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航天的知识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航天的知识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关于航天的知识如下:

1、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是中国。

2、人类第一位成功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叫尢里加加林,他是前苏联人。

3、中国航天事业包含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

4、2011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5、通信卫星:我国于1984年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命名为东方红2号。

航天科技知识有什么内容

航天知识

  2011年9月29号 天宫一号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

 技术重点:航天器交会对接

 结构: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

 发射目的:属于航天发射第二步第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准备。

 发射项目:发射后两年内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完成对接任务。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2011年10月10日,天宫一号发出第一张自拍照,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州八号飞船首次对接。

「知识点链接」

 一、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三步走:

 第一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实现了载人飞船把航天员安全地送上天又安全地返回地面,

 第二步:要解决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

 第三步:是建造中国的空间站

 二、中国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及筹建中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三、酒泉被选为卫星发射中心的条件:

 1、已建场30年,拥有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且生活设施基本齐全,技术保障、测控通信、铁路运输、发配电等配套设施完善。

 2、发射场区为戈壁滩,航区200公里以内基本为无人区,600公里以内没有人口密集的城镇和重要交通干线,航区安全有保证。

 3、发射场区占地面积广,地势开阔,完全满足待发段和上升段航天要求,也是先进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最理想的发射回收着陆场,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场区内已建有大型机场,既可以满足航天器使用飞机快速运输的要求,又可作为参试人员往返乘降飞机的场所。

 5、可以充分利用西起喀什、东至福建闽西,距离数千公里,并已基本形成的陆上航天测控网。

 6、场区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常年干燥少雨,多晴天,云量小,可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干燥少雨,雷电日少,容易满足发射条件。

2011年11月1日 神舟八号

 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神八已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神八?将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并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神舟八号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飞船轨道舱前端安装自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神舟八号将基本成为我国的标准型空间渡船,未来实现批量生产。

 ?神八?为改进型飞船,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发射神舟八号飞船的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497吨,运载能力为8130公斤。中德两国科学家将在神八上开展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与以往飞船发射不同,这次交会对接任务要求飞船?零窗口?发射。

 神舟八号飞船在前期飞船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全船一共有600多台套的设备,一半以上发生了技术状态的变化,在这中间,新研制的设备、新增加的设备就占了15%,主要变化是两个方面:

 具备了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为此新增加和改进了一些设备。比如新研制了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和多种交会对接测量设备,用于交会对接自主控制的飞行软件、控制软件,也是全新设计和研发的。为了满足交会对接的任务,飞船上增加配置了平移和反推发动机。同时,航天员的手动控制设备也进行了改进。

 现在的飞船在前期具备57天自主飞行的能力基础上,已具备停靠180天的能力。神舟八号飞船电源帆板因为采用了新的太阳电池片,发电能力提高了50%.飞船的降落伞系统和着陆缓冲系统也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部分(科技)的知识点

 1、 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是(中国)。

 2、 为纪念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用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名字是(万户-中国火箭先驱者)。

 3、 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际部第五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是(钱学森)。

 4、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发射的,从而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

 5、 人类第一位成功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叫(尤里?加加林),他是(前苏联)人。

 6、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他是(美国)人。他首先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

 7、 我国神舟号试验飞船是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的。

 8、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级所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

 9、 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0、 (长征三号)火箭把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1、 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是在(1999年11月20日)发射成功的。

 12、 宇航员升空时乘坐的飞船舱段是(返回舱)。

 13、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自行研制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促进了我国气象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4、 射程在(3000-8000千米)的导弹称为远程导弹。

15、 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弹道导弹叫(V-2导弹)。

 16、 我国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一般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17、 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号由(美国)发射。

 18、 联合国第54届大会核准了第三次外空会议提出的建议,将每年的(10月4日至10月10日)定为?世界空间周?。

 19、 1999年10月14日,我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20、 前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飞船的名字叫(东方)号。

 21、 1990年,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亚洲一号)卫星,首次证明中国拥有国际商业卫星的发射能力,中国航天从此跃登国际舞台。至2000年1月,长征火箭共把(27)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22、 1970年4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这颗卫星是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的,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太空时代。

 23、 迄今为止,(液氢和液氧)是人类发现的用于航天运载器最为理想的、并已经成功使用的推进剂。

 24、 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兼首任院长。

 25、 运载火箭主要是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箭体结构系统)三大系统组成的。

 26、 太空称为人类的第(四)环境。

 27、 航天器的发射和运行,除受到微流星体严重威胁外,还有(太空垃圾)是它们的天敌。

 28、 发射火箭要朝(顺地球自转)的方向。

 29、 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为(礼炮1号空间站)。

30、 在航天飞机或空间站里,所有液体包括水是(球)状。

 31、 航天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惟一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同时,它又是一种(多用途)载人航天器。

 32、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33、 我国的运载火箭发射场有三个,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3个发射场各有特点,承担着不同的发射任务。

