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微生物学之父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微生物学之父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路易斯·巴斯德(1821—1895)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3个科学问题:①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②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③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它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鲁拉、包亨利等人提出过类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仅热情勇敢地提出关于病菌的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令科学界信服,这是他的主要贡献。

显然病因在于细菌,那么显而易见,只有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有毒细菌是通过食物、饮料进入人体的。巴斯德发展了在饮料中杀菌的方法,后称之为巴氏消毒法(加热灭菌)。

巴斯特50岁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恶性痈疽上。那是一种危害牲畜及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传染病。巴斯德证明其病因在于一种特殊细菌。他使用减毒的恶性痈疽杆状菌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这个方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人们从此知道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

1882年,巴斯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同年开始研究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疹伤寒、小儿麻痹等疾病的威胁。

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斯德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他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儿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还救活了另一位在抢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的15岁牧童朱皮叶,现在记述着少年的见义勇为和巴斯德丰功伟绩的雕塑就坐落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他还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发展了一项对人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使人抵御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微生物的产生过程。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现象,也就是说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生存。巴斯德对蚕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他还发展了一种用于抵御鸡霍乱的疫苗。

人们常将巴斯德同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比较。琴纳发展了一种抵御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并已经应用于防治很多种疾病。

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在那里,他对酒精工业发生了兴趣,而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发酵。当时里尔一家酒精制造工厂遇到技术问题,请求巴斯德帮助研究发酵过程,巴斯德深入工厂考察,把各种甜菜根汁和发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观察。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发酵液里有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它长大后就是酵母菌。

过了不久,在菌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落,又成为新的球状小体,在这循环不断的过程中,甜菜根汁就“发酵”了。巴斯德继续研究,弄清发酵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这个过程即使在没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他认为发酵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并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这是酿酒的关键环节。

1857年路易斯·巴斯德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80年路易斯·巴斯德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弄清了发酵的奥秘,从此开始,巴斯德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微生物学家,成了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当时,法国的啤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会变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变成了酸得让人咧嘴的黏液,只得倒掉,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1865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医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进一种化学药品来阻止啤酒变酸。

巴斯德答应研究这个问题,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变质的陈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体中有一种圆球状的酵母细胞,当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这种“坏蛋”在营养丰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同的温度,试图既杀死了乳酸杆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坏,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五六十摄氏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

当时,啤酒厂厂主不相信巴斯德的这种办法,巴斯德不急不恼,他对一些样品加热,另一些不加热,告诉厂主耐心地待上几个月,结果呢,经过加热的样品打开后酒味醇正,而没有加热的已经酸了。

巴斯德成了法国传奇般的人物时,法国南部的养蚕业正面临一场危机,一种病疫造成蚕的大量死亡,使南方的丝绸工业遭到严重打击,人们又向巴斯德求援,巴斯德的老师杜马也鼓励他挑起这副担子。

“但是我从来没有和蚕打过交道啊!”巴斯德没有把握地说。

“这岂不是更妙吗?”老师杜马鼓励他说。

巴斯德想到法国每年因蚕病要损失1亿法郎时,他不再犹豫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有责任拯救濒于毁灭的法国蚕业。巴斯德接受了农业部长的委派,于1865年只身前往法国南部的蚕业灾区阿莱。

蚕得的是一种神秘的怪病,让人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一只只病蚕常常抬着头,伸出有脚像猫爪似的要抓人;蚕身上长满棕黑的斑点,就像黏了一身胡椒粉。多数人称这种病为“胡椒病”,得了病的蚕,有的孵化出来不久就死了,有的挣扎着活到第3龄、4龄后也挺不住了,最终难逃一死。极少数的蚕结成茧子,可钻出来的蚕蛾却残缺不全,它们的后代也是病蚕。当地的养蚕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治不好蚕病。

