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求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悬赏值按照题的分数 给我得多少分就给多少财富真的!!决不食言!!保底30”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悬赏值按照题的分数 给我得多少分就给多少财富真的!!决不食言!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315.html!保底30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地震

地震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地震的预报和预防

强烈的地震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与安全,影响国计民生。预报地震是地震和地质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按距离地震发生时间,预报分为中长期预报、短期预报和震前预报。中长期预报主要通过地震和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来实施。短期预报,既要靠地震和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还要靠运用各种监测手段。震前预报主要靠各种监测手段。地震监测主要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去研究岩石中正在发生的各种物理变化。地震仪对微弱震能进行连续记录,分析研究记录,可以推断地震的发震趋势。此外,天气和动物的异常反应,地光、地声的产生,也是地震将到来的预兆。

地震带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从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开始,向南经南美洲南端、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到南乔治亚岛;向北经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群岛;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到雅浦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到苏拉威西岛,与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汇合后,经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斐济岛到新西兰。其基本位置和环太平洋火山带相同,但影响范围较火山作用带稍宽,连续成带性也更明显。这条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

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经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它横越欧亚非三洲,全长2万多公里,基本上与东西向火山带位置相同,但带状特性更加鲜明。该带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3、洋脊地震带:

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轴部,均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较小。

此外,大陆内部还有一些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的地震带。如东非裂谷地震带。我国邻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印尼地震带的交接地区,地震频繁。历史上以及近期都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73年甘孜地震,1974年海城营口地震,1975年溧阳地震、炉霍和道孚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和云南昭通地震,1977年溧阳地震。这些地震除发生在溧阳的两次地震略低于7级外,其余均在7级以上。

二、火山

火山爆发呈现了大自然疯狂的一面。一座爆发中的火山,可能会流出灼热的红色熔岩流,或是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这样的自然浩劫可能造成成千上万人伤亡的惨剧,不过大多数火山爆发对生命和财产只造成轻微的伤害。 火山爆发是世界各地都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只是有些地区发生得比较频繁而已。

火山的形成

在地表以下200千米的温度大约1500摄氏度,这里的岩石处于高热状态,部分熔融产生所谓的岩浆。由于岩浆的温度比周围的岩石高,密度也较小,所以它会向地表上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途径,它就会立刻喷出地表,形成熔岩.火山爆发时所喷出的熔岩大都来自地表下100~300千米的地方。

火山的分布

地球上已知的活火山共约518座,它们集中在以下四个地带:

(1) 环太平洋火山带,从南北美洲、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经勘察加半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直至新西兰。这一带的活火山300余座,约占全球的60%。环太平洋带上的火山主要喷发中、酸性岩浆,尤以喷发安山质岩浆为特征。

(2) 红海沿岸和东非带。此带共有活火山22座。

(3) 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这一带共有活火山70余座。其中地中海沿线有13座,印度尼西亚有60余座。这一火山带喷发的岩浆从基性到酸性均有,性质多变。

(4) 洋底火山带。分布于大西洋(22座)、太平洋(15座)、印度洋(4座)、冰岛及詹迈扬岛(15座)。有的火山在水下喷发,有的已露出水面,成为火山岛屿。

火山的危害

最具威力、最壮观的火山爆发常常发生在俯冲带。这里的火山可能在沉寂达数百年之后再度爆发,而一旦爆发,威力就特别猛烈。这样的火山爆发常常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1、影响全球气候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都会困扰当地居民长达数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被喷到高空中去,它们就会随风散布到很远的地方。这些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气温下降。此外,它们还会滤掉某些波长的光线,使得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就像蒙上一层光晕,或是泛着奇异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时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440.html

2、破坏环境

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象洪水一般淹没了整座城市。

三、海啸 来源:https://www.wzwebi.com/cshi/202501-433.html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海啸的起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根据现代板块结构学说的观点,智利是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洲板块相互碰撞的俯冲地带,处在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上。这种特殊的地质结构,造成了智利处于极不稳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来,这里火山不断喷发,地震连连发生,海啸频频出现,灾难时常降临。1960年5月21日凌晨开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强烈地震。大小地震一直持续到6月23日,在前后1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发生了225次不同震级的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的有十几次之多,其中震级大于8级的有3次。

海啸的危害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四、龙卷风

龙卷风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所以有必要去了解它。龙卷风的袭击突然而猛烈,产生的风是地面最强的。由于它的出现和分散都十分突然,所以很难对它进行有效的观测。

