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古玩行业有哪些诈骗内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玩行业有哪些诈骗内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玩诈骗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里,古玩收藏成了许多人都喜欢的爱好。古玩的说法来自乾隆年代,在此之前多叫古董,或者“骨董”,有明晓古人所遗精华的意思,是中国社会中最早的私有财产,也预示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这种最早在宫廷贵人间流行的时尚,发展到今天,已然成为了项全民收藏运动。
有钱人、有权势的人大多争着追求自己的仕途发展。寡淡的便只喜欢提笔弄墨,搞些收藏爱好。而中国的穷人们,整日看着电视里的花花世界丰富多彩,而凭自己辛苦劳作却几辈子也享受不到,叹息之余对能够一夜发家致富的产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加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上的成就不胜枚举、百花齐放。一个适合投资并可带来暴利的产业便应运而生了——古玩收藏。
行里的话说,古玩的水很深。打眼的事数不胜数,所以坑蒙拐骗也变得稀松平常。这其中,很多因素交杂在一起。
▲鉴宝节目
古玩热说不好是从天天的电视节目里来的。“鉴宝”“寻宝”的节目一遍一遍地播,一会儿告诉你这个宝贝几百万,那个玩意几千万,一会儿又弄个锤子砸赝品,这种效应让人们对于收藏的热情步步升高。
也说不好是从世界的拍卖行里来。中国的国宝,无论是字画,瓷器,还是著名的兽首,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古董被拍出高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中国的古董宝贵,中国的古董适合投资。让之前只是个别中国投资人小玩闹性质的收藏行为,成为一种古玩投资社会现象。连金融市场中都出现了古玩基金这种新鲜玩意,迅速地被中国投资者们学来发家致富。
抑或是从古玩行业自身发展出来的。那些因为真品一夜暴富的人还是少数,更多发家致富的人反而是通过制造赝品。制假,反而成了许许多多中国乡镇振兴经济的主要支撑。但无论上述的各种猜测如何,古玩收藏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作投资,而非爱好,其就有产生欺诈并且越吹越大的可能,更何况现今古玩收藏界坑蒙拐骗的现象,已经达到了中国古玩造假历史的顶峰。
中国的古玩造假也有它的历史,其与中国历史中的经济发展几乎同步,印证了那句“盛世玩收藏”的说法。第一次古玩造假的高潮是在宋朝。由于宋朝皇帝本身好古成癖,全国搜罗古玩。那时的文人墨客,也喜欢古玩收藏,更是出了一大批喜欢研究古玩的鉴赏家,例如王溥、米蒂、苏轼、秦观、陆游等等。
基于当时本身就处在中国文化的爆发期,所仿的前人古玩主要是周商时期的青铜器,并且作假虽多,但说到古玩买卖,却比想象中少。究其原委,很有可能当时的人们都还把作假当成一门手艺,供自己喜好,供别人赞许。其中最著名的故事,算得上苏轼用糖果在苏州江边与摸石小孩换取了289颗五彩石,至于铜盆中,天天观赏的故事。
第二次造假的高潮是在明清时期。无独有偶,这次造假的高峰也依然是中国文化鼎盛的时期,人们对于艺术品的追求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为不仅仅局限于之前大的仿古器件,更多的造假画和书法作品被仿制出来。从而也形成了今日古玩领域,将当时明清时期仿制的书画作为再收藏的古董的有趣现象。一是因为其年代固然久远,有了时间的价值。二也是因为当年的仿造惟妙惟肖,很难辨别,甚至自称一派,便有了“苏州片”,便有了“后门造”。
而到了第三次高峰的民国,与之前的造假环境大大不同。国不成国,人们的生计成了大问题。有门路的人,多在倒卖落魄满清贵族从紫禁城里顺出来的东西,没门路的人,就只好伙同有手艺的人,接着风言风语,仿造一些真的宝贝。趁着国家的混乱,一并发个小财。而这一次的造假高峰,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逐渐平息。
有趣的是,古玩造假不仅有自己的发展史,也有着民间不同的门派和专长。看过《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书迷们都深知,在中国的盗墓界有着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和发丘天官四大门派,也有南探北看的盗墓传统。
▲《鬼吹灯》里的摸金校尉
但无论小说中的描写如何,这些盗墓人盗出来的陪葬宝贝,很大一部分都成了今日市场中真正古玩的由来,也为造假者提供了造假的机会。既然盗墓有门派,不同的地区盗出来的玩意不同,古玩作假的门派也随之而变化,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作假分类的地图。
很多地方政府,本以为树立个“玉文化村”、“青铜镇”可以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让祖祖辈辈种田的农民有个新发展。但到头来,最终经济的创收,却是靠制造假古玩得来的。
以景德镇为例,曾经的国有陶瓷企业在改革的大浪中被私人承包制所取代,一些个人的、未登记的陶瓷作坊在景德镇不下4000家,从业人员达10万之多。鱼龙混杂的结果就是政府无法真正控制陶瓷最终出处。即使被北京、上海的商人运走当假货贩卖,景德镇的领导们也无从知晓。这些问题,每天都在景德镇发生着,成千上万的假古玩就这样被源源不断、分批分类地运向了最终收藏者手中。
▲景德镇作坊
