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年代,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放弃尊严,投靠敌人,为其卖命;但也有人选择担起中国人的责任,宁死不屈。
关于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红色故事,想必大多数人都听过,机智勇敢的他,面对手持兵器的敌人毫不畏惧,最终为国捐躯。
王二小是一个孤儿,在逃荒时接触到了抗日军队,受其影响,小小年纪的他参加了抗日儿童团。每日都是表面上在放牛,实际上则帮八路军放哨。
后来抗日儿童团开展了“五不运动”,即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给的糖、不读敌人给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王二小就深深地把这“五不”记在心里。
13岁那年,王小二照旧在山坡上放羊,谁知遇到了四处扫荡却迷路了的日本兵,对方胁迫他带路。于是王二小便假装带路,实则把这群日本兵引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当四周枪声响起来的时候,敌人发现自己中了圈套,气急败坏之下,便把刺刀对准了王二小,残忍地将其杀害。
实际上,在漫长的八年抗战中,少年英雄不止一个,“王二小”也不止一个。
在江苏省淮安市,也曾出现过一个“王二小”,他勇敢参加抗日革命,与日军斗智斗勇,牺牲于日军枪下时年仅十五岁。可一直到他牺牲46年后,历经千辛万苦,这名淮安“王小二”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那这是怎样的一位英雄少年,为何他的英雄事迹险些被历史湮没?又为何他牺牲46年后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呢?
王小二
1943年,淮安被日军侵占,还就地修筑起了土圩子,企图长期霸占。原本驻守在此处的国民党军队被驱逐,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更何况是日军在我国土地上为非作歹,于是当地许多民众自发结合起来,组成了自卫武装队,开始抗日。
新四军也没有放弃这座城市,派五十二团到苏中地区,与当地的抗日力量合作,成立了淮宝支队和淮盐宝办事处。没多久,任淮宝支队政治处主任兼办事处主任彭冲得到消息——宥城乡一带有一支抗日自卫武装。
彭冲深知只有团结起来力量才会强大,于是立刻派出程德庆去联络并领导这支队伍。程德庆不负所望,很快就取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成为了这支队伍的领路人。在他的指挥和领导下,这支队伍同当地的日伪军队展开了多次战斗,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1943年5月9日,程德庆有一次带领着队伍与日伪对战,突然有一个民兵压着一个小孩过来向他报告,说抓到了一个日伪探子在四处打探消息,请求立刻下令杀掉他。
程德庆一心扑在战事上,再加上这名所谓的日伪探子是个小孩,事情真相尚未询问清楚,不能鲁莽行事,于是他便下令先把这个孩子带回乡政府看守起来,等他回去再做定夺。
等到程德庆他们把日伪打得缩回圩子不敢露面后,程德庆便一刻不停地赶回了乡政府,看到了那名被捕的“日伪探子”:此刻的他正被绑住手脚,缩在角落里直哆嗦。
多年来的经验告诉程德庆,这个孩子不是日伪探子,于是立刻让人给他松绑。虽然断定他不是,可他被抓的时候毕竟是在打听新四军的动向,还是要询问一番。
于是,程德庆便亲切地问面前这个小孩:“你为啥要帮日伪打探我们新四军的消息呢?”
原本就瑟瑟发抖的小男孩立刻解释道:“不是我要来的,是那些人逼我来的。”
经过程德庆的一番问询,了解到这个小孩名字叫做王元甲,1928年出生在径口镇,母亲早早离世,家中只有兄弟三人跟着务农的父亲过活,生活贫苦。那时候农村人讲究“贱名好养活”,所以除了大名外,他们兄弟三人还有小名,他叫二网子。
日军侵占了淮安后,就四处办坏事,他的大哥平白无故地被日军抓起来毒打一顿,一气之下就离开家参军去了。父亲身体不好,只能把小小年纪的他和弟弟送到附近的一家磨坊里去做帮工,平时筛筛面。圩子里的日伪被新四军打得不敢冒头,又迫切想要探知我方的消息,只能逼迫群众轮流出来打探。
这天原本是轮到了王二网子的老板出来打探,可他两头怕死,就强硬逼迫二网子顶替他去。小孩子没有太多心思,径直走向打探消息的目的地东作,见到人就直接问:“新四军最近有没有来东作?”