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丝蚕以及饲养丝蚕的桑叶,巴斯德强调所有被感染的蚕及污染了的食物必须毁掉,必须用健康的丝蚕从头做起。为了证明“胡椒病”的传染性,他把桑叶刷上这种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蚕吃了,立刻染上病。他还指出,放在蚕架上面格子里的蚕的病原体,可通过落下的蚕粪传染给下面格子里的蚕。

巴斯德还发现蚕的另一种疾病——肠管病。造成这种蚕病的细菌,寄生在蚕的肠管里,它使整条蚕发黑而死,尸体像气囊一样软,很容易腐烂。

巴斯德告诉人们消灭蚕病的方法很简单,通过检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来孵蚕。这个办法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

巴斯德一生发明很多,对生物科学和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找到了制服鸡霍乱的灵丹妙药。

鸡霍乱是一种传播迅速的瘟疫,来势异常凶猛,家庭饲养的鸡一旦染上鸡霍乱就会成批死亡。有时,人们看到有的鸡刚才还在四处觅食,过一会儿却忽然两腿发抖,随后便倒了下去,挣扎几下便一命呜呼了。有的农妇晚上在关鸡窝时,还在庆幸地看到鸡都活蹦乱跳的,但第二天就都死光了,横七竖八地躺在窝里。1880年,法国农村流行着可怕的鸡霍乱,巴斯德决心制服这种瘟疫。

为了弄清鸡霍乱的病因,巴斯德从培养纯粹的鸡霍乱细菌作为突破口,他试用了好多种培养液,他断定鸡肠是鸡霍乱病菌最适合的繁殖环境,传染的媒介则是鸡的粪便。他经过多次实验,但都失败了。茫然无序中,他只得放松一下,停下研究工作,休息了一段时间。

休息几天以后,巴斯德又开始了研究实验,这时,他发现“新大陆”了。他用陈旧培养液给鸡接种,鸡却未受感染,好像这种霍乱菌对鸡失去了作用。这是怎么回事呢?巴斯德顺藤摸瓜,终于发现,因空气中氧气的作用,霍乱菌的毒性便日渐减弱。于是,他把几天的、1个月的、2个月和3个月的菌液,分别注入健康的鸡体,做一组对比实验,鸡的死亡率分别是100%、80%、50%和10%。如果用更久的菌液注射,鸡虽然也得病,但却不会死亡。事情并未到此结束,他另用新鲜菌液给同一批鸡再次接种,使他惊奇的是,几乎所有接种过陈旧菌液的鸡都安然无恙,而未接种过陈旧菌液的鸡却死得净光。实践证明,凡是注射过低毒性的菌液的鸡,再给它注入毒性足以致死的鸡霍乱菌,它也具有抵抗力,病势轻微,甚至毫无影响。

预防鸡霍乱的方法找到了!巴斯德从这一偶然的发现中,导致了他对减弱病免疫法原理的确认,使他产生从事制造抗炭疽的疫苗的设想。虽然在他之前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但有意识地培养制造成功免疫疫苗,并广泛应用于预防多种疾病,巴斯德堪称第一人。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这是巴斯德关于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

第一个胜利

巴斯德是一位法国制革工人、拿破仑军队的退伍军人的儿子,小时候家境贫困。巴斯德勤奋好学,再加上聪明伶俐,颇具艺术天分,很有可能成为一名画家。然而,他19岁时放弃绘画,而一心投入到科学事业中。

巴斯德最早是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关于酒石酸的光学性质。他通过实验制备了19种不同的酒石酸盐和外消旋酒石酸盐的晶体。在显微镜下检查时,他发现,这些晶体能用机械的方法分作2类——左旋和右旋晶体,它们具有旋光数值相同,但旋光方向相反的偏振光特性,从而揭示了酒石酸的“同分异构现象”。

巴斯德在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获得了荣誉。然而,他并未将自己的视线仅仅停留在化学领域,而是将实验化学的原理、技能等广泛地应用于发酵问题,从而开辟了人类科学历史的新纪元。

