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兵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人。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一位战神,或许他的名气远不如这些人,但是称得上这些人的老师。他的登场,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权力战绩兼备的元帅,他是被严重低估的人才。他是晋国争霸的秘密武器,他的一生从未品尝过败仗。
他有一个罕见的姓,一个拗口的名,他叫先轸。
在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的时候,年少的他拥有五个好哥们,狐偃、赵衰、贾陀、魏犨、先轸。几人平时形影不离,感情很好。
可惜这种吃喝玩乐、无忧无虑的生活,持续了没多久,就被晋国的内部纷争打断了。
原来,自从晋献公登基以后,虽然身边美女环绕,他却独爱骊姬一人。这个有野心的女人,不停地给晋献公洗脑。结果就是,当时已经是世子的申生,被骊姬的儿子奚齐替换下来。悲愤不已的申生,选择了自杀。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受到骊姬魅惑,晋献公决定杀掉自己的两个儿子:公子重耳和夷吾。
重耳一看事情不妙,为了保命,公元前656年,他带上了自己的五个好哥们,还有十几个随行人员,一起逃出了晋国。
重耳和他的小伙伴们,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流亡之路。这一年,重耳34岁,先轸22岁。
在外流浪的岁月里,重耳辗转于各个国家,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收获了深厚的友谊。
五个好哥们,对重耳始终不离不弃。先轸也是一样的,他每天陪伴在重耳身边,默默保护着对方,历经风霜,无怨无悔。可惜这个时候,他的才能还没有被人们发现。
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终于结束漂泊,回到晋国,坐上了国君的宝座。
成为晋文公的重耳,一继位就理所当然赏赐了忠臣,包括随他走南闯北的五个好哥们。其中,先轸被封为了下军佐。
当时的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虽然先轸是不太起眼的下军佐,但是他没有任何怨言。因为他心里明白,重耳有自己的考虑。
当时的几大强国,齐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在斗争中基本上出局了。秦国所处的位置又很偏僻,只剩下楚国和晋国有实力称霸。所以,楚晋两国之间注定要发生大战。
公元前633年,楚国决定先捏软柿子,吓吓晋国的小弟宋国。当楚成王组织陈、蔡、郑、许四国联军,准备围攻宋国了,宋成公赶紧派人求大哥晋国,速速拉他们一把。
要知道,当年重耳落难到宋国时,是宋襄公收留了他,还把他尊为上宾,厚礼相待。这份恩情,重耳不会忘记,也不可能不报答。
奈何从地理位置来讲,宋国离楚国近,离晋国远,援军出征十分困难。可是如果不出兵,晋文公又会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
正在晋国左右为难之际,先轸提出建议:必须震慑楚国,拯救宋国,不然何谈霸业?但不应该直接派兵,可以先攻打曹、卫两国,它们都是楚国的盟友,楚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管,楚军一来,就能缓解宋国的防守压力。
先轸的这一招,堪称后来“围魏救赵”战法的原型。
公元前632年,先轸采取了“先发制人”的闪击战,几天内就轻松拿下了卫国的五鹿,还救了晋文公一命。同年二月,军队一把手、中军主将郤縠突然暴病而亡,先轸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机会。
晋文公当即越级提拔先轸,封他为中军元帅。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先轸在军事上的才华慢慢显现,一代名将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接着,晋军攻打曹国,此时宋国那边情况堪忧。他们向晋国发来了急报,说自己只剩下一座都城在摇摇欲坠了。
