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行星的光和热的源泉.它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位于距银心约10千秒差距,银道面以北约8秒差距处,并与其他恒星一起绕银心转动.太阳是一个直径约1.4×106公里的气体球,由于引力的作用,太阳的密度和温度是向内增加的.表面温度约6000K,密度极其稀薄.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不可能存在固体和液体,在太阳表面温度最低的区域有少量的分子,但绝大多数物质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在太阳中心,温度超过1.5×107K,压力约3.4×1012牛顿/厘米2,密度达160克/厘米3,在这种高温、高压、高密度的环境中,发生着氢变为氦的热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以辐射的形式稳定地向空间发射,其中约22亿分之一的能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的生物所需的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太阳是除地球以外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而且是唯一的可以详细考查其表面结构的恒星,所以对太阳的研究人们历来十分重视.下表列出了有关太阳的一些基本数据.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外貌随着与太阳距离的变化不断改变,当远离太阳时,呈现为朦胧的点状,当离太阳较近时,体积急剧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慧星内的气体和尘埃向后推开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由于慧星的这种独特外貌,中国民间又称它为“扫帚星”.

彗星的命名法有三种.刚发现时,先给一个临时名称,按发现的顺序在年号后面加上一个小写字母,如1990b就是指1990年发现的第二颗彗星.通过近日点以后,就给它以永久命名,即在过近日点的年号后加上一个罗马数字,这个罗马数字表示彗星在当年通过近日点的次序,如1990Ⅲ表示1990年第3颗过近日点的彗星.另外,通常还以发现者来命名,当有多个发现者时最多可取前三个,如池谷—关彗星,多胡—佐藤—小坂彗星.彗星的轨道可分为椭圆(离心率e1)三类.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彗星称周期彗星,它们周期地绕太阳公转.周期彗星又可分为短周期彗星(周期小于200年)和长周期慧星.前者的轨道倾角不大,多为顺行,即绕太阳运动的方向与行星相同.后者的轨道平面在太阳系空间内是随机分布的,顺行的与逆行的各占一半.在双曲线或抛物线轨道上运动的彗星称非周期慧星,它们经过近日点后便一去不复返了.彗星经过行星附近时,会受行星的摄动而改变轨道.如果将观测到的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轨道往前例推,大多数非周期彗星的轨道都曾是离心率较大的椭圆,这说明可能只有很少的彗星是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彗星一般由彗头和彗尾两部分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有的彗星在彗发外还包着厚厚的一层氢原子云,称为“彗云”.彗核的直径很小,只有几百米到上百公里,但集中了彗星的绝大部分的质量,大彗星的质量为103-108亿吨,小彗星的质量只有几十亿吨,彗核的平均密度约为1克/厘米3,和水的密度差不多.彗发的体积随彗星与太阳的距离变化,其直径比彗核大得多,一般为几万公里,有的甚至比太阳还大,但由于彗发内物质很稀薄,故它的质量很小.一般情况下,当彗星走到距太阳两个天文单位附近时,开始产生彗尾.随着与太阳的接近,彗星显著变大变长.彗星的体积很大,可达上亿公里,宽度从几千公里到2000多万公里,但物质极稀薄,密度只有地面附近空气的10亿亿分之一.彗尾的形状多种多样,一般总是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彗尾可分为两类,一类彗尾较直,由离子气体组成,呈蓝色,称“离子彗尾”或“气体彗尾”,它是由太阳风的斥力作用于彗星中的离子形成的.另一类是弯曲的,称“尘埃彗尾”,这类彗尾是太阳光子的辐射压力推斥微尘而形成的.

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围绕太阳旋转的为数众多的小天体.按提丢斯—波得定则,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距太阳2.8天文单位处应该有一颗大行星.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一个新行星,命名为谷神星,它距太阳2.77天文单位,但因它的体积和质量太小,不能与大行星为伍,故称为“小行星”.以后的几年里,又发现了另外三颗较大的小行星,它们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随着19世纪后期照相技术在天文学上的广泛应用,使发现的小行星的数目急速增加.从1925年起,新发现的小行星算出轨道后,要经过两次以上的冲日观测,才能赋与永久编号和专用名称,有的小行星用古代西方神话中的人物命名,有的则由发现者给与其他名称.目前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3000多颗.照相巡天观测发现亮度大于照相星等21.2等的小行星有50万颗,小行星的总质量约2.1×1024克,相当于地球质量的0.04%.小行星中最大的是谷神星,它的直径为1000公里,质量为(11.7±0.6)×1023克.除了谷神星等几颗较大的小行星外,其他小行星的直径和质量都很小.小行星的亮度有周期性变化,这是由于它们表面各部分的反照率不同及它们的自转引起的.小行星典型的自转周期为8-9个小时,小行星的自转轴取向毫无规律,呈随机分布.少数较大的小行星可能是球状的,但大多数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有的小行星还有自己的卫星.按表面照率的不同,小行星可分为C类(碳质,反照率较小)和S类(石质,反照率较大),另外还有少数小行星的金属含量很高,称M类.绝大多数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内,轨道半长径界于2.2-3.2天文单位之间,平均为2.77天文单位,少数小行星的轨道半长径比火星小或比木星大.它们的偏心率和轨道倾角多界于大行星和慧星之间,平均为0.15和9.4°.小行星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它们的视亮度跟它们同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有关,也跟它们的表面反照率有关.最亮的小行星是灶神星,目视星等为6.5等.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到1992年为止,已获得正式编号的共有55颗 .

