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心肺复苏科普知识总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心肺复苏科普知识总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基础生命支持 BLS

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又称初步急救或现场急救,目的是在心脏骤停后,立即以徒手方法争分夺秒地进行复苏抢救,以使心搏骤停病人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通常按正规训练的手法可提供正常血供的25%—30%)。BLS的基础包括突发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的识别、紧急反应系统的启动、早期心肺复苏(CPR)、迅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除颤。对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早起识别和反应也被列为BLS的其中部分。在2010成人BLS指南对于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都提出了这一要求。BLS步骤由一系列连续评估和动作组成(图3):图3 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关键基础生命支持步骤的总结1、评估和现场安全:急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轻拍患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即只有喘息),立刻启动应急反应系统。BLS程序已被简化,已把“看、听和感觉”从程序中删除,实施这些步骤既不合理又很耗时间,基于这个原因,2010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对无反应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的成人,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2、启动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并获取AED:(1)如发现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急救者应启动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对患者实施CPR,如需要时立即进行除颤。(2)如有多名急救者在现场,其中一名急救者按步骤进行CPR,另一名启动 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3)在救助淹溺或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时,急救者应先进行5个周期(2min)的CPR,然后拨打120启动 EMS系统。3、脉搏检查:对于非专业急救人员,不再强调训练其检查脉搏,只要发现无反应的患者没有自主呼吸就应按心搏骤停处理。对于医务人员,一般以一手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搏动触点在甲状软骨旁胸锁乳突肌沟内)。检查脉搏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秒,如10秒内仍不能确定有无脉搏,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4、胸外按压(circulation, C):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急救者可采用跪式或踏脚凳等不同体位,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图4)。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下压深度至少为125px,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对于儿童患者,用单手或双手于乳头连线水平按压胸骨,对于婴儿,用两手指于紧贴乳头连线下放水平按压胸骨。为了尽量减少因通气而中断胸外按压,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比率。如双人或多人施救,应每2分钟或5个周期CPR(每个周期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更换按压者,并在5秒钟内完成转换,因为研究表明,在按压开始1~2分钟后,操作者按压的质量就开始下降(表现为频率和幅度以及胸壁复位情况均不理想)。胸外按压法于1960年提出后曾一直认为胸部按压使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受到挤压,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房室瓣的关闭,从而促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按压放松时,心脏则“舒张”而再度充盈,此即为“心泵机制”。但这一概念在1980年以后受到“胸泵机制”的严重挑战,后者认为按压胸部时胸内压增高并平均地传递至胸腔内所有腔室和大血管,由于动脉不萎陷,血液由胸腔内流向周围,而静脉由于萎陷及单向静脉瓣的阻挡,压力不能传向胸腔外静脉,即静脉内并无血液返流;按压放松时,胸内压减少,当胸内压低于静脉压时,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使心室充盈,如此反复。不论“心泵机制”或“胸泵机制”,均可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更强调持续有效胸外按压,快速有力,尽量不间断,因为过多中断按压,会使冠脉和脑血流中断,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

