声,因此常常自信满满,这时,家长不能一味地采用赏识教育,不断扩大孩子的优点而忽略孩子的缺点,要适时针对孩子的缺点设置一些挫折,有时需要打击一下能力较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增强幼儿的挫折抵抗力。在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
面对能力少稍弱的孩子,我们应及时发现他们小小的优势,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勇于面对挫折。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孩子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13、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错误非常在意。事实上,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孩子如果不犯错误,他就永远不可能长大。?
当孩子犯错误或过失时,作为父母,千万不要着急、气恼,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孩子,甚至体罚孩子。?
当孩子有过错时,其内心肯定会出现自责和冲突。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以引起孩子情感上的重视。正面教育是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入情入理,注意感情的沟通,千万不能讲大道理、空洞说教,引起孩子的反感。?
高明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感化→说服→感化”,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重视情感的沟通。比如,父母可以先夸奖孩子说:“你做得不错!”“你已经很努力了!” 这就是前段的感化,因为这些语言对孩子来说比较容易接受。然后父母再指出孩子失败的原因,让孩子不断进步,这是教育的目的。最后父母不要忘了鼓励孩子:“如果你再努力一些,就能做得更好!”这样的正面教育就能使孩子自动地检讨失败的原因,减少下次犯错误的几率。
谢谢邀请,其实我看了很多的答案,有的说是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有的孩子要培养孩子的这个进取心,有的说要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勇于说不,有的是要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有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有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礼仪。等等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但是总结起来他就是:健全的人格。
在意识疗法里面提到人格,他是一个人跟这个世界相处的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它大致可以表现在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在拉丁文原意里面,人格就是面具的意思。是你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工具跟基石。
当一个人的人格跟这个整个 社会 出现偏差的时候,他就不能很好的与这个 社会 建立起良好的互动以及人际关系,缺乏同理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障碍了。人格障碍患者个性会表现出极度固执,偏执,狭隘,睚眦必报。他们认为都是这个 社会 的错,都是这个世界的错,唯独他自己没有错。
那么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呢?她是跟这个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那我们小时候,父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接受父母传递给我们的一些限制性信念,以及思维模式,我们把它奉为金科玉律。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依照这种父母给我们传递的这些性限制性信念,跟这个 社会 互动打交道,如果我们能够取得成绩,父母就会夸奖我,你看我教导的孩子多好呀。为了获得父母的表扬于是我们也慢慢放弃了父母不赞同的自己,我们也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长大成人,当我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发现,父母教导的那一套,往往不起作用的。于是他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你总会自责自罪,然后你就抑郁了焦虑了,出现心境障碍。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你会把所有的问题,所有的责任推向 社会 ,认为都是 社会 的错。你会变得怨天尤人。偏激极端。这就是反 社会 人格障碍,或者是边缘性人格障碍。
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他能够进行自我整合,自我调节。他会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所以我经常也说,凡是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长大以后,他的心里人格,会比乖巧懂事的孩子要健全得多。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会挑战父母的限制信念,他会形成自己的一些信念。所以他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好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都能够融进去,他不需要回过头来,重新整合心身疗愈心身了!那么他在外界所取得成就,比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肯定要多得多。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呢?首先,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欲。等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你要把选择权慢慢的交还给孩子。被父母以爱之名死死控制了的孩子往往是自卑的,不自信的,是匮乏的,是恐慌的,是不安全的。长大以后,她会过度去寻找这种安全感。于是就会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当小时候孩子的诉求不被回复,他的行动不被肯定,他的爱不被满足的时候,长大以后,他就会欲求不满,他需要从别人那里来获得肯定赞赏以及表扬,慢慢发展为讨好型人格障碍。
当小时候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照料,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感到被冷落,被孤立的时候,他就会用一些比较奇怪的举动,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心理的情绪,引起别人的关注。比如说惊声尖叫,比如说奇装异服,这就慢慢演化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任何一种所谓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它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一个限制性信念,比如说我们开始尝试要给孩子培养这所谓的礼仪教育,那么孩子他不懂为什么要做这个礼仪?她可能在头脑层面觉得礼仪是一种形式,然后他可能会慢慢演化为她的这种攀比的心理或者爱慕虚荣的心理。实际上是父母向外求索的这么个过程,往往向外求,你达不到你的预期。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建议将你的意识从外界拉回来,你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疗愈师,你的陪伴,你的爱护,你的共情,你的尊重,都是塑造孩子 健康 人格的基石。这就像是银行一样,前期不断的进行一个投资储蓄的过程,以至于孩子长大以后不再透支它的未来。因为孩子是丰盛的,他将这个丰盛,分享到这个世界上,他就能够很好的与这个世界相处。那么孩子所能创造的成就比你想象的更多。一个拥有 健康 人格的孩子,他不必长大以后再重花时间来整合自己的心身。从这一点来讲, 健康 的人格,是对小孩子心理素质最大的帮助,亦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被喻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做好了对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要从小开始培养,为今后打造成有用之才打好基础。
