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来源:https://www.ewtuny.cn/cshi/202412-87.html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它位于星际空间和地面之间,由包围在固体地球外面的各种气体构成。据调查,在地面以下的土壤和一定深度(一般不超过3km)的岩石中也含有少量空气。

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氮、氧、氩、二氧化碳及水蒸气,这几种气体占空气体积的99%以上,其他气体的含量极少。此外,大气中还含有少量尘埃微粒等。

大气的总质量为5.6×1021g,它主要集中在100km高度以下的范围内,其中的一半以上又集中在10km以下的空间。因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大气的密度和压力是随高度增高而趋于稀薄和降低的。

大气的温度和密度随高度不同而变化,因而具有沿垂直地面方向的分层现象。按国际气象组织的规定,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和扩散层(逸散层)(图1-16),其中以对流层和平流层对地面影响较大。

图1-16 地球大气层结构示意图来源:https://faiemp.cn/cshi/202412-11.html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的底层,受地面影响最大,具有显著的对流现象。大气的流动称为风,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大气厚度、气温、气压和密度在不同高度、不同纬度具有一定差异,因而形成空气的对流,这是引起风、雨、雪、云等各种气象过程的重要原因。

平流层 是自对流层顶至35~55km高空的大气层。平流层的厚度在赤道小于在两极的厚度。气流运动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气温已不受地面热辐射的影响,且在30~55km高空范围内有一含臭氧(O3)较多的层带,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是地球生物免遭太阳辐射伤害的重要保护层。平流层的气候现象较少。

(2)气候带

气候因素与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相似气候因素的气候带有随纬度分布的明显特点。由于采用的气候因素指标不同,而有不同的气候带的划分方案。地质研究中惯用降水量、气温和湿度等要素进行划分,按这些要素可把全球气候分为潮湿气候带、干旱气候及半干旱气候带和寒冷(冰冻)气候带来源:https://ewtuny.cn/zhishi/202412-81.html。现将各气候带的分布及其特点列表说明于表1-3。

表1-3 气候带的分布及其主要特点

①潮湿气候带的降雨量充沛,地面流水发育,湖泊众多,地下水源充足,植被及各种生物繁茂,我国东南各省属此类地区。②干旱气候带蒸发量常超过降雨量,雨量少,多为雨季时形成的暂时性流水,湖泊则因蒸发量高而形成含盐量高的咸水湖。③干旱气候带的风力强,植被稀少,常形成干旱的沙漠,我国西北地区就属干旱气候带。④寒冷(冰冻)气候带气温低,降水以雪为主,常为冰川盘踞。主要分布于两极地区,但在某些高山地区也有分布,如我国青藏高原的冰川。

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大陆移动、海陆变化以及极点的位移等原因,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可以出现不同的气候,今日炎热的热带气候区,在地质历史上也可能是冰天雪地的寒冷地区,这一点可以从地壳上的沉积岩和生物化石等特征中得到证明。据魏格纳(A.L.Wegener)、柯本(W.Koppen)的研究结果,280Ma前的极地,在夏威夷岛附近。当时西欧和北美位于多雨和有茂密森林的赤道带,至230Ma前,西欧和北美已位于干旱气候带。相反,今日白雪皑皑的南极大陆,在280 Ma前却是处于赤道地带的一个大陆。

2.水圈及水的循环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连续的水体组成。组成水圈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和地下水等。水圈的存在是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据估计,水圈的质量为1.5×1018t,仅占地球质量的0.024%,但其体积较大,可达1.4×109km3。近9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其次为极地的冰盖和高山上的冰川,约占总水量的1.9%,其余为地下水和分布在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等各种水体(表1-4)。

表1-4 地球上各类型水量估计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作用下时刻都在运动着。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在一定高度会冷凝成云,有些云被风吹向陆地聚集起来,并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至大陆上,其中约60%~80%的水以蒸发和叶面蒸腾等形式重返大气圈,余下的水则渗入地下(地下水)或形成各种地面水体(河流、冰川等),其中绝大部分又流回海洋。海水受太阳热辐射作用会部分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进入大气圈,从而构成了规模巨大的水圈循环(图1-17)。来源:https://www.faiemp.cn/bkjj/202412-92.html

图1-17 水圈的循环来源:https://faiemp.cn/cshi/202412-62.html

水圈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净化了环境、调节了气候、孕育了生命,促进了地表物质的迁移和地球各圈层的能量转换。不论过去或现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生物圈来源:https://www.ewtuny.cn/cshi/202412-125.html

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由于地球存在大气圈、水圈及地表的风化层,在地球上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是迄今为止宇宙中唯一发现的适宜生物生存的地方,生物主要生活和分布在陆地的表面和水体层。但是,在地表以下的土壤、岩石裂缝内(一般深度<100m),某些深海底(通常海深<4000m)以及大气圈中(7~8km高度以内)都发现有生物存在的迹象。

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已经灭绝。现有生存的动物约有110多万种,植物约有4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生物圈中的生物和有机体总量约11.4×1012t,为地壳总质量的l/105。生物数量虽少,但在促成地壳演变的地质作用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生物的新陈代谢,可促使某些分散的元素或成分富集,并可在适当条件下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有用矿产,如铁、磷、煤、石油等。生物还可对岩石进行风化和破坏,是改造地表面貌的重要动力之一。

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有关的知识点:

地球内圈层的划分界线;地球内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结构特征;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包括分层结构、地壳结构、地幔结构、地核结构、相互作用。

1、分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若干层次,从地球表面到内部分别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来源:https://faiemp.cn/xwzx/202412-133.html。这些层次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如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来源:https://faiemp.cn/xwzx/202412-53.html

2、地壳结构: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构成。地壳厚度在陆地上较大,而在海洋则较薄。地壳运动表现为地震、火山活动和构造运动等现象。

3、地幔结构:地球的上部地幔和下部地幔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上部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而下部地幔则主要由金属元素组成。地幔是地球内部的储热层,也是板块构造的基础。

4、地核结构:地球的最内部层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来源:https://faiemp.cn/xwzx/202412-79.html。外核呈液态,主要由铁和镍的化合物构成,地球的磁场就是由外核中的金属电流产生的。内核呈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的晶体构成,温度极高,压力巨大来源:https://ewtuny.cn/cshi/202501-175.html

5、相互作用: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例如,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等自然现象会对地幔和地核产生影响;而地核产生的磁场又会通过外核影响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来源:https://ewtuny.cn/zhishi/202412-100.html

地球圈层的组成部分:

1、上部地壳:这是地球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地壳厚度在陆地上变化较大,较厚的地方可达70千米以上,如青藏高原;较薄的地方则在10千米以下,如海洋底部。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为地震、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等现象。

2、中部地幔:这是地球的上部地幔和下部地幔之间的区域,由硅酸盐矿物组成。上部地幔的顶部有一个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下地幔上部的岩石。下部地幔则由上而下分为下地幔顶部、下地幔中部和下地幔底部。地幔是地球内部的储热层,也是板块构造和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基础。来源:https://ewtuny.cn/cshi/202501-158.html

3、下部地核:这是地球的最内部层,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外核呈液态,主要由铁和镍的化合物构成,地球的磁场就是由外核中的金属电流产生的来源:https://ewtuny.cn/cshi/202501-179.html。内核呈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的晶体构成,温度极高,压力巨大。

关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