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气象科普怎么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气象科普怎么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们已经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们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内是怎样增长变大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在各种不同的云内,其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均的原因就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转移以及云滴的蒸发。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并和过程,在只有凝结作用的情况下,云滴的大小是均匀的,但由于水汽的补充,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长,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当有上升气流时,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变慢,并且一些小雨滴还可能被带上去。只有当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二)雪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在初春和秋末,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同样雪的大小也按降水量分类. 雪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三类, 具体见表3. 表3. 各类雪的降水量标准 种类 大雪 中雪 小雪 24小时降水量 大于5.0 2.6-5.0 2.5以下 12小时降水量 大于3.0 1.1-3.0 1.0以下 (三)云的形成 人们常常看到天空有时碧空无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又是乌云密布。为什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又是由有什么组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四)雾的形成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 (五)露的形成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罢了。 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 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六)霜的形成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 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直接凝结而成的。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七)冰雹的形成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上升凝结形成的。空气从地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压降低,体积膨胀,如果上升空气与周围没有热量交换,由于膨胀消耗能量,空气温度就要降低,这种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冷却。根据计算,在大气中空气每上升100米,因绝热变化会使温度降低1度左右。我们知道在-定温度下,空气中容纳水汽有一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就称为“饱和”,温度降低后,空气中可能容纳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来没有饱和的空气在上升运动中由于绝热冷却可能达到饱和,空气达到饱和之后过剩的水汽便附着在飘浮于空中的凝结核上,形成水滴。当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过剩的水汽便会凝华成细小的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于空中便成了云。 大气中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空气运动,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云。因对流运动而形成的云有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等。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积状云。它们都是一块块孤立向上发展的云块,因为在对流运动中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往往在上升气流区形成了云块,而在下沉气流区就成了云的间隙,有时可见蓝天。 积状云因对流强弱不同出一辙形成各种不同云状,它们的云体大小悬殊很大。如果云内对流运动很弱,上升气流达不到凝结高度,就不会形成云,只有干对流。如果对流较强,可以发展形成浓积云,浓积云的顶部像椰菜,由许多轮廓清晰的凸起云泡构成,云厚可以达4-5公里。如果对流运动很猛烈,就可以形成积雨云,云底黑沉沉,云顶发展很高,可达10公里左右,云顶边缘变得模糊起来,云顶还常扩展开来,形成砧状。一般积雨云可能产生雷阵雨,而只有发展特别强盛的积雨云,云体十分高大,云中有强烈的上升气体,云内有充沛的水分,才会产生冰雹,这种云通常也称为冰雹云。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在冰雹云中气流是很强盛的,通常在云的前进方向,有一股十分强大的上升气流从云底进入又从云的上部流出。还有一股下沉气流从云后方中层流入,从云底流出。这里也就是通常出现冰雹的降水区。这两股有组织上升与下沉气流与环境气流连通,所以一般强雹云中气流结构比较持续。强烈的上升气流不仅给雹云输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支撑冰雹粒子停留在云中,使它长到相当大才降落下来。 在冰雹云中冰雹又是怎样长成的呢?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雹核A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为什么“雹打一条线” 冰雹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尤以春夏之交为多。但一次降雹的时间都不长,多数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最长可大1--2小时。特别是降雹的范围,一般都不大,平均长度在30公里以下,宽度在几公里以内,形成一个降雹带因此,常有“雹打一条线”之说。 为什么会有“雹打一条线”呢?这要从冰雹的形成条件谈起。冰雹是在发展相当强烈的积雨云中形成的,有冰雹胚胎和云中的小冰晶、雪花、过冷却水滴反复粘合、碰并的结果。因此,云中必须有强烈的上升气流,丰富的含水量和足够的低温。在中纬度地区的山区,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和地形的抬升作用,常使大气处在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容易形成冰雹。当冰雹云在山谷和河面上经过时,由于河面上的气温比两岸的气温低,山谷中的气温比山坡上的气温低,这样,河面上和山谷中的上升气流较弱,支托不住下落的冰雹,故冰雹多沿山谷和河流下落.有时冰雹也沿冷暖空气交汇的锋面降落。因为山谷、河流都是狭长的地带,因此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雨雪云雾露霜和冰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很难说清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比如干旱对人类的生活影响太大了:干旱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90年代初,南部非洲连续4年干旱少雨,农田干裂,水库枯竭,旱灾使得这里一些国家已经衰弱的经济安全失去了活力。我国农业干旱缺水情况也很严重。在70年代,每年有1.7亿亩农田受旱,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全国灌溉区每年缺水量约300亿立方米。干旱缺水影响了农业的稳步发展和粮食的安全供给。干旱影响农村,也影响城市。1995年西安市闹水荒,大学只好停止期末考试,提前放了暑假。由此可见雨水对人类的生活意义该有多大。但是雨下得太大太多,洪水泛滥也会造成水灾,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又如雪,在我国华北北方广大地区,如果冬天能下几场透雪,到开春融化的雪水可以对农作物浇灌一次,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象内蒙古冬季的暴雪,使气温下降到零下30-40度,会造成雪灾将大量羊恙冻死,对当地的牧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又如雾,对于生产茶叶的山区,由于雾的原因,可以烤出有名的"云雾茶"来,但是雾对于高速公路,将会造成行车事故,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 至于冰雹对人类是绝无半点好处,只会给人类以带来灾害...... 所以雨雪云雾露霜和冰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既有有利的,也有有害的....

