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黑暗世界”粒子猎手:有望成为科学家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线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黑暗世界”粒子猎手:有望成为科学家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线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科学家们可能有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窥探物理学的“黑暗世界”。

在一篇新论文中,理论物理学家们表示,他们有了一个寻找理论粒子(这些理论粒子目前为止还没被观察到)的新计划。这些被称为长寿粒子(LLPs,long-lived particles)的粒子,可能是我们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一扇窗户。暗物质和暗能量加起来占宇宙的95%,暗物质会对普通物质施加引力,而暗能量则被认为是导致宇宙膨胀加速的原因。马里兰大学博士后研究员Zhen Liu说,这两种物质都无法被直接观测到,因为它们与宇宙发光物质之间的任何相互作用都非常微弱。

Liu还是参与这项新计划的研究人员之一,他说:“我们无法观察到它们。”

但LLPs可能会为这个黑暗世界提供一种与光明世界沟通的方式。Liu和他的同事们认为,通过调整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加速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一些探测器,物理学家或许能够找到这些粒子来源:https://wzwxpx.com/cshi/202501-156.html

平行世界

“黑暗世界”,也被称为“隐藏区”,里面描述了一组超越物理标准模型的假想粒子。(标准模型解释了质子、中子、电子以及所有伴随它们而来的奇怪亚原子粒子,如夸克、介子、中微子和希格斯玻色子。)

Liu说,如果所有这些“正常”的物质都在一个山谷里,那么黑暗世界就在一个山脊旁边的平行山谷里。要爬上那座山脊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所以黑暗世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强烈,但与另一边山谷里的粒子却只有轻微的相互作用。不过有些粒子可能能够通过一个叫做量子隧穿的过程,从黑暗世界里穿过这些能量屏障,进入我们通常遇到的那个光明世界。Liu说,这些粒子可能不会是与质子或中子等稳定粒子等价的暗物质粒子,反而可能更类似于更不稳定的标准模型粒子。

研究人员感兴趣的就是那些隧穿粒子。但是,芝加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Liantao Wang说,这些粒子是非常罕见的(如果它们存在的话)。大型强子对撞机以令人目眩的速度相互抛出质子,每秒能够产生10亿次碰撞,这些碰撞将质子粉碎成大量已知的标准模型粒子,但对于寻找“隐藏区”的科学家来说,所有这些粒子全部都是噪音,Wang说,他们感兴趣的粒子可能十年才会出现几次。

一种新方法

4月3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这篇新论文的作者是Wang,他和Liu以及他们的同事Jia Liu,该论文提出了一种观察这些稀有粒子的方法。

一切都取决于时机。Wang说,与大型强子对撞机大量制造的标准模型粒子相比,LLPs粒子应该是巨大而笨重的。Liu说,它们之所以缓慢是因为它们必须克服巨大的能量障碍才能来到普通物质的世界,但是它们蜗牛般的速度对物理学家来说反而是一个有用的特征。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的大多数基本粒子以光速运动并迅速衰变。例如,希格斯玻色子会在10 ^(- 22)秒内消失,衰变成一组更稳定的粒子。

不过LLPs粒子应该可以活得久一些,最多可以到0.1秒,Wang说,它们的速度也比光速慢。因此,调整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探测器,以寻找迟一点到达探测器的粒子,应该是探测到它们的关键。

Wang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但结果却令人惊讶地有效。”

Liu说,其中一些调整将随着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升级而自然完成,这次升级目前正在进行当中,升级完之后粒子对撞机将于2021年再次启用,届时对撞机的探测器将可以比目前更精确地测量粒子到达探测器的时间。他说,从那以后,只需要对软件进行一些调整,并确保使用对撞机的实验物理学家优先考虑搜索工作,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能力就能为研究所用。Wang和Liu说,他们现在正和他们的实验同事进行一系列的会议,以确保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一致的。

“这会实现的,”Liu说。

发明用大型强子对撞机捕获暗物质粒子的方法!

