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文化的传承应该怎么做?”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应该怎么做?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首先要坚持“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

很多物质或者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有些物质已经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我们很急迫的问题就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使它能够继续存在。

如果它的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

在我看来,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首先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同时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的。

为什么要重视“传”?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理由。

首先,中国物质文化存在先天不足。

比如说中国大量的古建筑是砖木结构,即使没有被破坏,它存在的时间也比较短,而且很难修复。西方国家大量古建筑用的材料都是石材,如希腊、罗马大量古建筑用的都是花岗岩和大理石,石结构保存时间要久一点,而且即便有缺损,不太会影响下面的基础。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部分的社会基础已经减弱或者消减。中国原来的伦理道德制度叫做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就是年长和年幼的人之间、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间是有次序的。

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大家认为原来的一套礼仪没有必要,要讲平等,甚至直呼其名。于是,原有观念和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消失了。这部分文化再不记录下来的话,后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第三,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恶的、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

因为这一部分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这段历史?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但是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

中国历史上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绝大多数妇女要缠小脚,这是一种很丑陋、灭绝人性的风俗。

但是,有关缠脚的史料、文物也要留下来,否则我们的后代怎么相信中国的妇女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经历呢?

这是整个民族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妇女曾经走过的这一段历史。

第四,我们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说总是不断在进步,但是人类的精神未必一直进步。

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我们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榫卯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也一直没有倒。如果你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这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

又比如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曾经被认为是落后的,24个节气曾经也被认为没有什么用,但是最近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这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

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部分,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清除它,先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这中间所蕴含的智慧是今后可以发挥作用的。

“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如果现在马上要考虑这种文化是不是好,是不是可以发扬,往往还没有讨论完,它就不存在了,这个很紧迫。

比如某一种艺术、某一种风俗,我们说要保护,有人说不,你还没有讨论完,传承这个艺术的人已经死了,以后就没有传人了。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首先是“传”。

另外,要尽量把我们不自觉、无意识的保护变成自觉和有意识的。今天好多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某种精神的,很多是无意识、不自觉地被保存下来的。

比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有些为什么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它们在穷乡僻壤,当地的老百姓太穷,造不起新房子,一直住旧房子,这样才把一部分古建筑保存下来了。

但现在穷乡僻壤通了高速公路,有人就跑到那里去把传统建筑买下来,有些建筑材料被商人收购甚至卖到国外,而农民有钱了就会拆掉以前的房子盖新建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建筑就很难被保存下来。所以我们要改变,要成为自觉和有意识的保护。

现在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马上就开发旅游,从而就可能破坏传统文化的原貌。但是如果不这样做,政府给的补贴很少,他们靠什么养活自己?

在这方面,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做法。

日本一旦确定某个项目为文化遗产,就把传承这个文化遗产的人确定为“国宝”,成为“国宝”以后,由政府或者基金会供养他的生活,而“国宝”的任务就是继续自己的工艺,带好徒弟,把技艺传授下去,保证它延续。

所以,日本很多的工艺能够长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而在我们往往过多地考虑能不能利用,过多地考虑把它市场化,这是错误的。

有选择、有条件地”承“

接下来讲讲什么是“承”。

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和物质精神都保留下来了,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

对于精华的部分,我们不仅要保留,而且还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是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

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礼节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

再比如,中国古建筑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点。一般来说,古建筑都是讲究表面,讲究公共活动,但是不讲究生活,采光不好,通风不好,没有采暖。

如果今天我们形式上要造一个古建筑,那么这些都要改变。当年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的时候,表面用的是中国宫殿的形式,但是里面都用上了暖气和现代设备。

所以,对待传统文化,不是照单全收,要取之精华,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时宜的东西都去掉。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

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也就是本土优先。

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应该分轻重缓急。

比如同样是精华,中国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

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那么可以晚一点。所以“承”不像“传”,“传”是无条件,什么都先“传”下来再说,“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

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因为古代的、传统的再好,往往不是马上就能应用于今天,这就要实行创造性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有哪些呢?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1、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

2、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

3、谈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必须理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内涵。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有很多,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途径:

教育传承:在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文化节等,使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感受。

文化保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和遗址进行保护,使其能长存不朽。

文化创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使其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媒体传播:利用各种媒体,如电视、**、网络等,进行大众传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以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拥有文化底蕴,并积极投身实践中,进行宣传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要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要纠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主动发扬,主动承担传承的重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传统文化和美德。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在各种外国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后,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崇尚外国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近年来韩剧、美剧、泰剧、日剧大量引进了中国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将外来文化作为自己最爱的文化。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理智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区发扬光大,而不是以外来文化为荣。

(4) 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古为今用,符合时代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大学生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关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应该怎么做?”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