什么是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涡旋: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近地面几十米厚的一薄层空气内,气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龙卷中的风总是气旋性的,其中心的气压可以比周围气压低百分之十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392.html。来源:https://faithandyoung.com/cshi/202501-6496.html

龙卷风的形成

龙卷风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具体的说,龙卷风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

龙卷风的探测

龙卷风的风速究竟有多大?没有人真正知道,因为龙卷风发生至消散的时间短,作用面积很小,以至于现有的探测仪器没有足够的灵敏度来对龙卷风进行准确的观测。相对来说,多普勒雷达是比较有效和常用的一种观测仪器。多普勒雷达对准龙卷风发出的微波束,微波信号被龙卷风中的碎屑和雨点反射后重被雷达接收。如果龙卷风远离雷达而去,反射回的微波信号频率将向低频方向移动;反之,如果龙卷风越来越接近雷达,则反射回的信号将向高频方向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频移。接收到信号后,雷达操作人员就可以通过分析频移数据,计算出龙卷风的速度和移动方向。

龙卷风的危害

1995年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阿得莫尔市发生的一场陆龙卷,诸如屋顶之类的重物被吹出几十英里之远。大多数碎片落在陆龙卷通道的左侧,按重量不等常常有很明确的降落地带。较轻的碎片可能会飞到300多千米外才落地。

龙卷的袭击突然而猛烈,产生的风是地面上最强的。在美国,龙卷风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雷电。它对建筑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经常是毁灭性的。

在强烈龙卷风的袭击下,房子屋顶会像滑翔翼般飞起来。一旦屋顶被卷走后,房子的其他部分也会跟着崩解。因此,建筑房屋时,如果能加强房顶的稳固性,将有助于防止龙卷风过境时造成巨大损失。

五、泥石流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所到之处,一切尽被摧毁。

六、沙漠化

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七、干旱

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人类马上就要步入新纪元,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干旱化趋势,探求原因,寻找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干旱的灾难性后果

各类史书中,其中公元1637~1647年,五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所造成的后果尤为惨烈。这也间接地导致了明王朝的迅速败亡。建国以来,我们的干旱和旱灾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干旱化现象日趋严重,每年受灾农田约3.1亿亩。这一点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北方地区拥有中国40%的人口和60%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20%,整个北方地区长期处于干旱状态,每年仅因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就高达十亿元。上实际后期,非洲大部分地区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36个国家约1.5亿人口面临饥饿的威胁。仅1983年就有1600万人死于饥饿和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

干旱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讲,主要是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但是近年来人类的一些自身活动也加剧了水的供需的失衡。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2、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

3、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4、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导致水资源短缺。所幸的是人类已经行动起来了。在我国,控制人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基本国策,作为农业大国,我们落后的灌溉方式也正在向高效节能的灌溉方式转变。

八、洪涝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治水。时至今日,洪涝依然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灾害。我国长江连年洪灾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类型、特点和防治对策尤为重要。

洪涝的成因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770.html

洪涝的类型

洪涝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洪涝的特点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563.html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但是,洪涝仍具有可防御性。人类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各种努力,可以尽可能地缩小灾害的影响。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956.html

洪涝的防治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

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旱灾和涝灾是什么意思?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计,目前全球缺乏饮用水安全的人口已高达 11 亿,水安全问题已被公认为是造成疾病蔓延、食物短缺、用水纷争、畜牧业和农业停滞的主要问题。预计到2020 年,全球将有 60% 的城市人口面临用水安全问题。联合国在1999 年曾发出警告: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 2025 年,世界上将有近?的人口 (23 亿)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水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政府也对水安全问题强烈关注,纷纷制定了本国水资源安全的战略目标。各国政府从物质上和制度上直接推动水安全研究的广泛开展,使水安全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一、水安全的概念

水安全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人人都有获得安全用水的设施和经济条件,所获得的水满足清洁和健康的要求,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同时可使自然环境得到妥善保护。很明显,水安全涉及从家庭到全社会,涉及水资源统一管理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安全与健康、教育、能源、粮食安全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提高水安全水平是使人类摆脱贫困、保持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手段,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自然范畴内,水安全是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灾害三者的综合效应。但是,应注意到,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例如水资源的多寡与水灾害之间,以及水环境恶化与水资源短缺之间都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无论是对三者的单独分析,还是三者单独分析结果的简单叠加,都不可能全面而客观地反映水安全状况。