不朽的功绩

新鲜的食品在空气中放久了,会腐败变质,并发现其中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从何而来?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微生物是来自食品和溶液中的无生命物质,是自然发生的——自然发生说。巴斯德通过自己精巧的实验给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以有力的反驳。

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鹅颈瓶(曲颈瓶),现称巴斯德烧瓶。烧瓶有一个弯曲的长管与外界空气相通。瓶内的溶液加热至沸点,冷却后,空气可以重新进入,但因为有向下弯曲的长管,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不能与溶液接触,使溶液保持无菌状态,溶液可以较长时间不腐败。如果瓶颈破裂,溶液就会很快腐败变质,并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现。实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腐败物质中的微生物是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鹅颈烧瓶实验也导致了巴斯德创造了一种有效的灭菌方法——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又称低温灭菌法,先将要求灭菌的物质加热到65℃(30分钟)或72℃(15分钟),随后迅速冷却到10℃以下。这样既不破坏营养成分,又能杀死细菌的营养体,巴斯德发明的这种方法解决了酒质变酸的问题,拯救了法国酿酒业。现代的食品工业多采取间歇低温灭菌法进行灭菌。可见,巴斯德的功绩有多大。

巴斯德从研究蚕病开始,逐步解开了较高等动物疾病之谜,即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最后征服了长期威胁人类的狂犬病。

1865年—1870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蚕病的研究上。这个研究牵涉到2种病原微生物。在搞清蚕病起因后,巴斯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从而使法国的丝绸工业摆脱了困境。

而后,巴斯德又专心研究动物的炭疽病,他成功地从患有炭疽病的动物(如牛、羊)的血液中分离出一种病菌并进行纯化,证实就是这种病菌使动物感染致病而亡。这就是动物感染疾病的病菌说观点。但是,当时的内科医生和兽医们却普遍认为疾病是在动物体内产生的,由疾病产生了某种有毒物质,然后,也许是,由这些有毒物变成了微生物的错误观点。后来巴斯德又研究妇科疾病产褥热。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护理和医务人员把已感染此病的妇女身上的微生物带到健康妇女身上,而使她们得病。

由此可见,巴斯德虽不是一名医生,但他对医学的贡献也是无法估量的,他为医学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巴斯德除了研究炭疽病外,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病。这种病使鸡群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巴斯德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这种致病的微生物能在鸡软骨做成的培养基上很好地生长。1小滴新鲜的培养物能迅速杀死1只鸡。

巴斯德在研究此病过程中最值得庆幸的是:当某鸡用老的、不新鲜的培养物接种时,它们几乎都只有些轻微的症状,并很快恢复健康。再用新鲜的、有毒力的培养物接种时,这些鸡对这种病的抵抗力非常强,这样巴斯德就使自己的实验用鸡产生了对鸡霍乱病的获得性免疫能力了。这可以同琴纳使用牛痘对人的天花病产生免疫能力相媲美。

巴斯德在成功地研究出防止鸡霍乱病的方法后,又着手研究对付炭疽病的方法。他把炭疽病的病菌培养在温度为42~43℃的鸡汤中。这样,此病菌不形成孢子,从而选择出没有毒性的菌株作为疫苗进行接种。

巴斯德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研制出炭疽病减毒活性疫苗的人,从而使畜牧业免受灭顶之灾。

光辉的顶点

巴斯德晚年对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是他事业的光辉顶点。

狂犬病虽不是一种常见病,但当时的死亡率为100%。1881年,巴斯德组成一个三人小组开始研制狂犬病疫苗。在寻找病原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与失败,最后还是在患狂犬病的动物脑和脊髓中发现一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现经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直径25~800纳米,形状像一颗子弹似的棒状病毒)。

为了得到这种病毒,巴斯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从患病动物体内提取。一次,巴斯德为了收集一条疯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狂犬的脚下耐心等待。这种为了科学研究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献身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称颂吗!