5、开放气道(airway, A):在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CPR及ECC指南中有一个重要改变是在通气前就要开始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能产生血流,在整个复苏过程中,都应该尽量减少延迟和中断胸外按压。而调整头部位置,实现密封以进行口对口呼吸,拿取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等都要花费时间。采用30:2的按压通气比开始CPR能使首次按压延迟的时间缩短。有两种方法可以开放气道提供人工呼吸:仰头抬颏法(图5)和推举下颌法。后者仅在怀疑头部或颈部损伤时使用,因为此法可以减少颈部和脊椎的移动。遵循以下步骤实施仰头抬颏:将一只手置于患儿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注意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6、人工呼吸(breathing, B):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该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可能有害,应避免。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借助急救者吹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方法为:将受害者仰卧置于稳定的硬板上,托住颈部并使头后仰,用手指清洁其口腔,以解除气道异物,急救者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病人的鼻孔,用自己的双唇把病人的口完全包绕,然后吹气1秒以上,使胸廓扩张;吹气毕,施救者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主回缩呼气,同时均匀吸气,以上步骤再重复一次。对婴儿及年幼儿童复苏,可将婴儿的头部稍后仰,把口唇封住患儿的嘴和鼻子,轻微吹气入患儿肺部。如患者面部受伤则可妨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进行口对鼻通气。深呼吸一次并将嘴封住患者的鼻子,抬高患者的下巴并封住口唇,对患者的鼻子深吹一口气,移开救护者的嘴并用手将受伤者的嘴敞开,这样气体可以出来。在建立了高级气道后,每6-8秒进行一次通气,而不必在两次按压间才同步进行(即呼吸频率8-10次/min)。在通气时不需要停止胸外按压。7、AED除颤:室颤是成人心脏骤停的最初发生的较为常见而且是较容易治疗的心律。对于VF患者,如果能在意识丧失的3-5min内立即实施CPR及除颤,存活率是最高的。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或在监护心律的住院患者,迅速除颤是治疗短时间VF的好方法。除颤会在下文作进一步阐述。高级生命支持 ALS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又称二期复苏或高级生命维护,主要是在BLS基础上应用器械和药物,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识别及控制心律失常,直流电非同步除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治疗原发疾病。ALS应尽可能早开始。气道控制(1)气管内插管:如有条件,应尽早作气管内插管,因气管内插管是进行人工通气的最好办法,它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解剖死腔,保证有效通气量,为输氧、加压人工通气、气管内给药等提供有利条件。当传统气管内插管因各种原因发生困难时,可使用食管气管联合插管实施盲插,以紧急给病人供氧。(2)环甲膜穿刺:遇有紧急喉腔阻塞而严重窒息的病人,没有条件立即作气管切开时,可行紧急环甲膜穿刺,方法为用16号粗针头刺入环甲膜,接上“T”型管输氧,即可达到呼吸道通畅、缓解严重缺氧情况。(3)气管切开:通过气管切开,可保持较长期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或迅速解除气道梗阻,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气道阻力和解剖无效腔,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加压给氧及气管内滴药等, 气管切开常用于口面颈部创伤而不能行气管内插管者。呼吸支持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呼吸支持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开始一般主张吸入纯氧。吸氧可通过各种面罩及各种人工气道,以气管内插管及机械通气(呼吸机)最为有效。简易呼吸器是最简单的一种人工机械通气方式,它是由一个橡皮囊、三通阀门、连接管和面罩组成。在橡皮囊后面有一单向阀门,可保证橡皮囊舒张时空气能单向进入;其侧方有一氧气入口,可自此输氧10~15L/min,徒手挤压橡皮囊,保持适当的频率、深度和时间,可使吸入气的氧浓度增至60%~80%。复苏用药复苏用药的目的在于增加脑、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纠正酸中毒和提高室颤阈值或心肌张力,以有利于除颤。复苏用药途经以静脉给药为首选,其次是气管滴入法。气管滴入的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纳洛酮及安定等。一般以常规剂量溶于5~10ml注射用水滴入,但药物可被气管内分泌物稀释或因吸收不良而需加大剂量,通常为静脉给药量的2~4倍。心内注射给药目前不主张应用,因操作不当可造成心肌或冠状动脉撕裂、心包积血、血胸或气胸等,如将肾上腺素等药物注入心肌内,可导致顽固性室颤,且用药时要中断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故不宜作为常规途经。复苏常用药物如下:(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兴奋作用使外周血管收缩(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除外),有利于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灌注和心、脑血流量;其β-肾上腺素能效应尚存争议,因为它可能增加心肌做功和减少心内膜下心肌的灌注。对心搏骤停无论何种类型,肾上腺素常用剂量为每次1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3-5min重复1次。近年来有人主张应用大剂量,认为大剂量对自主循环恢复有利,但新近研究表明大剂量肾上腺素对心搏骤停出院存活率并无改善,且可出现如心肌抑制损害等复苏后并发症。故复苏时肾上腺素理想用药量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如果IV/IO通道延误或无法建立,肾上腺素可气管内给药,每次2-2.5mg。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也可以用一个剂量的血管加压素40U IV/IO替代第一或第二次剂量的肾上腺素。(2)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骤停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对高度阻滞应迅速准备经皮起搏。在等待起搏时给予阿托品0.5mg,IV。阿托品的剂量可重复直至总量达3mg。如阿托品无效,就开始起搏。在等待起搏器或起搏无效时,可以考虑输注肾上腺素(2-10μg/min)或多巴胺,(2-10μg/kg.min)。胺碘酮可在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对CPR、除颤、血管升压药无反应时应用。首次剂量300mg静脉/骨内注射,可追加一剂150mg。 利多卡因可考虑作为胺碘酮的替代药物(未定级)。首次剂量为1-1.5mg/kg,如果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持续存在,间隔5-10min重复给予0.5-0.75mg/kg静推,总剂量3mg/kg。 镁剂静推可有效终止尖端扭转型室速,1-2g硫酸镁,用5%GS 10ml稀释5-20min内静脉推入。心脏电击除颤电击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方法,应早期除颤。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心搏骤停是由心室颤动所致,75%发生在院外,20%的人没有任何先兆,而除颤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下降7%~10%。除颤波形包括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类,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成人发生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应给予单向波除颤器能量360焦耳一次除颤,双向波除颤器120~200焦耳。如对除颤器不熟悉,推荐用200焦耳作为除颤能量。双相波形电除颤: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200 J即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低能量的双相波有效,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儿童第1次2J/kg,以后按4J/kg计算。电除颤后,一般需要20~30s才能恢复正常窦性节律,因此电击后仍应立刻继续进行CPR,直至能触及颈动脉搏动为止。持续CPR、纠正缺氧和酸中毒、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可连续使用)可提高除颤成功率。电击除颤的操作步骤为:①电极板涂以导电糊或垫上盐水纱布;②接通电源,确定非同步相放电,室颤不需麻醉;③选择能量水平及充电;④按要求正确放置电极板,一块放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心底部),另一块放在左腋前线第5~6肋间(心尖部)(图6);⑤经再次核对监测心律,明确所有人员均未接触病人(或病床)后,按压放电电钮;⑥电击后即进行心电监测与记录。