著者:黄姤 / 黄媂

@天体生物学 / @太空生物学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句经典的用语:

在科学界也有一种「传说中的物质」,人类除了知道它的存在以外,却对它一无所知,没有人见过它,没有人找到过它,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必须存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如此灵异的事件,我们往往号称自己见了“鬼”,而科学家显得文雅一些,他们给宇宙中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起了一个名字叫做「 暗物质 」。

古人知道天上有星星,地下有人群,知道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现代物理学家不断地 探索 宇宙发现星系、星云、星系团、恒星、行星、小行星,不断深入微观世界发现电子、质子、中子、夸克、中微子、费米子、胶子等等。可能对于古人们来说我们知道的已经足够多了,可是人类对茫茫宇宙总是陷入这样的怪圈——本以为发现得越多就会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了解,可是结果总是知道得越多就发现自己更加的无知,就有更多的地方值得去 探索 。

先来举个例子,如果您坐在一辆旋转木马上,木马的转动会使你感受到一股向外甩出的力量,如果木马失控,转速一直加快快到就连爬在上面的蚂蚁都要飞出去的时候,您却安然无恙地坐在木马上面,如果不是见了“鬼”,那么就一定是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作怪。

1933年,瑞士的天文学家 兹威基 就遇到了这样一件怪事,这位性格怪异、脾气暴躁的科学家观测了一个大约有1000个星系的星系团后,惊讶地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 「一些远离中心的星系围绕中心的运动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按照常理来说,这么快的速度应当被甩出去才对,对于如此如此之快的速度,仅仅依靠星系团的引力是远远不够的,那就一定是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拉扯着这些星系。」 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cshi/202501-161.html

兹威基 认为遥远的星系团中有一些很独特的物质,它们不发光、也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它们似乎只通过「万有引力」对这个世界施加影响,这些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们有质量,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通过计算,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似乎比那些发光的物质还要多。

兹威基 这个人性格比较怪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又傲娇又毒舌,他的脸上常年挂着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与同行的关系也非常紧张,总是喜欢把那些跟他学术有不同见解的同事们,亲切地称为“ 球形的混蛋 ”,因为这些人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 混蛋 ,这些话足以显示出 兹威基 的傲慢。

俗话说,做人不能太得瑟,嘴上总要留点德,可以想象像 兹威基 这样的人即便是再聪明、再有才恐怕也很难有几个朋友,即便他的观点在现在看来是如此的正确,可是当年也不太会有人愿意与他继续研究下去。更何况宇宙是如此的璀璨夺目,已经有了那么多数不清的星星, 兹威基 这个时候还嫌不够,非得给宇宙加点料,非要说那些看不见的物质比星星还要多,也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宇宙中更多的物质竟然是看不到的,于是 兹威基 这个重要的新发现在30年代,直接就被扔进了回收站,一扔就是40年。

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一位女性天文学家 鲁宾 在研究银河系的恒星运动速度时,也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于是「 暗物质 」这个概念从回收站中被提取出来得以重见天日了。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如果你围绕着一个大质量的天体旋转,那么离得越近,速度就会越快,比如在太阳系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的运动速度就一定要比离得最远的海王星的运动速度要快,如果把这个道理推广到银河系,应当是距离银河系中心越近的恒星运动速度越快,离得越远运动速度就越慢。

然而, 鲁宾 却发现,无论是远离星系中心的恒星还是距离星系中心更近的恒星,它们的运动速度都差不了很多,仅凭望远镜中看到的那些发光的物质完全是不可能将外围的星体拽住的,它们为什么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飞出去呢?

