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发展航天技术、探索宇宙的好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发展航天技术、探索宇宙的好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从神舟系列的成功发射到美国机遇号、勇气号登上火星,空间探索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我国东北的一所大学里,同样有一群人正在为中国的空间探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日前,本报特派记者赴哈尔滨工业大学采访,该校深空探测中心主任崔平远教授为我们揭开了中国深空探索的神秘面纱,以下是对话实录。
为什么要进行深空探索?
崔教授: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自古以来,了解太空、探索地球起源及地外生命,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宇宙的目光越来越远;而探索更深更广的太空,则成为了现代人类航天活动的第三个主要目标。
依据我国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深空探测是指对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的探测,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它是继卫星应用、载人航天之后的又一航天技术发展领域。
探索外太空对人类有何益处?
崔教授:深空探测对人类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变历史和现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积极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深空探测的总体科学目标大致可归纳为:探索太阳系和宇宙包括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空间环境、能源和资源等;发展空间技术,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为人类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嫦娥计划的步骤和时间表?
崔教授:深空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在月球探测方面,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经开始了初期的研究工作,许多研究单位如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我校等先后开展了月球探测器的总体方案、轨道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到目前“探月工程”一期已经立项,二三期工程正在论证过程中来源:https://www.wanghongming.com/bkjj/202412-32.html。月球探测工程共分为3个阶段:一期工程简称“绕”,预计3年内发射探月卫星,环绕月球飞行并拍回三维图像;二期工程是“落”,2010年前将月球车或探月机器人送到月球表面降落,进行科学探测;三期工程叫作“回”,2020年前采集月球样品等任务完成后,返回地球。
我国下一外太空目的地是什么?
崔教授:深空探测中的另外一个引人瞩目的天体就是离人类最近的行星———火星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cshi/202501-172.html。火星是地球轨道外最靠近地球的行星,离地球的距离仅次于金星,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远的石质行星,与地球最为相似。火星周围有稀薄的大气,上千条干涸的河床。由于火星的特殊位置,以及大小和环境与地球最相近,从而作为人类最佳的太空移民场所而备受关注,因此对火星的直接探测有很大的吸引力。
40多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洲共发起30多次火星探测计划,虽然其中的三分之二任务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任务拍摄了大量的、获得了丰富的火星表面数据,为以后的火星软着陆和人类登陆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是人类探测火星最热闹的一年,总共有3颗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美国的两个“火星探测漫游器”携带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欧空局的“火星快车”轨道器携带着猎兔犬-2火星车开始了探测。这次火星探测是自“阿波罗”登月行动以来开展的最大型远距离太空科研活动,已有40多年历史的火星探测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
深空探索为何对准小行星和彗星?
崔教授:小行星和彗星是早期太阳系的物质,研究小行星和彗星,对探讨太阳系、行星演化和地球科学都有重要的意义。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日本、欧空局以及前苏联等分别发射探测器对它们进行了探测。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过程中,有5艘飞船对其进行了近距离观测,得到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美国发射的近地小行星交会(NEAR)探测器,于1997年6月27日从253号小行星马蒂尔达近旁飞过,拍摄了多张图像;日本于2003年5月发射了缪斯C小行星探测器,准备执行人类首次从小行星带回岩石碎片的任务。随着各类探测器的发射成功以及人类科技的进步,彗星和小行星的探测已经成为新世纪深空探测的热点之一。
在我国,在国家航天局和“十五”、“863”计划的支持下,我校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在小型深空探测器总体设计、多任务轨道设计、探测器任务自主管理技术、自主导航技术、自主着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形成了一套深空探测地面仿真系统,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工程计划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未来10年我们如何探索外太空?
航天员在月球上待一天,地球上是多久?科学家的答案让人意外-
人类这个物种完全是天选之子,在地球上发展繁衍数百万年,直接就踏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发展出智慧文明,并且有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让我们的眼界格局越来越大,人类不愿意被束缚在舒适之地,挣扎着前进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因为未知所以感兴趣,地球对于人类来说已经没有那么多秘密了。在大约400年前伽利略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星空,他看到了木星周围的几个小亮点,它们是木星的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木星卫星的发现也间接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自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就被带到了外太空,1961年前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了1个小时48分钟,之后安全返回地球。这是人类第一次飞出地球,第一次以更广的视角看到全景的地球。在美国和前苏联的太空竞赛中,美国也实现了把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的壮举,成功地创造了历史。
对于地球生物而言,飞出地球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因为外太空强辐射、微重力并且没有大气层,人类无法在太空中暴露自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密封的探测器实现真正太空探测之旅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xwzx/202412-73.html。
从加加林第一次飞出地球开始算起,人类太空探测60余载,发生过意外事故吗?