目前已出现电脑语音提示指导操作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大大方便了非专业急救医务人员的操作,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AED使复苏成功率提高了2~3倍,非专业救护者30分钟就可学会。AED适用于无反应、无呼吸和无循环体征(包括室上速、室速和室颤)的患者。公众启动除颤(PAD)要求受过训练的急救人员(警察、消防员等),在5分钟内使用就近预先准备的AED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电击除颤,可使院前急救生存率明显提高(49%)(图7)。2010年新指南建议应用AED时,给予1次电击后不要马上检查心跳或脉搏,而应该重新进行胸外按压,循环评估应在实施5个周期CPR(约2分钟)后进行。因为大部分除颤器可一次终止室颤,况且室颤终止后数分钟内,心脏并不能有效泵血,立即实施CPR十分必要。

编辑本段脑复苏很多心脏停搏患者即使自主循环恢复以后脑功能也不能完全恢复,而约80%复苏成功的患者昏迷时间超过1小时。在入院患者中,神经功能转归良好率为本1%~18%,而其他或者死亡或者成为持续性植物状态。研究表明各种药物在脑复苏领域疗效甚微,而亚低温(32~35OC)对脑具有保护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对心脏停搏患者脑复苏的降温技术有多种,如体表降温的冰袋、冰毯、冰帽等,但降温速度缓慢。快速注入大量(30mL/kg)冷却(4OC)液体(如乳酸盐溶液),能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但易出现病人输注液体过量。最近出现一种血管内热交换装置,能快速降温和维持病人低温状态,还能准确控制温度。基于一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国际复苏学会提出:对于昏迷的成人院外VF性心脏骤停ROSC(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摄氏度,并维持12~24小时。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脏骤停,或具有以下心律失常之一:无脉性点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发性轻度亚低温(>32摄氏度)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非专业急救者应持续CPR直至获得AED和被EMS人员接替,或患者开始有活动,不应为了检查循环或检查反应有无恢复而随意中止CPR。对于医务人员应遵循下述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的标准。心肺复苏有效指标(1)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触摸到颈动脉一次搏动,若中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则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如果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说明病人心搏已恢复。(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3)其他: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甚至有眼球活动及四肢抽动。终止抢救的标准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1)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3)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求采纳

