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科普类的广播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科普类的广播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低碳生活的概念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提前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美国媒体12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机。第一,过敏加重,研究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第二,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第三,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第四,外来传染病暴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暴发。第五,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第六,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

1.什么是低碳

2.低碳的重要性

3.怎么低碳狂引用网上的例子,凑字数

没有关于水的。追问可是我的重点是科普啊 有点偏了 回答额,是呵。

那你就根据这个

1.什么是低碳

2.低碳的重要性

3.低碳和水的联系

4.怎么低碳(狂引用网上的例子,凑字数)

科普类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共十个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其既是构成中医药学的母体,又是传承中医药学的载体。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的目的就是让广大群众感受、认知、应用并受益中医药。中医药完整而独特的知识体系,涵盖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生各个环节,具有简便性和生活化的鲜明特点,老百姓知而能用,用而获益。这对节约、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缓解当前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要深入开展中医药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必须举社会合力,立即行动,长期坚持,科学推进。下面就全方位、多形式、多媒体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谈谈个人的粗浅建议和构想。

 开发对青少年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产品

为了使普及宣传的效果与效率最大化,中医药科普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培养孩子的兴趣,型塑孩子的价值观念,要比改变成年人容易得多。青少年群体应该是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的重点对像之一。要根据青少年群体的思维特点,创新形式,开发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产品。

编印针对幼儿和小学生的中医药知识「三字经」。在幼儿、小学的教材内容中,加入中医药文化知识。在「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中纳入中医药经典。据知,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在其承担的国家「十五」、「十一五」教育部课题幼儿教材研究中对此已有涉及。

设计制作一些高水平的宣传中医药的公益广告和产品广告。视觉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孩子能够毫不费力地背诵大量的电视广告词。因此,有关部门可以设计制作一些高水平的宣传中医药的公益广告和产品广告,使我们的下一代不仅知道泰诺和「白加黑」,也知道六味地黄丸和《神农本草经》;使他们不仅对「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公益广告词耳熟能详,也懂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既可以是古人的职业取向,也可以是今人的高尚选择。

组织全国青少年中医药知识电视大奖赛。这类节目可以大大增强国人对中医药的理解与信任,使一批少儿观众心中萌生今后学习中医的念头。

出版一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漫画和动画产品。以漫画、动画形式宣传,最能为少儿所接受。要组织力量,创制如《西游记》、《郑和下西洋》一样有较高收视率的中医药知识或人物动画片。

 加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

我国有3000多所中医医院,各级中医医院是目前中医药医疗活动的主要场所,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宣传的主力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医医院要通过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的建设,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使人民群众从价值理念、就诊方式、服务态度、诊疗环境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目前,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已成为热门课题,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此的重视和扶持,中医医院要开拓思路,创新形式,把中医医院打造成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比如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建设,要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可通过主题活动、图文实物等多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医院的宣传栏、墙报、展架、展室、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要采取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以广大群众为对象的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

 中医药文化宣传重点在基层

农村是中医药发展的沃土,农民是中医药文化最坚定的支持者,要与时俱进,加大农村中医药科普宣传力度。如:组织编纂《农村中医药推广教程》,提高农村中医从业人员的从业水平,提高中医药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对中医药最大的宣传。针对部分农村喜欢用广播的形式进行宣教的情况,可组织编纂《农村中医药知识广播稿》,丰富广播内容,并且要使农民学之能用,用之有效。认真组织中医类院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要成为中医类院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要创新形式,用传单、知识专册、讲座、相声、快板、文娱节目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宣传。

在卫生部最新规划的国家医疗网络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将承担更大的历史使命。在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规划,三年内新建或改造37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中医药文化、科普宣教要抓住这个契机,通过社区卫生机构,加大社区中医药文化宣传的力度。如:充分利用社区墙报和橱窗宣传形式,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教。可组织力量编纂出版《社区中医药板报知识集萃》。组建社区宣讲团,长期开展中医药义诊和科普宣教。

 重视网络宣传手段

网络时代,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必须重视网络阵地。如:建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专业网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权威机构直接建设,凝聚专家力量,建成信息最全、水平最高的专业网站,形成中医药文化网络宣传的强势影响。建立中医药科普专业网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权威机构直接建设,致力于科普作品的创造、宣传,开展中医药科普创作的研究,吸引更多的专家加入到中医药科普作品的创作中来。

 其他形式的宣传

鼓励民间融资拍摄如《大长今》之类对中医药文化弘扬有很深影响的电视剧,要精选题材,深入创作。一部好的电视剧对中医药产业的影响有时不可估量。

组建国医讲师团。参照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的市场运作方式,全国海选讲师团成员,并角逐出冠亚军。比赛讲稿可以整理编纂成科普读物公开出版,比赛影音资料可录制成光盘视频公开发行。