巴斯德把分离得到的病毒连续接种到家兔的脑中使之传代,经过100次兔脑传代的狂犬病毒给健康狗注射时,奇迹发生了,狗居然没有得病,这只狗具有了免疫力。

巴斯德把多次传代的狂犬病毒随脊髓一起取出,悬挂在干燥的、消毒过的小屋内,使之自然干燥14天减毒,然后把脊髓研成乳化剂,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

1885年7月6日,9岁法国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伤14处,医生诊断后宣布他生存无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给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2周后,小孩转危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个能从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1888年,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亲自担任所长。

巴斯德严谨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他淡漠名利的高尚情操,他为追求真理而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巴斯德为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尤其是为微生物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微生物学之父”的美誉当之无愧。

伟大的爱国情操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但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知识点巴斯德的爱国情操

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巴斯德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但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现代微生物学之父是谁,有何贡献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 机械 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 简单机械 。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4. 工具名称 可以做那些事剪刀 剪纸,剪布 扳手 拧螺丝帽螺丝刀 拧螺丝钉老虎钳 剪铁丝羊角锤 拔钉子电锯 据木头镊子 夹细小的东西天平 称重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杠杆 。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 支点 ;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 用力点 ;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阻力点 。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省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不省力也不费力 。意思就是,用力点的距离离支点的距离远就省力。阻力*阻力臂=用力*用力臂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 ),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 杠杆 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 轮轴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 轮 ,刀杆是 轴 。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 省 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 费 力。

3.轮轴可以 省 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 省 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 粗 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 轮轴 ,这时整个扳手是 轮 ,螺帽部分是 轴 。

5.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6.则嘛样能使扳手更省力?换成手柄长一些的大扳手。原理:大扳手手柄长,那么轮就大了,轴不变,轮愈大越省力。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

1.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 定滑轮 ;定滑轮可以 改变用力方向 ,但不能 省力 。

2.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 动滑轮 ; 3.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牛顿是力的单位,用字母“N”表示。

六、滑轮组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 改变用力方向 。

2.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为一个 最简单的滑轮组 ,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 省力 。

3.起重机运用了滑轮组。

七、斜面的作用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斜面 。

2.斜面能 省 力,斜面的坡度越 小 越省力,坡度越 大 越不省力。

3.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 “S” 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

4.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 省力 。

5. 研究的问题:斜面的坡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吗?

我的假设: 斜面的坡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需要改变的条件: 斜面的坡度大小(木块的高低)

不改变的条件: 同一个重物,同一块木板,提升重物的速度;

实验方法:(1)把一块木板分别搭在高低不同的木块上,做成几个坡度不同的斜面; (2)用测力计勾住重物,用同样的速度沿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重物;(3)记录下在每种斜面上用力的大小,并进行比较。6,s形可以通过延长路面减少斜面坡度的方法,从而达到汽车等交通工具上行时省力的目的,有利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

八、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运用了 杠杆(如:刹车、车铃的按钮) 、 轮轴 (如:把手、脚蹬) 、 斜面(如:螺丝钉) 等简单机械的原理。这些简单机械起到省力或方便的作用。

2.自行车上齿轮转动的快慢与齿轮大小的关系是: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 快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时,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 慢 。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一、抵抗弯曲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研究的问题: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关吗?

实验材料:两叠书、三张A4纸、若干个垫圈

实验假设:有关,纸越宽的抗弯曲能力越大

实验步骤:①把两叠书当作桥墩,放上一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②放两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放三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④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中应控制不变的量: 纸的宽度 ;不变的量有: 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问: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答:立着放好,立着放的厚度比横着放的厚度大。材料的厚度越大,抗弯曲能力越强。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

3.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了?因为瓦楞纸中间的结构是是W形,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三、拱形的力量

1.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2.抵住拱足,能使拱的形状保持不变,拱就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四、找拱形

1.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

2.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如手捏鸡蛋不易碎)