一、做好早期教育,是培养儿童心理素质的开端。儿童从呀呀学语开始,对一切事物都会产生好奇,会做出一些不分深浅的举动。无意夹了手,碰了头,这时作为家长要及时进行安慰,并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讲明你为什么夹了手或碰了头。要培养儿童有一些胆量,多带他们走出家门,见一些大世面,到动物园看看动物等。教会儿童对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称呼,敢于面对陌生人把称呼叫出来。
二、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就是习以惯之,形成习惯的行为是很难改变的,有好的习惯,儿童才会有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家长把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作为重点,不可忽视。要培养儿童的守时的观念,这对于孩子今后成长十分重要。要养成完成作业后、考试交卷前仔细检查对错的习惯,从而提高孩子耐心、细致、有定力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儿童的自信意识,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关健。孩子是否自信,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培养孩子的自信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有家长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不是耐心帮助找原因,鼓励孩子重新开始,而是进行粗暴的谩骂,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自信,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越来越差。要引导孩子成绩好时不骄傲,成绩差时不气馁。包括参加学校组织一些 体育 、唱歌比赛等,因成绩不理想,孩子到家居然哭了,这时他最需要的是鼓励,是让他树立信心,争取以后取得好成绩。
四、要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随着孩子年岺的增长,要注意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从自己动手穿衣、叠被、刷牙、洗脸开始,逐步教会做一些家务,比如搞搞卫生,整理家中用品等,从而提高孩子勇于向前克服困难的能力。家长不要大包大揽,过分的娇惯是会害了孩子的,走向 社会 后会成为能力较弱,惧怕困难的人,这样的结果,家长会后悔一辈子的。
总之,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家长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总结。
安全感,勤奋,自主性,责任心,荣誉感,勇敢,爱,与人交流,等,基本人的个人品质,都是在成年之前培养出来的。
我认为,人是全息的,人的身、心、灵和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会相互影响和作用。
儿童培养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健康 和安全教育。要注重身体的 健康 养育,要注意基本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
第二、建立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安全感。在儿童早期和学前,应该注重安全感的培养,包括心理和精神层面,来自父母的饱含爱意的触摸和拥抱以及充满温情的语言互动和共同嬉戏,都会给予孩子终生的精神安定感和力量感,这也是其它诸如自尊自信勇敢坚强抗挫力的必要支撑。
第三、注意保护天性和感性。孩子有其生物层面的成长规律,每个孩子又有其独有的特质,要注意不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过分地人为打磨,要保护他的敏觉力、好奇心和想象力,要带他们多接触、观察大自然,去看各种色彩,身心放松,玩个透。在培养他理性思维的同时注意保护他的感性思维,许多创造性都与其感性和发散思维相关联。
第四、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整个儿童期,要特别注重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我认为自信是人生的钥匙,从精神层面来讲,盲目的自信甚至比清醒的自卑要好!自信是自我接纳和自我修正与完善的助推器,自信是幸福的基础,自信会酿造勇气,自信能促使尝试,自信使人不会轻易气馁而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要多肯定、鼓励和欣赏而少贬损、揶揄和无视,可以严格要求并善用批评手段,但注意尽量对事不对人,批评行为而不轻易贬损人格,不要给孩子贴负向定论的标签,不要让孩子在你这面镜子中把自己照的萎靡不堪,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进而逐渐地让你的要求和期待变成他的自我要求和期待,使他能够愉悦地自觉地去担当他的学习和生活,做他生活的主人。
第五、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儿童小学前期,要注重养成他良好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要培养他独立地自主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可以提供一些问题的解答和启发,但要摒弃陪读的方式,从小就把生活教给他自己,避免养成依赖的模式而没有独处的能力。
第六、注重培养正向三观。家庭教育很重要的是家庭三观对孩子影响,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引导出的自己的语言与行动,对孩子的熏染作用极其大,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温暖的情怀、 社会 责任感和 社会 生活规范。
最后我要说,养 育儿 童年龄段的孩子,陪伴很重要,但在现代忙碌的 社会 中,我们更需强调的是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的陪伴的质量,而非强求陪伴时长,即使不在身边,隔空的互动也要有质量!这样的孩子直至成年以及步入 社会 ,一定会是充满正能量的,也会有能力应对他自己所要面对的阳光朗月和雾雨雪风。人生是个历程,童年极其重要,它是一生幸福的基石。
1、了解并理解自己感受的能力。
2、合理表达情绪和感受的能力。
3、好奇心。
4、同理心。
5、认真与负责任。
儿童的成长期,应注重注重以下方面心理素质培养;
一是自信乐观的心态;
二是自我独立的处事能力;
三是敢于直面困难的毅力;
从挫折复原的能力
积极乐观心态
能跟自己的负性情绪相处的能力
表达自己的需求的能力
能够拒绝别人的能力
我觉得在各种心理素质中,比较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一、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
有了安全感,可以发展出对 社会 、对人的信任感,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融入 社会 的基础。
同时也能发展出对自己的信心,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世界。
二、坚强
其实就是增加受挫折感。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照顾得太细致,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殊不知这反而让孩子失去了面对困难、委屈以及悲伤的机会。
要让孩子从挫折中学会成长,才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未来以及一切困难与打击。
三、善良
不管怎么说,做人要善良。
对人、对动物甚至是植物,都有一颗爱心,悲悯之心。
最关注儿童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能使孩子之所以是他的那个样子。
1、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
2、培养儿童的忍耐力和自制力
3、多接触 社会 ,经风雨见世面
4、培养好奇心和 探索 精神
5、让孩子多动脑筋
6、培养自信力和面对挫折的能力
7、保护孩子自尊心
关于“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