水安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① 水安全的自然属性,即产生水安全问题的直接因子是自然界水的质、量和时空分布特性;② 水安全的社会经济属性,即水安全问题的承受体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 ③ 水安全的人文属性,即安全载体对安全因子的感受,就是人群在安全因子作用到安全载体时的安全感。具体来说,就是水安全与水资源系统的丰枯等属性、人类社会的脆弱性、人群心理上对水安全保障的期望水平、对所处环境的水资源特性认识和自身的承载能力等有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水安全的人文属性的意思是水安全和人群的感觉有关,即人群必须感觉到水供应、水环境质量、洪水预防等是安全的。人群的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如果人群感受到威胁,就会引起恐慌,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正常秩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上的安全不是安全的全部,人群的安全感是水安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难点主要在于安全感很难量化。

安全是人与水资源之间一种最重要、最基本、最不可缺少的关系。一旦没有了安全这种关系,人就可能失去其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要和最基本条件。水安全的外延指的是由水安全引发的社会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以及这些系统下面的子系统,如社会经济系统下的粮食安全、政治稳定。我们应该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都是水安全的外延,只有水安全的破坏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问题才属于水安全问题。

安全是与危机联系在一起的。水安全和水危机是一对相反概念,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水安全与水危机有相同的自然属性,在发生水危机的地区需要根据水安全的理念制订方案来重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未发生水危机的地区需要用水安全理念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本质上看,水安全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照顾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着眼于在一定时间内重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态。实现水安全的目的就是在现实情况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基于水资源的关系,这个关系具体体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持续健康的关系上。

水安全包括水质安全和水量安全两个方面,我国学者洪阳(1999)认为,水安全问题是指相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与水有关的危害问题,例如洪涝、溃坝、水量短缺、水质污染等水的危害及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损害包括人类财产损失、人口死亡、健康状况恶化、生存环境的舒适度降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等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660.html。他认为,水是水质与水量的统一体。人类活动使得水资源减少,污染加剧,改变了水文循环平衡,并且降低了水质,该作用的后果是隐性、广泛和滞后的,当长期作用累计超过承受值时,就会危及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水安全问题。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使得水体弱化或丧失正常功能,不能维持其社会与经济价值,危及人类对水的基本需求,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安全问题。

二、水安全的三个理念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的共识,水资源领域所有研究都应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都应该自觉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水安全正是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基于现实的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和管理模式。

(一)水安全是为水资源持续利用服务的理念

水安全追求的是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当前发生水危机即水资源利用不可持续的区域在发展的同时尽快恢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水安全理念不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是不顾现实立即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两者的需求,照顾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兼顾生态环境持续、健康、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水安全是水资源持续利用与水资源利用现实协调的理念

目前我们遇到的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加剧、水环境恶化等各种水问题都是社会高速发展阶段所不可避免的,我们既不可能以放弃发展来避免这些水问题的出现,也不能无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放任自流。首先,我国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大,历史上长期形成了人与人争水、地区与地区争水、人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染物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水与径流争河道、人与水争地等局面,这些局面是一时无法解决的。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及社会经济体制快速变革、区域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现代化过程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446.html。国际经验证明,这正是高污染和高耗水产业兴起、环境污染加剧、环境压力加大的阶段。再次,我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加上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人口将不断向城镇尤其是大城市集中,这将导致某些区域尤其是城市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水安全理念追求适度与有限的目标,承认现实,不是百分之百地满足水需求,不是牺牲其他地方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局部的利益,而是在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不可避免的时候,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基于水资源的关系,在整体上求得最佳即最安全。

(三)水安全是继承水资源持续利用理论的理念

水资源持续利用思想在水利界达成了共识,水资源领域的各种研究和实践也都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些研究和实践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构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保障社会经济及其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理论和实践形式还有待突破。水安全理念不是对水资源持续利用理论和传统水资源科学的否定,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是传统水资源科学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当前现实下的具体应用。

三、水安全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水安全包括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和由此引发的其他安全问题。不过,水资源安全问题是水安全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较多的还是从资源安全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讨论。水资源安全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水资源安全的定义、水资源安全的质量和水资源安全对策等方面。对于水资源安全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性的探讨,如水资源安全问题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水资源中的水量与水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等等。对于水资源安全的定量研究,则较为普遍地采用水资源承载力来进行评价,它通常采用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限目标需求水量的供需平衡退化到临界状态所对应的单位水资源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等指标表达。对于区域水安全的评价,韩宇平等 (2003a,2003b)构建了一个既有定量目标又有定性目标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相结合的多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半结构性决策方法进行整体评价。此外,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解决水资源管理体制,利用新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进行协商与合作,保护淡水生态等。