在古玩市场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便是“专家”。这个曾经被无数中国人推崇的名号,最近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仅仅在古玩行业,只要是在中国出事的任何行业,都会有所谓的专家出来辟谣、正理,但结果常常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骂。我们在这里用2011年震动古玩界的“金缕玉衣”事件为例,给大家展示一下“专家”一职的神奇。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由一个富豪、两个行长和五名古董鉴定专家组成。时间从制假到被捕,贯穿了21世纪的头十年。起因则是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谢根荣想尽办法骗贷,最终想出来用“金缕玉衣”骗贷的勾当。而经过,我们细细道来。
谢根荣,这个名字曾经出现在“中国富人榜”中,身为华尔森集团的总裁,他也常被人以“古董收藏家”称呼。跟很多有钱人一样,收藏古董,甚至开个私人博物馆,认为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博物馆里的“宝贝”不仅仅可以用来观赏,也可以成为公司财产的一部分,进而骗取可观的银行贷款。早在2002年,建设银行的两位行长就发现谢根荣用伪造的财务报表骗取银行贷款,谈判的结果却是被谢根荣带进“根荣陈列馆”,一同参观神秘的“金缕玉衣”。行长们也不是古董专家,但却认识由五位权威古董鉴定专家签字的评估报告。24亿的市场估价,一件看似宝贵的“金缕玉衣”,不仅打消了之前对于骗贷的担心,更让行长们做出了继续提供贷款的决定。他们心里暗自盘算:如果企业能发展起来,之前的“坏账”也都不是问题了。可让两位行长万万没有想到的,正是这所谓的价值24亿的宝贝,给他们带来了牢狱之灾。
这件“金缕玉衣”本就不是什么古董。据“专家”牛福忠交代,是他帮着谢根荣用买来的玉片一片一片串成玉衣的。并以中间人的身份,联系了到了鉴定专家团:王文祥、杨伯达、李劲松、杨富绪和史树青。这些名字,对于不玩古董的人仿佛有些陌生,但对于古董界里的玩家来说,这五个名字个个都代表了“专业”、“资深”、“财富”。其中每一位都是七八十岁的收藏界中泰斗般的人物,各种头衔一长串。有收藏家协会会长、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史树青老人,更算是专家中的专家,著名历史学家和文物鉴定家,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以考古鉴定驰誉中外。就在这些专家们的看看、算算、评评之后,一件“金缕玉衣”就此拥有了合法的身份。
在案发之后,有记者曾经联系过这几位专家,除了2007年已故的史树青老人,其他的几位专家都说当时的评估主要以看为主,围着玉衣转了几圈,本以为不算是什么多正规和认真的评估,只是帮朋友个忙。再加上史树青老人在业界的威望,另几位专家也并未过多的发表自己对于玉衣的看法。最终估价到24亿,也都非自己的本意,只是跟从史老的意见。最终因为这24亿却弄得官司缠身,也很无奈。但另一方面,高昂的估价背后,专家们也能得到相应的高昂的评估费,也让人不禁遐想,这是不是一个又一个神话般高价层出不穷的原因?
而正是这几位专家的不经意,将金融欺诈和古玩收藏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一件本不是古玩的东西,在专家们的评估之后,身价倍增,成为一件吸金的利器。无论宝贝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只要有了专家的一道评估证书,就像有了一个免死金牌,就此便能在市场中成为很多赚钱的工具。所以将专家也说成古董经济欺诈中的一环,并不为过。
▲满城汉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
而这场古玩诈骗中,除了专家,媒体的作用也必不可少。不同于历史上的古玩作假风潮,在现今社会中的作假趋向,被媒体不自觉地带动着。这是个收藏类节目红火的年代,全国中央地方台同时拥有二十几档收藏鉴宝类节目,以王刚的《天下收藏》(护宝锤砸赝品)和央视佳明主持的《寻宝》最为红火。像马未都这样收藏界的名家,立刻代替了崔永元、白岩松等一票央视名嘴,成为了打开电视怎么换台都能看见的熟面孔。
在这二十几档鉴宝节目中,一些节目的本意是好的,希望通过电视这个平台,为观众展现古董真与假的辨别方法,提供古玩背后文化的故事,揭露古玩造假的过程等,努力让老百姓们建立正确的古玩收藏观念。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电视节目和网络媒体的盛兴,媒体对于什么样的古玩能卖出好价钱,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今天这个节目里播了宋朝官窑瓷器卖出了个高价,那个节目里说确实官窑瓷器属于珍品。第二天遍布全国的造假者便会开始专攻宋朝官窑瓷器高仿精品。紧跟着专家们就会出山,鉴定各种各样的官窑瓷器。不用多少天,市场上便有了无数类似电视之前播出的宋朝官窑高仿瓷器了。由此可见,媒体在古玩造假的过程中,不仅引领着观点,也引领着造假方向。
既然古玩欺诈中,有这么多的影响因素,感觉那么的不靠谱,为什么还依然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此呢?投资回报是一方面,这个无可厚非,人人皆知。但拥有较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偏有人钟情于此呢?笔者认为这与中国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有关。
古玩不能用来吃,不能用来穿,就算不为了挣钱,顶多是放在家里摆着,很多并没有实用价值。但投资者可以通过古玩收藏得到文化带来的心理满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汶川地震,一群收藏家们不捐钱不捐物,反倒是捐了一批疑似赝品的古董,作为赈灾之用。最终能否拍卖成金钱,用于建设救助汶川咱先不问,这样的行为是否在向世人宣告,对于收藏古玩的人来说,经济利益上的欺诈反而在其次,心理需求以及被认可的欺诈才是导致现今社会造假持续,但玩家们依然知假买假,宁愿被骗,从而继续“支持”欺诈发展的原因呢?
这样的心理欺诈,披着文化和追求艺术美的外套,其发生更加隐蔽,但最终所导致的结果,也一定不会等同于简单的经济打击一般,其破坏的将会是一个群体对于如何满足享受性消费的根本观念,后果不堪设想。
关于“古玩行业有哪些诈骗内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