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古钱币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古钱币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早在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中,就已出现了“金”这个字,比如某位大臣征战有功,王“赐金五十”。这个“金”并不是现在的黄金,而是青铜,青铜器在刚刚铸造好时就是金色的。那时黄金的开采量极小,只能用作少量青铜器上的镶嵌装饰,不能作为货币流通。黄金正是被称为“币”是在战国时代,《管子》一书中写道“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就是说玉器具有最高的价值,其次是黄金,最后是青铜布币。《史记》中记载“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白金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锡、铅的合金,纯度较低。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中山国一号陵墓内,发现4枚战国银质贝币。同年河南扶汉县又发现一处战国晚期的银质铲形布币。这表明金银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铸为货币进入流通领域。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金银具有货币职能中不易损毁这一特性,特别是黄金。根据文献记载,黄金在秦代先于银成为国家法定货币。先秦时期的黄金作为货币是需要称量的,那时的黄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没有统一的规格,而且各个诸侯国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进行商品交换时需要用量器来称,很不方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黄金的换算单位---镒(音义)---相当于二十两或二十四两。并在法令上明确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秦半两)为下币,而银、锡、玉、龟甲、海贝等均作装饰收藏之用,不得再作为货币流通。这是货币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从此贝币、玉器都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白银作为货币普遍流通是在东汉时期,文献中常有用银赏赐功臣的事例,还有些臣子用银贿赂当权得势的太监以达到升迁的目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连年征战与政局的不稳定影响了黄金的开采,黄金的使用在此曾一度衰落。 唐代的繁荣昌盛使金银币走出低谷,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银币在民间也开始使用,并逐渐成为通货,长达千年之久。到了宋代,银的货币职能更加稳固,物品的价格基本都用银来表示。但银币正式成为法定货币是在明代中叶,这主要是受了流入中国的西方银币的影响。明朝政府确立了银两制度,各地官府将税收、徭役等都折合成银两收取,官员的俸禄和国家的开支也用银两支付,银与钱并行流通。与此同时,黄金在流通领域逐渐减少,更多地作为装饰品和地位的象征。 清初康、雍、乾三朝的货币体制基本沿用了明代的银、钱并行制度,没有大的调整,只是由于银币的形态有所改变而引起了诸如鉴定、兑换等方面的问题。乾、嘉两朝以后,欧洲的货币与金融体制进入了中国,银元货币大力冲击了旧式银两的使用。旧式银币势必要被新式的银元所取代。1933年,民国政府下令实施“废两改元”的政策,使用了千年的银两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49年以后,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法定货币,新中国第一次发行贵重金属货币是在1979年。如今金银纪念币已成百花齐放的态势,它们已不仅仅是人民币的币种之一,更是收藏投资的焦点,文化与艺术的载体。 详见附件:钱币学与货币史 附件: 钱币学与货币史.doc

秦币的秦代半两钱的重量

中国使用货币已有四千年历史,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商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货币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

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

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

东魏:沿永安五铢;

北齐:常平五铢;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汉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兑现的信用凭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银铸币:银铸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态有银锭、银元宝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对付西方银元流入,自铸银元。光绪十三年,铸造光绪元宝,又称“龙洋”,分单龙和双龙,另外还有光绪帝半身像银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自治体可能也会发行不同版本的货币。

例如在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或甚至偏远离岛的泽西岛、根西岛都拥有各自发行的不同版本英镑,并且互相可在英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交易,但唯有英格兰英镑才是国际承认的交易货币,其他版本的英镑在英国境外后可能会被拒绝收受。

由于历史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种不同的法定货币,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港澳地区因为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法定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此二者并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

扩展资料:

货币分类标准

方法1

以发行者来分类,可分为公钱(法定货币)、私营货币和区域货币(社区货币)。公钱一般说来由政府来发行,当它存在的时候,一般说来占主导地位。私钱和区域货币则由非政府机构来发行。

按材资来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使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货币。可分为贝壳、珠子、棍子、金属货币(参见商品货币)、纸币以及数字货币。就性质来分,可分为真实货币和虚拟货币。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义:本身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使用时间:古代 缺点:过程费时、不易达成交易、无保障、不易携带

