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蘑菇和没毒蘑菇的区别 蘑菇有毒没毒怎么辨别

随着气温回暖,雨水充沛,野生菌类进入生长旺季。但要注意,“食菌季”同时也是蘑菇中毒的高发季。6月9日,湖南省食安委通报了湖南省野生蘑菇中毒风险防控工作情况。在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收到毒蘑菇相关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831起,发病2818人,死亡53人。今年截至6月7日,全省已上报25起该类事件,其中长沙有4起,全省共发病76人,死亡1人。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真菌研究室主任陈作红表示,对于非专业人士,无法从蘑菇的外观、形态、颜色等方面区分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能够将有毒蘑菇和食用蘑菇区分开来。因此,对于老百姓来说,建议不要采食野外蘑菇。

“鲜美”野蘑菇放倒一家四口,孩子进了重病科

近日,家住湖南东安县的丁丁(化名)因误食毒蘑菇后 2 天余被紧急送至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治疗。

据丁丁爸爸介绍,6 月 5 日上午,丁丁奶奶在山上采摘了新鲜蘑菇,当天中午进行烹饪,一家人都有食用。第二天凌晨,一家四口开始腹痛、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一家人立即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经诊断,一家四口是毒蘑菇中毒。其中,丁丁病情危重, 7 日晚,他被紧急转送至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病医学一科治疗。“我妈妈到外面采的蘑菇,四五朵的样子,一家人吃了。因为以前都是那样吃的。我们那个县城都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丁丁爸爸说。

入院时,丁丁精神差,呈现出烦躁不安的状态。医生抽血检查发现,丁丁的谷草转氨酶(临床一般常作为肝脏疾病、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是正常标准的 200 倍左右。医生立即给丁丁导泻,并建立“生命通道”,对丁丁进行血液灌流术、血浆置换术及血液净化术清除毒素等对症处理。目前丁丁仍需继续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丁丁全家食用野生菌中毒不是个案。6月7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了一名三岁男童。6月5日当天,男童和两岁的弟弟食用了爷爷采回来的野生蘑菇后,出现了中毒反应。弟弟送到当地医院,7日凌晨死亡,家人紧急男童转到长沙进行治疗。而男童最终也因为呼吸功能器官衰竭死亡。

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新萍介绍,近半月,重症医学一科收治了多例毒蘑菇中毒的患儿,这些中毒的患儿都是家长自行采摘并食用野生菌类后中毒的。

专家: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能够将有毒蘑菇和食用蘑菇区分开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真菌研究室主任陈作红长期从事毒蘑菇及其毒素研究。就在6月11日,他还特意赶往永州零陵区去年一毒蘑菇中毒现场采集标本。去年,当地居民误采误食了丝盖伞,导致多人中毒。在现场,陈作红采集到了大量导致神经中毒的翘鳞蛋黄丝盖伞和小毒蝇鹅膏。

陈作红告诉记者,在全国范围内,湖南属于属于蘑菇中毒高发区,仅次于云南。在湖南,剧毒的鹅膏菌主要集中在6~7月份发生、亚稀褶红菇集中在7~8月份发生,因此,建议在野生蘑菇高发季节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陈作红指出,一些有毒的野生菌与可以食用的野生菌形态上很相似,老百姓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导致误采误食引起中毒。如可食用的稀褶红菇和剧毒的亚稀褶红菇,都是扁扁的灰褐色蘑菇;可食用的草鸡枞鹅膏和灰花纹鹅膏,都是白色伞柄,圆圆的灰褐色伞盖;有毒的叶状耳盘菌也长在木头上,和黑木耳十分相似;可食用的小蚁巢伞和有毒的丝盖伞,看上去都十分纤细、清新。

“蘑菇形态千差万别,对于非专业人士,无法从外观、形态、颜色等方面区分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能够将有毒蘑菇和食用蘑菇区分开来。” 陈作红说。因此,对于老百姓来说,除非某些经常采食的野生菌种类,例如,松乳菇,又称枞菌或寒菌,可以采食外,对于其他的种类建议不要采食。在湖南的湘西地区,老百姓只采食枞菌,当地很少发生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民间鉴毒不可靠,6小时后出现中毒症状要去大医院

从陈作红展示给记者看的剧毒蘑菇图片来看,毒蘑菇在外观上十分具有迷惑性,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只有外观鲜丽的蘑菇才是毒蘑菇。陈作红指出,民间很多鉴毒方式不可靠。如,“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等,这些都是常见的错误认知。

万一食用了毒蘑菇该怎么办?陈作红表示,一定要第一时间及时去医院检查和及时治疗,他特别提醒:“凡是误食后有潜伏期在6小时以上的,也就是说吃了蘑菇后6小时才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型症状的,一定要及时送至大医院去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潇湘晨记者李姝 张树波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