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
此处就不得不说到河内司马氏家族,据《通志》所载,其先祖为上古时执掌天地之官(说的很玄乎,感觉应当类似祭祀官)重黎,而《晋书》为夏官祝融。而其后人世代担任此职,周朝时夏官改名为司马(这样看此官应为领兵者)。到了周宣王时,其后人程伯休父因军功特允许以官职为氏,后氏姓无分,于是得姓司马。
其后人司马蒯聩生司马昭豫
司马昭豫生司马宪
司马宪生司马卬
司马卬原为赵国将军,随项羽入关中,受封为殷王,治河内,都朝哥。205年,司马卬为刘邦所俘,其地划为河内郡,不久,司马卬逝世。
司马卬八世孙司马钧,字叔平,汉安帝时任征西将军。公元95年,司马钧任左冯翊讨伐先零羌,因与右扶风仲光发生冲突而在仲光被敌人伏击时,没有去营救导致仲光全军战死。其因此事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
司马钧子司马司马量,字公度。东汉豫章太守。
司马量子司马儁,字元异。东汉颍川太守。其人博学好古,倜傥大度,身高八尺,十分伟岸。而宗族乡人多所依靠他。197年逝世,年八十四。
司马儁子司马防,字建公。又有一说其名司马芳,字文豫。其性格耿直公方,又喜好读名臣书传。历任东汉洛阳令,京兆尹。曾举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对诸子十分严厉,后养老于家,阖门自守。曹操为魏王时召见司马防,并一起宴饮,席间曹操说“我今日还能再当北部尉吗” 司马防回答说“以前举荐大王的时候,正是大王适合当北部尉的时候啊” 曹操听后大笑。于219年逝世,年七十。其有子八人。
司马防八子,皆有才学,号为“八达”。分别为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1.司马朗,字伯达。其九岁时有客人直呼其父的表字,他便对那人说“不尊重他人的亲长等同于侮辱自己的亲长”,客人听后连连道歉。年十二,试经为童子郎,因为身材高大强壮而被怀疑谎报年龄。被质问后司马朗回答说“我的祖辈历来身材高大,我虽然弱小不能与之相比,但我也有不搏坏名声的志气”。后董卓乱政,迁都长安,司马朗此时任治书御史,当同往,其父却要他带家人返回温县,途中被认为是要叛逃而为士兵抓到董卓处,经过一番论辩得以脱身。接着他贿赂办事官员逃回了温县。他向乡里人提出河内必有战乱,应先避乱黎阳,然而只有赵咨与其带家人同往。不久,河内果然遭受波及,死伤无数。战事平息后司马朗带着族人回到温县安抚宗族,因此司马家得以保全。之后因曹操感怀其父提拔之恩而令其担任了成皋令,又担任堂阳长,在任期间政务宽厚,深受百姓爱戴。任丞相主簿时提议恢复井田制并令州郡领兵。接着任为兖州刺史,推行了一系列惠民的政策而受到称赞,并且本人非常节俭。217年随夏侯惇等伐吴,经居巢时军中发生疫病,司马朗亲自巡视病情并给士兵医药,自己却染病逝世,年四十七。死后,兖州百姓都对其十分怀念。
2.司马懿,字仲达。受曹丕、曹叡信任,多次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又平定辽东。隐忍十余年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魏权臣曹爽一党,实际掌握了大权。之后又讨平了王凌的叛乱。官至太傅,封舞阳侯。然而司马懿究竟有无篡位之心,这一点历来众说纷纭。但从其表现来看司马懿当无此心。251年逝世,年七十三,谥为“文贞”,后改“文宣”。司马昭称王追封为“晋宣王”。司马炎建晋后追为“晋宣帝”。
3.司马孚,字叔达。其人温谦廉让,博涉经史。少时虽处乱世也不忘专心读书。后被曹植任为文学掾、太子中庶子。曾助曹丕继位为帝,封关内侯,历任河内
典农、清河太守。明帝继位,任度支尚书,在关中秋冬练兵而春夏屯田,使其地军资充足以对抗蜀汉军。接着任尚书令,封昌平亭侯。在高平陵事变中与司马师驻军司马门。封长社县侯、加侍中。后任司空迁太尉,率军到寿春防守诸葛恪。255年,姜维伐魏,司马孚镇守关中。接着任太傅,曹髦遇刺死,无人敢奔赴,唯司马孚伏尸痛哭。又上表驳回了以庶人礼仪葬曹髦之令,要求以王礼葬之。元帝继位,封长乐公。265年,司马炎建晋,封为安平王,任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孚拜辞陈留王曹奂时执其手而流泪说“臣死之日,固大魏纯臣也”。后其终无喜色。272年逝世,年九十三,家人遵其遗令,朝廷所赐供丧的物品都不使用。晋武帝在为其举丧期间十分悲痛,感动左右(为标榜以孝治天下耳)。谥为“献”。(活的长就是好啊)
4.司马馗,字季达。魏鲁相、太常,封东武城侯。建晋前去世,逝世后谥为“戴”。
5.司马恂,字显达。魏鸿胪丞。建晋前去世。
6.司马进,字惠达。魏中郎。建晋前去世。