气象科普,雾跟雾霾,是一回事吗?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区分?

 ?走进气象 体验智慧世界气象日主题征文4篇

01

 日新月异,气象万千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3月21日中午,老师带领部分五年级同学去参观了xx市气象局。

 在参观气象局的这两个小时里,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因为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里,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知识是多么广泛,更是让我了解了科技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那天上午,我们坐着大巴车来到xx市气象局,一路上车水马龙,同学们在路上兴高采烈,有说有笑。路边的野花禁不住地点点头,好像是知道我们去气象局,而为我们祝贺吧!大树也挺着腰杆,显露出一副威风鼎鼎的样子。不知不觉,xx市气象局就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啊,到了,到了!?我们兴奋地喊道。走进气象局,一阵柔和的微风轻轻拂过我脸庞,我感到十分的惬意,一路上的劳累似乎早已消失在九霄云外了。

 一位叔叔领着我们来到了气象观测台,带我们认识了气象仪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大铁架子,叔叔向我们介绍:"这个大铁架的名字叫做?风塔?,风从哪一方吹来,箭头便指向那一方,我们就可以知道风向了。"同学们听了,连连点头。

 叔叔旁边的一个同学指着一个好似箱子的东西,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呀?叔叔。?叔叔笑着说:?这个啊,叫作?百叶箱?。?我仔细观察,?百叶箱?就像一架小空调。叔叔接着说:?百叶箱?作用可大了!它能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保护仪器免受风、雨、雪的影响,而且啊,它有许多通风口,可以适当通风,能够准确地感应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情况

 ?哇!?同学们惊喜地喊道,?这不是百叶箱,简直就是百宝箱嘛!?

 随后叔叔又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雨量传感器、地表测量仪等许多气象仪器。

 这次活动让我了解了一些神奇的仪器,令我大开眼界,增长了知识,收获了快乐,领略了大自然的无穷奥妙!

 02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23日是什么日子吗?没错,是世界气象日。前天,学校为了让我们了解一些关于气象方面的科学知识,组织我们学校的几十名同学,由老师带领着,去市气象局参观。

 来到气象局,映入眼帘的是?xx市气象局?这几个的大字,非常气派。进了大门,我心里很紧张,也很激动。紧张的是怕待会儿被提问时的窘态样,激动的是这是我第一次来气象局,而且又是学校组织的,心里有点小小的自豪感。

 首先,气象局里的叔叔们把我们带到了一片测量地,分两批,耐心地向我们讲解,有人还画了图。我发现,这里不仅有我们认识的风向标,雨量器,还有我们陌生的浅层低温传感器,日照计,深层低温传感器等等。就连我们熟识的温度计也被细细分了好几种。单是这个就让我大开眼界。