3000次按压救回心脏骤停32分钟患者,你会做心肺复苏吗?

目前对于心肺复苏,最重要的是胸外按压这一步骤,这也是心肺复苏的第一步骤。要掌握有效胸外按压的要领,关键总结为一句话就是“PUSH

HARD

&

FAST

in

the

CENTER

of

the

CHEST(即“在胸部中间快速有力地按压)”,具体要求为按压速率要达到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达到至少5厘米,而按压位置一般定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

接下去的步骤是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开放气道通常使用仰额抬颌法,以一手按患者额头,另一手两指抬起下颌使患者头部后仰以开放气道。如有明显呕吐等迹象应提前清理气道分泌物。人工呼吸时按额头的手的拇指食指顺势捏住患者鼻子,保持气道开放,口对口吹气时注意患者胸腹部起伏及吹气阻力,如无起伏或阻力过大应重新开放气道或清理气道,每次吹气时间一秒。

当前使用的心肺复苏按压通气比为30:2,即为先按压30次后人工呼吸2次,没有特殊情况在急救人员到来前不应停止施救。

回答仅供参考,如有疑问请补充…

急救知识普及心得体会感悟(热门5篇)

3000次按压救回心脏骤停32分钟患者,你会做心肺复苏吗?

当心脏受损,大脑缺氧超过5分钟以上,就会产生不可逆的永久性伤害,心肺复苏就是针对这一临床急症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如果十分钟内仍没有进行救治,则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死亡。心肺复苏的意义就是;恢复患者循环,恢复患者呼吸,恢复患者脑功能。

心肺复苏3个步骤包括:一、胸外按压:将患者置于现场环境安全的平地或木板上,使其平卧于硬、平的表面,松解衣领。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处,按压深度5-6cm,按压频率100-120次/分,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按照30:2的比例进行操作。二、开放气道:确保口腔内无分泌物、无假牙。若有分泌物,则将患者头侧向一方用右手食指清理口腔内异物。抬头仰颌法使气道开放。三、人工呼吸:施救者常规后吸气后进行吹气,吹气不易过猛过快且不易过大,胸廓有起伏即可,每6-8枚秒人工呼吸1次,8-10次/分钟,每次吹气用时大于一秒。判断复苏是否有效的标准是观察是否有自主胸廓起伏或闻及呼吸音,同时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活动。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包括:1、尽快开始心肺复苏,发现患者可能心跳骤停时要快速的反应,但需要平时做好心理准备和基础练习;2、注意按压的体位,患者一定要平躺,仰卧在坚实的地方,如可躺在坚实的地面上、床板上或其他平板垫;3、注意按压的位置要准确,具体的按压部位是在胸骨的正中,是用两个乳头连线跟胸骨的交点,要避免肋骨折断损伤心脏甚至肺部。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急救知识普及心得体会感悟(热门5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急救知识普及心得体会感悟(热门5篇)篇一

?关于这次急救培训,我感觉到了培训的重要性。我以为简单的事情在实践中会很乱。以学习心肺复苏为例,很容易见到老师,只是为了

?我们在说一件事的时候要记住,事情很多,但是一般来说并不难,但是在做实际操作的时候,总是会忘记很多事情,很匆忙,所以一定要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冷静下来。