7.司马通,字雅达。魏司隶从事,封安城亭侯。建晋前去世。
8.司马敏,字幼达。魏封安平亭侯。建晋前去世,无后。
司马朗子司马遗
司马遗,字不详,魏明帝即位封为昌武亭侯,早亡,无子。
司马师无子,有五个女儿,生母皆为夏侯徽。其中之一嫁甄(郭)德,早亡。
2.司马攸,字大猷,小字桃符。司马炎同母弟。妻贾充女贾褒。幼时十分聪惠,性格温和,亲近他人并且乐于行善。好读书而能写文章。司马懿非常器重他,其才能、声名皆超过了司马炎。因司马师无子便被过继给司马师。王凌之变中从征王凌受封长乐亭侯。司马师死后袭爵舞阳侯。魏时历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在治军方面有才能。晋朝建立,封为齐王。虽然司马攸不在封国,但封国之事尽皆照顾周到,封国百姓对其十分信任。后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276年任司空。因为太子愚钝,很多人认为齐王可能继承帝位,于是两方互相对抗。而司马攸本无此意,却因司马炎宠臣荀勗等人,被要求以正太子之名回到封国。司马攸知道后十分愤恨,因此而发病。司马炎派御医前往,御医都说司马攸无病,于是司马攸被催促启程。不久,司马攸吐血而亡,年三十六岁,谥为“献”。司马炎知道亲弟死讯异常悲伤,而冯紞则说:“齐王名过其实,却得到天下人民归心,今天他病死是社稷之福,陛下不必伤心。”于是司马炎便不再痛哭。(终究还是不能容之)
3.司马兆,字千秋。司马攸同母弟,少聪敏。年十岁而亡,追封城阳哀王,无子。
4.司马定国,司马兆同母弟,年三岁而亡。追封辽东悼惠王。
5.司马广德,司马定国同母弟,年两岁而亡。追封广汉殇王。
6.司马鉴,字大明。母不详。魏时封临泗亭侯,晋朝建立封乐安王。任越骑校尉,后就国。又任上军大将军、安南将军。297年逝世,谥为“平”。
7.司马机,字太玄。母不详。出继为司马懿第六子司马京之后。晋朝建立,封燕王。任青州都督、镇东将军。死后无子。
8.司马永祚,母不详,早夭。
9.司马延祚,字大思。母不详。年幼就有疾病,所以初时没有封爵。后晋武帝司马炎特别关照,封乐平王。不久逝世,无子。
司马昭一女儿。京兆公主,母王元姬。嫁甄(郭)德。
司马玮二子分别为司马范、司马义
1.司马范,字不详,封范阳王,311年为石勒所杀。其有无子孙不得而知,即使有也应为石勒所杀。
2.司马义,字不详,出继为其伯父毗陵悼王司马轨之后,事迹不详
司马榦二子分别为司马广、司马永
1.司马广,字不详。为世子,早亡。永嘉之乱中其后人皆被杀。
2.司马永,字不详。封安德县公,任散骑常侍。为善士。永嘉之乱中遇难,全家被杀。
司马裒子司马安国
司马安国,字不详。袭爵琅琊王,未满一年而亡,无子。谥为“哀”。
司马晞曾孙司马宝
司马宝,字弘文。出继临川献王司马郁之后。袭爵临川王。为历任太常、左将军、护军将军。宋建立,为金紫光禄大夫,降封西丰侯。
司马昱七子分别为司马道生、司马俞生、司马郁、司马朱生、司马天流、司马曜、司马道子。
1.司马道生,字延长。母简文顺皇后王简姬。为会稽王世子。任散骑侍郎、给事中。其人性格暴躁,不好学习,行为十分出格,于是最后以幽废而亡,年十四。无子。
2.司马俞生,字不详。司马道生同母弟。早夭
3.司马郁,字深仁。母胡淑仪。司马道生行为出格,司马郁多次劝谏而不听,因此司马郁为之流泪。十七岁时逝世,追封临川王,谥为“献”。无子。
4.司马朱生,字不详。司马郁同母弟,早夭。
5.司马天流,字不详。母王淑仪,早夭。
6. 司马曜,字昌明。母李陵容李淑妃。后为晋孝武帝,为其妃张贵妃弑杀。
7.司马道子,司马曜同母弟。琅琊王,曾与孝武帝争权,孝武帝死后独揽朝政,为桓玄所杀,谥为“文孝”
司马昱四女
1.司马氏,鄱阳公主,嫁王导曾孙王嘏
2.司马道福,新安公主。初嫁桓济,后改嫁王献之。
3.司马氏,武昌公主,嫁桓修
4.司马氏,寻阳公主,嫁王袆之。
司马氏另八达唯有司马孚之后于有名,其余皆唯有官名,但其亦非首要之人,故在此省略。而隋唐之后祖先冒认以及士族势力的重新洗牌因此其谱系混乱,难以确定真假,因此皆不列出
董卓字仲颖,其父为董君雅。
董君雅,字不详。陇西临洮人。为颖川纶氏尉。
君雅三子分别为董擢、董卓、董旻
1.董擢,字孟高。事迹不明,早卒。
2.董卓,字仲颖。母为池阳君(封号)。初有功于汉羌战争。于十常侍之乱后把持朝政,残暴凶狠。后任太师,有篡位之心。192年被王允、吕布诛杀,年五十一,夷三族。
3.董旻,字叔颖。曾联合吴匡杀了何苗并吞并了其部曲。后任左将军,封鄠侯。192年被斩杀于郿坞。
董擢子董璜
董璜,字不详。任侍中,中军校尉。192年被斩杀。
董卓子孙数不详,皆于192年被斩杀。
其中具体可知一子与司马朗年龄相近,已早卒。
一子为董白之父。
一子为董卓孙子之父。
但其是三人亦或二人不可知。
董某,董卓之孙。董卓十分喜爱,192年被斩杀,年六岁。
董白,董卓孙女。封渭阳君,192年被斩杀,年十四。