水星,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为辰星.最亮时目视星等为-1.9等,与太阳角距最大不超过28°,由于它离太阳很近,经常淹没在太阳的光辉里,只有在大距前后才能观测到.至今尚未发现有卫星.水星的轨道倾角为7°,是除冥王星外轨道倾角最大的行星.公转的平均速度为47.89公里/秒,是太阳系中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轨道半长径约5790万公里,离心率较大,为0.206,仅次于冥王星.公转周期为87.969日,会合周期为115.86日,自转周期为58.646日,恰为公转周期2/3.19世纪中叶发现水星的近日点进动每百年为5601〃,用经典力学只能解释5558〃,其余43〃无法解释,即“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有人提出是由尚未发现的“水内行星”引起的,并计算出“水内行星”的轨道,但多次利用日全食进行观测都未发现.直至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后,才得以解决.水星的赤道半径约2440公里,是地球的38.3%,体积是地球的5.6%,质量为3.33×1026克,也是地球的5.6%,平均密度为5.46克/厘米3,仅次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373厘米/秒2.反率为0.06,色指数为+0.91,都比月球的略小.水星的表面很象月球,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及平原、裂谷、盆地等.水星有极稀薄的大气,气压小于2×10-9百帕,由氦、氢、氧、碳、氩、氖、氙等元素组成.由于大气非常稀薄,所以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温度高达700K,而夜间可降到100K.水星有偶极磁场,赤道上磁场强度为4×10-7特斯拉,两极为7×10-7特斯拉.

金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第二.中国古代称“太白星”,为除日、月之外全天最亮的星,最亮时达-4.4等.由于金星位于地球轨道内侧,所以总是出现在太阳附近,它与太阳的角距不大于48°,当位于太阳西方时为晨星,位于太阳东方时为昏星,古代的人为它们分别命名,称晨星为“启明”,称昏星为“长庚”.至今尚未发现金星有卫星.金星的公转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其离心率仅0.007,轨道倾角为3.4°.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723天文单位,平均轨道速度约35公里/秒,公转周期224.7日.金星与地球间的距离变化相当大,最近时仅4×107公里,此时视直径为61〃;最远时可达2.57×108公里,视直径仅10〃.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也就是说,在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的自转非常缓慢,周期为243日,比它的公转周期还要长.金星上的一昼夜相当于117个地球日.金星的大小、质量、密度与地球都很接近,其半径约6050公里,是地球赤道半径的95%;质量为4.87×1027克,是地球的81.5%;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95%.金星有一层非常浓密的大气,表面气压相当于地球的90倍,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占97%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的氮、氩、一氧化碳、水蒸气,氯化氢和氟化氢等.金星大气中还存在着频繁的放电现象.由于有浓密的大气保护,金星表面较为平坦,环形山的数目很少,有一些不太高的山或山脉.金星表面不存在任何液态水,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金星没有磁场和辐射带,太阳风、紫外线和X射线可以长趋直入,直达大气深处,在离表面附近的地方形成薄薄的电离层.