商品货币 定义:本身具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缺点:沉重、易碎、无保障、不易携带

法定货币(强制货币) 定义:以法令强制规定(任何人皆不得拒绝)其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塑胶货币 定义:不属于货币的一种,仅为延迟支付的工具

本位:

1,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

2,银本位

用白银做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通货的基本单位由定量的银规定的货币本位制。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

到了19世纪末,随着白银采铸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以外,各国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3,复本位

同时规定黄金和白银为货币单位基础的本位叫做复本位。实行复本位实际上是同时实行金本位和银本位。复本位的优点是:由于货币单位以两种贵金属为基础,复本位货币价值比金本位或银本位的货币更加稳定。

如果金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金本位;如果银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银本位。而复本位的主要问题是:它有时成为金本位,有时成为银本位,难以起到双重本位的作用。

复本位制亦称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对称是单本位制,即银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国在确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纪长期采用复本位制。

4,不兑现本位

不把贵金属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并且规定纸币不兑换贵金属的本位叫做不兑现本位,又称为信用本位。按照这种本位制,人们可以用一种纸币兑换另一种纸币,但不能兑换贵金属。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金本位或银本位制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它的贵金属存量,而贵金属存量又取决于贵金属的勘探和开采情况,所以货币供给量不能适应经济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不兑换本位制条件下,政府可以决定货币供给量。因此,不兑现本位制更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

5,纸币本位

纸币本位制,亦称“自由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

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

由于该种货币制度不与黄金挂钩,纸币发行量一般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国家要对其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货制度”。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几乎都是纸币本位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货币

秦朝半两钱对中国古代的影响

关于秦代半两钱的重量,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据关汉亨推算,秦标准尺合今制0.231米,钱径一寸二分相当于2.8厘米,不够标准半两钱的钱径,属于中型半两钱。秦始皇统一货币时铸的标准半两钱,根据目前出土资料可概括出以下特征:(1)钱重半两,即12铢,合今7.8克,一般在8克左右,钱径在3厘米以上;(2)钱文属秦小篆,字形宽博,笔划方折规范;(3)制作较精整,周边流铜已经修磨。汉初统治者一再说“秦钱重难用”,就指的这种标准半两钱。这种钱销一枚可以改铸轻钱数枚,所以被后来的官方和盗铸者大量销毁,留存下来的很少。我们只能沙里淘金,拣选数例:

在咸阳秦宫遗址西南的长陵车站,出土窖藏半两钱460余枚。其中3.5厘米的大型半两钱330枚,钱重均在8克左右,完全符合标准半两钱的特征。

山西河津县东辛封村出土一罐半两钱,现存650枚。其中3枚半两钱,制作颇精整,钱径3.4厘米以上,半字肩部宽阔曲折,竖笔甚长,称为长肩半两,与咸阳长陵车站出土的长肩半两相类。

四川茂汶县秦末墓,出土有大、中、小各式半两钱,其中一枚大型半两直径3.56厘米,枚重8.3克,制作较整齐,与长陵车站出土的大型半两钱相类。

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出土一陶罐半两钱,约计2560余枚。各钱大小轻重不一,其中有钱径3~3.5厘米,枚重8克左右,与标准半两重量一致。

岐山县博物馆藏铜质半两钱范两件。钱范呈铲状,范体长方形。范面铸钱模6枚,分二竖行排列,每行3枚,钱径3.2厘米。钱文“半两”阴文,笔划尽取方折。主浇道位于上端,每个钱模之间有支槽相通,属于分流直铸式钱范。其地为秦美阳县,可能是秦始皇时委托其县铸钱的钱范。

六国的货币都被收缴化铜。如在秦咸阳宫遗址西南的长陵车站附近,发现一窖铜料块和破碎铜器,其中有战国时期各国货币15种。计有“安邑二釿”、“梁充釿当捋”、“梁正尚金当骡”、“殊布当圻”、平首方肩方足小布、“齐法化”刀、郾刀、尖首刀、古刀、蚁鼻钱等140枚。虽有半两钱三枚,但质地轻薄,显系回收废币。这些货币与其他铜料混杂一起,放在一个陶釜内外,当是准备回炉化铜之物。该遗址属秦代。