董氏一族192年皆位于郿,故一族尽灭
袁良,字不详,汝南汝阳人,师从西汉名儒孟喜习得《孟氏易》,此后将其作为家学。汉平帝时因明经而担任太子舍人,东汉时官至武城令。
袁良子袁某,名字事迹均不详
袁某子袁安
袁安,字邵公。其为人稳重而有威严。年少时便习得《孟氏易》,受到人们的尊敬。初任县功曹,累升至任城令,其为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公元69年,楚王刘英谋反的事情被揭发,明帝下令审查楚郡(已削国为郡),袁安受推荐出任楚郡太守,此时由于楚王之事,郡中受牵连者无数,袁安一上任就去监狱审查有无无辜者。其下属知道后都劝他不要这么做,因为明帝此时怒火在心,无故做此怕会被当作反党处置。而袁安却说此事如果有错都由自己承担责任。于是他便上表奏明了此事,明帝得知后深受其感,于是准许袁安明察。最终400多户人被免罪。之后,袁安又任河南尹,为政严明,其任职期间洛阳安定无事,于是袁安显名于朝。
章帝继位后袁安任太仆,期间支持了孟云的安抚匈奴的主张并得以实行。公元86年,袁安升任司空,次年,转为司徒。章帝逝世后和帝继位,因和帝幼小,由窦太后临朝,因此窦氏飞扬跋扈,目中无人。而袁安不畏权贵,多次反对并阻拦窦氏的恶行,令其十分不满,但又因其名望高而难以加害。袁安见和帝幼小受外戚所制,每每因此而感伤。而和帝与众臣亦十分信任仰仗于他。公元92年,袁安逝世。(袁安其人不附权贵,为政严明,熟习家学,可谓良相)
袁安三子分别为袁赏、袁京、袁敞
1.袁赏,字伯平。窦氏败后和帝因追思袁安,于是擢其为郎。
2.袁京,字仲誉。承袭了《孟氏易》并作《难记》三十万字,初为郎中,后任侍中、蜀郡太守。
3.袁敞,字叔平。年少时便从袁安处习得易经。后随父亲任官为太子舍人。和帝时任侍中、步兵校尉,安帝时任东郡太守,又历任太仆、光禄勋,115年任司空。后因他的儿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泄露了朝廷事宜,因此袁敞被免官。其为人刚正不阿,为当时外戚邓氏所忌惮,因此117年被下狱自杀,死后朝廷复其官。
袁彭子袁贺
袁贺,字符服。任彭城相。
袁贺三子分别为袁閎、袁忠、袁弘。
1.袁閎,字夏甫。少时便十分有志操,且苦身修行。隐居于世,朝廷多次征召皆不应。从父隗等贵达,也不去往来。黄巾乱起,乡内大乱,唯独袁閎仍然泰然自若,在室内读书。因此贼人便约定好不去他的家里打扰他(这贼当的也太有节操了吧),百姓纷纷于其家避祸,因此免难。年五十七,卒于家。
2.袁忠,字正甫。任沛相,以清亮著称。后天下大乱,避祸于交趾,汉献帝入许,召其为尉,于道卒。
3.袁弘,字邵甫。因耻于出身高门而变更姓名隐居,不应征召。其曾入太学,从父太尉逢召其见面,袁弘假称头痛不辞而别,因此两家不复往来,后卒于家。
袁忠子袁秘
袁秘,字永宁。为郡门下议生,黄巾之乱起,从太守赵谦讨伐,军败,其与封观等七人奋力抵抗,皆战死。后号为“七贤”。
袁彭一支此后不见于史册,此支大多数继承了袁京隐士的节操,可谓清节。
袁汤十二子,有载者四人,分别为袁平、袁成、袁逢、袁隗
1.袁平,事迹不详。
2.袁成,字文开,为左中郎将,早卒。
3.袁逢,字周阳。为人宽厚,袭父爵。灵帝立,以太仆册立之功增封。后任司空,卒于执金吾。谥为“文宣”。
4.袁隗,字次阳。历任显官,后任太傅。因中常侍袁赦为同宗,因此贵及一时。后因袁绍反董卓为卓所杀。
袁逢三子分别为袁绍、袁基、袁术
1.袁绍,字本初。汉末割据势力之一,大将军、邟乡侯。官渡败于曹操后病重逝世。
2.袁基,字不详。袭爵安国亭侯,任太常,为董卓所杀。
3.袁术,字公路。汉末割据势力之一,曾经势力范围广大,后因各方讨伐而败逃,怒气呕血而亡。自称仲家皇帝。
袁逢二女儿
分别嫁杨彪、高躬
袁隗三子分别为袁满来、袁仲达、袁懿达。事迹不详,皆死于董卓之手。
袁绍堂弟袁叙
袁绍堂弟袁胤,丹阳太守
袁绍三子分别为袁谭、袁熙、袁尚
1.袁谭,字显思。车骑将军,袁绍死后与袁尚争位,后为曹操击杀。
2.袁熙,字显奕。幽州刺史,与袁尚共同对付袁谭。后被公孙康斩杀送首于曹操。
3.袁尚,字显甫。受刘氏喜爱被袁绍定为继承人,与袁谭相争,后为公孙康斩杀。
4.袁买,字不详。不知是袁绍子还是袁谭子。
袁术子袁耀
袁耀,字不详。为吴郎中。
袁术女儿为孙权袁夫人。
袁耀女儿为孙权子孙奋妻
此后袁汤支不显于史册
袁敞子袁盱
袁盱,字不详。东汉光禄勋,大将军梁冀掌权,内外莫不阿附,而袁盱却能正身自守,梁冀被诛,袁盱被派去收其印绶。
此后汝南袁氏不见于史册,唐时神龙政变参与者袁恕己自称袁熙后人。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为西汉鲁恭王刘馀十世孙。
刘馀,字不详。西汉景帝与程姬之子。初封淮阳王,其人从小就口吃,喜好声色犬马,后改封鲁王,大造宫殿,为此还拆除孔子旧宅,但在此期间传出诡异的音乐,因此刘馀受惊吓而停止了工程,但是他却得到了“古文经”。前128年逝世。