由于行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可以让可见光和紫外线顺利通过,对于红外线却相当于不透明.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可以穿过它们加热行星表面,行星向外辐射的热能(主要是红外线)却被吸收和阻挡,最终又返回到行星表面,这样,行星的表面温度会不断升高,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达到热平衡.金星大气非常浓厚,而且97%以上是二氧化碳,因此温室效应非常强烈,表面温度达480℃左右,而且基本上无地区、昼夜季节的差别.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 *** 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火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第四.中国古代称荧惑.火星外观呈火红色,亮度变化明显,视星等在+1.5等到-2.9等之间.卫星两颗,由霍耳在1877年火星大冲时发现.火星公转轨道椭圆形,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1.9°,轨道半长径约为1.524天文单位,轨道离心率为0.093.由于离心率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远日距相差4200万公里,因此火星冲日时与地球的距离有较大的变化.火星的公转周期为686.980日,平均轨道速度为24.13公里/秒.火星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22.6秒,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23°59′(比地球稍大),因此火星上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火星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是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6.42×1026克,为地球的10.8%,平均密度为3.96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38%.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氮(3%)、氩(1-2%),水汽和氧的含量极少.火星表面大气压为7.5毫巴,相当于地球上30-40公里高空的大气压.尘暴是火星大气中独有的现象,小规模的尘暴经常出现.每个火星年还会发生一次席卷全球的大尘暴.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区被红色的硅酸盐、赤铁矿等铁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属化合物覆盖,因而显出明亮的橙红色.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低30℃以上,昼夜温差常超过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温度为20℃左右,两极地区的最低温度可达-139℃.火星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火山和峡谷.北半球主要为巨大的火山溶岩平原和一些死火山;南半球到处崎岖不平,环形山星罗棋布.火星上不存在液态水,但有几千条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60公里,这说明以前火星上可能有过大量的液态水.火星两极地区被白色极冠覆盖.极冠是火星表面最显著的标志,它的大小随季节变化,处于夏天的半球极冠的范围不大,而处于冬天的半球极冠可延伸到纬度60 °处.极冠由冰和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组成,温度在-70℃到-139℃之间,由于二氧化碳随温度的变化不断的气化和凝结,使得极冠的大小不断变化.极冠中大约保存有大气中20%的二氧化碳,水的含量比大气中多得多,如果极冠中的冰全部融化成液态水,可以在火星表面形成一个10米厚的水层.极冠于17世纪由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火星在许多方面都与地球相近,有被大气包围着的固体表面,有四季的交和季节的变化,它的极冠夏天缩小,冬天扩大,像是冰雪的消融和冻结,火星表面的颜色也随季节发生变化,像是植物的生长和凋零,19世纪末,观测到火星上面有“运河”.因此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有象人一样的高级生命成了人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火星探测器发回的资料证明所谓“火星运河”是人眼的错觉造成的,它们实际并不存在.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的变化是一种纯粹的气象现象,火星表面是一个极为荒凉的世界,没有液态水,大气极为稀薄,而且十分寒冷,是不适于生命存在的.1976年,“海盗”1号、2号探测器在事先选定的火星上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区软着陆,采集了土样,土样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化,但无法确定这种变化是由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引起的,还是土壤中某种化学过程的结果.因此,现在还不能完全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级生物的可能性.

土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六颗.中国古代称填星或镇星.1871年发现天王星之前,土星一直被认为是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土星有较多的卫星,截止1990年已发现了23颗,它还有易见的光环.土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离心率为0.055的椭圆,轨道半长径为9.576天文单位,即约为14亿公里,它同太阳的距离在近日点时和在远日点时相差约1天文单位.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2.5°.公转周期为10759.2天,即约29.5年.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9.64公里,自转很快,自转角速度随纬度变化,赤道上自转周期是10小时14分,纬度60°处为10小时40分,高速的自转使土星呈明显的扁球形,极半径只有赤道半径的91.2%,土星的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为26°44′.土星的赤道半径为60000公里,是地球的9.41倍,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为5.688×1029克,是地球的95.18倍.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居第二位.平均密度只有0.70克/厘米3,比水还低.由于土星的大半径和低密度,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地球表面相近.土星的大气以氢、氦为主,并含有甲烷和其他气体.大气中飘浮着由稠密的氨晶体组成的云,有彩色的亮带和暗纹,但比木星大气中的云带规则.土星表面温度约为-140℃,云顶温度为-170℃.行星探测器“先驱者”11号发现土星上有一个由电离氢构成的电离层,电离层温度约为977℃.

天王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排列在土星外侧、海王星内侧而名列第七,颜色为灰蓝色,是一颗巨型气体行星(Gas Giant).以直径计算,天王星是太阳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质量计算,则比海王星轻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腊神话的天乌拉诺斯.

海王星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个,是一个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个通过天体力学计算后被发现的行星.因为天王星的轨道与计算的不同,1845年约翰·可夫·亚当斯和埃班·勤维叶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个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台长约翰·格弗里恩·盖尔真的在这个位置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目前海王星是太阳系内离太阳第二远的行星.海王星的名字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涅普顿(Neptune).