编印名医名言励志挂图,张贴于教室及学校其他公共场所,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开展中医文化教育,以坚定学习信心。

编印中医药知识挂历、台历等,利用大众常用的一些物件,将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渗透于无形。

总之,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要求我们切实加强中医药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大力推动中医药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开展内容实用、全方位、多形式、多媒体的科普宣传。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探寻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大阳风的杰作。大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17亿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9.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10.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C.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

答案:

9.D(ABC三项都在说明水存在于何处,但本题是要求解释“初生水”的含义,从字面理解是地球表面最初产生的水,结合语境看,应是地球内部存在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水,所以应是D项)

10.A(通过分析题干可看出,本题是要求寻找不能支持弗兰克观点的论据。该题的答题区间在第四段,第1句是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是弗兰克理论的核心观点,从第2句至结尾是用事实论据作具体分析论证。A项恰恰是弗兰克提出的理论观点,而题干却要求回答: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观点的“论据”,A项显然属答非所问)

11.C(AB两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来看,依据现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今后很有可能实现,判断客观。D项,人类目前类似的研究很多,自不必赘述。C项错误不在于“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而在于“对地球水源的研究”能帮助“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在文中没有暗示信息。事实上,从文中可知“地球气候剧变”,是由于“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 造成的) 1998年9月,在渤海湾发现一大片海水在阳光下泛着褐红色,优如蕃茄汤一般。这就是赤潮现象。这是自1993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赤潮以来面积最大的一次,海域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

海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会使海水的颜色发生变化,呈现出红色、**或褐色,因而称之为赤潮。

赤潮的生成离不开环境因素,除了有稳定的海水水体、适宜的水温(14—28℃)和盐度(17—34%)以外,水体的富营养化——丰富的营养盐、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也是生成赤潮的关键因素。由于海洋位于地球的最低位置,陆地上各处所有的废物终要汇聚入海洋。含有大量含磷洗衣粉、洗涤剂的生活废水及各种工、农业排放的废水进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这就会使海水富营养化。

在温度、盐度适宜,海水水体稳定而富营养化的情况下,赤潮生物(藻类等)迅速繁殖,海洋环境恶化,就形成了赤潮。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赤潮生物迅速繁殖,会使海水水体中的氧气大量消耗,造成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能释放毒素,毒死吞食赤潮生物的鱼贝类,再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大量的赤潮生物还能遮蔽射到水下的阳光,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海洋食物链的正常循环。

渤海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内湾,水体交换能力差,自净能力低,加上近年来渤海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缺乏环保措施,海湾沿岸大量排污,海域环境污染严重,致使赤潮频繁发生。中国海域赤潮记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仅3次,60年代1次,70年代发生了9次,80年代发生了29次,90年代更是有增无减,仅1990年就发生了34次。这不仅使渔业遭受了巨大损失,也使近海及沿岸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海洋是人类最大的公有领域,它以浩淼和深邃不断净化着自身。然而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赤潮无疑在向人们警示:如果人类无止境地向大海排污弃浊,向它的广袤挑衅,最终失去的将是大海的壮丽,得到的是生命的毁灭。

5、对“赤潮”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指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为泛着褐红色,犹如蕃茄汤一样的现象。

B、指海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使海水呈红色、**或褐色的现象。

C、指在温度、盐度适宜,海水水体稳定而富营养化的情况下,藻类生物迅速繁殖的现象。

D、指在一定条件下,赤潮生物迅速繁殖而造成的一种海洋灾害。

6、以下属于导致海水赤潮形成的最根本因素是( )

A、特殊海域环境,海水水体稳定,自净能力差。

B、海水温度为14—28℃,适宜于藻类等生物生长繁殖。

C、有丰富的营养盐、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

D、人们弃置的生活废水废物及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水污物。

7、以下属于赤潮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的一项是( )

A、大量消耗海水水体中的氧气,使海洋生物窒息死亡。

B、释放毒素毒死鱼贝类,使渔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

C、遮避阳光,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使海洋食物链不能正常循环。

D、破坏大海的广袤壮丽,祸及人类甚至毁灭生命。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赤潮频发,与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B、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污物排放,大力治理污染,则赤潮就会少发生甚至不发生。

C、在开放式海湾,水体交换能力强,肯定永远不会发生赤潮现象。

D、人们认识了赤潮的危害后,一定会想办法治理赤潮,并且有能力防止赤潮的发生。

答案:

5、B(A项,只说出了表面现象;C项,“藻类生物繁殖”还只是“赤潮”形成的过程;D项,空泛,没抓住“赤潮的根本原因。)

6、D(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根本原因。)

7、D(A项,程度并非最重;B项,只是一种危害,也只是“有些赤潮生物能释放毒素“;C项,也并不是最严重的危害。

8、C(推断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关于“关于科普类的广播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