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医最早起源于什么朝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医最早起源于什么朝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医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中医是指中国汉族的劳动人民们所创造了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医学,因此也被称为汉医,是一门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最早的中医是诞生于原始社会时期,而且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最基本的中医理念,以后又经过了历代的总结和发展。

扩展资料:

在中医学中,最有影响的医药神话是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中国医学史》作者陈邦贤说:中国医药之起源,历来有尊伏羲、神农、黄帝为医神者。

有尊伏羲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间接说明了针药的渊源,有尊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关于中药,特别是植物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在古代无不归功于神农,有尊黄帝使岐伯、尝味草目、典主医者,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即是借黄帝与岐伯之口,来传达中医学流传千古的理论体系。

此外,燧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脱离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保护肠胃;有巢氏构木为巢,使人们避开了禽兽虫蛇的侵扰与外伤。

灸法起源于我国北方高寒地带,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是适应北方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发病特点而产生的;汤剂之创始者伊尹,为商汤之相,以滋味说汤。

《吕氏春秋》记述伊尹答商汤有关烹调问时曾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桂既是调味品,又是常用药,故有医食同源之论。

此外,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内经》时代,中国已经有较细致的记录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大小、容量等人体解剖记载,还有对人体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认识的记载,这些理论既有专篇论述,也穿插于其他说理性的篇章。

百度百科—中医

药是谁发明的,药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医学史,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汉族医学的历史最悠久,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最为丰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泛开展了中药的植物学、鉴定学、化学、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为确立药物来源、鉴别药材真伪、说明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全国普查药源的基础上,1961年编写出全国和地方的《中药志》。1977年《中药大辞典》的出版,使典籍记载中药数目多达5767种。同时,各种中药工具书,众多地方中草药专著及有关中药的报刊、杂志相继出现,各种中药科研、教学、生产机构纷纷建立。 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传统医学在走向现代化。 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格局将会对这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作出客观的再现和评述。 中国医学史无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研究,还是对近现代医学的研究,或是与各种不同体系医学的比较研究,对医、教、研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及学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盖面广,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久远博大,不是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

中医中药起源于哪个朝代

神农。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扩展资料:

经过长期尝百草发明了药草疗疾,炎帝神农悟出了草木味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他教民食用不同的草药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为“宣药疗疾”还刻了“味尝草木作方书”。这便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发端!

神农亲验本草药性,是中药的重要起源。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次的反复实践,积累下来许多药物知识,被纂刻记载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

百度百科-神农尝百草

中医起源很早。在成书于战国到泰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中医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中医辩证论治原则。以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有所发展。以中医分科为例,《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宫廷医生只分食医(相当于营养师),疾医(相当于内科),疡医(相当于外伤科)和兽医。到明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即大方脉(相当于内科),伤寒(即热病),妇人,小方脉(相当于儿科),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或正骨),金创,针灸,按摩,祝由。清初,从小方脉中更分出痘疹科。但近代,由于西洋医学的输入和旧政府对中医的歧视和排挤,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而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阻碍才得以消除。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国建立中医院,创办中医高等学校,提倡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学。80年代,进一步提出中医现代化,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学科,多途径研究和发展中医。

关于“中医最早起源于什么朝代”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