(详尽资料)zhidao.baidu/question/3618645?fr=qrl3

太阳与月球的资料

1.空间位置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月球随着地球一起绕太阳旋转(如图3-1)。

图3-1 月球、地球、太阳轨道关系俯视示意图

月球绕地球的运行轨道为椭圆,近地点距离平均约为363300km,远地点距离平均约为405500km。月球沿轨道运行一周的时间(周期),因选用的基点不同而不同,有:朔望月,29.53059天;恒星月,27.32166天;交点月,27.21222天;近点月,27.55455天;分点月,27.32158天。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面通常称白道面,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4°57′~5°19′,一般取用平均值5°09′。

月球的赤道面与白道面交角为6°41′,所以,月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1°32′。月球与地球、太阳的轨道关系用图3-2表示。

图3-2 月球与地球、太阳的轨道关系侧视示意图

月球的基本参数概括为表3-1: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等,因而,月球总是以一个固定的面朝向地球,这种地月关系,使月球绕太阳的运行轨迹表现为不对称的螺旋式椭圆。

表3-1 月球的基本参数统计

2.月球穿切黄道面

由预备知识,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以下的结论和数据。

——月球在绕地球周转的同时,作着穿切黄道面的运动。

——月球一年之内要在黄道面上下往返13.25578次。

——月球穿切黄道面与地球的穿切黄道面带内的物质穿切黄道面的方式不一致(方向、角度、速度、时间)。

——月球穿切黄道面的基本数据见图3-3所建立的月球穿切黄道面分析系统。

图3-3 月球穿切黄道面分析图

月球在黄道面上的最远距离

|BC|=|BO|sinη=363300sin5°09′=32610(km)

月球在黄道面下的最远距离

|AD|=|AO|sinη=405500sin5.15°=36400(km)

月球在黄道面下开始穿切黄道面的位置为E。

在△SAD中,|EF|=1738(km)(月球半径),所以

|SE|=|EF|·|SA|÷|AD|

SA为月球从远地点A到升交点S的轨道弧长。可以求得月球的降交点与O点连线对应于近地点与O点连线的角度为90.6867°,升交点与O点连线对应于近地点与O点连线的角度也应为-90.6867°(计算公式运用了第四章相关内容)。

参考图3-4,有

地球原动力

式中 L—椭圆周长;

φ=90.6867°-90°=0.6867°。

图3-4 椭圆轨道参数

将φ转化为弧度,并将表3-1中的有关数据代入,求得

c=21100km,b=383820km,L=2412210km,dl=4600km

而 |AS|=619550km

所以 SE|=29580km

同理,可以算出月球开始和结束穿切黄道面时所处轨道的其他三个位置(G,H,I)。

月球在黄道面上整体离开黄道面的位置为G,而弧长SG=31260km。

月球在黄道面上开始穿切黄道面的位置为H,而弧长HJ=31260km。

月球在黄道面下整体离开黄道面的位置为I,而弧长JI=29580km。

由此,就得到了月球轨道的EG段和HI段为穿切黄道面弧段,弧长为60840km。

用类似方法,可以求得月球离开地球的平行黄道面的切面的轨道弧段分别为MBP段和UAV段(见图3-3)。此时,应取MN等于地球半径至地球半径与月球半径之和。其他线段根据三角形相似算法求取。

这样,将月球对地球潮汐的影响划分出了以下3个带共8个区间。

——明显影响带,包括区间为轨道的ESG段,HJ段;

——较有影响带,包括区间为轨道的VE段,GM段,PH段,IU段;

——影响不大带,包括区间为轨道的UAV段,MBP段。

地球月亮太阳三球运行

5位粉丝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太阳在距离银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离上绕着银河公转。太阳直径约1392000km,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0000倍。太阳的质量里3/4是氢,约1/4是氦,靠核聚变发光发热,太阳平均密度为1.409克/厘米?。太阳是由核心、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构成。光球层之下称为太阳内部;光球层之上称为太阳大气。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寿命约100亿年,大约再过50亿年,太阳的核聚变燃料将耗尽,形成碳核,膨胀为红巨星,半径达到地球轨道吞没地球,再坍缩成白矮星,最后能量耗尽,变成富含铁钴镍的黑矮星。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是岩石行星,直径3476km,约是地球的1/4,质量是地球的1/80,月球距离地球389802km,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同步(潮汐锁定),因此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月球正面黑乎乎的月海比较多,月海是坚硬物质,陨石坑不明显,月底背面陨石坑非常多。月球没有大气,所以白天一百多度晚上零下一百多度。月球的引力影响造成地球海洋的潮汐和每一天的时间延长。而月球与太阳的大小比率与距离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视大小与太阳几乎相同,在日食时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阳而形成日全食。月球上有丰富的铁、钛等资源,地球上最常见的17种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