刘馀子刘骄
刘骄,字不详。受封郁桹侯。
刘骄九世孙即为刘表。
刘表,字景升,汉末八骏之一,曾遭党锢。后任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期间联合荆襄士族稳定了荆州局面,统治荆州长达十九年,为汉末一大割据势力。
刘表三子分别为刘琦、刘琮、刘修
1.刘琦,字不详。因刘表宠爱蔡夫人与刘琮而失势,其自知蔡氏家族为夺权位一定不会放过他,于是便向诸葛亮讨得外任出奔之计。后任江夏太守,209年,刘备举其为荆州刺史,同年病逝。
2.刘琮,字不详。深受刘表喜爱,刘表死后继承其位位,遇曹操大军南下,初欲抵抗,却在蒯越、傅巽等人劝说下投降曹操。后任青州刺史、朝散大夫、参同军事。
3.刘修,字季绪。东安太守,有文才。
刘表一女嫁王粲族兄王凯
刘表从子二人
1.刘磐,字不详。为人骁勇,曾与太史慈交战但落败,后又守长沙。
2.刘虎,字不详。武将。
此后刘表后人不见于史册
刘焉,字君朗,江夏竟陵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即与刘表为同支,但不知其世代,可能与刘表同辈)。提出废史立牧的建议,并任益州牧,封阳城侯,割据一方。194年病逝。
刘焉四子分别为刘範、刘诞、刘瑁、刘璋。
1.刘範,字不详(疑为伯玉)。任左中郎将,马腾受命诛灭李傕等人,刘範因在长安为官,所以作为内应。但事情败露,于是被李傕所杀。
2.刘诞,字不详(疑为仲玉),任治书御史,与其兄同为马腾内应,事泻被李傕杀害。
3.刘瑁,字不详(疑字叔玉),随父亲入蜀,任别部司马,后曹操表其为平寇将军,早逝。
4.刘璋,字季玉。为人懦弱,初任奉车都尉,后因携朝廷诏书诏谕刘焉而入蜀,刘焉却将其留于身边。后刘焉二子死于李傕之手,刘焉发病而亡,时赵韪等见刘璋懦弱,因此立其为益州牧,但娄发等人因此起事,为赵韪所破。后赵韪叛乱,声势浩大,刘璋仗东州兵之力平定其叛。汉中张鲁又不听令于刘璋,于是刘璋杀其母,二人遂成仇敌。后又因曹操将攻的消息使得刘璋求计于张松等人,于是便有了刘备入蜀之事,期间刘备曾陷于苦战,但不久援军到来,又有法正等人作为内应,因此不敌被困于成都。成都军民皆主张死战,而刘璋最终接受了劝降,时人莫不涕泣。之后刘璋为刘备置于公安,荆州归吴后刘璋受吴任为益州牧,不久病逝,年五十七。
刘範、刘诞有子数人,庞義曾护送其入蜀,但姓名事迹皆不详。
刘璋二子分别为刘循、刘阐
1.刘循,字不详。曾与刘备于洛城对峙,刘璋投降后任汉(蜀)奉车中郎将。
2.刘阐,字不详。被流放荆州,后吴取荆州后被任为益州刺史,不久归朝,任吴御史中丞。
刘璋一女嫁费观。
此后刘焉后人不见于史册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人,后汉光武帝子东海恭王刘疆五世孙(刘虞可以说是本朝皇亲了,所以其实他的身份还不错)
刘疆,字不详。光武帝嫡长子,初为太子,为人谦逊。后其母郭皇后被废,刘疆提出将其改封为藩王,封为东海王,因其无错,所以允许使用皇帝仪仗,封地甚广。58年逝世,年三十四,谥为“恭”。
刘疆子某,名不详,刘虞四世祖。
某子某,名不详,刘虞曾祖
刘某子刘嘉
刘嘉,字不详,汉光禄勋。
刘嘉子刘舒
刘舒,字不详,汉丹阳太守。
刘舒子刘虞
刘虞,字伯安,初为曹吏,后历任博平令、幽州刺史,政绩突出。在幽州时,外族无敢侵扰,张纯与丘力居叛乱,其竟能说降丘力居,并且在幽州大兴外市与矿业,使当地百姓与外州流民皆无忧生计。后任大司马、太傅,封襄賁侯。因与公孙瓒不和且矛盾扩大,因此出兵讨伐公孙瓒,为其部下出卖,兵败后为公孙瓒杀害。(若在治世,刘虞当为一良吏,可惜乱世无有立足之地)
刘虞子刘和
刘和,字不详。刘虞被杀后联合刘虞旧部与袁绍大败公孙瓒,令其元气大伤。
此后刘虞后人不见于史册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后。
刘肥子齐孝王刘将闾
刘将闾子牟平共侯刘渫,因此其后家于牟平。
刘渫之后刘宠、刘舆、刘韪
1.刘宠,字祖荣。东汉时初任会稽太守,在任上政绩卓著,后入京为官时几位老者特意为其送行并且带了很多钱作为贺礼。但刘宠坚决不收,最后只拿了其中一钱,被称为“一钱太守”。历任司空、司徒、太尉,后遭免职病逝于家。
2.刘舆,字不详,东汉山阳太守。
3.刘韪,字不详。被盗贼劫持,后被刘繇救出。
刘舆二子分别为刘岱、刘繇
1.刘岱,字公山。为侍御史,曾上表救了得罪张让的陆康,后任兖州刺史。参与了讨伐董卓的联盟,因与东郡太守桥瑁不和将其袭杀。之后在袁绍公孙瓒之争中帮助袁绍,192年青州黄巾军侵攻兖州,刘岱出战,兵败被杀。
2.刘繇,字正礼。19岁时因从贼人之手救出堂叔因此被拜郎中,后在地方因无私清廉受到称赞,被人们誉为麒麟。于是朝廷令其任荆州刺史、荆州牧,在任期间与孙策对峙,因不能任用人才而屡次大败,只得逃往豫章,不久病死。(若在治世,应当也是地方一良吏)
