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大英博物馆文物历史事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英博物馆文物历史事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拿破仑的手下发现的这块石碑,现在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足以见得这块石碑的意义多么重大。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拥有800万件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藏品。1798年的时候,拿破仑率领他的军队远征埃及,但是在去往埃及之前,拿破仑对埃及做了很多方面的了解,包括历史,文化,政治各个方面他都做足了了解,他还专门请了很多专家来帮助他。

在行军的途中,他们在拉希德镇发现了这块石碑,石碑是长方形的,高约1123.公分,宽75.7公分,厚28.4公分,重约762公斤,但许多边角已经破损。当时就有一个士兵对石碑上的文字比较了解,所以他就翻译出了石碑上的文字。拿破仑当时就命令人重新拓了一份文字,带回了欧洲并且进一步研究。

随着战争的结束,法国军队被英国军队打败,所以根据他们签署的协议,法国必须把在埃及发现的所有文物都交给英国人,然后就这样这块石碑就保存在了大英博物馆里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在1822年的时候,法国的考古学家终于大致上破译了这块石碑上的文字。

他们经过研究,发现石碑上刻了三种文字,包括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草体文字和古希腊的文字。但是这三种文字其实说的是同一个内容。这块石碑是公元前196年由埃及托勒密王朝制作,上面记录了法老托勒密五世的登基诏书以及托勒密的善行。

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碟子,其中碟子里的东西揭露的是明朝祭拜陪葬的秘密。要知道我国是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不管是在饮食风俗以及其他的各个方面都是有着很多规矩习俗传承下来的,这是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的印证。 而大英博物馆有八百多万件藏品藏品,其中就有我国的历史文物。

大英博物馆为初英国里边的藏品十分丰富,而在英国博物馆最显眼的地方却摆着我国的珍贵藏品。那是十个陶碟并且每个碟子当中都摆了十样东西,经过现代人员的数研研究分析判定那十种东西分别代表着十种食物,分别有鱼、羊、肉、馒头等食品。在翻阅历史资料的记载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些东西都是给死去人的贡品,为的是让他们在阴间不受饥饿之苦。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贡品都是真实的食物,可是这些食物都是要伴随着下葬者一起入土的,如果用真的食材的话,不等几天这些食材就会全都腐烂没办法让他们陪伴下葬者永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就想出了一个法子,那就是用陶烧制食物放在碟子上和下葬者一起入葬。这样就不用担心入土的人没有东西吃会饿着了。

在这段历史的背后表现的是我国劳动人民优秀的智慧,他们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断创造新的办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这个办法到底是出自哪个地方还需我们接着进行探究。我们已经研究出来碟子上的食物有羊有鱼并且还有馒头烧饼等这些东西。羊肉鱼肉各地都有我们不好推测,但是依据南北方的饮食习惯来说出现馒头这类贡品可能就是来自北方。因为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尤其爱馒头和面条,而南方人大多数都是吃米饭的。因此从这个依据来说,我们推测文物应该是在北方出土的。?

大英博物馆收藏碟子中的秘密也就是碟子中的食物已经被我们给解释过了,那就是古人为了让死去的人能够不挨饿而烧制的食物。可以说我国能在两千多年中依旧存在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我国人民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因此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地立足和发展。

大英博物馆著名的东东

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有:古埃及罗塞塔石碑、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石雕、古埃及木乃伊、中国敦煌壁画、古埃及《亚尼的死者之书》、中国唐摹《女史箴图》、中国陶瓷器、尼日利亚贝宁青铜器、古波斯奥克瑟斯宝藏、智利摩艾石像。

1、古埃及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也译作罗塞达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1799年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这件石碑是一块花岗闪长岩石碑的残存部分,出土时是黑色的,后来经过仔细地清洗,才还原了它最初的样子。

2、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石雕: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塑,原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部分雕刻和建筑残件,雕刻十分精美,亦是帕特农神庙雕塑中最精华的部分,迄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现存大英博物馆,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馆藏品之一,有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称。

3、古埃及木乃伊:在古埃及各处金字塔内,都出土了数量巨大的木乃伊,并且它们都保存得十分完整。从目前木乃伊的收藏情况来看,大英博物馆不管是数量、质量、重量、年代都超过其他地区。此外,还收藏着法老王的黄金面具、饰品、仪式器皿等10万多件埃及文物。

4、中国敦煌壁画:敦煌壁画特指中国敦煌石窟内壁的绘画艺术作品,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极具艺术感染力。可惜不少敦煌壁画,被掠夺而去,至今仍大量流散国外。