由于潮汐作用地球的自转逐渐变慢,地球自转的角动量逐渐转移给月球,月球获得角动量后慢慢远离地球,目前远离地球的速度为:3.8厘米/年。大约10亿年以后,月球已经不能完全遮盖太阳,也就无法形成日全食奇观了。

编辑于 2017-10-12

查看全部3个回答

升学教育是正规机构吗_2021年自考报名入口

教育相关信息推荐

升学教育是正规机构吗,2021年自考报名条件/报名流程/报名时间,报考院校/热门专业,学费,报名费有问题,就咨询

zkoffcn.com广告

深圳 中小学在线教育,好老师1对1教出好学生.0元试听

值得一看的在线教育相关信息推荐

中小学在线教育,掌门1对1拥有超万人教研人员,1对1针对性教学,查缺补漏,快速提升!中小学在线教育,小初高在线1对1辅导,好老师1对1辅导教出好学生。

m.zhangmen.com广告

太阳与月球的资料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正在咨询一个情感问题

1条评论

热心网友1

阿巴阿巴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重大利好消息_将爆发式上涨

601003柳钢股份今日三大重磅利好消息,601003柳钢股份近期或有大行情,在线领取601003柳钢股份诊断报告,及操作建议

广告2021-04-25

太阳和月亮的资料

1、太阳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2、月亮 月球正面大量分布着由暗色的火山喷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击坑,形成了广阔的平原,称为“月海”,实际上“月海”中一滴水也没有。月海的外围和月海之间夹杂着明亮的、古老的斜长岩高地和显目的撞击坑。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 扩展资料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目前正在穿越银河系内部边缘猎户臂的本地泡区中的本星际云。在距离地球17光年的距离内有50颗最邻近的恒星系(与太阳距离最近的恒星是称作比邻星的红矮星,大约4.2光年)。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光谱为G2V),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 虽然氦聚变产生的能量比氢聚变产生的能量少,但温度也更高,因此太阳的外层将膨胀,并且把一部分外层大气释放到太空中。当转向新元素的过程结束时,太阳的质量将稍微下降,外层将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运行的轨道处(这时由于太阳质量的下降,这两颗行星将会离太阳更远)。 2、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等(称为潮汐锁定),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 由于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转总是受到一个极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给地球自转“刹车”,长期积累下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球的自转周期越来越慢,一天的时间极其缓慢地增长,大约几年增加1秒。 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缓慢地距离地球越来越远,每一年远离地球大约3.8厘米。月球与太阳的大小比率与距离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视大小与太阳几乎相同,在日食时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阳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是第一个人类曾经登陆过的地外天体。1958年美国和前苏联发射的月球探测器都宣告失败。1959年前苏联和美国分别成功发射了“月球号”和“先驱者号”月球探测器。 百度百科-太阳 百度百科-月亮

133赞·35,298浏览2019-07-28

关于太阳和月球的资料

太阳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我们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日面许多现象,如米粒、超米粒、黑子等都产生于对流层。而外层大气里的一些剧烈活动(耀斑、冲浪、日珥的变化等)及太阳风等的动力也来自对流层。 太阳是一个发光的等离子体球。它的年龄约50亿年,现正处于“中年阶段”。太阳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8×108千米。太阳主要的参数是:半径为6.96×105千米,质量为1.989×1030千克;表面有效温度为5770K,中心温度约1.5×107K;平均密度1.409×103千克/米3,中心密度约1.6×105千克

35赞·7,466浏览

太阳和月亮的有关资料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会发光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6%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行,也就是公转。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 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6)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3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 太阳目前正在穿越银河系内部边缘猎户臂的本地泡区中的本星际云。在距离地球17光年的距离内有50颗最邻近的恒星系(最接近的一颗是红矮星,被称为比邻星)。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光谱为G2V),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虽然氦聚变产生的能量比氢聚变产生的能量少,但温度也更高,因此太阳的外层将膨胀,并且把一部分外层大气释放到太空中。当转向新元素的过程结束时,太阳的质量将稍微下降,外层将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运行的轨道处(这时由于太阳质量的下降,这两颗行星将会离太阳更远)。 月球,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的一颗固态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万千米)。年龄大约已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 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称为正面。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已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35赞·250浏览2018-05-17

