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监生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监生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监生是国子监监生员的简称,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其中依靠父、祖官位入监的称荫监,由皇帝特许入监的称恩监,因捐纳财物入监的称捐监,监生可参加乡试来源:https://www.xaname.com/news/show/99/

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扩展资料:

在国子监肄业的生徒。宋代除国子监及其下属各学生员称监生外,司天监也有监生。其名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置东都监生一百人(唐原称在监肄业者为国子生)。明初由各省选送了行俱优的生员入监为监生,举人会试落第者亦可入监。

清入监肄业的有贡生(即“贡监”,包括岁贡、因贡、副贡、拔贡、优贡、例贡)、监生(恩监、优监、荫监、例监)、官生(七品以上官子弟之聪敏好学者)、经提学官考选提拔的廪增附生、及满州勋臣子弟、先贤后裔等。乾隆以前,考课很严,后渐成虚文,生徒不常在监读书。同治与光绪初年,稍有起色,旋又废弃。

百度百科-监生来源:https://www.xaname.com/news/show/248/

百度百科-国子监

钦点翰林什么意思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例如《 三国志 》《 史记 》等都是纪传体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中国汉朝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

定义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或史书体例。

它是相对于“通史”而言的。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作叙述之史书。汉朝东汉时期班固作《汉书》,首创其例。此后大部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都属断代史性质之史书来源:https://www.xaname.com/news/show/114/

详细内容:

举例

如:《汉书》、《宋史》、《明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来源:https://www.xaname.com/news/show/162/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什么意思

皇上点中的。

在帝制时代,哪里升官机会多、速度快呢?答案是“三近”:近皇帝、近皇权、近皇宫,愈近皇帝、皇权、皇宫就升迁得愈快。哪里离皇帝、皇权、皇宫最近呢来源:https://www.xaname.com/news/show/72/?明清时期,答案是内阁、南书房(康熙时设)、上书房、詹事府和军机处(雍正时设)等。怎样才能被皇帝选中,进入这些地方?答案是:进入翰林院,俗称“点翰林”。

金榜题名,标志着漫漫科考路走到尽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考取进士之后,并不能直接出将入相,显贵于世。相反,考中进士,只能获得担任县令、六部主事等七品、六品小官的资格。从七品到一品,整整十四个台阶,进士刚迈上第一个台阶。无论在地方衙署或在中央部门,升迁的机会都并不多,速度也很慢。绝多数人默默无闻,在低品秩位置上结束官场生涯。“点翰林”则可以改变这些人的命运。

清承明制,翰林院官员,多出自翰林,据统计:清代汉大学士共119人,其出身翰林(含庶吉士)101人,进士17人,举人仅左宗棠一人。翰林出身的占其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所以,《清史稿?选举志》说:“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因此,考中进士之后,士子下一个目标就是:考庶吉士(类似读研),进翰林院。

怎样才能进翰林院?正途是通过两次考试:朝考和散馆。

朝考,是翰林院庶常馆(类似研究生班)庶吉士的入门考试,就是已经录取的进士,除一甲三名免试外,其余再举行一次考试,叫作“朝考”,选拔庶吉士,到翰林院学习。于是,《明史?选举志》说:“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学业三年以后,举行毕业考试,称为“散馆”。据统计,朝考录取人数,最少一次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10人;最多一次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99人,清代26846名进士中,共考选庶吉士5742人(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平均每届约46.7人,入选率不到四分之一来源:https://www.xaname.com/news/show/158/

散馆,是翰林院庶常馆庶吉士的毕业考试。庶吉士经过三年清贫学习生活,要举行毕业考试。考试成绩分为三等:一等者,留馆,授予翰林官;二等者,或留馆,或工作;三等者,或再读三年,或退回进士候缺分配工作。只有上等和中等者,才算是翰林。在明清时代,作为四民之首的士,其最高层次则是翰林。这样一来,朝考—庶吉士—散馆—翰林官,构成了一条通向皇帝身边的快速通道,而且几乎是唯一的通道。当然,就算成为翰林官,也还要努力争取,任侍讲、侍读、经筵讲官等,这样被皇帝注意的可能性才最大。

点翰林在仕途上如此重要,朝考和散馆当然备受瞩目。偏偏有的皇帝和权臣,拿点翰林不当回事。《明史?选举志》记载:万历二年(1574年),当时权倾朝野的张居正遇到了件不高兴的事——他的儿子会试没有通过。孩子不争气,干他人何事?然而大权在握的张居正偏要拿一班新科进士出气,“遂不选庶吉士”,断了这些人点翰林的通路。有不让入学的,就有不让毕业的。万历后期,言官王元翰曾上书皇帝,痛陈让他想要大哭一场的八件事,其中就有“庶常(庶吉士)散馆亦越常期”——到期不举行毕业考试,平白积压人才,这可如何是好啊!奏章上去,皇帝怎么说?《明史?王元翰传》记了四个字:“帝皆不省。”任你如何写,他不当回事——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

清代的皇帝,比较重视朝考和散馆来源:https://www.xaname.com/news/show/148/。但是皇帝在乎,偏有考生不在乎。乾隆朝的一位状元钱维城,受修撰,为“清书翰林”,就是学满文的庶吉士。钱维城天资聪慧,觉得满文好学,不怎么上心,结果散馆考试时竟然交了白卷。乾隆帝大怒道:钱维城难道觉得国语不值得学吗?竟然敢违抗祖制,一定要法办!军机大臣傅恒求情,说钱某汉文好,可以宽贷吧来源:https://www.xaname.com/news/show/396/。乾隆帝给傅恒个面子,把钱维城召到保和殿阶下站立,出题考他。钱维城背靠着础石,挥毫疾书,不到一刻钟就写完了。乾隆帝惊异于他的才华,任命他为南书房供奉来源:https://www.xaname.com/news/show/80/。钱维城后来官至户部侍郎,很受宠幸。这算“坏事变好事”的实例。当然,大部分考生对翰林官极其向往,甚至走个后门也要挤进翰林院。康熙年间,庶吉士张逸少散馆没考好,被发出去做知县,后来又升到知州。他的爸爸张玉书,时任大学士,专门上折子,请皇帝把儿子调回来。于是康熙帝授予张逸少翰林院编修职务,算是做了个人情。

翰林也有送人情的来源:https://www.xaname.com/news/show/228/。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帝给参加会试考完三场的99岁山东老举人李宏道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衔、89岁以上彭以猷等40人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衔。(《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七十八)他们这种终生学习和执着的精神,着实感人,令人敬佩!

《论语?子张》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人们往往记住“学而优则仕”,

却常常忽略“仕而优则学”。终身学习,坚持不懈,毅力可嘉,精神可敬。

意思是所有24部历史都在这里,这些书记录了统治动荡时代的史实,解释了王朝的兴衰。读历史书,研究真实的记录,就像亲眼看到了一样。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二十四史分别是: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内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周时,皇家道路被废弃,秦代的古代文化典籍被毁坏。汉朝建立后,小河修改了法律。

韩信肯定了兵法,张苍制定了宪法,叔孙童确定了礼节、宽容和工具,文人墨客以其优秀的品格和学识逐渐将其付诸实践。诗歌、书籍等古籍不断被全国爱好文学的人搜罗和捐赠。

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关于“监生是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