刘繇三子分别为刘基、刘铄、刘尚
1.刘基,字敬舆。居丧时礼数周全,姿容甚好,深受孙权喜爱。曾劝阻孙权酒后杀人,在吴历任郎中令、光禄勋、平录尚书事。
2.刘铄,字不详。吴骑都尉。
3.刘尚,字不详。吴骑都尉。
刘基一女刘氏嫁孙权子孙霸。
此后刘繇后人不见于史册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初师事卢植,后历任中郎将、幽州刺史、都亭侯。汉末割据者之一,其下先锋尽为白马,故号“白马义从,曾攻杀刘虞,后与袁绍相攻,最终失败,将家人儿女尽杀后自焚而死。(自焚这死法够惨)
公孙瓒一子公孙续
公孙续,字不详。被公孙瓒派往向张燕求援,公孙瓒败后为屠各所杀。
公孙瓒从弟二人
1.公孙越,字不详。与孙坚共同攻打周昂,中箭而亡。(与袁绍的仇就是在此时结的)
2.公孙範,字不详。曾率兵助公孙瓒。
此后其后人不见于史册。公孙瓒家也是世两千石,不过他应该不是嫡子。
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人,父为公孙延。
公孙延,字不详,由辽东迁到了玄菟。追封为建义侯
公孙延子公孙度
公孙度,字升济。初任辽东太守,严刑峻法以立威,又击败高句丽、乌丸。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后曹操以其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204年逝世。
公孙度二子分别为公孙康、公孙恭
1.公孙康,字不详。袭父爵为辽东侯、平州牧。在任期间曾攻破高句丽都城,扩充了地盘。207年斩袁尚首送曹操,曹操封其为襄平侯、拜左将军,后病逝。
2.公孙恭,字不详。因公孙康二子幼小,于是部众立其为主。曹丕代汉,拜为车骑将军,封平郭侯。因患“阴疾”而失去生育能力,身体羸弱。228年被公孙渊囚禁夺位。
公孙康二子分别为公孙晃、公孙渊
1.公孙晃,字不详。作为任子在洛阳为官,公孙渊夺权时上表朝廷认为公孙渊会反叛,但没有被采用。后公孙渊果反,公孙晃因而被囚,公孙渊败亡后,明帝曹叡本想留其性命,但有司仍将其处死。(可怜…)
2.公孙渊,字文懿。迫其叔父退位,又结好吴,但却斩杀了吴的来使献于魏,魏于是派人拜其为大司马、乐浪公,但公孙渊又派兵围困来使。237年,魏遣毌丘俭讨伐却被击败,公孙渊便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引鲜卑寇掠魏境,向吴称臣。238年被司马懿与高句丽所围,公孙渊在出逃时被斩杀。
公孙晃子公孙某,字不详。与公孙晃一同被杀。
公孙渊子公孙修
公孙修,字不详。与公孙渊出逃时被擒获,后斩首。
公孙氏据辽东三世五十余年,一反而族灭也。
孙坚,吴郡富春人,孙武之后也。起于寒微,其父孙鍾,字不详,与母亲同住且十分孝顺,历来以种瓜为业。据传一日有三位少年经过其家,鍾见其口渴便拿瓜分与之。三位称自己为司命郎可为其指引双亲的葬处,于是问其是愿后人世代封侯还是做数年皇帝,鍾便答皇帝,于是三人便为其指路,鍾到时在看只见三人化鹤而去。后其葬双亲于此后人果得称帝。
孙鍾三子一女,三子为孙羌、孙坚、孙静
1.孙羌,字圣壹。坚同产兄,早卒。
2.孙坚,字文台。早年为县吏,因讨黄巾、凉州、荆南诸贼有功,仕至长沙太守,封乌程侯。后袁术表其为破虏将军,于讨伐董卓时多有胜绩,初平三年(191),袁术令其攻荆州,进军时为黄祖军所伏以箭射杀,年三十七。孙权称帝追谥为始祖武烈皇帝。
3.孙静,字幼台,坚季弟。孙坚起兵后孙静集合乡人以自守,孙策败刘繇后与之会合。当时孙策攻会稽王朗,数攻不下,孙静献策以疑兵诱其出战,破其军,城乃下。孙策表静为奋武校尉,想要重要孙静。但孙静却立请回乡镇守,孙策只好同意。孙权继任后迁其为昭义中郞将,后病逝家中。
4.孙氏,嫁同郡徐真(平虏将军徐琨父)
孙羌二子孙贲、孙辅
1.孙贲,字伯阳。贲父母早卒,而其弟辅尚幼,因此亲自养育孙辅长大。任郡督邮守长,在孙坚起兵后弃官随孙坚征讨。孙坚死后统领其部众复归袁术。袁术派其击败袁绍任命的九江太守周昂,任丹阳都尉,行征虏将军,以讨山越。但为扬州刺史刘繇驱逐,不久,与孙策共同击败樊能等人,并进攻刘繇。刘繇败走后孙策派其报告袁术战况,但此时袁术已经称帝,因此孙贲弃官而回。此后孙贲又与孙策征讨江夏太守黄祖等,任庐陵太守,封都亭侯,又为征虏将军,于210年病逝。
2.孙辅,字国仪。任杨武校尉,随孙策征丹阳,又屯历阳以拒袁术。后从孙策讨伐祖郎、刘勋,能身先士卒,多有战功。仕至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孙策死后,因害怕孙权不能保江东而密与曹操书信,被孙权所发现,于是斩杀其亲信并幽禁了孙辅,不久孙辅病卒。
孙贲四子一女
四子为孙邻、孙安、孙熙、孙绩