太阳、地球、月亮的资料

尽管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上万物生长所需光和热的源泉,但在广袤的宇宙中,太阳谈不上有任何的特殊性。在组成银河系的2000亿颗恒星中,太阳只是一颗中等大小的天体,大体上处于一生中的中年时期 太阳H-Alpha射线照片 然而,在我们太阳系里,太阳则是一个有着巨大影响而占支配地位的天体。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直径达865000英尺(1400000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00多倍。需要109个地球才能填满太阳的横截面,而它的内部则能容纳130万个以上的地球。我们看到的太阳其实只是它表面的光球层,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属比较“凉爽”部分。光球层非常活跃,在其表面可以看到许多极富戏剧性的特征。 在光球层的某些部位,局部温度比周围低,在可见光范围内这些部位显得比其它部位黑暗,人们称之为“黑子”。光球层外面是色球层。太阳能量通过这一层自内核向外传递。在这一层可以见到太阳耀斑。耀斑是太阳黑子形成之前在色球层产生的灼热氢云。 太阳的能源来自于其核心部分。太阳内核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力超过地球气压的340亿倍。内核的气体密度极高,是水的150倍。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这么高的能量是由其内核的核聚变反应产生的。在聚变中,四个质子聚合成一个氦原子核。氦原子核的质量比四个质子小0.7%,失去的质量转换成了能量,以伽玛射线的形式被释放到太阳的表面,并向宇宙空间辐射出去。太阳每秒钟约有七亿吨的氢被转化成氦。在此过程中,约有五百万吨的净能量被释放。能量在对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出光和热,使太阳发光。从太阳内核释放出的能量需要经过几百万年才能到达表面。 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是日冕。日冕非常庞大,可以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公里。人们可以在这一日冕中看到“日饵”:日饵是色球层上部产生的巨大火焰。人们仅在日全食的时候可以见到日冕。 太阳磁极,黑为正,白为负 除了光和热,太阳也向宇宙空间辐射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阳风。太阳风以每秒450公里的速度在太阳系中驰骋。太阳风异常强大时便形成了太阳风暴,它会对人类的无线电通讯造成影响。地球和其他一些行星两极的极光也是太阳风带来的。太阳的磁场极其强大且极其复杂,其磁层范围甚至越过了冥王星的轨道。 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根据板块构造说,地壳由几大板块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炽热的地幔上缓慢移动。它的运动方式基本有两种:扩张和缩小。扩张运动表现为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地下岩浆涌出形成新的地壳;缩小运动表现为两个板块相互碰撞,一个板块钻到另一板块的下面,在地幔的高温中逐渐消融。在板块交界处常常存在许多巨大的断层,地震频繁,火山众多。地球的外壳非常年轻,它不断受到大气、水和生物的侵蚀,并在地质运动中不断地重建。所以地球表面没有像月球那样坑坑洼洼地遍布陨石坑。这样的地壳构造在太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 “伽利略”木星探测飞船发回的地球与月球的合影。地球上棕色的是南美洲 地球有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层。在这个大气层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表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千帕。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中存在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到今天,它们几乎都被结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少量溶入了海洋或被植物消耗掉了。地壳板块构造运动与生物活动共同维持着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仍然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带来了温室效应,这对维持地表气温极其重要。温室效应使地球年平均气温从早期的-21℃提高到了宜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生命将不复存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将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了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不希望地球变得像金星般炎热。 “伽利略”木星探测飞船在飞临地球后,“掉头”拍摄的地月合影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它快速的自转与富含镍铁熔岩的地核共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气圈。在太阳风的吹拂下,磁气圈的形状被扭曲成水滴状。它与大气一同担当了阻止来自太阳和其它天体有害射线的任务。地球的大气还使我们免受流星雨的袭击,大多的陨石在它们到达地面前便已烧毁了。 “水手”10号拍摄的地月合影。地月体积比例关系非常明显。从这个角度看地球上全是水 地球只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有人认为小行星 3753 (1986 TO) 是地球的另一个卫星,但事实上尽管它与地球的轨道有着很复杂关系,但还不能称之为卫星,最多只能叫它地球的“伙伴”。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造卫星被放到了地球轨道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已经有了成千上万颗卫星。

162赞·4,561浏览2016-07-24

关于月球和太阳的资料

月球也称太阴,俗称月亮,是地球的伴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还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类至今唯一一个亲身访问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0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其原因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27天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导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地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地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3/4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顺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顺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顺时针绕日公转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月球相对于太阳来说拥有相同的角动量,即“从一开始就是以这个方向转动”。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见)。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随而变化,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

2赞·2,768浏览

太阳能路灯生产厂家 认准陕西金飞亚照明 价格低 产品全

根据文中提到的太阳系为您推荐

陕西金飞亚照明工程有限公司广告

地理类期刊快速发表 1-3月可见刊

根据文中提到的月球为您推荐

qk.zwzmx.cn广告

正在加载

地球月亮太阳三球运行

地球月亮太阳三球运行,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对于地球其实我们的认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很多人都不清楚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行轨道是怎么样的,,也不知道它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地球月亮太阳三球运行。