3.塑料瓶的上部、底部为近似圆顶形,中部为圆柱形。最厚最硬的地方在瓶口,最薄最软的地方在瓶身。

4.人体的结构非常巧妙。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它可以更好的承载人体的重量。

5.生活中的拱形:肋骨、足弓、拱门,拱窗,拱桥;圆顶形:龟壳,贝壳;球形:蛋壳,果实,头骨。

6.同样多的材料,做成空心的管状比做成实心的棒状要粗的多,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弯曲力都相同,即重量轻、强度高。管状的手臂骨、腿骨,植物的杆、茎,钢管都是应用了这个原理。

五、做框架

1.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2.长方形框架、正方体框架加上斜杆相当于里面有了三角形,可以起到加固作用。3.增加斜杠的作用是:①,推拉的作用 ②,使框架不变形。

六、建高塔

1.用框架结构可以建起很高的建筑而花费的材料却很少,框架结构以三角形为基本构造。

2.框架铁塔结构特点:①上小下大②上轻下重③风阻小等。

七、桥的形状和结构

1.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桥面也比较低而且平坦,方便通行。2 桥面在拱上方的拱桥,桥下空间高,便于船只通行,且结构坚固,造型美观。3.钢缆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人们用它们建造的钢索桥,大大增加了桥的跨越能力。4.钢索桥的结构:由钢缆、桥塔、桥面组成。钢缆是桥承重的主要构件,桥塔是支承钢缆的主要构件。桥塔修得高,是为了降低钢缆的拉力。5,著名的高塔:埃菲尔铁塔,双子塔。6.按结构:梁桥,拉索材料:石桥,铁桥,木桥

八、用纸造一座桥

1.用纸设计桥需考虑哪些问题:①纸这种材料的特性;②纸的承受力有什么特点;③选择形状和结构。④用什么方法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2.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长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己建的跨海大桥中位居第一。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

3.评价一座桥好坏的指标:①是否坚固;②是否节省材料;③是否美观。

第三单元 能量

一、电和磁1.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性。

2.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

3.如果电路短路,则电流很强,会很快把电池的电能用完,所以要尽快断开。

4.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时,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5,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向一致,接通电流,磁针偏转,电流越大,偏转的角度越大,最大90度,断开电流,磁针复位。

二、电磁铁

1.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接法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当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当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

3.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点: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

电磁铁与磁铁的不同点:(1)磁铁是磁性的石头,电磁铁是线圈和铁芯组成。(2)电磁铁只有通电才有磁性。(3)磁铁的南北极不会改变,而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改变。

三、电磁铁的磁力(一)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铁芯的大小等有关,缠绕的线圈与铁芯的距离,导线的长短粗细材料

2.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表

研究的问题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

我们的假设 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检验的因素(改变的条件) 线圈圈数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 1.线圈20圈 2.线圈40圈 3.线圈60圈

实验要保持那些条件不变 电池的节数,电线的粗细,铁芯的大小等

实验结论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3,(1)增加线圈圈数,磁力会增加;减少线圈圈数,磁力会减少。 (2)增加电流,磁力会增加;减少电流,磁力会减少。 (3)铁芯越粗,产生的磁力越大,铁芯越细,产生的磁力越小。

四、电磁铁的磁力(二)

1.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关系的研究计划表

研究的问题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多少有关系吗?

我们的假设 电池节数多,磁力大;电池节数少,磁力小。

检验的因素(改变的条件) 电池节数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 1.电池1节 2.电池2节 3.电池3节

实验要保持那些条件不变 线圈圈数,电线的粗细,铁芯的大小等

实验结论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多少有关系,电池节数多,磁力大;电池节数少,磁力小。

2.在进行科学探究中,探究的顺序: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事实与证据 5.检验假设 6.交流

五、神奇的小电动机

1.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换向器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自动改变。

2.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3.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六、电能和能量

1.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

2.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输入的能量形式 输出的能量形式用电器 电能 电饭锅 热能