1.孙邻,字公达。年仅九岁便代领豫章,袭爵,进封都乡侯。在郡二十年政绩卓著,又讨平叛贼。后召回武昌任饶帐督,又迁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249年逝世,年四十八。
2.孙安,字不详。历列位。
3.孙熙,字不详。历列位。
4.孙绩,字不详。历列位。
5.孙氏,嫁魏任城王曹彰。
孙邻六子
六子为孙苗、孙旅、孙述、孙震、孙谐、孙歆
1.孙苗,字不详。袭爵,吴都乡侯。
2.孙旅,字不详。历列位。
3.孙述,字不详。任武昌督,平荆州事。
4.孙震,字不详。吴护军将军,无难督。280年晋灭吴之役,孙震迎战周浚等晋将,战死军中(也算是为国牺牲的忠义之士)。
5.孙谐,字不详。城门校尉。
6.孙歆,字不详。乐乡督。
孙贲曾孙 孙惠
孙惠,字德施。其父祖不详,仅知其曾祖为孙贲。其人好学有才识却口齿不灵利。起先寓居于萧沛间,晋齐王司马冏兴义旗讨伐赵王司马伦,孙惠投于齐王,伦败,因功封晋兴县侯,任大司马东曹掾,多次劝司马冏不要骄奢,回归封地,但不被采纳,因惧怕祸端而辞官。不久,司马冏败死。成都王司马颖表其为大将军参军、领奋威将军,因陆机被杀,且孙惠又擅杀牙门将,于是惠改名逃跑。后东海王司马越起兵,孙惠匿名呈书与司马越,司马越赞赏其才华,任为记室参军。又以其为军咨祭酒,经常请教一些事务,而每次写檄文,孙惠都是可以立刻写成并且文采很好。累仕至广武将军、安丰内史,以迎皇帝大驾之功封临湘县公。之后司马睿讨伐周馥,孙惠率众响应。因为自己不是司马睿所任命之官而内心忧惧,又有何锐为安丰太守,孙惠仅仅是留于郡内,于是攻杀何锐而逃入蛮人之地。约312年病逝,年四十七,朝廷知其本心,因而追加凭吊。
此后孙贲一支无有记载。
孙辅四子一女
四子为孙兴、孙昭、孙伟、孙昕
1.孙兴,字不详。历列位。
2.孙昭,字不详。历列位。
3.孙伟,字不详。历列位。
4.孙昕,字不详。历列位。
5.孙氏,嫁吴偏将军,新阳亭侯骆统。
此后不见孙辅一支记载
孙羌一支此后不见于史料。
孙坚五子二女
五子为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朗(仁)
1.孙策,字伯符。孙坚嫡长子,母武烈皇后吴夫人。孙策继承父爵,又率军平定江东,为吴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史称‘’小霸王‘’。因讨伐袁术之功任讨逆将军,封吴侯。200年,因遭遇刺杀而亡,年二十六,孙权称帝后追谥为‘’长沙桓王‘’。
2.孙氏,孙坚长女,嫁弘咨。
3.孙权,字仲谋。策同母弟,孙策死后继承其位,并巩固稳定了江东地区。后与刘备共同抵御了南下的曹操,接着又夺取了刘备的荆州,于222年称吴王,229年称帝。在位期间甚有作为,晚年好猜忌,因二宫之争而导致政局动荡,252年,孙权逝世,时年71,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4.孙翊,又名俨,字叔弼,权同母弟。其人骁勇果烈,有孙策之风。204年,任偏将军、丹阳太守。孙权所杀盛宪的同僚戴员等藏于山中,孙翊以礼相迎并加以任用。然而戴员等却亲近边鸿想要谋反,边鸿趁宴席中孙翊酒醉而将其杀害,年二十。后戴员等人亦伏诛。
5.孙匡,字季佐,翊同母弟。举孝廉茂才,妻为曹操侄女,早卒,年二十。
6.孙朗,字不详,匡庶弟。曹休出兵洞口,吕范前去迎敌,而孙朗时任定武中郞将,下令放火却烧损兵器,导致军用不足。因此被废锢终身,改姓为丁。
7.孙氏,民间名为尚香,好武艺,嫁汉昭烈帝刘备,不久复归吴。
孙策一子二女
孙策子孙绍
1.孙绍,字不详。初封吴侯,后改上虞侯,病卒。
2.孙氏,嫁吴上大将军、丞相陆逊。
3.孙氏,初嫁豫章太守顾邵,后嫁吴校尉朱纪。
孙绍一子孙奉
孙奉,字不详。袭爵上虞侯,孙皓时,民间谣传孙奉当立为君,孙皓听说后将孙奉诛杀(这是真的冤)
孙策一支此后不见于史册
孙权七子四女
七子为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四女为孙鲁班、孙氏、孙鲁育、孙氏。
1.孙登,字子高,权长子。初娶吴奋武中郞将苪玄女,后娶前部大都督周瑜女。初拜东中郞将,后立为太子。孙权选用诸葛恪等优秀的士人为登宾友,又精心选置教授之师。孙登对待属官十分亲近,经常出则同车。孙权迁都建业后令陆逊辅佐孙登镇守武昌。232年孙权征合肥,又令孙登管理后方事务,孙登积极制定令法,打击盗贼,成效显著。孙登为人礼贤下士,多能体恤他人。其外出打猎因害怕破坏田地而绕远路;装水的金马盂丢失,他知道是侍从所为,但不忍送他们受罚而只是悄悄遣返回乡。同时孙登也十分重恩,他是庶出,由徐夫人养大,但徐夫人因妒被孙权流放,孙登一直都要求孙权将其迎回。241年,孙登逝世,年三十三,临终时仍上表推荐了人才和治国之理。
2.孙虑,字子智。少时聪慧有才艺,孙权十分喜爱他。后封建昌侯,开府治半州。232年逝世,年二十,无子,国除。