 地球月亮太阳三球运行1

  1.太阳地球月亮是怎么运行的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两个公转平面之间略有夹角。

 1、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

 27.32日。月球轨道(白道 对地球轨道(黄道 的平均倾角为5°09′。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

 3.8cm的速度逐渐与地球离去。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

 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称“同步自转”,或“潮汐锁定”,几乎是太阳系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

 2、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

 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 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3、太阳绕银河系中心公转,绕银河系中心公转周期约

 2.5×10?年。银河系中心可能有巨大黑洞,但它周围布满了恒星,所以看上去象“银盘”。这些恒星都绕“银核”公转。与地球公转不同,这些恒星公转每绕一周离“银核”会更近。 太阳和其它天体一样,也在围绕自己的轴心自西向东自转,但观测和研究表明,太阳表面不同的纬度处,自转速度不一样。在赤道处,太阳自转一周需要

 25.4天,而在纬度40处需要

 27.2天,到了两极地区,自转一周则需要35天左右。这种自转方式被称为“较差自转”。

 1、月球公转: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这个轨道平面截获了一个在天球上叫做“白道”的大圆。背风面既不与天球赤道重合,也不与黄道面平行,其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

 27.32天。月球轨道(白色轨道 与地球轨道(黄道 的平均倾角为5 09。但众所周知,月球以每年

 3.8厘米的平均速度离开地球。 月球自转: 月球同时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

 27.32166。它恰巧是一个恒星的月亮,所以月亮的背面看不见。这种现象,被称为“同步旋转”或“潮汐锁定”,几乎是太阳系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

 2.、地球自转: 地球绕其旋转轴自西向东旋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在地球赤道上,线速度为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的升降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

 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 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3、太阳自转: 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周期约为

 2.5×10?年。银河系的中心可能有一个巨大的黑洞,但它被恒星包围,所以看起来像一个“星系盘”。这些恒星围绕着“银核”旋转。与地球自转不同,这些恒星在每一次自转中都离“银核”更近。 太阳公转: 太阳和其它天体一样,围绕其轴自西向东旋转,但观测和研究表明,太阳的旋转速度在其表面的不同纬度上有所不同。在赤道,太阳一周旋转

 25.4天,在纬度40为

 27.2天,在极地大约为35天。这种旋转称为“旋转不良”。

 1.5亿年,比之前认为的3-4500万年要晚得多。 此前,科学家们计算出,太阳系是在5

 5.68亿年前通过使用太阳年龄公式建立的,而地球比太阳系晚了约30亿至45亿年,约

 25.48亿年前。2007年,瑞士的科学家修改了数据,认为太阳系形成后地球将产生6200万年的能量。 -地球 -月球 -太阳

 2.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运行轨迹及方向

 地球环绕太阳自西向东,逆时针公转 月亮环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公转

 3.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运行规律的模型是什么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

 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只受到部分太阳直射的光线。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地影,这就产生月食现象。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地球的本影的直径仍相当于月球的

 2.5倍。所以当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而如果月球始终只部分为地球本影遮住时,即只有部分地球的本影,就发生月偏食。月球上并不会出现月环食。因为,月球的体积比地球小,位于地球的本影区内,所以不会出现月环食这种现象。

 每年发生月食数一般为2次,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地球很少遮住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所以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据观测资料统计,每世纪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发生的百分比约为3

 6.60%,3

 4.46%和

 28.94%。 月全蚀后半影食始:月球刚刚和半影区接触,这时肉眼觉察不到。正式的月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1. 半影食始:月球刚刚和半影区接触,这时月球表面光度略为减少,但肉眼较难觉察。

 2. 初亏(仅月偏食和月全食 :标志月食开始。月球由东缘慢慢进入地影,月球与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3. 食既(仅月全食 :月球进入地球本影,并与本影第一次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4. 食甚:月圆面中心与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间,此时前后月球表面呈红铜色或暗红色。(原因:太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时发生折射,使光线向内侧偏折,但每种光的偏折程度不一样(色散 ,红光偏折程度最大,最接近地球阴影,映在月球上;此外,由于大气层的灰尘及云的含量与位置不同,光线偏折程度会有不同,因此月全食时的月球是暗红、红铜、或橙色的。同样的道理,由于大气层的.折射,朝阳与夕阳不是白色的,而根据高度因为大气折射程度不同,呈现橙色或红色。