如此“明目张胆”地打探消息,怎么能逃过巡逻民兵的眼睛呢?于是他刚一开始打探就立刻被抓到了,还差点丢了性命。
听到这,程德庆心里便有数了。
见二网子穿着破烂,深知他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便立刻让人端来饭菜给他吃。
在吃饭的时候,程德庆细心教育二网子:“日本鬼子跑到我们中国人的土地上为非作歹,企图鸠占鹊巢,还欺负我们同胞,连你哥哥也无缘无故被打。身为一个中国人,是无法容忍他们继续猖狂下去的,我们应该与之战斗,而不是跟那些投靠日本人的汉奸一样出卖同胞!”
二网子一边吃饭一边听,饭还没吃完,就已经泪流满面了。他放下手中的碗筷,对程德庆说:“程先生,我不想回去了,我想参加新四军,和你们一样上战场打鬼子。”
望着他真诚的目光,程德庆不忍心拒绝,可是他太小了,身形又单薄,参加新四军不仅要上战场,平时还要扛米袋、垦荒等,这些都不是他这个年纪该承受的事。
在程德庆拒绝后,二网子像是被霜打了的茄子似的,头深深地垂了下来。
程德庆不愿意打击他的积极性,于是安慰他:“就算现在不能参加新四军,等长大了再来也是一样的。而且不是新四军也能为抗日出一份力。”
二网子听了这句话,眼中立刻闪起了希望的光,他问程德庆:“我能干什么?”
当时正好是“红五月”,支队印了一批《告伪军同胞书》以及《告敌占区同胞书》,准备派人去敌占区里张贴。于是,程德庆拿出了厚厚一叠宣传标语,问二网子:“你敢在圩子里面贴这个吗?”
二网子拍着胸脯说:“敢!”
程德庆提醒说:“如果被敌人发现,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二网子依旧坚定地回答:“我不怕!”
程德庆很欣慰他有这份勇敢,但还是止不住地担心他,一边把标语裹好往他身上藏,一边叮嘱他千万要小心。
在做好准备之后,二网子告别了程德庆,带着这项“特殊”任务往圩子走去。回去的路上,他手也没闲着,遇到青草时不时扯两把,尽量让自己看上去像是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样子。
快到傅庄的时候,一条小河拦在他的面前。为了保护标语,二网子脱下衣服和鞋子,把标语裹起来趟水过河。过完小河就离圩子不远了,里面有许多日伪,二网子怕到时候被搜身,于是把衣服里的标语藏进鞋子,还拿草盖了一下。
可谁知就在他将标语往鞋子里塞的时候,旁边一个正在耕地的伪保长注意到了他。这个伪保长没看清是什么,只知道王二网子把一堆红红绿绿的东西放进鞋子里了,于是便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做完一切,二网子走进了圩子。哨兵看他年纪小,又一身的草,以为只是谁家小孩到地里帮忙去了,就没太注意他。二网子跟老板说了几句可以交差的话之后,就早早地干完活吃完饭,回到自己睡觉的地方,用从磨坊里找来的面粉做了一份糨糊,然后早早地就睡着了,一切都是为了晚上的“大事”养精蓄锐。
等到半夜的时候,附近的人都睡着了,连巡逻的人也回去睡觉了,圩子里十分寂静,二网子悄悄拿着藏起来的标语和浆糊出了门。
打下就生活在这里的他,轻车熟路地在各个街边都贴上了标语,胆大的他甚至连伪军驻扎地的大门都没放过。做完这一切之后,他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了住处,继续睡觉。
第二天天一亮,圩子里就像炸开了锅一般,所有人都在议论纷纷。
日伪们早起出门看到门上的标语,吓得直哆嗦,连圩子都不敢出了。百姓们看到了四处的宣传标语,都十分兴奋,连连称赞新四军神勇,不仅白天勇猛战斗击败鬼子,晚上还潜伏进圩子里四处贴上标语,连敌人的大门上贴的都有,实在是令人拍手称快。
日伪在害怕过后,立刻明白了这是有人里应外合搞的鬼,于是在圩子里开启了一场大清查。他们端着枪挨家挨户地搜索,看谁形迹可疑,不管青红皂白就先抓起来严刑拷打一番。可几天过去了,被抓起来的人有三十多个,依旧是一无所获。