电风扇 动能

电视机 光能和声能

电 灯 光能

电 炉 热能

3.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七、电能从哪里来

1.各种各样的电池:干电池(普通电池和钮扣电池)——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不能储存电能,只能即时使用;蓄电池——放电时把化学能变成电能,充电时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用化学能的形式把电能储存起来)

2.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就应该叫发电机。

3.电能的来源和转化

电能的来源 转化的能量 输出的能量形式

普通电池 化学能 电能

光电池 光能

水电站 动能

热电厂 热能

核电站 核能 八、能量和太阳

1.煤是由古代植物变成的。古代植物死后,经过沉积作用,被泥沙覆盖,与空气隔绝,又经过地壳的变动,被埋到很深的地下,长期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慢慢变成了煤。

2.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变化形成的。

3.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4.新能源: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直接利用的太阳能。

5.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校园生物大搜索

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2.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3.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要注意:不要采摘植物和伤害动物;可以从脚印、粪便、毛等踪迹推知躲藏起来的动物,经常飞来的鸟也应该记下来;找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要带上小铲,最好带上放大镜;以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等。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有些什么专业?

巴斯德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 巴斯德曾任里尔大学、巴黎师范大学教授和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在他的一生中,曾对同分异构现象、发酵、细菌培养和疫苗等研究取得重大成就,从而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第一个胜利 巴斯德是一位法国制革工人、拿破仑军队的退伍军人的儿子,小时候家境贫困。巴斯德勤奋好学,再加上聪明伶俐,颇具艺术天分,很有可能成为一名画家。然而,他19岁时放弃绘画,而一心投入到科学事业中。 巴斯德最早是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关于酒石酸的光学性质。他通过实验制备了19种不同的酒石酸盐和外消旋酒石酸盐的晶体。在显微镜下检查时,他发现,这些晶体能用机械的方法分作两类——左旋和右旋晶体,它们具有旋光数值相同,但旋光方向相反的偏振光特性,从而揭示了酒石酸的“同分异构现象”。 巴斯德在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获得了荣誉。然而,他并未将自己的视线仅仅停留在化学领域,而是将实验化学的原理、技能等广泛地应用于发酵问题,从而开辟了人类科学历史的新纪元。 走向辉煌 巴斯德从化学研究转入生物学研究,发现微生物对酸的选择作用。在研究酒质变酸问题过程中,明确指出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的微生物会引起不同的发酵过程。改变了以往认为微生物是发酵的产物,发酵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变化过程的错误观点。同时,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提出:环境、温度、pH值和基质的成分等因素的改变,以及有毒物质都以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不同的微生物。例如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最佳pH值为酸性,而乳酸杆菌却喜欢pH值为中性的环境条件。 巴斯德把微生物发酵原理广泛应用于指导工业生产,开创了“微生物工程”,被人们尊称为“微生物工程学之父”。 巴斯德在发酵问题的研究中,确立了他的学术地位,但他并不满足,仍然奋斗在科学实验的前沿阵地上,因为他坚信“科学实验”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1868年10月,他患上脑溢血,使他的身体左侧刺痛、麻木,最后失去活动能力。在这期间,他仍然口述一份备忘录,论述他富有独创性的实验——如何检查发现刚刚开始感染到疾病的蚕卵,最终实验获得成功,使纯净的“种子”(即蚕卵)得以传遍整个欧洲和日本。多么令人感动的科研精神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使他成为伟大的微生物学家。 不朽的功绩 一、巴斯德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 新鲜的食品在空气中放久了,会腐败变质,并发现其中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从何而来?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微生物是来自食品和溶液中的无生命物质,是自然发生的——自然发生说。巴斯德通过自己精巧的实验给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以有力的反驳。 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鹅颈瓶(曲颈瓶),现称巴斯德烧瓶。烧瓶有一个弯曲的长管与外界空气相通。