3.孙和,字子孝,母为王夫人(琅琊人,追谥大懿皇后)。娶张昭子张承女为妻。孙登死后立为太子,因好学而受到称赞。王夫人与全公主(孙鲁班)不和,因此全公主数进谗言诬害,王夫人忧虑而卒,时孙权卧病,因而听信。孙和失宠,因此其弟鲁王孙霸想要争夺太子之位,党争遂起,史称‘二宫’之争。后孙权废黜孙和,驱于长沙。而太子亲党陆逊等人遭到贬黜或忧愤而亡,孙权晚年想要召回孙和,但在全公主及孙峻的谗言下放弃,最终封孙和为南阳王。孙权死后孙亮继位,由诸葛恪辅政,但不久诸葛恪被孙峻诛杀,因诸葛恪是孙和妃张夫人的舅舅,于是便派人赐死孙和,张夫人亦自杀。其子孙皓继位后,追谥为文皇帝。
4.孙霸,字子威。妻为刘繇子刘基之女。受封鲁王,受到孙权宠爱。孙霸与孙和不睦且觊觎太子之位,以全寄等人为党羽陷害孙和,又诬害力保孙和的众臣。孙权虽然对此不悦,却没有及时制止。最终孙权在决定废黜孙和太子之位时亦赐死了孙霸,并诛杀其党羽全寄等人。
5.孙奋,字子扬,母为仲姬。封齐王,居武昌。孙权死后,由诸葛恪辅政,他不愿意诸王处在兵马要地,于是移往南昌,孙奋在当地游猎无度,属官难以应付。孙峻诛杀诸葛恪后他想要去建业观望形势,傅相谢慈劝谏,孙奋便杀了他,因此而废为庶人,后又封章安侯。270年,此时孙皓在位,因孙皓悼念其左夫人而数月不出,民间谣言孙奋或孙奉将得立为君。豫章太守张俊信之并为在豫章的孙奋之母仲姬墓扫暮,孙皓听说后车裂张俊,同时诛杀孙奋和孙奋的五个儿子,国除。孙奋五子名并不详,与父一同为孙皓诛杀。
6.孙休,字子烈,母为王夫人(南阳人),非孙和之母。初受封琅琊王,258年孙綝废皇帝孙亮,迎立孙休为帝。以孙綝为丞相,其兄弟皆掌禁军。但孙休不甘为傀儡,于是孙休先示弱麻痹孙綝,暗中与丁奉等密谋诛杀孙綝,终于在宴席上将孙綝斩杀,夺回了大权。孙休在位其间发展文化经济,有一定建树。为了不让百姓因避讳而麻烦,孙休特地创造了一些奇怪的字给儿子起名。263年,魏灭蜀汉,吴国震恐,而此时孙休病重,次年,孙休逝世,年三十。谥为景皇帝,庙号太宗。
7.孙亮,字子明,母为孙权皇后潘淑。皇后为全尚女儿全惠解。孙权之少子。于太子孙和被废后被立为太子,252年,其母被下人所害,同年孙权病逝,孙亮继帝位。初由诸葛恪等人辅政,诸葛恪率军攻魏而大败,又刚愎自用,推责于他人,于是宗室孙峻发动政变诛杀诸葛恪,自任丞相辅政。然而孙峻的跋扈引起不满,很多人想要暗谋孙峻,但都获失败并被诛杀,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255年,孙峻于带兵攻魏期间病逝,峻从弟孙綝继掌其位。257年,孙亮亲政,但受制于孙綝,于是密谋诛杀孙綝,次年,为孙綝所查觉,因此被废为会稽王,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260年,有谣言称孙亮想要复位且在祭祀时口出恶言,被贬为侯官侯,死在流放途中(疑为被害),年十八。没有对其后人的记载。
孙权四女
1.孙鲁班,字大虎,母步夫人。初嫁周瑜子周循,后嫁右大司马全琮。初封为长公主,因憎恨王夫人而陷害了太子孙和,与堂侄孙峻私通,因曾经陷害孙和没有得到妹妹孙鲁育的同意便内心记恨,在孙峻掌权后诬陷孙鲁育是想要诛杀孙峻的孙仪的同党,因而孙鲁育被杀害。孙綝把持朝政时,孙亮问其鲁育之事,孙鲁班便说是朱据的两个儿子干的,两人因此被杀。又与孙亮一同密谋诛杀孙綝,但最终失败,孙鲁班被流放豫章。(这个人简直恶毒的可怕)
2.孙氏,孙权次女。嫁吴车骑将军刘纂,早卒。
3.孙鲁育,字小虎,孙鲁班同母妹。初嫁骠骑将军朱据,后嫁车骑将军刘纂。因被姐姐诬害而被孙峻所杀。
4.孙氏(此人存疑),嫁大司马滕胤。
孙登三子为璠、英、希
1.孙璠,字不详。早卒。
2.孙英,字不详,孙登次子。封吴侯,孙峻杀孙和后,司马桓虑等以孙和无罪被杀十分愤恨,因此召集人马,想要杀孙峻立孙英为辅,事情被察觉,桓虑等皆被杀,孙英也被逼自杀,国除。
3.孙希,字不详。早卒。
此后孙登支不见于记载
孙和四子一女
四子为孙皓、孙德、孙谦、孙俊
1.孙皓,又名彭祖,字元宗。母为何姬,皇后为滕牧女滕芳兰。初封乌程侯。264年,孙休病逝,因蜀汉灭亡,交州又叛,太子年幼,于是便立年龄较长的孙皓为君,孙皓初是节俭勤政,但不出半年便开始胡作非为。濮阳興等拥立之臣被杀,其后孙皓残忍暴虐,民怨日久,又多所诛杀宗室大臣,宠信奸佞岑昏,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280年,面对国力日衰的吴国,晋起大军伐吴,势如破竹,孙皓自缚而降于晋军,吴国灭亡,自孙权称帝至此,历四君三代五十一年。封归命侯,入洛阳,晋武帝司马炎言早设此坐等君,而孙皓言江东亦设此坐待陛下,众皆无言。四年后,孙皓病卒,年四十二。
2.孙德,字不详。孙休继位后封钱塘侯。