十万火急之际,先轸生出了一个点子,他建议宋国去贿赂齐、秦两个大国,让这两个国家劝说楚国撤兵。结果当然可以预料,楚国的胜利就在眼前了,是不会听从建议的,反而会和齐秦两国结仇。
果然,楚国拒绝了齐秦的游说,晋国的小伙伴又多了一个齐国。楚成王见势不妙,决定撤军,楚国大将子玉心高气傲,哪能容忍失败,坚持要大干一场。
楚成王拿他没办法,只好象征性的派给了子玉一些兵力,数量上少得可怜。见手中兵力不多,子玉心生一计,派人来到晋军中,请求晋国恢复曹卫两国,退还土地。同时承诺,楚国也会放弃对宋国的围攻。
晋国的首席军师狐偃,听后火冒三丈,恨不得立马惩罚对方一下。先轸却猜透了子玉的心思,劝住狐偃。
他建议到,应该答应楚国,如果不答应,就是楚国一言安定三国,我们一言亡三国了。不如将计就计,先私下允许曹、卫复国,同时扣留楚国使者,激怒楚国。
后来,子玉果然中计,挥兵北上攻打晋军。晋文公为了报答当年楚成王的恩惠,命令全军主动退让三舍,在城濮安营扎寨,成语“退避三舍”由此而来。
“退避三舍”,其实不完全是出于礼节,也是战法的需要。既还了人情,又占据有利地形,能够诱敌深入。
所以,当子玉的部队到来时,晋军并没有遵守道上的规矩,先动了手。晋国下军佐胥臣,把战马的身上裹了一层虎皮,冲向敌军。对面大部分是陈国和蔡国的军队,只是来给楚国“应援”的,看见一大群怪物来了,吓得慌忙逃窜。
与此同时,晋国上军帅狐毛佯装不敌而逃,引诱子玉暴露出左翼。先轸趁机率军逐个击破,切断了敌方与主力部队的联系。
这时狐毛也不逃跑了,转头与先轸的中军会合,一同夹击这股力量。楚人大败,子玉逃跑到半路,伏剑自杀。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经此一役,晋国声名大振,晋文公正式成为了春秋第二位霸主。
这是先轸的成名战,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行诡道”的大型战役。先轸不再遵循春秋时期的“以战为礼”,运用了反间、离间、佯退、心理等多种战术,将战争打出了新高度,开创了“兵者诡道”的先河。
成就霸业的晋文公,附属的小弟们似乎都很听话,天下一片和谐太平。殊不知,一场危机正在悄悄的来临。
公元前628年冬,奠定晋国霸业的晋文公,身患重病,不幸离世,终年69岁。等到晋襄公一继位,晋国的一些诸侯国就按捺不住了。
特别是地处西北的秦国,秦穆公得知重耳去世的消息,高兴坏了。他不但没有参加晋文公的葬礼,还准备私下集结兵力,越过晋国攻打郑国。秦穆公一直想进军中原,成就霸业。他认为,若能取得郑国,自己将有一番新天地。
只可惜,他的动静太大,被商人弦高发现了。秦军误认为弦高是郑国的使者,眼见偷袭不成,只好临时改变计划。也许是秦国将领觉得不好给家里的老大交差,在路上顺手就灭掉了滑国,还收获了一堆战利品,这才心满意足的返回。
说起来,秦穆公还是晋文公的岳父,晋襄公应该叫他一声外公。可惜这个外公和自己的关系,并没有外人看上去的那么和谐。
小弟滑国被灭,敌人明显是冲着自己来的。面对秦国的挑衅,晋襄公却觉得他们对晋国有恩,打算先忍忍。先轸坚持认为,应该给对方一点教训尝尝,因为一旦纵敌,必然后患无穷。
于是,公元前627年,先轸受命去围剿秦军。他的部队把衣服染成黑色,备足粮草,布好兵器,设置陷阱,在崤山埋下伏兵,打算来个瓮中捉鳖。
万事俱备,只欠秦军。不出所料,长途跋涉而来的秦军,在毫无防备之下,走进了先轸精心布下的圈套。这一去,竟是一条不归之路。
这是一次惨烈的大屠杀。只听到摇旗呐喊声回荡山谷中,无数晋兵从高崖两侧冒了出来,山道长而狭窄,秦军无处可去,晋军的箭头像雨点般落下,秦国将士一个接一个倒下。
哀嚎遍野,血流成河,三万人几乎全部阵亡。先轸活捉了秦国三大主将孟明视、白乙丙和西乞术,大胜而归。秦穆公听闻噩耗,放声痛哭。
打败了另一个大国秦国,晋国霸业又续命百年。崤之战,是先轸人生的第二战,也是载入史册的一战。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伏击战,从此,战争开始变得不择手段,进入了随机性模式。
先轸大胜归来,迎来了军事生涯的巅峰,一时间风光无限。然而,先轸抓回来的秦国三员大将,该如何处置,成为朝廷上下争论的焦点。
晋襄公的继母文赢,这个秦国人,深知那三员大将是秦军的主心骨,于是向晋襄公求情,希望释放三人。她的理由是:秦国曾经帮助过晋文公,这样做可以显示自己这一方的仁义,三人完全可以由秦国自己去处置。
晋襄公一时脑子没转过弯来,竟爽快答应下来,马上下令把三人放回秦国。
自己好不容易擒获的俘虏,就这样不声不响的被放走了,先轸知道后,简直气不打一处来。愤怒的他,立马进宫,跑到晋襄公面前,大骂道:“事情全被你搞砸了,千辛万苦抓来的重要人物,就凭妇人一句话,放虎归山了!”
