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拍摄现场

走进电视剧《在一起》的各单元剧组,你很容易被眼前某一处细节击中。

在无锡第五人民医院的《在一起》之《同行》单元拍摄现场,某层楼一扇紧闭的门后,是气氛紧张的“手术”场景拍摄区;楼层另一边则是“发热门诊”的“候诊区”,“病人”们安静地坐在长椅上,一群“护士”神情焦灼,来来往往。

在上海嘉定体育中心,昔日的运动场馆按照近乎1∶1的比例“还原”成武汉第一家“方舱”医院,排列有序的蓝色隔板和洁白“病床”,还有工作站、阅览室、娱乐区等,共同构成了《在一起》之《方舱》单元剧组的主要场景。

北京的夏日骄阳似火,朝阳区一家商场里,群众演员穿着厚实的羽绒服,行色匆匆。人群中一位老奶奶面色憔悴,忍不住“咳嗽”起来。导演刘江正拿着对讲机,紧张进行《搜索》单元的拍摄。

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由张黎、沈严、刘江、汪俊、滕华涛等导演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多地拍摄,每两集讲述一个独立故事,共20集,预计今年10月播出。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前往《在一起》的部分单元剧组现场探班。10个短故事,从事若干职业的人物依次登场: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等。这些身影将怎样重现抗疫过程中的特别时刻?

在无锡第五人民医院,《在一起》之《同行》单元导演滕华涛告诉记者,这部剧10个故事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基本上都来源于疫情中的真实事件。滕华涛特别提到“反季节拍摄”和演员的“全素颜”。剧情要展现冬季的故事,而全国各地已经进入夏季,主演们都要在超过30摄氏度的高温中,裹上厚厚的棉服、雪地靴或是穿上防护服来表演各自的角色。在户外的公路戏,必须脸上“有微微的冻伤的那种感觉”。

在《同行》单元中,青年演员杨洋饰演勇敢逆行、回武汉抗疫的医生“乐彬”一角。

为了呈现一个抗疫医生的专业性,剧组还没开机,杨洋就去医院体验学习,跟专业的医生学习医学常识、急救方法、医疗器械的使用等,“比如呼吸面罩的使用、包括咽拭子核酸检测的操作,我去看一些视频和科普文,为了做到姿势准确、操作规范还是花了不少功夫”。

“我通过饰演这个角色,完成了之前自己想过的一个表演角色小梦想,通过这个‘普通人’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力量。”杨洋说。

导演汪俊执导《方舱》单元,展现了医护们从进舱到休舱的35天。

在上海嘉定体育中心,未进入拍摄状态的现场原本光线昏暗。工作人员打开所有照灯,一瞬间,一个近乎真实的“方舱”出现在面前:隔板上贴着的注意事项和鼓励标语、病床头竖立的行李箱、被掀开盖的泡面桶、椅子上的学生书包、台灯边的书籍、白板上的字迹工整“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演员靳东饰演的角色“胡庆生”,原型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领队胡伟国。进组前,靳东和胡伟国长谈了一个下午。

“胡庆生”的性格是坚强的,导演汪俊特意给靳东加了一场在他正式“出征”前,对着镜子,用推子推掉自己头发的戏,这种“小仪式”增强了人物临危受命的意味;而“胡庆生”内心又是非常温暖的,戏中,在情人节那天他给每个护士房间都放了一朵玫瑰。

“我们塑造了正面的医务工作者形象,很饱满,但是他也有自己内心不安的时候,也有压力。回到宿舍,他一个人洗澡的时候,想想白天发生的事情,也有担心后怕。”汪俊说,抗疫过程中医务工作者是英雄,而他想把这群人作为普通人来塑造。

为了还原真实场景,《在一起》大部分时间演员们都要戴上口罩拍摄,只能靠眼睛演戏。有一场是演员的哭戏,汪俊在监视器前问:“你哭了吗?”演员确实流泪了,但是因为口罩和护目镜的“屏障”,他看不清,有时候还听不清被防护服“捂住”的声音。汪俊说,所有人的表演必须“用更大的力气”,并尽量把护目镜擦得透一些,让观众能感受到眼睛传递的情绪和信息。

雷佳音在《摆渡人》单元饰演一个武汉的快递小哥。

“《在一起》拍了9天,这个‘快递员’确实占了我9天的生命,他在我身体里留下来了。”他白天送快递,晚上做义工,帮忙接送医护人员。这个快递员是什么形象呢?“不洗脸不洗头,自己顶着个油头去,拍到最后那脑袋就天天刺得挠痒”。

“你就是一个普通人,遇到了这件事情,往前多走一步,可能就成为那个逆行者、一个英雄。所以我在演的时候觉得应该‘去性格化,去雷佳音化’,用一个普通的符号去完成这个故事”。

《摆渡人》导演沈严告诉记者,他们的创作,其实是站在了武汉抗疫期间真实事件的肩膀上,“真实素材的画面真的太感人了”。

他们拍的一场戏,取材于网上感动所有中国人的真实视频——天黑了,所有人站在阳台上高喊“武汉加油”。

今年年初,疫情暴发后,雷佳音在东北老家待了两个多月。他说,自己对人生的看法都发生了一点转变。“我其实是想一边工作一边生活的那类演员,但是最近这几年失去生活了,天天在工作。”这回疫情,他在老家,每天拼乐高积木,养鱼,去超市,“你会觉得生活这样平淡也挺好”。

在北京的《搜索》单元,导演刘江形容,是一个“抗疫版的《谍影重重》”——一个发生在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24小时内的故事。

剧中主人公“陆朝阳”在疫控中心工作,“他感受不到对方的情绪,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这主要因为“非典”期间双亲去世时,他才6岁,受到严重刺激。也是这个角色,在《搜索》的剧情中,最终“找到病毒的源头,立下最大功劳”,人物独特的性格和经历,让导演刘江看剧本时感动落泪了。

刘江指出,拍摄这部戏最困难的部分就是专业性。“在疫控中心,防护服什么时候穿和脱?什么时候戴N95口罩?什么时候戴普通口罩?什么时候戴手套?这都是严格的有程序要求的,我们全程每一场戏都有疫控中心的专业人士当顾问”。

刘江发现,原本读剧本看似合理的地方,一落到实际拍摄,就会发现还是与专业性有偏差,必须立即调整。

在北京、无锡、上海三地探班过程中,所有导演、演员会反复和记者提及一些共同的词,“素颜”“专业”“感动”“尊重”……从冬入夏,“在一起”的所有人,都盼着疫情早点过去。

穿着一件印有“中国卫生”字样的救援服,靳东对记者郑重地说:“我争取把这一段的感受都放在扮演的人物和角色里。因为故事很短,越短反而越让我更去珍惜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希望能够刻画出真实援鄂医护人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