水环境安全也是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是一个与水、水生生物和污染等有关的综合体,是一个以水体为核心的动态空间系统。对于水安全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水环境安全就是水质污染问题,并以水质恶化、水体污染作为水环境安全的衡量标准。许多专家在研究工作中强调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水量与水质的统一体,认为水环境安全应使水体保持一定的水量、安全的水质条件以维护其正常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保障水中生物有效生存,周围环境处于良好状态,使水环境系统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同时能够较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人类自身和人类群际关系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

在水环境安全的概念的基础上,汪恕诚 (2001)提出了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杨志峰等 (2003)提出保障生态需水量是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的需求,严立冬等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生态安全问题。综合近年研究可见,将水同时作为资源、环境与生态的组成部分进行水安全研究的较为少见,不过近来已有学者提出了水安全系统的概念,认为水安全系统是由水资源、水环境、社会经济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总体来说,近年来水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产生了很多纲领性的文件和重要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解决水安全问题的蓝图,但研究的焦点多集中于对水安全问题的定性描述和解决策略,有关具体行动方案和对水安全问题的定量分析还显得远远不够。水安全的研究还需尽快地从目前的思辨阶段跨入量化阶段。

水资源安全程度量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资源承载力、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水贫困指数。

Falkenmark 等 (1989)定义人均水资源量 (指人均拥有的可更新淡水资源)为水资源压力指数 (Water Scarcity Index,IWS),以度量区域水资源稀缺程度,并确定了水资源压力的临界条件为:当 IWS < 1700m3/ a 时,为有水资源压力; 当 IWS < 1000m3/ a 时,出现慢性水资源短缺; 当 IWS < 500m3/ a 时,为水资源极度紧缺。自此之后,该水资源压力指数及水文水资源压力指数,(万立方米水资源所支撑的人口数)反映的是一种绝对水资源压力,用它来度量水资源稀缺程度的不足之处有: 它只考虑了水资源的供给,却没考虑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事实上,由于气候、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需求量也不尽相同,因此,人均水资源量供给相同的地区,可能缺水程度很不相同。另外,在计算水资源供给时也没考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条件和开发难易程度对水资源供给的影响。

夏军等 (2002)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基本度量。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该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社会-经济规模。通常可用水资源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指数(IWSD)来进行度量。IWSD的计算公式可表达为: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419.html

水资源与供水安全研究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311.html

式中:Ws为可利用水资源量,可以通过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加上境外调水扣除生态需水量加以计算;Wd为水资源需求总量,包括生活需水、工业需水、农业需水及环境和其他用水。当IWSD>0时,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足以承载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即在小于或等于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条件下,其水资源是安全的;反之则不安全。从该计算可知,用水资源承载力来度量水资源安全的实质是在考虑了生态需水量后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当供大于需时即为安全,当供小于需时则不安全。

一个国家或地区解决水资源稀缺以及由此带来的矛盾、冲突的能力即社会适应性能力不同,在面对同样程度的水资源稀缺问题时所受到的社会影响是不一样的。为了反映社会适应能力对水资源稀缺的影响,L.Ohlsson等(1998)引入了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

水贫困指数是由英国生态与水文中心提出的一种新的水管理评价技术。该指数由资源、途径、能力、利用和环境5个分指数组成,水贫困指数及5个分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00,指数取值越大表示状况越好。水贫困指数能很好地将水资源的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联系起来,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目前,国内外对水安全问题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多集中于水安全的概念和某些保障策略,或者着眼于水安全引起的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问题,或者专注于水安全的某个方面,如饮用水安全。与目前水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相比,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总的看来,由于尚缺客观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成果,目前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在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比性等方面显出不足,因此所取得的成果距离实际应用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水安全应尽快从其度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入手,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水安全体系。重点研究方向和方面包括:

(1)系统地研究水安全的基础理论,包括水安全的概念、内涵、特征、判别标准、研究目的和研究范围; 建立水安全的概念体系,分析其影响因子; 建立水安全的概念模型和研究方法等。

(2)完善水安全的支撑理论,包括水安全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的相关关系,以及基于水安全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3)水安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以基础理论为前提,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因子的选取及量化方法。研究适用于不同安全层次的量化体系和量化方法,给出建立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以便不同区域自行分析和评价当地水安全状况。

直译意思为为干旱时被晒死,发洪水时被淹死。用天气上的两个极端情况来比喻分配上的不均。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涝灾指由于地表积水,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

扩展资料:

洪涝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治水。

时至今日,洪涝依然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灾害。我国长江连年洪灾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类型、特点和防治对策尤为重要。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1、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2、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961.html

百度百科-旱灾

百度百科-涝灾

关于“求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悬赏值按照题的分数 给我得多少分就给多少财富真的!!决不食言!!保底30”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