对此 鲁宾 也不得不假设银河系中有一些我们还无法用光线探测到的物质,它们用引力影响了恒星的运动。

鲁宾 当年所处的年代对女性天文学家是非常不友好的,比如她在本科阶段是天文系唯一的女生报考普林斯顿大学天文系时,直接以女性为由拒绝录取。1965年她甚至还是当时第1个使用帕洛玛天文台的女性科学家,如此重要的发现竟然让一个女同志发现了,那岂不是打男同胞们的脸吗?于是 鲁宾 的研究成果自然是受到了很多嘲讽。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认为这些现象未必不能用其他的原因解释,比如黑洞,比如一些不发光的气体云等等。

总之「 暗物质 」30年代第1个发现它的人是个疯子,40年后又让一个女同志发现,科学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对「 暗物质 」一直不是非常重视,到了80年代人们在计算星系总质量时又发现了问题。

「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无论是普通物质还是「 暗物质 」,只要有质量就会使时空弯曲,一颗天体的质量越大,附近的时空弯曲程度就会越厉害,一颗遥远的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星系后,引力所引起的时空弯曲就会使得光线发生弯折,如果观测到了这些遥远天体图像的弯折就能够计算星系的质量,这种计算方法所得出来的质量叫做——「 引力质量 」。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zhishi/202412-15.html

科学家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 通过星系中所有可见的物质发出的光线来计算 ,这种方法所得的质量叫做「 光度学质量 」。

科学家经过计算后发现「 引力质量 」和「 光度学质量 」似乎怎么样都对不上,总是差了10倍左右,铁一般的事实说明—— 宇宙中大部分的物质就是看不见的。

「 暗物质 」的存在,还有另外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那就是——「 引力透镜 」。 当光线透过弯曲的时空就会发生偏折,就像光线在棱镜中出现折射一样。

1980年,天文学家的空中发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 类星体 」,这是人类第1次观测到「 引力透镜 效应」,从此「 引力透镜 」变成为寻找「 暗物质 」的有力武器。例如2007年天文学家在 室女星系团 中发现了明显的引力效力,却看不见任何恒星星体的物质,但是有一个巨大的 引力场 ,这里很有可能有一个全部由「 暗物质 」构成的星系。

距离我们38亿光年的「 子弹星系团 」附近两个星系来了一次调整的亲密接触, 物质融合在了一起合成了星系团 ,天文学家们先是用光学的方法测量了两个星系普通物质质量的位置,同时又用「 引力透镜 」测量了星系团中总质量的位置,结果发现了两个位置并不重合,这也就意味着在星系碰撞的过程中,两个星系的正常物质和「 暗物质 」表现是不一样的。

正常物质之间的碰撞是玩真的,彼此之间会摩擦、会升温、会释放X射线。而「 暗物质 」它们在碰撞相比之下就是玩虚的了,彼此之间竟然不受阻碍地互相穿过,在碰撞的过程中大量不发光的物质,竟然顺畅地彼此擦肩而过了,只有那些发光的物质彼此粘在一起并摩擦,从而放慢了脚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碰撞过程。

星系的结合过程中,「 暗物质 」和正常物质发生了分离,这也是目前为止「 暗物质 」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

上述例举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天文现象,如果我们假设「 暗物质 」存在,那么这些现象就全部说的通了,但是我们却始终没有抓到「 暗物质 」的原型来告诉人们这个就是「 暗物质 」。

根据最新的观测数据显示,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质中,80%以上是「 暗物质 」,是普通物质的6倍之多,而我们却对它们知之甚少。所谓的「 暗物质 」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发射光线、也不吸收光线,主要通过引力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我们只知道它们不带电与普通物质的作用十分微弱,也不参与电磁作用,仅此而已。

另一方面,我们人类有5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这些感觉全部是基于电磁相互作用的。比如 触觉 依赖于电磁振动,而 视觉 是因为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射和吸收光子。而「 暗物质 」不参与任何电磁作用,当光照在「 暗物质 」上时它不会有任何的反应,它甚至还可以轻松的从地球的一端穿越到另外一端,我们也不可能用一个容器把「 暗物质 」装起来,那么应该如何寻找「 暗物质 」呢?