接着,冲着晋襄公的方向,狠狠地啐了口唾沫,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成语“不顾而唾”就出自这里。
臣子对国君如此无礼,在等级制度森严的那个年代,不可想象。幸好晋襄公宽宏大量,并没有计较。
晋襄公也很明白,先轸话糙理不糙,孟明视三人的价值巨大,可以作为与秦国讨价还价的政治筹码。他于是派出士兵,想把三名将领抓回来。
再看孟明视那一边,他们害怕晋襄公反悔,拼命往前跑,一直跑到了黄河边。回头一望,果然有大队人马追过来了。危急之际,三人见河边有一艘渔船,匆忙跳进去,原来这正是秦国派来接应他们的。
追兵到了河岸,为时已晚,孟明视他们已经成功渡河,三人就此被形容为“网漏于吞舟之鱼”,成语“漏网之鱼”由此而来。
骂完国君,还侮辱了对方,冷静下来的先轸,内心十分后悔。事后,晋襄公还主动向先轸道了歉,先轸更加愧疚了。该怎么弥补自己的过错呢?四个月后,机会来了。
公元前627年八月,外族的狄国,跑来晋国的边境捣乱。先轸主动请缨,再一次挂帅出征。因为狄人的实力,和晋国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上的,所以这是一场必胜之战。
结果大跌眼镜,明明晋军已经赢得胜利,俘获了狄军首领,先轸却独自一人,驾驶一辆战车冲入敌阵,杀敌二十余人,接着脱掉盔甲,任由敌军的弓箭手来射。
这种自杀式的行为,后果可想而知,先轸身中数箭,壮烈殉国,终年53岁。噩耗传来,晋襄公呆呆的坐在宫中,泣不成声。
据说,他的遗体中箭之多,如同刺猬一般,但是跨在坐骑上,伫立不倒。狄人问他:“你如果愿意葬在狄国,就躺下吧。”先轸僵立不动。狄人又问道:“莫非你想回国?我们把你送回去!”尸身这才躺下。
后来,狄人作为战败的一方,毕恭毕敬地把先轸的首级送回了晋国,当时他的脸上,依然和活着的时候一样,面带着微笑。
人们在先轸的房间里,找到了他的遗书,大致意思是:先轸明白,他肯定能打胜仗回去,自己将受到嘉奖,晋襄公将会很难堪。唯有用生命,才能惩罚自己。
箕之战,是先轸献给晋襄公的最后一份礼物。他用自我了断,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彰显了一名军人的风骨。
先轸的牺牲,值得吗?也许,他是自带仪式感的性情中人,在最辉煌的那一刻,按下了结束键。留给世人一个完美的形象,一段永远的遗憾。
也许,他的内心充满了惶恐。晋襄公性格软弱,先轸的实际威望甚至在国君之上。他忽视了君臣礼节,却没有遭到任何惩罚,很可能导致天子逐渐丧失权威。
也许,除了那封遗书的片面解释,这仍然是一个历史谜题。
不管怎样,先轸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君子,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真理比生命更重要,这就是真正的贵族,是春秋时期的士的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先轸是一位前无古人的军事奇才。通过一场场战争,他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仅凭自己就想出来各种谋略,在战争中第一个使用了“兵不厌诈”的思想,创下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他凭一己之力,改变了自古以来固定的战争模式,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军事思想,实在无愧于“中国兵法祖师爷”的称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春秋左传注》,王子今《“忠”观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