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3日讯 八旬老人如厕时察觉肛门时常有肿物脱出,却因为羞于就诊,拖延五年直至严重影响生活,才到医院就诊,检查诊断为直肠脱垂。经过手术,老人脱出肛门5厘米的肠管得以归位,昨日康复出院。

89岁的方奶奶一直有便秘的毛病,每次上厕所,都要蹲很久。5年前,她偶然发现自己便后肛门有东西脱出。一开始,脱出的肿物可以自行回缩,方奶奶羞于就医加上并未特别影响生活,便选择了忽视。最近两年,她情况逐渐严重,脱出的肿块越来越大,不能自行回缩,平时咳嗽、下蹲甚至站立时,一不小心就会发生这种尴尬的状况。半个月前,生活严重受影响的方奶奶在家人陪同下到医院就诊。

在武汉市第四医院胃肠外科,医生发现方奶奶脱出肛门的肿物是直肠肠管。“大约有5厘米,已是三度直肠脱垂,直肠全层脱出肛门外。”据该院胃肠外科宋亚锋医生介绍,直肠脱垂是直肠黏膜或者肠壁松弛,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根据严重程度,直肠脱垂有多种临床表现。不完全脱垂可表现为便血、排便不尽感、便秘、排便困难、肛周潮湿、瘙痒等。完全脱垂可表现为红色、球形的直肠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随着脱垂加重,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脱出。

直肠脱垂多发生于儿童和中老年女性之间,儿童的直肠脱垂可能随着生长发育自行愈合,但成年人的直肠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方奶奶89岁高龄,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麻醉及手术风险都很大。经过多学科联合对患者心脑肺功能进行综合评估后,胃肠外科医生为方奶奶制定更适合她的创伤小的经会阴直肠黏膜袖状切除及肠壁肌层折叠缝合术。术中,手术医生切除多余袖状黏膜,折叠肠壁肌层,“加固”肠管。目前,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据该院胃肠外科肖飞主任介绍,直肠脱垂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主要与先天发育异常、盆底解剖结构异常、肛门括约肌功能减退、长期腹压较高及不良的排便习惯等因素有关。肖飞主任提醒市民,平时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如果患有便秘、咳嗽等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要积极治疗,此外可通过每天进行提肛运动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防止脱垂。(长江日报记者武叶 通讯员陈梦圆 徐媛)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