飞出地球进入外太空或者在新的天体上着陆,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尤其在人类刚开始准备进行太空探索的时候,必须要经过足够的实验验证,才能进行载人探测任务,因此早期人类发射了很多的小动物进入太空,就是为了验证安全性。
其实也幸亏早期的动物太空实验,让人类免受很多伤害。但人类前进的道路上总会有些牺牲,最严重的就是美国航天飞机坠毁事件,1986年1月28日,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整装待发,发射场附近有超过千名的观众等着看航天飞机的发射。
“挑战者号”在发射升空73秒后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也是人类航天史上最大的一次事故,但这些宇航员的尸体并没有留在外太空,因为他们并没有飞出地球,而是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
人类太空探索60余载,并没有宇航员牺牲在外太空,很多都是早期技术不完备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死在地面上的实验中或者返回地球途中出现问题。例如美国的阿波罗1号地面实验中,就有宇航员丧命,只不过是在地面实验中,总体来说并没有人类的遗体留在外太空。
但有一个特例需要提一下,某种意义来说在外太空中也有人类的残骸。2006年NASA发射了新视野号探测器,最初的目的是探测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那个时候还没有被降级成矮行星),2015年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飞跃冥王星继续向深空飞行。在新视野号上就携带者一个人类的残骸,他就是克莱德·威廉·汤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1930年2月18日他发现了冥王星的存在。
为了纪念克莱德·威廉·汤博,当时新视野号发射前夕携带了他大约30克的骨灰,新视野号2006年发射升空,飞行大约9年的时间跨越50亿公里,2015年近距离飞掠冥王星。此后它继续向深空飞行,开始对柯伊伯带天体进行研究探测。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外太空中还算是有人类残骸的,只不过是被人主动送入外太空的。人类未来进行星际航行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貌似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相对于土葬、火葬来说,葬入外太空和星辰大海作伴,也是一种新形式来源:https://www.wanghongming.com/zhishi/202412-47.html。
文/科学黑洞,来源网络侵删。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地上一日,天上一年” 。我们都很清楚,这是古人对外界时空的一种猜想和美好愿景。来源:https://wzwxpx.com/xwzx/202412-1.html
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在地球轨道上, 有超过4800颗人造卫星,2个空间站 ,还有飞往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深空探测器,人类对宇宙的 探索 ,始终没有放弃。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西游记》中的那段描述,地球上一天的时间,“天上”究竟是多久呢?就以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球为例, 在地球上待一天,月球上真的是1年吗 ?科学家经过研究和计算,得出的结论让人意外。
每当深夜来临,除了能看到满天繁星,月球总是能格外引起我们的注意。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0千米,它看起来离我们很近,在能见度高时,通过天文望远镜,甚至能看清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关于月球的起源,天文学家们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达尔文 的儿子 乔治·达尔文认为, 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由于地球的自传作用,有一部分被甩了出去 。随后又被地球的引力捕获,从而成为了地球上的一颗自然卫星。
乔治·达尔文对此还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认为月球被甩出地球后,留下一个大坑,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太平洋。
有科学家认为,月球和地球是同时形成的,起初都围绕着太阳运动。 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月球逐渐向地球靠近,并逐步被地球捕获。
另一种说法,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小行星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并产生了大量的尘埃。 这些尘埃逐渐向大气层汇聚,逐渐凝聚到一起,随着重量的增加,逐步远离地球,最终形成了月球。
无论是哪种说法,目前都缺乏十足的证据,也就是说, 目前人类对月球的起源,依然一知半解 。来源:https://wzwxpx.com/bkjj/202412-10.html
也正因为如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1957年10月,苏联将人类首颗探月卫星发射升空,开启了人类 探索 月球的新起点。
随后,美国不甘落后,在强大的国力和 科技 实力支撑下,于1961年至1972年,组织了6次载人登月工程。 阿波罗计划共将12人次的航天员送上月球,并带回超过300公斤月壤,也是目前人类唯一成功的载人登月项目。
不过,阿波罗6次载人登月,着陆点均选在 月球的正面 ,而人类对月球背面的了解,只能通过月球探测器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早前曾公开表示,要停止所有的探月计划,但该国无法接受还有别的国家进行 探索 ,于是似乎要重启自己的探月计划。
通过载人登月和卫星传回的照片,我们已经很清晰地认识到,月球上根本就没有“广寒宫”,也没有玉兔,留下的是一片凄静和荒凉。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月球对科学家们的吸引力,如果有朝一日,人类可以到月球上生活,地上一年,月球上会是多次时间呢?