 34、 (美国)是最先发射成功通信卫星的国家。

 35、 航天是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以外)进行的飞行活动。

 36、 从地球表面发射的人造卫星绕地球自由旋转而不落回地面,其旋转半径等于地球半径时所具有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其数值为7.91千米/秒;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围绕太阳运动应具备的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其数值为11.18千米/秒;使航天器摆脱太阳系引力飞向太阳系以外的空间应具备的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其数值为(16.63千米/秒)。

 37、 我国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是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

 38、 把阿尔法磁谱仪送入太空进行人类探索宇宙形成奥秘的试验计划是由(丁肇中)主持制定的。

 39、 目前仍在太空运行的前苏联发射的空间站叫(和平号空间站),它是在(1986年2月)发射的,是迄今为止在太空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40、 中国于(1985)年加入了《外空条约》,(1988)年加入了《营救协定》、《责任条约》和《登记公约》。

 41、 一台质量为50千克的仪器设备,装在航天器里,随航天器由地面升入太空,该设备的重量(变),该设备的质量(不变)42、 载人航天器从发射到完成任务返回地面,它的飞行轨道一般分三段:上升段;轨道运行段;返回段。那么乘坐载人航天器的航天员,在这三段中分别处于(超重);(失重);(超重)。

 43、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

 44、 航天飞机是一种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能在太空中飞行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45、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跨世纪航天工程,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航天合作计划,共有(16)个国家参与研制和运行,预计到(2004年)最终完成并进入应用阶段。

 46、 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按其运行轨道离地球表面的高度,可分为低轨道(或称近地轨道)、中轨道、高轨道(如地球同步和对地静止轨道)。那么载人航天器一般是在(低)轨道上运行。

 47、 运载火箭箭体结构如推进剂贮箱、仪器舱等主要是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

 48、航天飞机系统中的固体助推器回收后,可再次使用约(20)次。

 49、从1996年开始,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每两年在(珠海)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3届。

 50、 在绕地球飞行的飞船上产生失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飞船的离心力低消了地球引力)。

 51、 穿舱外活动航天服出舱活动前,必须呼氧排氮,主要是为(避免航天员的血管堵塞,形成气胸(俗称减压病)以致危及生命。

 52、 宇宙航行理论的奠基人是(齐奥尔科夫斯基)。

 53、 火箭发动机所以能在真空的太空环境中正常工作是因为(同时携带了燃料和氧化剂)。

 54、 美国的航天飞机主要由(轨道器、液体助推器和外贮箱)三部分组成。

 55、 世界上第一艘成功进入太空的载人飞船(东方号)是由(苏联)发射成功的。

 56、 人类经过长期天文观测和数千次航天探测的结果表明,宇宙中有1000多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它们正在相互远离,由此我们应认识到宇宙是(膨胀的)。

 57、大爆炸宇宙论最早是( 伽莫夫)提出的。

 58、我国正在实施的?嫦娥工程?哪一年实现了绕月飞行(2007 年)

 59、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种作战飞机是:(强五 )

  60、我国空军最早的一架飞机(列宁号)

 61、(冯如)是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他在(1909)年制成了他的第一架飞机并进行

 62、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展览是:(巴黎航展)

 63、1969 年 2 月 9 日,世界第一架宽机身民航机首次试飞成功,它是:(波音 747)

 64、由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战斗轰炸机是(飞豹)

 65、美国发射的(水手 9 号")花了大约 5 个半月的时间,到达火星轨道,成为第一艘环绕别的一颗行星运行的宇宙飞船。

 66、中国第一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1970 年 4 月 24 日)发射的。

 67、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

 68、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名字是(神舟五号),航天员是(杨利伟)

 69、第一个在太空中太空行走的人是(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

 70、世界上前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分别是:(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

 71、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中国)。

 72、我国第一次多人载人航天的宇宙飞船(神舟六号),宇航员(聂海胜 费俊龙)。

 73、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我国航天的知识

航天科技知识手抄报内容

一、航天员在太空中穿衣服时会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航天员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适性和安全性上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们在地球上穿的没什么差别。例如,衣服必须由防火材料制作。当在失重情况下穿航天服的时候,航天员实际上就是在衣服内漂浮,只有当衣服碰触到肌肤的时候,才会感到是穿着衣服。

二、空间站可以能容纳多少人

国际空间站最多能容纳7名航天员。航天员的人数从开始的3人增加到6人,到2003年增加到7人(但现在由于空间站上资源的问题,只有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上-译者)。当然,在一次意外中不可能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立刻返回。这就是美国宇航局为什么要改进返回舱,以便比俄罗斯联盟号太空船可以容纳更多人员的原因。?

三、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在太空中是怎样打发业余时间的

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各有偏重。在飞行中,他们可以各自选取自己喜欢的娱乐。有的可以利用膝上型电脑看书或给家人发邮件,有些人在听音乐或玩游戏,再有些人就是与地面的亲友打电话或与其他同事聊天。可是绝大多数航天员在刚进入空间站时,大部分业余时间是站在窗旁,眺望宇宙和注视着地球从空间站下消失。

四、陆地勘察卫星三号、四号?

2018年1月13日和3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分别成功将陆地勘探卫星三号、四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

五、张衡一号?

2018年2月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实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关于“关于航天的知识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