5、古埃及《亚尼的死者之书》:《亚尼的死者之书》创作于公元前1300~前1200年,是距今3200年前画在草纸上的画,现藏于大英博物馆镇,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整卷画作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于亚尼在死者之国接受生前善行和恶性审判的一段。

6、中国唐摹《女史箴图》:《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和宋代摹本,唐代摹本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宋代摹本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唐摹精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也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

7、中国陶瓷器: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因此来大英博物馆不能不去看中国馆,那里有太多中国文物了。而且中国陶瓷馆也是大英博物馆值得看的藏品之一。

8、尼日利亚贝宁青铜器:贝宁王国是位于尼日利亚境内的非洲古国,以精美的牙雕、木刻和雕塑等艺术品闻名,世称“贝宁文化”。1897年英国军队攻占贝宁城后,奥巴王宫珍藏的艺术品被劫掠一空,其中包括上千件精美独特的青铜器。贝宁青铜器原本是贝宁王国王宫内的装饰,是非洲的雕塑艺术中最具有震撼力的艺术品,也是世界艺术中的典范之一。

9、古波斯奥克瑟斯宝藏:奥克瑟斯宝藏是一批波斯金属制品的总称,共计170件,出土于塔吉克斯坦塔赫提库瓦德地区,大部分被划定为产自公元前五至四世纪,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现存最重要的金银器。这170件珍宝包括了实用器和宗教礼仪用器:瓶、人像、臂钏、马车模型、印章、指环等,大部分存于大英博物馆,在“古代伊朗”展厅陈列,为大英博物馆十大馆藏之一。

10、智利摩艾石像:摩艾石像是来自南太平洋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遍布全岛,是智利的旅游景色与世界遗产之一。据考证大约在10-12世纪,这里的人开始大量修建这种火山岩巨型摩艾石像,这与岛民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一个复活节岛上的巨型头雕像,还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十大文物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罗塞塔石碑百度百科-古埃及木乃伊百度百科-女史箴图

馆藏精品: 罗塞塔石碑,帕特农神庙石雕,拉美西斯二世头像

著名的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 大英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文物

元代鳜鱼图案青花瓷盘 埃及罗塞塔碑(Rosetta Stone,拿破仑在埃及溃败后英国获得的一批埃及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个,抢来的。)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1816年通过割地赔款获得,希腊人目前要求归还,但英国人不还) 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Amenhotep)(1823年购得) 拉美西斯二世头像(Ramesses)(1818年由英国驻埃及总领事捐献,是割地赔款时拿的) 弗兰克斯首饰盒(Franks)(1867年获得,是割地赔款时拿的) 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 夏洛蒂·勃朗特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追求教授写的的情书, 夏洛蒂·勃朗特当家教时追求有妇之夫的教授的情书。 夏洛蒂·勃朗特谩骂简奥斯丁的信笺原稿。 夏洛蒂·勃朗特在报纸上与众三流写手对骂的照片 古埃及艺术品是大英博物馆最富盛名的收藏,其数量仅次于埃及博物馆,拥有大量精品,如著名的罗赛塔石碑、亚尼的死亡

大英博物馆一隅

之书、拉美西斯二世胸像等,是古埃及艺术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希腊罗马部的收藏是另一个亮点。来自于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命运三女神雕像群、帕特农神庙建筑遗迹,均为大英博物馆最令人神往的艺术珍品。大英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方艺术文物馆。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就占了好几个大厅,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家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仅来自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宝就达2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无价之宝。如中国各朝代的绘画、刺绣,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书画、明清的瓷器等等,其中最名贵的为《女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名画。商朝铜尊为两只连体的绵羊,中间驮着一个圆形的尊筒,造型非常美观、精巧。还有一只宋朝的瓷酒壶,底座和责周围是一朵荷花,壶盖上坐着一只狮子,更是难得的珍品。博物馆后门的两只大石狮也是从中国运去的。编辑本段镇馆之宝

「亚尼的死者之书」(公元前1300~1200年)通常为长卷形式,依财富多寡,分成数个,甚至更多的段落。流传至今最有名

死者之书

的为「亚尼的死者之书」,最有名的段落则是「秤心仪式」。编辑本段罗塞塔石碑

高1.14米,宽0.73米,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

罗赛达石碑

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诏书的石碑。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罗塞塔石碑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编辑本段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然而,这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别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 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 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 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该密室看过这幅摹本,当时在登记册上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 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

关于“大英博物馆文物历史事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