?多练多练。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是非常重要的。未来我们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每一次冷静的分析都可能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总之这次训练收获很大,虽然现在可能用不上,但是有一天我们可以用现在学的东西去拯救生命,这将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作为一名医学生,我认为这个培训,

?让我提前接触社会生活中的医学,知道面对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做,怎么做,而不是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

?虽然很多事情我还是不记得了,但是这种事情一旦发生,我一定会知道该怎么做,而不会对伤者造成更多伤害。

急救知识普及心得体会感悟(热门5篇)篇二

?为认真贯彻执行会泽县卫生局《关于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适宜技术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会卫发20xx—19号)文件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培训,现将此次培训总结如下:

?此次参加培训的人员一共33人,分别是卫生院内科主任、妇产科主任及辖区各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各一人。20xx年2月1日在者海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部会议室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并将1套急诊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教材和光盘下发到各参加培训人员手中,各参加培训人员通过现场学习及20多天教材结合DVD影像的自学学习,学到了很多关于急诊急救的知识,于20xx年2月25日组织各参加培训人员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通过这次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系统学习了急诊急救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了服务居民的能力,为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会泽县者海中心卫生院

?20xx年3月1日

急救知识普及心得体会感悟(热门5篇)篇三

?通过参加公司举办的全员红十字会卫生急救培训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遇到突发事件及意外伤害情况时应该采取的卫生急救方法,让我明白了现场急救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懂得了急救知识与操作是工作生活中一种必要的保障。更使我意识到假如当自己遇到紧急情况或意外伤害时却不懂得如何进行现场急救,便无法使事故伤害减到最低,可能会因此导致更严重的伤害或死亡。在此情况下,无论从责任层面上还是从道德层面上讲,自己的心理都会感到愧疚和不安。

?在此次急救培训中,我学习到以下几项主要的急救知识与方法:

?一、 拨打急救电话的重要性及求救电话的主要注意事项:

?在我们不懂得如何进行急救或者现场环境较危险而致使无法进行急救时,拨打急救电话便是最有效且最重要的急救方法,同样也可以为伤者争取治疗的机会与时间,从而提高生命存活的几率。在拨打急救电话时,要特别注意:

?1、 告诉接线员伤者的主要病症与具体诱因。如果不知道具体诱因,也要尽量向接线员说明我们所了解到的伤者发病的过程。

?2、 准备的说出伤者的具体位置,最好是说明周围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以便于救护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伤者的位置。

?3、 告诉接线员自己的姓名与联系电话,以保证救护人员在途中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从而提高救护效率。

?4、 准备的说明受伤的人数,以确保救护中心派遣足够的救护人员到现场参与急救。

?5、 一定要切记在接线员挂线后,报警者才可挂线,以确保接线员得到了所有的必要信息。

?二、 主要的急救方法:心肺复苏术(英文简称:CPR)的适用症与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术主要适用于以下症状:当患者突然出现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的情况时。通常情况下,急病、创伤、溺水、中毒、触电、雷击等都可导致人们出现无呼吸、心脏骤停的症状。在出现这些症状时,急救人员需要对伤者进行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流程如下:

?1、 现场环境的安全评估:首先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才可对伤者进行急救。

?2、 判断伤者有无意识、有无呼吸:可通过叫、拍伤者的方法来判断伤者是否清醒,同时还要通过观察伤者的胸扩与肚子有无起伏来判断伤者是否有呼吸。在确认伤者无意识无呼吸的同时,要高声呼救,以引起周围人群的注意,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急救中,可指定某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

?3、 当伤者的姿势不是平躺着时,需先摆正伤者的体位,才可进行下一步的急救。

?4、 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术:首先做胸外按压,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按压胸部正中央处30次;接着观察伤者口中是否有异物,若有异物,须先清理伤者口中的异物;然后打开伤者的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在5-6秒的时间内吹气两次。

?5、 在完成五个循环的心肺复苏术后,需观察伤者是否恢复呼吸、心跳,若仍无呼吸、心跳,需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术,直至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

