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清明节,从昨晚就开始下雨,到现在还没停。正应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扫墓的传统已延续了几千年。在清明节扫墓活动的称呼上也十分简单,或称祭扫,或称祭祀,或是平常百姓家所说的“上坟”。但是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宣传报道和文件要求上,在这些词语前面加了一个定语“文明”。

何为“文明”?关于“文明”一词的解释,在字典里有三四种,但是仿佛都和清明节的扫墓活动无关。也就是说,我们常听到的“文明祭扫”和“文明祭祀”,从“文明”本身的词意上根解释不通。因此只能从“文明”反义词“陋习”来做延伸性解释。

从现在对“文明祭扫”等说法的普遍解释来看,被称为祭扫陋习的主要是扫墓活动中的一些形式。再狭义点应该是指烧“纸钱”这种形式。因此一些规定中主要是和“纸钱”有关,从禁烧到禁造。似乎只要不烧“纸钱”就是文明的,并且还倡导用送鲜花来代替烧纸钱。

其实,从扫墓的主要目的来看,文明不文明,应该不能仅限于烧“纸钱”的形式上。因为扫墓的主要目的是祭奠英灵和亡魂。祭扫是否文明,关键是看灵魂是否存在。如果有科学证明灵魂不存在,那么不光要在形式上禁烧“纸钱”,还要从根本上禁止扫墓等一切活动,这样才能称作真正的文明。反之如果科学证明灵魂真的存在,那么单单把烧“纸钱”定为不文明,还需要证明在灵魂界是否真的不需要“纸钱”。如果科学尚不能证明灵魂是否真的存在,那么仅仅从祭祀形式上禁烧“纸钱”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也就是说不搞清楚灵魂是否存在,就无从谈起祭扫的文明与否。

另外即便抛开对灵魂是否真存在的探讨,那么送鲜花真的就比烧“纸钱”文明吗?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整个殡葬说起,传统上每家都有自己的祖坟,后来以坟地占用土地为由建起了公墓。现在看了公墓可能比自家祖父更容易造成侵占土地。因为自家祖坟是土坟,并且还有出五服之说,也就是说自家祖坟的土坟对土地的占有是一个定数。就是五代以内会保留坟头,而超过五代则要平掉坟头。反观公墓,一般用花岗岩、水泥做成。保存的时间久,也没有出五服的规定,所以公墓比自家祖坟占地的时间更长,占地的面积也会逐年增大。就算有出五服的规定,受传统的影响,有住二手房的,没有用二手墓的。在坊间还有乱葬岗一说,就是非祖坟乱埋尸体的地方。曾经死后不能入祖坟,而被丢弃在乱葬岗,是一种人生的耻辱。所以说公墓不一定就比自家祖坟文明。

同样的送鲜花不一定就比烧“纸钱”文明。先说送真的鲜花,如果是可以载活的鲜花,那么每年扫墓种株鲜花,的确能起到一定的绿化作用。但是时间长了会形成一边毁鲜花,一边载鲜花的循环。其次说送不能载活的鲜花,这种花需要从别处剪掉拿过来,一方面会增大花草种植量,进而增加花草种植对土地的占有。如果供不应求,价格升高,还会造成采野花来替代的局面,最终是拆了东墙还补不了西墙,因为剪掉的鲜花,插到坟地上无法成活。最后说说送假花,这些假花不是纸做的就是塑料做的。塑料做的,由于降解困难,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纸制的和纸钱对纸张的需求量没有区别,只是烧和不烧的区别而已。倒是烧了化成灰,即可以变成肥料,又可以减少污染。

综上所述,单从祭扫的形式来看,烧“纸钱”和文明无关,但是从防火的角度来看,和文明就有了关系。所以如何解决祭扫的防火问题,才是文明祭扫的关键,而不是简单的禁烧、禁造。比如过去在公墓或殡仪馆设有花纸堂,只要解决好排烟问题,烧点“纸钱”也未尝不可。对于散落的祖坟,采用箱烧和坑烧,只要把防火措施落实到位,烧点“纸钱”应该也是可以的。

总之在倡导文明祭扫时,不仅要倡导祭扫形式的文明,更要倡导制定祭扫规定的文明,只有都做到了,才能继承传统,弘扬文明,否则,祭扫何来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