可能有人会问,地球和月球是两个不同的天体,两者的时间有办法进行直接比较吗?
众所周知,我们如今所使用的时间,每天是24小时,而地球的自转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钟, 就是我们所谓的“天”,其实是地球自传的时间 。
月球的半径为 1737.10千米,质量约为地球的0.0123倍,表面凹凸不平,布满了被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 来源:https://www.wzwxpx.com/xwzx/202412-58.html
科学家通过计算和测量后发现,月球的自转要比地球慢得多, 月球自转一周,大概需要648小时,约27天 。 来源:https://wzwxpx.com/zhishi/202412-28.html
如果非要将月球上的时间,与地球对比, 在月球上待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7天 。
这样解释,可能很多小伙伴会提出质疑,既然是时间对比,为何都要用地球自传的24小时,作为“天”的单位。
其实,时间本身并不存在,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样,时间是人类为了方便生产活动,通过对天体运动的周期,而给出的一个定义。
知道中间的时间差后,有网友作出假设,如若宇航员在月球上长期生存,而他的孩子在地球上生存,两者的年龄差被27倍的流速抹平后,是否会出现父子二人拥有相同年龄的现象?
科学家认为,对于时间的定义,不能一概而论,至于在月球上生活一天,地球上会消耗更多时间的说法,本身就不正确。
月球作为离我们最近的天体,虽然人类进行很多 探索 ,但依然还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
可能有人会马上联想到一个问题, 不是说月球总是一面朝着地球,为何月球又有自转了? 来源:https://wzwxpx.com/zhishi/202412-111.html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很清晰地认识到,月球是有自转的。但在大家的印象里,好像月球一直有一面背对着我们。
这种说法没错,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月背软着陆,并通过 “鹊桥”中继星 ,传回了人类首张月球背面近景照。
月球有自转,却又有一面一直背对着地球,这两种观点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只是很多人没有弄清楚其中的运动规律。
我们不妨先来做一种假设,如果月球真的没有自转,会不会有一面一直背对着地球。来源:https://www.wzwxpx.com/cshi/202412-34.html
虽然假设了月球没有自转, 但月球会围绕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也会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这是一个由多种天体同时运动组成的组合体,为了更加直观,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作为参照进行思考。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zhishi/202412-49.html
从这张动态的示意图中,我们不难发现, 如果月球没有自转,反而会让我们在地球上, 能看到月球的正面和反面 。
这不是月球公转轨道不同相对位置造成的,尽管这问题理解似乎有些搞脑子,但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根本就不是什么障碍! 来源:https://wzwxpx.com/bkjj/202412-145.html
既然月球自转和有一面背对地球都是事实,那这种奇怪的现象,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因为月球属于“同步自转卫星”,它的 公转与自转周期相同 ,其本身是在自转,但从地球上看它却又像是没有转动,因此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如果没有从站在地球上看月亮的视角解脱出来,仅从文字上理解,弄清月球自转的同时,又能保持一面对着地球,确实有些难度。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路, 地月系这种奇特的运行状况可以解释为潮汐锁定, 简单的理解就是两个相距比较近的天体, 质量比较小的天体由于质量比较大的天体的引力作用 ,变成一面永远朝向另一个天体的情况。
关于时间的思考,人类从未停止过,霍金的《时间简史》中,针对时间进行了大量个人思考的阐述。达尔文也曾在狭义相对论中表示, 时间是相对的 。
对大多数人而言,时间是早上起床的闹钟,是中午该吃饭的提醒,是下班接孩子不变的规律,似乎我们一直生活在时间为我们定制的生活中。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却又离不开时间。飞机飞行的导航,红绿灯的等待时长,下课的铃声等等, 如果没有时间,这些将变得杂乱无章 。
时间或许就是一种感觉,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我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时间感觉。 如果将这种感觉上升到不同天体,甚至超越光速的时光旅行,其中的奥妙我们更难理解。
地上一日,天上一年,如今看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谁又能保证,随着人类对宇宙的 探索 ,有没有可能真的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大自然和宇宙面前,人类很渺小,我们应该保持求真务实的心态,用科学的手段,去 探索 这些未知领域。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人类 科技 的进步,会带领我们揭开更多的奥秘。
来源:https://www.wzwxpx.com/cshi/202501-215.html关于“发展航天技术、探索宇宙的好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