 5. 生光(仅月全食 :月球在地球本影内移动,并与地球本影第二次内切。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6. 复圆(仅月偏食和月全食 :月球逐渐离开地球本影,与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 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经之比。

 7. 半影食终:月球离开半影,整个月食过程正式完结。月偏食没有食既、生光过程,食甚也只表示最接近地球阴影的时刻。 月食程度的大小用食分来表示。食分等于食甚时,月球视直径在食甚时进入本影的部分与月球视直径之比。食甚时如月球恰和本影内切,食分等于1。食甚时如月球更深入本影,食分用大于1的数字表示。月全食的食分大于或等于1。偏食的食分都小于1。半影月食的食分用月球直径进入半影的部分与月球视直径之比来表示。半影月食的食分大于0.7时,肉眼才可以觉察到。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地球月亮太阳三球运行2

  不同视野的月球、地球、太阳运动轨迹

 不同的视野会有不同的认识,产生认识的高度不同,对自然认识的正确度也会不同。从“地面说”、“地心说”、“日心说”、“银河中心说”到“宇宙中心说”,人类认识自然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产生正确的认识了吗?看看各种认识下的太阳、地球、月球运动轨迹就知道是什么答案了。

 一、地面上的一般人来看,星星、太阳、月球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星星、太阳、月球都是从东方冒出来的,到西方消失,因此古代的中国产生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哲学构想,月亮、太阳是中国《易》经阴阳逻辑认识形成的基础。这种认识的地面与天空共同组成了一个人们很难达到边际的空间。一切生物、星辰和太阳月亮都是天、地之间的事物。天、地之间就是当时人们心中的大世界。

 二、以地球为中心,太阳一年绕地球转一圈,月球一月绕地球转一圈。各种星星相对于地球来说似乎并不转圈。这种认识提出后的证实与“大航海”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大航海活动才有效发现地面原来是一个球形体表面,地球中心说诞生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太阳系内的星体运动轨迹如下图:

 三、太阳中心说,即日心说。"日心说"是哥白尼提出来的,认为太阳是不动的中心,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转动。 太阳中心说下的太阳、地球、月球运动轨迹如下图:

 四、银河中心说,这是近现代天文观测的认识 太阳、地球、月球在银河系中的运动轨迹如下图,月球的运动轨迹缠绕地球的运动轨迹,月球与地球的运动轨迹共同再缠绕太阳的运动轨迹,整个太阳系各星体的运动轨迹就如一根大棕绳相互缠绕后再缠绕。其中的星体加速、减速运动不停地发生着,现时的哪一种力学认识可以合理解释?

 五、银河系在宇宙中的运动轨迹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观测结果,至少可以判断银河系是运动着的,因此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轨迹必然还会有银河系运动状态的叠加。这样一样此前的力学认识就很难合理地用相关的认识来合理解释各层次星体运动是如何形成和产生的了,牛顿力学或经典力学中的几大力学定律相互之间会产生矛盾,

 甚至连一些力学分析方法也会出现问题,拓展范围后的物体星体运动规律使力学定律与力学定律、力学定律与受力分析方法、受力分析方法与受力分析方法之间都产生了矛盾。这显然是极不正常的现象,也证明了人类目前的力学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认识,所以才有了一些认识只有局限性的适用范围。

 地球月亮太阳三球运行3

  太阳,地球和月球是怎样的运动轨迹?

 众所周知月球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而太阳则围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看似非常有规律的运动轨迹,实际上真的是这样的吗?近几年科学家们在研究星球轨迹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重大的发现,那就是所有的天体都在进行一种另类的运动轨迹,不仅是太阳地球,甚至是银河系和之外的其他星系都在往一个方向前行,也可以说是在下坠,这个就看是往哪个方向来推断了。

 在太阳在宇宙中前行或下坠的时候,巨大的引力把整个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和卫星都往那个方向进行吸引,所以地球和剩下的几个太阳系行星不是在平行的位置围着太阳转,而是形成了一个如螺旋般的形态在围着太阳旋转,太阳系也同理围着银河系螺旋旋转,只是这个速度在人类观察漫长的宇宙来说显现的不那么明显。

 就算再不明显在几百亿年的时间里,这个距离就不小了。人类在观察宇宙时发现了宇宙壁,那就是说宇宙或许并不是无边无际,而在进行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是没有碰到它这就不禁让科学家们产生了猜想,宇宙也如所有的星体一样是圆球,而圆球外则由神级文明掌握,就如同人们发明的球体一般,我们在球内注入液体,放上一些颗粒,滚动球体,里面的颗粒一直在动,却也永远出来不了,除非哪天它坏了。

关于“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