瓶内的溶液加热至沸点,冷却后,空气可以重新进入,但因为有向下弯曲的长管,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不能与溶液接触,使溶液保持无菌状态,溶液可以较长时间不腐败。如果瓶颈破裂,溶液就会很快腐败变质,并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现。实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腐败物质中的微生物是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这个实验也导致了巴斯德创造了一种有效的灭菌方法——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又称低温灭菌法,先将要求灭菌的物质加热到65℃30分钟或72℃15分钟,随后迅速冷却到10℃以下。这样既不破坏营养成分,又能杀死细菌的营养体,巴斯德发明的这种方法解决了酒质变酸的问题,拯救了法国酿酒业。现代的食品工业多采取间歇低温灭菌法进行灭菌。可见,巴斯德的功绩有多大。 二、巴斯德和疾病的病菌说 巴斯德从研究蚕病开始,逐步解开了较高等动物疾病之迷,即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最后征服了长期威胁人类的狂犬病。 1865—1870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蚕病的研究上。这个研究牵涉到两种病原微生物。在搞清蚕病起因后,巴斯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从而使法国的丝绸工业摆脱了困境。 而后,巴斯德又专心研究动物的炭疽病,他成功地从炭疽病的动物(如牛、羊)的血液中分离出一种病菌并进行纯化,证实就是这种病菌使动物感染致病而亡。这就是动物感染疾病的病菌说观点。但是,当时的内科医生和兽医们却普遍认为疾病是在动物体内产生的,由疾病产生了某种有毒物质,然后,也许是,由这些有毒物变成了微生物的错误观点。后来巴斯德又研究妇科疾病产褥热。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护理和医务人员把已感染此病的妇女身上的微生物带到健康妇女身上,而使她们得病。 由此可见,巴斯德虽不是一名医生,但他对医学的贡献也是无法估量的,他为医学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三、巴斯德与免疫学 巴斯德除了研究炭疽病外,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病。这种病使鸡群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巴斯德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这种致病的微生物能在鸡软骨做成的培养基上很好地生长。一小滴新鲜的培养物能迅速杀死一只鸡。 巴斯德在研究此病过程中最值得庆幸的是:当某鸡用老的、不新鲜的培养物接种时,它们几乎都只有些轻微的症状,并很快恢复健康。再用新鲜的、有毒力的培养物接种时,这些鸡对这种病的抵抗力非常强,这样巴斯德就使自己的实验用鸡产生了对鸡霍乱病的获得性免疫能力了。这可以同琴纳(E.Jenner)使用牛痘对人的天花病产生免疫能力相媲美。 巴斯德在成功地研究出防止鸡霍乱病的方法后,又着手研究对付炭疽病的方法。他把炭疽病的病菌培养在温度为42~43℃的鸡汤中。这样,此病菌不形成孢子,从而选择出没有毒性的菌株作为疫苗进行接种。 巴斯德是世界上最早地成功研制出炭疽病减毒活性疫苗的人,从而使畜牧业免受灭顶之灾。 光辉的顶点 巴斯德晚年对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是他事业的光辉顶点。 狂犬病虽不是一种常见病,但当时的死亡率为100%。1881年,巴斯德组成一个三人小组开始研制狂犬病疫苗。在寻找病原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与失败,最后还是在患狂犬病的动物脑和脊髓中发现一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现经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直径25纳米~800纳米,形状像一颗子弹似的棒状病毒)。 为了得到这种病毒,巴斯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从患病动物体内提取。一次,巴斯德为了收集一条疯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狂犬的脚下耐心等待。这种为了科学研究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献身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称颂吗! 巴斯德把分离得到的病毒连续接种到家兔的脑中使之传代,经过100次兔脑传代的狂犬病毒给健康狗注射时,奇迹发生了,狗居然没有得病,这只狗具有了免疫力。 巴斯德把多次传代的狂犬病毒随兔脊髓一起取出,悬挂在干燥的、消毒过的小屋内,使之自然干燥14天减毒,然后把脊髓研成乳化剂,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 1885年7月6日,九岁法国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伤14处,医生诊断后宣布他生存无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给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两周后,小孩转危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个能从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1888年,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亲自担任所长。 巴斯德严谨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他淡漠名利的高尚情操,他为追求真理而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巴斯德为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尤其是为微生物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微生物学之父”的美誉当之无愧。