于是,上面的鬼子头目下了死命令,要求一定要抓到贴标语的人。
伪军队长张雁抵只好把附近的狗腿子都召集起来,要清查5月9日进出圩子的所有人,问清楚当天进出圩子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事。那个伪保长突然想起自己曾看到二网子拿过花花绿绿的东西,和四处张贴的宣传标语颜色一样!于是他立刻把这件事汇报给了张雁抵,张雁抵听了,连忙让人抓了王元甲,带到日本鬼子的面前去交差。
敌人听说抓到了“罪魁祸首”,都十分兴奋,可是等人带到面前一看,前两天把自己吓破胆的人竟然是个毛头小子,气得暴跳如雷。
敌人为了得到真相,竟然把残酷的刑罚用在了一个15岁的小孩身上。他们把王元甲吊起来毒打,威逼利诱,企图让他说出有关新四军的情报。王元甲忍着剧痛和害怕,始终咬紧牙齿不透露一个字。
当敌人问:“是谁让你偷偷贴这些宣传标语的?”
王元甲的回答是:“是一个中国人!”
敌人又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王元甲的回答是:“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
总之不管他们怎么问,王元甲都是这么回答,年仅15岁的他,把身为中国人的骨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日伪见他油盐不进,又把他带到自己居住的小圩子里,绑在柱子上,用刺刀在他脸上划出一道道血口,企图让他恐惧,谁知王元甲还是一字不说。在审问三天无果后,日伪的耐心消耗尽了。
5月13日,日伪出动了200多人,带着王元甲前往赵舍南头,并在那里用子弹结束了王元甲的生命。看着王元甲小小的身体中弹倒下,敌人还不罢休,又提起抢上的刺刀上前补了两刀。
然而,王元甲的英勇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埋没,小英雄一直没有得到他应有的身后名。一直到38年后,曾经把宣传标语亲手交给他的程德庆故地重游,想起了这个为了抗日事业牺牲了的“小朋友”,就打听了一下后来如何了。
谁知,这一打听顺带着牵连出了许多事……
1981年5月6日,时任安徽巢湖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程德庆来到了泾口宥城,此时的他不仅两鬓黑发换白发,连名字也改成了程特青。
淮安文教局创作组的一位工作人员秦九凤接待了他,带他去宥城一带故地重游。两人一边走一边谈,去看了当年的几个战场,在溪河岸祭拜了王溶烈士,还去看望了依旧健在的农救会会长李在进。
最后二人来到了王元甲的弟弟王元桂的家,王元桂和王元甲一样有个小名,叫王三网子。程特青说起王元甲,就感叹这是他多年来的心病,一直想要知道他牺牲后发生的事,是否已经得到了应得的称号。
于是程德庆开口问:“王元甲有没有享受到烈士待遇?”
三网子听到这句话,又痛苦又生气,回答说:“什么烈士?还有人说他是汉奸呢!”
原来王元甲牺牲后不仅没有被封为烈士,反而因为当年“帮助”日伪敌人打听过新四军的消息,被有些人认为是汉奸。
程德庆听后立刻气得青筋暴起,一把把衣服扯开,连扣子掉了都顾不上,缓了许久才稍微平静下来。他对秦九凤说:“当年我是尖刀连连长,曾经带兵打仗,同敌人硬拼刺刀,身上负伤24处,昏迷六七天,醒过来时感受到的痛苦都不能跟此时相比。”
当年王二网子被捆着所在角落的样子、吃饭的样子、拍着胸脯说不怕的样子,不断地出现在他的眼前,是自己把那一叠宣传标语交给他的,后来他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却背负着汉奸的名声长达38年。
程德庆难过地说:“他的鲜血已经流了38年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名誉,这让我怎么对得起他?”