人们最早认为「暗物质」是一些我们熟悉的不发光的物质,比如黑洞。

「黑洞」和「暗物质」一个暗一个黑,但其实差的很远,黑洞的黑,是指的它能够吞噬一切物质,就连光进入黑洞以后都无法逃脱,但 霍金 说过黑洞其实并不黑,它强大的引力会使得气体朝向黑洞落下,被加热至几十亿度的高温,会以喷流和风的形式向外辐射物质和能量。2019年科学家还给一个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60亿倍的黑洞拍了一张照片。

而「暗物质」与其说是暗还不如说是透明,它根本不会与任何光线发生作用,给「暗物质」拍照只会让你拍到一片虚无。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黑洞」再黑也是由我们所知的普通物质组成的,比如一颗大质量的恒星,在它的晚年就会演化成为一个黑洞,然而科学家把所有的物质全部算进去后,依然无法解释星系运动速度过快、「引力透镜」、星系碰撞过程中物质分离等问题,所以科学家的结论是—— 「 暗物质 」明显不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任何物质类型。

一方面天文观测的数据表明「暗物质」必须存在。另一方面它又不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任何物质。 科学界此时的情况,就好像考试要交卷了,却发现有好多道题没有写,尽管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这个时候只能先假设了。

「WIMP」是一种新的粒子,听名字就知道,它主要参与弱相互作用,与普通物质的作用非常微弱,而且质量比较大。关于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目前已经完成了两项工作:

所谓 入地 ,指的是一种守株待兔式地寻找「 暗物质 」的方法。科学家假定「 暗物质粒子 」有一定的概率会与原子核发生碰撞,然后利用灵敏的仪器探测到这种相互作用,但是宇宙射线是这种实验的干扰因素,因此这样的实验必须深入地底,许多国家都通过挖坑的方式埋藏实验室,这其中就包括我国的 「锦屏地下实验室」 。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全世界所有的地下探测 暗物质 的实验室都交了白卷。

所谓 上天 ,指的是按照现有的模型,当「 暗物质 」和它自己的反粒子发生碰撞以后,会像正常的物质一样相互洇灭,然后产生人类可以观测到的高能电子,在宇宙深空精确的探测高能电子也许就能发现暗物质的蛛丝马迹。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它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探测卫星,然而目前这一方面的搜寻之路也是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结果。

来源:https://wzwxpx.com/zhishi/202412-95.html

就目前来看,不论是 上天 还是 入地 ,寻找「 暗物质 」就是这么难。另外还有一种思路,那就是——既然寻找「 暗物质 」这么难,我们就把它造出来得了,这就是在加速器中制造 暗物质 。比如说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可以将质子加速到接近光速,那么如此高速的质子碰撞,会不会产生「暗物质」呢?

如果碰撞后产生了未知的质量或者能量亏损,这部分亏损很有可能就是被「 暗物质 」拿去了,科学家曾经对大型对撞机充满了希望,可是即便冲撞的能量已经超过了质子质量的1000倍,却连 暗物质 的影子都没有发现。如果我们找一个东西一直找不到,一般有两种原因:

举例说明:

如果在你的家中有这么一条定律——「妈妈说了算」。

这个定律能够在整个 社会 上应用吗? 显然不能嘛!

我们现有的引力理论是「广义相对论」,它也只能是在太阳系的尺度上得到了很好的检验,但是在星系和宇宙的尺度上,谁也不敢打包票「广义相对论」一定是适用的,于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 暗物质 」其实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我们不得不假设暗物质存在的原因是,我们的理论还有问题。来源:https://www.wzwxpx.com/cshi/202501-235.html

来源:https://wzwxpx.com/bkjj/202412-82.html

1983年,一位以色列的物理学家 莫德海·米尔格罗姆 曾经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名为「修正牛顿动力学」,他假设牛顿的引力定律并不完全和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他也假设牛顿的第二定律中还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加速度,经过他这么一改,很多现象都解释得通了,不过这样一来,我们要把400年来都信奉的牛顿理论推翻,也不知道 牛顿 得知这件事情以后会不会给这位以色列科学家托托梦。

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zhishi/202412-117.html

此外,这个「修正牛顿动力学」也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比如星系碰撞时所产生的奇异现象。

来源:https://wzwxpx.com/cshi/202412-34.html

还有一些科学家也提出了其它的「 暗物质理论 」,比如包括张量、矢量、标量引力理论,「熵引力理论」,「负质量暗流体理论」等等,相信大家听了这些名字和我的感觉一样,光听名字就已经开始摇头不懂了。来源:https://wzwxpx.com/zhishi/202412-100.html