 接着我们来到气象局的办公大楼。写有气象知识的笃牌分两边放置,似乎在夹道欢迎我们。笃牌上各种科学知识应有尽有,同学们不了解的,叔叔们还会给我们耐心地讲解。简直把气象科学这门课给上?活?了。我们还参观了办公区域,里面静悄悄的,静得连根针掉地都能听得见。

 随后我们又去了湖州气象展示厅,了解了xx市气象局的历史和取得的荣誉等等。甚至还到了会议厅,和气象局叔叔们进行了知识问答,气氛不亦乐乎。但最激动人心的还是录制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大家天天都看,究竟是怎样录成的不一定都会知道!。同学有两位幸运儿在主持人的示范下录了一回天气预报,感觉应该很不错。我发现,原来,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上的那些本来是没有的,主持人身后只有一块绿屏,那些是通过后期加工上去的。我以前觉得当主持人很神气,只要站上去用手指一指,背一下台词就可以了。没想到他们是凭这平时练就的过硬的口手如一的本领录制的。我对他们敬业的工作精神的敬意油然而生。

 最后大家一起照相留念,踏上了回程的大巴。这次参观气象局,我不仅了解了一些气象装备,还了解了许多气象知识,真是受益匪浅呀!

 03

 春意盎然,鸟语花香。3月21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五年级的60名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登上汽车,我们要去市气象局,领略智慧气象的魅力。

 坐在车上,观赏着窗外的美景,汽车行驶在宽阔的道路,各幢高楼错落有致,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在微风中荡漾起层层涟漪,几朵小花正骄傲地昂着起头,格外注目。

 我们很快便到了气象局。在一位叔叔引导下,我们走过小桥来到一块草地,我抬头望去,一个箭似的座标在风中摆动,根据科学书中描述,我肯定它是?风向标?。瞧,它还在风中摆动,今天是偏北风。突然,草坪中央的一个百叶箱吸引了我们,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围聚,叔叔介绍说:?这个百叶箱里,有湿球温度表、干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和最低温度表。?又详细介绍温湿传感器、日照计、冻土器、能风度仪、降水天气现象观测仪的工作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如何测量雨量、温度、湿度等,学生们争相提问,对气象知识有着浓厚兴趣。大家仔细地观察着,虽然没有桌子,没有椅子,但丝毫没有减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同学们有的蹲着,把纸放在膝盖上记录,有的左手托纸右手记录,还有的更奇葩,把纸放在别人背上记录,真是千姿百态。也还原出同学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遇到不懂的,便向叔叔求助请教。

 跟随叔叔我们走进气象大楼,映入眼帘是大屏幕放映着各种气象美景,?智慧气象?更凸现眼眶。?哇!,视频播放世界各地变幻奇异的天气现象时,同学们不禁发出阵阵的惊叹声。在气象预报中,常常用?小雨?、?雨量中等?大雨或暴雨?等的词语,科普展厅里正诠释这种知识:小雨的降水量小于10mm,中雨的降水量在10~24.9mm,大雨的降水量在25mm~49.9mm,暴雨的降水量在50mm~99.9mm,大暴雨的降水量在100 mm~249.9mm,特大暴雨能大于250 mm呢。还有,白天、前半夜、早晨、中午前后、午后、傍晚等的词语的时间点。原来,天气预报的知识面那么广,气象局的叔叔阿姨个个博才多艺,我告诫自己要奋进地读书学习。接着我们又去了展示厅,同学们对气象局的发展和成果赞不绝口。

 最让我难忘的是影视中心。这里安静得出奇,叔叔阿姨们都在认真的工作,一位叔叔从一间绿墙房中走出来,我们好奇极了。叔叔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是影视墙,你们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就是在这里哦!?原来如此呀,可是我们又七嘴八舌地问:?那为什么是绿墙?,? 墙里怎么什么图案都没有啊?叔叔说:?我们在里边拍好后,再将图像加进去的。?我真的佩服气象预报员在电视屏幕中指得如此精确。叔叔给了我们机会,二位同学还展示了?小小预报员?的风采。在气象知识有奖竞答中,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气象局。不仅收获了的礼物,还带回了丰富的气象知识。通过这次活动,我感慨万分,意识到自己的气象知识是多么浅薄,智慧气象多么博大精深!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