?三、 止血与包扎:伤口止血可通过穴位按压、止血带、以及包扎法进行。对于

?通过穴位按压止血的方法,培训老师主要为我们讲解了以下几处部位止血时需按压的正确穴位:

?1、 头部出血:需按压颞浅动脉(在耳部附近)。

?2、 面部出血:需按压面动脉(在咬肌附近)。

?3、 鼻子出血:头部前倾,捏鼻翼或冷敷鼻梁处,条件允许时,可以塞纸团或棉团。

?4、 手指出血:需按压指间动脉;

?5、 下肢出血:需按压股动脉。

?对于加压包扎法与三角巾包扎法,在无专业医用材料时,可采取随身的一些干净物品进行替代,如衣服,围巾等。在使用橡皮管止血带止血时,需特别注意:此方法只能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时,且不可长时间扎止血带,以确保不会造成肌肉坏死这种更严重的伤害。

?在止血与包扎得内容讲解过程中,培训老师邀请现场学员一起演示操作方法,这种授课方法使我们更容易地掌握了正确的包扎方法。

?另外,也通过培训了解到了关于其他由专业医生进行的急救环节的基础知识,包括:快速除颤方法(运用AED仪器的操作),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及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这些环节对抢救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体现出了拨

?打急救电话的重要性。

?培训结束后,我深刻地感受到急救虽然是件简单易做的事情,它却在现场抢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为抢救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急救的重要性体现出了开展急救培训课程的必要性,因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总是伴随着很多不可预测不可避免的紧急情况或意外事故。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在遇到突发的意外事故时,我们都可以把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转化为冷静的应急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做最出正确且及时的救护处理方法,为保障安全与生命争取最大的机会。如上是我对此次急救培训的一点心得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给予批评纠正。

急救知识普及心得体会感悟(热门5篇)篇四

?在过去的这两个星期里,我有幸参加了xxx第三期公共应急管理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我通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踊跃参加班级和小组讨论,交流各单位成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努力提高自己在应急管理方面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感到收获很大,体会很多。下面我非常荣幸作为第二组的代表跟大家分享一下本次培训期间的收获和感想。

?一、 本次培训班的总体感受

?回顾近两个星期的学习生活,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次学习,涵盖的知识面丰富,触及和探讨的问题深刻,思考和分析公共应急管理的观念先进、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对指导我日后工作的帮助大、针对性强。具体来说,本次培训班给我以下几点感受:

?(一)组织安排细

?这次培训班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公共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行政学院以及清华大学的各位老师对培训班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课程设置安排以及参训人员的吃、住等各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做到了精心安排,周密组织,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临时组成的班委也切实负起了管理、组织、协调、服务等职责,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我们学员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培训规格高

?本次培训班在东莞行政学院集中学习的基础上,还安排了前往国家最高学府清华大学进行集中培训,授课老师都是高等学府、国家部委的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以及对本领域工作有深入研究的市应急办、信访局、地震局、卫生局领导,他们的授课凝聚着大量的知识的结晶,其深入浅出的讲解,迅速有效地传递着最新和最具实践经验的应急管理信息,他们的授课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三)学习内容精

?我觉得本次培训切实做到了“缺什么、训什么”的原则对课程进行了合理安排,整个培训,既有基础理论辅导,又有业务知识指导,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既有思想高度,又有理论深度,实践性很强,对于我以后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效性,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计划实

?整个培训过程,计划周密,落实到位。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安排了涉及应急管理各项内容、各个环节的13个专题,也有既有集中授课、也有实地考察,整个培训班安排紧凑,让我有尽管学习培训时间短,却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二、本次培训班的收获