总之,科学家们在利用各种手段寻找传说中的「 暗物质 」,也可能它隐藏的太深了,也可能它根本就不存在。

有许多证据能够证明这种假说成立,属于那种非常靠谱的假说,别看研究「 暗物质 」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了,但其实除了知道「 暗物质 」的几个特性以外,对它们还是一无所知的。

「 暗物质 」存在与否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在寻找它的过程中对宇宙的认知又进一步深化了,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 暗物质 」——一个必须存在,却又找不到的物质。

来源:https://wzwxpx.com/bkjj/202412-57.html

@天体生物学 / @太空生物学 作品回顾来源:https://www.wzwxpx.com/cshi/202412-2.html

另一颗和地球非常相似的星球,预示着生命的诞生要有基本的条件

量子力学解释不了“引力”本质的根本原因

「比邻星奥尔特云」与「太阳系奥尔特云」在恒星级别上会相互影响

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原因就是病毒,与着凉没有关系

火星上有高等生命这个假说被抛弃以外,每种说法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太阳系的确完美,既有内圈的生命摇篮,又有外圈的“安保巡逻”

#谣零零计划##周末开大课#

现在已经确定了希格斯玻色子,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科学家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加难以捉摸的目标。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暗物质和暗能量:一种将星系“捆绑”在一起的无形物质,但没有人能够直接探测到。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bkjj/202412-65.html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物理学教授王连涛(音译)研究如何在大型粒子加速器(如大型强子对撞机)中找到信号。王连涛教授以及来自芝加哥大学和隶属于芝加哥大学的费米实验室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可能能够带领我们找到踪迹。

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一篇论文中,他们提出了一种利用潜在粒子略慢的速度跟踪大型强子对撞机暗物质的创新方法。虽然暗物质和暗能量占了宇宙的95%以上,但科学家们只从它的影响中知道它存在——就像一个爱捣乱的人,你只能看到它把架子上的东西推开。例如,我们知道暗物质的存在,因为我们可以看到重力作用在暗物质上,这有助于束缚星系飞离。理论学家认为有一种特殊的暗粒子只偶尔与正常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比其他已知粒子更重,寿命更长,寿命可达0.1秒。

研究人员相信,这种粒子在10年内会有几次被大型强子对撞机不断制造和测量的质子碰撞所捕获。一个特别有趣的可能性是,这些长寿的暗粒子以某种方式与希格斯玻色子耦合,希格斯粒子实际上有可能衰变为这些长寿粒子。唯一的问题是把这些事件从其他事件中分离出来;在27公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中,每秒有超过10亿次碰撞,每一次都向四面八方发射亚原子箔条。王连涛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刘佳和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刘震(现就职于马里兰大学)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来 探索 这种暗粒子的一个特定方面。

如果它有那么重,它需要能量来产生,所以它的动量不会很大——它的移动速度会比光速慢。这个时间延迟会把它和其他正常粒子区分开来,科学家只需要调整系统来寻找产生的粒子,然后比其他物质衰变得慢一点。两者之间差别在十亿分之一秒或更小的纳米级,但是大型强子对撞机已经拥有足够精密的探测器来捕捉这种差异;新研究使用了上次运行中收集的数据,发现该方法应该可以工作,而且作为目前正在进行升级的一部分,探测器将变得更加灵敏。

预计这种方法将使我们对长寿命暗粒子的敏感度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同时利用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已经具备的能力。科学家们说,实验人员已经在努力构建这个陷阱:当大型强子对撞机度提高10倍之后,于2021年重新启动时,所有三个主要的探测器都将实施这个新系统,科学家认为它有很大的发现潜力。如果粒子在那里,就得想办法把它挖出来,通常,关键是找到要问的问题。

博科园-科学科普|研究/来自: 芝加哥大学

参考期刊文献:《物理评论快报》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zhishi/202412-50.html

10.1103/PhysRevLett.122.131801

博科园-传递宇宙科学之美

关于““黑暗世界”粒子猎手:有望成为科学家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线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