 04

 太好了,我被选中去参观气象局了!去的那天正是微雨刚过的好天气,我们乘着大巴,带着兴奋的心情奔赴目的地?xx市气象局。

 呵呵,气象局可全是高科技发达的工作设备兼优美的风景。一进大门,一颗颗杨柳亭亭地站在大门两旁,像一位位春姑娘在溪边梳理着自己长长、碧绿的头发,漂亮极了。我们六十个小伙伴,有序地排成六列,跟着工作人员走向室外考察地。走着走着,我们看见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小溪缓缓地流着,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那清脆悦耳的声音,犹如一阵阵美妙的钢琴声,让人仿佛来到了音乐的世界。小溪两旁有许多碧绿的植物,就好像一块块翠色欲滴的玉石,在我们眼前闪烁着大自然的光芒。我们走上与小溪绝配的木桥上,来到了科技的时代。

 我们看见了许多科学仪器,让我大开眼界。第一站是人工温度计站,在百叶箱里存放着四个温度计,都固定在大约

 1.5米处。抬头一看,最顶处为最高温度计,你可能会想到最低温度计在最低处吧?哦,不对,最低温度计和最高温度计大约平行,只是稍微低一点儿,像两位互相对望的好朋友。干球和湿球温度计,是躺着的状态,像两位睡美人儿,好玩吧!下一站是电子温湿度计,电子温度计是靠电子金属片热胀冷缩来看温度,热了会变长,冷了会缩短;电子湿度计是机器里面装有毛绒绒的毛发,空气中湿度越高,毛发就越大,相反湿度越低,毛发就越小。这两站可是室外工作区里我最喜欢的两站。还有许多站呢,如:人工雨量记数仪站、雨量传感器站、空气裸温站?对了,还有一站好玩极了,可以足够体现出气象工作者的热心。一进室外工作区,可以看见两座测风塔,上面装有风标、风杯、避雷针,一座测风塔不用了,虽然它的科学价值消失了,但它变成了小鸟的家,依然很有价值。

 进了室内工作区,不仅看见了许多关于湖州天气的预报,还了解到测量天气的仪器。最幸运的是工作人员和我们互动环节时,我还获得了一把遮阳伞,是我答对题目,赢奖获得来的。我们班10个好伙伴,有遮阳伞的同胞,只有深海科学小博士小庄和我才有,让我很自豪。在天气预报显示屏上,我看见我们吴兴区空气的质量为绿色,但有些地方是**预警,甚至红色预警呢!

 这次活动,我看到了许多天气仪器、天气预警,也懂得了许多气象的知识。我对自己说,把它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篇游记?气象之旅。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回忆起去气象局游玩的经历。气象这两个大字,又展现在我的面前。我要做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让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为湖州的气象画上绿色,让天更蓝,空气更新鲜,家园更美好。

.雾和雾霾不是一回事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雾是由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是指大量极细的颗粒均匀地漂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一般来说,雾和霾的区别主要在于含水量的大小:含水量在90%以上的叫雾,含水量在80%以下的叫霾。在80%~90%之间,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

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的首席服务官郭荣芬。"雾是比较多的水汽,而霾往往和雾混合在一起,成为我们常说的霾,也就是空气中非常小的超细颗粒物,也就是PM2.5,对人体呼吸道...气象专家介绍,霾、雾、雾霾是一个组合词。雾霾现象在城市中很常见。

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的首席服务官郭荣芬说:"雾霾就像毒品。它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从灾害方面看,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秋冬季节是常客。雾是一种自然现象,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悬浮在靠近地面的空气中,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以下。

雾霾也被称为霾,在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雾霾天气被定义为。"大量极细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漂浮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出现混浊现象,使远处明亮的事物呈**和红色,黑暗的事物呈蓝色。" 平均相对湿度小于80%的大气浊度时,视线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由霾引起的,当相对湿度大于90%的大气浊度时,视线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由雾引起的,当相对湿度在80~90%的大气浊度时,视线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由雾和霾混合在一起引起的;但主要成分是霾。雾霾的厚度比较大,可达1~3公里左右。

关于“气象科普怎么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