思来想去,他拿出了盖有巢湖地委宣传部公章的信笺,写了一封证明信,证明王元甲是革命烈士。然后将这封证明信交给了王元桂,让他带着去找当地政府,务必要将王元甲追认为烈士。
王元桂拿着这封信,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么多年了,终于能为自己的哥哥正名了。
可是当他到了淮安县民政局之后,却被告知:追认烈士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证明人才能上报。
这下程德庆着急了,当初为了保密,他交给王元甲这项“特殊任务”的时候,为了保密,先把其他人都支出去了。也就是说,当时在场的只有他和王元甲两个人,去哪里再找第二个证明人呢?
眼看泾口之行就要结束了,可王元甲追认烈士一事却止步不前,程特青在返回巢湖之前立下承诺:王元甲的事他管到底,追认烈士不成功,自己死都不能瞑目。
回到巢湖之后,程德庆一有空就寻找当年的一些老同志,希望能够有人和他一起证明王元甲是抗日烈士,但是这些人的回复无一不是“不记得了”、“没听说过”、“无法证明”。
在多次碰壁之后,程德庆依然没有放弃,5年的时间里,每次有一点进展时,他都要写信告诉秦九凤,哪怕没有进展,他也会写信说一下自己最近做了哪些努力:同某某通过信了,但是对方记不起这件事了,估计没办法帮忙;和某某某的夫人打了一通电话,得知对方现在身体不好,很难回忆起以前的事。
有时程德庆也会感叹,王元甲牺牲的时候才15岁,还是个孩子,如今38年过去了,如果他还活着,也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两个人虽然相处只有3天,但是在程德庆心中,早已把这个小勇士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他深知能够坚持为王元甲之事奔波的人不多了,如果自己活着的时候不能完成,那这件事就会变得更加困难,有可能永远也无法完成,所以他丝毫不敢懈怠。
可惜岁月不饶人,他的身体状况日渐不好,甚至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住院长达十个月之久。直到1986年4月,秦九凤再次接到从程特青家里寄过来的信,打开一看却是一封讣告:4月18日,程德庆因为心脏病救治无效,在医院逝世。
秦九凤从程德庆家人那里得知,程德庆临死前依旧惦记着王元甲的事,连连叮嘱家人转告秦九凤,一定要找到第二个证明人,继续把追认王元甲为烈士的事情办成,否则他难以瞑目。 秦九凤被他这份执着而赤忱的情感所感动,决定接着寻找证明人。
秦九凤仔细回忆了这些年程特青和自己讲的与王元甲有关的事,终于想起了一个细节。程特青曾说过,在1944年3月车桥大战结束,车桥和泾口被他们从敌人手中夺回,他曾经和宥城乡的乡长陈汉初提起过王元甲。
当时程德庆就对陈汉初说过,以后政府一定要承认王二网子革命烈士的身份,并把自己交给二网子贴标语的任务、二网子因完成任务暴露而被杀的经过告诉了陈汉初。
有了这个关键人物,只要找到他,并确定确有此事,第二个证明人就有了,所有的一切就能圆满结束了。但是因为时隔太久,想要找到当年的一个人十分不容易,秦九凤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两年后找到了这位陈乡长。此时的陈汉初早已离开淮安,到南京教了数十年的书后退休在家。
秦九凤找到了陈汉初,跟他提起程德庆和王元甲,幸运的是,陈汉初还记得当年的事!根据他的回忆,在车桥大战之后,程德庆还特地带着他去了一趟王元甲家里,还带去了2斗米作为慰问品。但是因为革命需要,程德庆很快就被调走了,他也因为其他事情而无暇顾及这件事的后续。
得知王元甲没有被追认为烈士,而程德庆也因此奔波五年,已经离世后,陈汉初十分感慨,并很快给秦九凤寄来了证明王元甲是为革命献身的证明信。
秦九凤拿着当初程德庆留下的那封证明信,加上陈汉初的这一封,交到了当地政府手中。1989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王元甲为烈士。
那一年,王元甲小烈士已经牺牲了46年了。
在历史上,为了革命和民族国家的未来献身的绝不止王元甲一个,同他一样牺牲后连应有的名誉都没得到的也不止他一个。前人的鲜血是为了后人的幸福而流的,正如烈士陈乔年所说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安稳生活的同时,铭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虽未谋面却为我们牺牲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