?通过这次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升了我的应急管理知识层次,对提高理论水平、澄清模糊观念、增强业务能力、找准工作定位,都有很大帮助!本次培训班的收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此次学习中老师所讲授的内容都紧贴国内外和我市当前最新的应急管理的形势和研究内容。张勇军处长的“xxx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和思考”,王学敏老师的“当前东莞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和对策”、王振耀司长的“中国自然灾害形势与国际应急管理体制”、等多个专题教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应急管理的发展形势的认识,对当前应急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清楚了自身肩负的使命及责任,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通过本次学习,看到了许多自己和本单位本单位和本人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以前没有认识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自己以后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

?本次培训授课的老师都来自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应急管理的相关部门领导,他们的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教授的各个专题,观点鲜明,内容生动,论述清晰,启发性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番番激烈的讨论,一位位老师精彩的讲述循序渐进的启发

?了我的思维,使我不断地思考、提高,全面加深对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方向、当前应急管理的热点问题等方面的了解,对今后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实施科学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也使我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技巧进一步丰富、观察问题的视野进一步开阔。特别是组织我们参观了国家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了国家应急管理的具体实践和做法,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应急管理理念和工作思路。

?(三)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由于我对应急管理工作接触时间短,应急管理知识基础不扎实,经验较为缺乏,本次培训班为我提供了一次系统的学习机会,让我全面地掌握到应急管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对应急管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领会。如黎雪琴副局长讲授的“我市信访情况介绍”、王郅强教授讲授的“社会群体突发事件应急与危机管理”以及傅思明教授讲授的“突发事件应对与危机管理”让我有效掌握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刘铁民院长讲授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让我了解到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及编制原则;史安斌教授讲授的“危机传播与媒体关系管理”和张巧莉主任讲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让我懂得了应对媒体的原则、技巧和途径;于安教授讲授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讲座”让我明晰了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培训,我的应急管理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丰富,理论修养得到了增强,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促进了交流,加深了认识

?这次培训组织我们到了清华大学进行了集中培训,让我们来自各个镇街的各位学员相聚一起同学习、同生活,让我们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我们互相交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了解各镇街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可以说这次培训班的学习,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不仅把我引进了应急管理知识殿堂的大门,让我提高了应急管理思想认识,掌握了一些应急管理工作方法,有效提高了自己的应急管理业务素质;而且使我的应急管理理论水平和理念有了较大提高,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知道了努力提高自己的方向,我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积极学习,不断总结提高,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重点提高自己解决复杂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把自己尽快培养锻炼成为一名具备丰富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管理技能的干部。

急救知识普及心得体会感悟(热门5篇)篇五

?按照《关于举办煤矿应急救援专项培训的通知》文件要求,我有幸参加了晋能集团晋城公司煤矿应急管理专项培训班。本次培训主要分救援理论、现场实操两大模块,其中包含应急救援理念、事故救援案例分析、综合救援基础技能等方面的讲解和现场实操演练。本次培训期间的收获和感想如下:

?上午学习了理论知识,我重新认识到应急救援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深刻体会到了“应急救援”对于煤矿来说意义非凡。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煤矿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的实例,应急救援可以加强对煤矿事故的处理能力,根据预先制定的应急处理的方法和措施,一旦重大事故发生,做到临变不乱,高效、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减小事故后果对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下午老师讲解了心肺复苏术和压缩氧自救器的使用方法等综合救援基础技能,利用假人模拟实际,我也操作了一下,感受深刻,重点是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当心脏停止的4分钟内,如果正确的施予心肺复苏术,有一半的患者可以复苏,随着时间的增加,复苏概率会相应降低,耽误 0分钟后基本没有希望。如果我们掌握了心肺复苏急救手段,如发生事故伤员抢救及时,就可以会有一半的人可以从死神手里逃脱。

?一天的课程培训时间虽短,但学到的内容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帮助,可以运用所学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在灾害和突发事件到来的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正确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自救互救,挽回生命。所有参加培训人员都感觉受益匪浅,一致认为应急救护这些知识和技能很实用,对自己、对家人都很有好处。

?我被选为应急救援宣传员,感到责任重大。想到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为全矿干部职工宣传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工作尽力,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

关于“心肺复苏科普知识总结”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