本科专业:

航空学与太空航空学

美国种族研究

美国印第安人研究人类学

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

水文学和水产科学

建筑学

研究文学

艺术史

亚洲语言文学

天文学

大气学

生物化学

生物工程生物学

工商管理

化学工程

化学

土木与环境工程

经典作品

临床健康服务

通信

社会、环境和规划

比较思想史

比较文学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科学

施工管理

舞蹈

口腔卫生

数码技术与实验

传媒

戏剧

幼儿及家庭研究

地球与空间科学

经济学

电力工程学

英语环境

卫生学

环境科学与资源管理

环境研究

地理

日耳曼语

健康信息和健康信息管理

历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以人为本设计和工程人文科学

个性化研究工业工程

信息学

跨学科工程研究

国际研究景观建筑法律、社会与司法语言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机械工程

医疗技术

微生物学

音乐艺术

近东语言文明

神经生物学

护理海洋学

造纸科学与工程学

哲学物理学

政治学假肢和矫形心理学

浪漫主义语言

语文学

北欧研究斯拉夫语言和文学社会科学

社会福利社会学

言语及听觉科学统计学

妇女研究

研究生专业:

3D4M

高级临床研究方法

高级护理实践

航空学与航天工程学

航天工程

应用数学

水文学和水产科学

考古学

艺术史

天文学

大气学

听力学

基本临床研究法

生物化学

生物文化与人类学生物工程

生命伦理与人文生物结构

生物学

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

生物医药法规事务

生物分子结构与设计

佛教研究

建筑环境

工商管理

化学工程

化学中文土木工程

经典作品

哲学经典

通信

比较文学

计算语言学

计算分子生物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建筑工程学

施工管理

牙科手术

地球与空间科学

经济学

教育电力工程学

工程学

英国文学和语言环境和职业卫生健康

环境卫生学

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森林资源

法语学

基因科学

地理

日耳曼语

全球卫生

希腊语、拉丁语或古典卫生管理

卫生服务

西班牙文学与文化研究

历史建筑

保护历史

艾滋病与性传播疾病以人为本的设计和工程免疫学

工业设计

工业工程信息管理学

信息科学指导性的领导能力交际

设计院际体育运动领导

国际生物伦理学、社会公平与健康国际研究

意大利研究

日语

法学博士

韩语

法律

图书馆和信息学

语言学制造过程

海洋事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

妇幼保健

数学

机械工程

医学工程

医疗语言-语言病理学

药物化学

微生物学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

博物馆学

近东语言与文明

神经生物学与行为

举止护理

护理实践

护理学

海洋学

绘画和制图

病理生物学

病理学药剂学

制药学

药物学

哲学

摄影术

物理疗法

物理学

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

政治学

专业会计学

心理学

公共管理

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遗传学

公共政策和管理

浪漫主义语言学

北欧研究理学

斯拉夫语

社会福利社会工作人类学

社会学南亚研究言语及听觉科学

语言病理学统计学

关键基础设施

战略规划

技术交流课程理论与批评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与规划

视觉传达设计

妇女研究

MBA方向:

会计

工商管理

商务交流

商业经济学

企业家精神

金融信息系统

国际商务管理研究

市场营销

运营管理

定量方法

预科专业:

医学预科

牙医预科

兽医学预科

法律预科

建筑学预科

健康学预科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008年)部分专业排名: 医学院护理第1名 医学院研究所第6名 生物工程第4名 核物理第2名 统计学第6名 计算机科学第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7名 计算机工程第13名 电子工程第18名 航空航天第19名 土木工程第17名 环境工程第16名 应用数学第17名 信息学院第4名 教育学院第8名 社会学第16名 社会工作第3名 公共管理第26名 商学院第29名 法学院第28名

关于“微生物学之父是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