3.孙谦,字不详。孙休继位后封永安侯,孙皓继位后,暴虐无常,吴兴施但不堪重役,聚众万人劫孙谦反,为丁固、诸葛靓击破,擒获孙谦后将其交给了孙皓,孙皓将孙谦毒死。孙谦的几个儿子没有留下名字,也全部被孙皓所杀。孙谦的母亲(孙皓庶母)也被杀害。
4.孙俊,字不详,母为张承女张氏。孙休继位后任为骑都尉,聪明惠辩,为时人所盛赞。孙皓妒其才华,因此将其杀害。
5.孙氏,孙俊同母妹。嫁水军都督陆景(陆逊孙,陆抗次子)
孙皓应有子三十三人(三国志中载其前后封王三十三人)
1.孙瑾,字不详。269年立为太子,吴亡后入洛阳为中郞。
2.孙虔,字不详。初封淮阳王,后改为鲁王,吴亡后入洛阳为郎中。
3.孙充,字不详。310年,晋钱?反,立孙充为吴王,但不久便将其杀害自立。(出自晋书)
4.孙璠,字不详。318年,叛晋谋反,同年失败被杀。(出自晋书)
5.孙希祖,字不详。入晋后回到家乡,后病逝。(出自咸淳临安志)
6.齐王,名不详,初为东平王。
7.陈留王,名不详
8.章陵王,名不详
9.陈留王,名不详
10.成纪王,名不详
11.宣威王,名不详
12.中山王,名不详
13.代王,名不详
其余诸子封号姓名皆不详,吴亡入洛阳后,皆为郎中。
此后孙皓支不见于史册。
孙霸二子为孙基、孙壹
1.孙基,字不详,祖母为谢姬。五凤年间封吴侯,后为孙亮内侍,因为盗御马而获罪,但被赦免。孙皓继位后,因孙霸与孙和曾经的过节,于是削除其封爵而与其祖母流放会稽乌伤县。
2.孙壹,字不详。封宛陵侯,孙皓继位后与兄基一同被削除爵位,流放会稽。
此后孙霸一支不见于史册
孙休四子,因其字无法打出,所以就不写名了。
1.太子,孙休死后因年小未得立,266年被孙皓杀害。
2.汝南王,266年被孙皓杀害。
3.梁王,事迹不明
4.陈王,事迹不明
此后孙休支不见于史册
至此,孙权一支后人不见于史册。孙权子孙虽多却多遭杀害,而后也未能继续在历史上重新留下自己的痕迹。
孙翊一子孙松
孙松,字子乔。任射声校尉,封都乡侯。喜好与人结交,又轻财好施。经常到陆逊处询问得失,一次因自己犯了小错而被陆逊当面指责,松显露出不服的表情。陆逊注意到后在他有些释怀时对他说:过去你多次来问我意见,现在我按照你的来意尽力指出,为什么我一说你表情反而变了。孙松说:我是怨恨我自己做过这样的事,怎么会有怨恨呢。231年孙松逝世,诸葛亮写信表示哀悼。
此后孙翊支不见于史册
孙匡一子孙泰
孙泰,字不详,母为曹操侄女。为长水校尉,234年,随孙权进攻魏新城,被流矢射中而亡。
孙泰一子孙秀
孙秀,字彦才。任吴前将军,夏口督。他在宗室中素有名望,有领兵在外,孙皓十分忌惮他。当时,孙皓对宗室多所杀戮,孙秀心不自安。270年,孙皓派何定率军五千到夏口猎鹿,孙秀疑其图谋,十分害怕,于是便领家室亲兵奔赴晋,。入晋后,晋武帝司马炎对其十分优待,拜其为骠骑将军,开府,领交州牧,封会稽公。孙皓得知后大怒,将孙秀之姓改为‘厉’。晋武帝又将自己的表妹,蒯良的孙女蒯氏嫁给了孙秀(此处应当是孙秀前妻已亡)。280年,吴国灭亡,孙秀知道孙皓投降,哭着説:‘’昔讨逆弱冠以一校尉创业,今后主举江南而弃之,宗庙出陵,于此为墟。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之后孙秀降为伏波将军,仍开府,但却因身份被中原士人所鄙。后来孙秀招陶侃为舍人,于301至302年间逝世,追赠开府,骠骑将军。
孙秀一子孙俭
孙俭,字仲节。晋朝时任给事中。
孙俭子某
孙某,名、字不详。妻为晋太常薛兼女
某二子为某、晷
1.孙某,名、字不详,孙晷之兄。
2.孙晷,字文度,母为薛兼女薛氏。妻为隐士虞喜弟虞预之女。其为儿童时便志气贞立,长大后学识有才而又孝义清约。经常照顾父母不离左右,亲自躬耕而不觉辛苦,兄长卧病,亲自照看多日,又经常接济穷困亲族,并对乡里之人多所照顾,人们所送之物皆不接受。与其妻情好,人称梁鸿夫妇。朝廷多次征召但都没有应命,年三十八而病卒。
此后孙匡支亦不见于史册
孙坚一支子孙繁盛,但此后不显于世
孙静五子为孙暠、孙瑜、孙皎、孙奂、孙谦
1.孙暠,字不详。任定武中郞将,孙策死后想自立,被虞翻说服而放弃。
2.孙瑜,字仲异。任恭义校尉,时宾客多为江西人,孙瑜虚心抚绥,于是甚得人心。后为绥远将军,丹阳太守。从周瑜征讨。又从孙权在濡须抵御曹操,迁奋威将军,对叛者多所招纳,在郡立学官,瑜特好乐典,与他人不同。215年逝世,年三十九。
3.孙皎,字叔朗。任护军校尉,多次抵御曹操进攻濡须,其军被称为精锐。后任都护、征虏将军,统领先后逝世的程普、黄盖和孙瑜的部众。在吕蒙攻荆州时,孙皎为后勤,在下荆州擒关羽中有功。孙皎于219年逝世。
4.孙奂,字季明。兄孙皎死后统领其众,任杨武中郞将领江夏太守,又礼遇孙皎之前所任用之人。226年孙权攻石阳,孙奂率军克高阳,获敌将三人。孙权检视其军队,大加叹赏。因功拜扬武将军,封沙羡侯。孙奂本人爱好儒学,经常命令部曲子弟学习。234年,孙奂逝世,年四十。
5.孙谦,字不详,事迹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