秦统一货币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统一战争中,每占领一地,同时就把秦国的货币推广到占领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运用中央集权的力量,重申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制钱,推行到全国各地,实现了中国古代铜铸币形状钱文的第一次统一。当时做得很认真,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这说明半两钱的流通已遍及全国,边远地区概莫能外。

秦始皇统一货币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一样,有重大历史意义。由于币制的统一,克服了以往因诸侯割据造成的货币杂乱,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这是巩固全国政治统一的重要条件;这一盛举开创了中国货币史的新纪元,废除了那些带有原始形态的刀币、布币、蚁鼻钱等诸侯杂币,选择了最先进的货币形式,使中国货币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由于这种圆形方孔钱容易贯穿,携带方便,磨损率低,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王朝铜币的主要形式。

秦朝半两钱对中国古代的影响;币制的统一,大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它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秦“半两”钱在体现皇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效率观念。它集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政权,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掉关东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而完成了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嬴政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废谥法,以世计,自称始皇。国家一切政务皆取决于皇帝,取消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秦始皇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它的流通信誉是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云梦竹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钱的时候就把钱币的铸造发行权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钱不铸地名,正是铸币发行权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币制,一方面废除各大小诸侯的旧币,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私铸,巩固加强国家的铸币权和发行权,这也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最重要的措施。

古泉学家丁福保曾有诗咏秦半两:“千秋唯有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莫道区区仅半两,曾看刘项入咸阳。”

刘邦和项羽都曾率军进入过秦都咸阳。项羽还烧毁了秦代的宫殿,在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被刘邦打败。这两个人在这一时期还都使用秦半两。

秦半两这种方孔钱,是秦始皇削平战国诸侯以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币制,而统一施行的钱币。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也就奠定了我国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其实,它的重量没有那么准确。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秦始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传下来的实物直径也有大于4厘米的,最大的为6.8厘米,后者有人认为是假钱,有人认为是样钱。

战国后期到秦代的物价是很低的,正常的粟价每石大约只有几十个钱,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两就够了。可见当时物价很便宜,钱价是贵的。有记载说,纵横家苏秦到燕国去,只要百钱就过了。还有记载说,萧何多送了两枚秦半两给刘邦,刘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后来为萧何增加了封地。

当汉高祖刘邦还是一个平民的时候,在他的家乡沛县(今江苏沛县)有个秦朝的属官萧何,就有几次用他的身份庇护过刘邦。等到刘邦当上了亭长,萧何还常常帮助他。当陈胜起义,各地响应,刘邦聚集了数十人,杀了秦朝的沛县县令。这时萧何、曹参等辅佐刘邦起义,推刘邦为沛公,征发沛县子弟,得兵三千,投奔项梁,项梁又给刘邦兵五千,将十人。刘邦就成为项梁部下的主力军。

当刘邦率众军进驻咸阳时,有些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钱,唯独萧何送了五枚。这时通行的钱当然是秦半两,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两钱。可见当时铸钱不多,也不是任何事非钱不能办。大概当时取与之间常常就是几个钱。《史记》还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既杀项羽,天下已定,接着便论功行赏。群将争功,一年多还不能决定。刘邦以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候,食邑也多。其他的武将有点不服气。说萧何光用笔墨谈兵,并不去作战,为什么反而高升?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知道猎狗吗?打猎,追野兽的是狗,而发指示的是人。现在各位能得野兽,只是“功狗”,至于萧何是发指示的,是为“功人”。这时武将们也不敢再争了。于是刘邦又封萧何父子十余人,皆食邑。并且萧何本人多增加2000户。这也有他当初多奉送二枚钱的缘故。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 ,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

“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秦代二十四铢为一两),直径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边长各为六分(1.2厘米),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现。

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材料利用和工时效率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秦始皇为了统一大业所实施的措施是顺乎历史发展潮流的,是革命的,进步的。币制的统一,大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它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秦“半两”钱在体现皇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效率观念。它集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关于古钱币的发展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