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科普作品都有什么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3225.html?”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科普作品都有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医学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作用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3225.html
[2008-11-09 00:11:37] 2006年1月12日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后,《中国青年报》报道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有7项科普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普作协理事长杨秉辉教授的科普书籍《杨秉辉谈健康方式》作为丛书之一,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结束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在这一新闻的醒目大标题上用了“破天荒”(科普著作获国家科技奖)这三个字,由此可见科普在国家科技工作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3225.html。
24年来,本人三次荣获科普作品奖:1. 1983年,笔者荣获广州《新医学》杂志“癌症”科普译文一等奖;2. 1991年“战胜癌症的新策略”一文,荣获《祝您健康》杂志颁发的十家科普期刊一等奖;3. 2006年“《科技英语学习》指导,翻译竞赛得头奖”一文,荣获科普杂志——上海交大的《科技英语学习》征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本文结合以上科普作品获奖浅谈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作用。
一、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初试心理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初次写科普文章,往往出于一时兴趣,进行试探性创作。初试作品能够一举成功,无疑能进一步激发创作的热情,会对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笔者初次投科普文章是在1982年,1982年6月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出版的《新医学》杂志举办了英语科普译文有奖竞赛,题目是“Cancer Is only Skin-deep”,即“皮肤癌”。这次翻译文章是科普文,文中普通词汇多,专业词汇少,翻译难度大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3225.html。笔者试译好了上文,又经过几次修改,及时寄出,在1983年第1期《新医学》上,该译文竟出乎意外地荣获一等奖,且名列榜首。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3225.html
2. 23年后的2006年“《科技英语学习》杂志举行征文竞赛,这是进行科普译文再创作的机遇。笔者总结了《科技英语学习》杂志1980年创刊初期的学习经验,写了 “《科技英语学习》指导,翻译竞赛得头奖”一文,该文荣获上海交大的《科技英语学习》杂志征文二等奖。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1983年,笔者的初试科普译文一举成功,荣获了一等奖,这进一步激发了以后再创作的热情。
二、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动力的作用
引发科普创作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创作动机是创作的心理潜能,要使潜能得到发挥、升华,还需要一种启动力量,称为创作动力。创作动力可来自外部,也可来自内部。
1. 外部的动力来自社会的需要和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如学术团体、《新民晚报》、《祝您健康》杂志等的组稿、约稿,以及强化外部动力的科普作品奖励等,皆属于创作的外部动力。1991笔者荣获十家科普期刊一等奖后,把获奖证书和《祝您健康》杂志编缉沈志先生给笔者的贺信,拿给《新民晚报》康健园版的编辑何公心先生看了后,他二话没说,就决定在他主编的版面上,登一篇类似的文章,1992年初我的“新法治癌使她喜获新生”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当时《新民晚报》发行量160多万份,具有第一影响力,笔者的“新法治癌使她喜获新生”一文发表后,病人来诊者络绎不绝,一天要接诊几十个病人,持续多年,这促使笔者对技术精益求精,并用中药和食疗等方法治好了一例肺癌,这种临床实践又成为科普创作的外部动力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3225.html。
医学知识的领域非常广阔,正如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所说:“每一门科学仿佛都在向我们召唤,邀请我们去专门写它,到处都闪耀着文学还没有接触过的一堆堆最宝贵的新材料。到处标明着文学家们的笔尖还没有走过的道路。”社会需要医学,医学在向医学科普工作者召唤。
2. 科普创作的内部动力则属于作者的自身需要。如自身所开展的工作性质,别人不了解,需要自我介绍或宣传,以及自我的社会义务感与责任感等皆属于自身需要。
自身需要的创作动力,尚需创作知识和医学实践经验及丰富的临床知识。有了这种动力,就会随时留意创作内容,构思创作技巧、创作方法等。由创作动力的推动,医学科普作者就有可能克服创作过程中的某些困难,获得创作成果。而科普作品获奖,正是科普作品再创作动力的源泉。笔者的科普作品获奖后,由于及时得到多家报刊、出版社好编辑的指导、帮助,对在心灵中创作之火的持续点燃,创作心理愿望的持久执著起着积极的作用,此后,本人日以继夜地写了许多科普作品发表,并在上述获奖作品的基础上,8年后的1999年,写就出版了《抗癌新法》一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3225.html
三、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责任、义务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是治病救人,医学科普创作的责任同样是治病救人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3225.html。一篇好的医学论文,仅在小范围交流,如果把它改写成科普作品,那么就可使更多的人接受医学新知识,对“人人享受卫生保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普创作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积极投入科普创作,是时代的要求。近一时期以来,我国食疗研究风起云涌,食疗书籍犹如汗牛充栋。科技图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内在质量,在科普作品获奖后,笔者感到有责任编写《食疗治百病》一书,如何使《食疗治百病》一书能够有所创新呢?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大多食疗书的食疗方没有应用实例,对食疗的疗效缺乏观察和证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病例介绍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该书自始(前言)至终均介绍了实例。这些病例中不少属于诊疗新经验,令人耳目一新。如一例因喜吃生牛肉,而导致病毒性海绵状脑病(新病种)。另一例老鼠奶头(寻常疣)单用米仁食疗8个月治愈,迄今十多年未复发。食疗理论之树,需要浇灌,从治疗实践中吸取新的营养,才能长出新枝。《食疗治百病》从形式、内容和概念等几个方面均有所创新,从而使它成为食疗理论之树的新枝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3225.html。该书2005年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出版后短期内该书重印几次,供不应求。
综上所述,科普工作和科技研究开发是国家科技工作必不可少的两翼,科普是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延伸”和“延深”。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初试心理、创作动力、创作的责任、义务均有很大的作用。继杨秉辉理事长的科普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后,潘重光先生的《基因宝库丛书》荣获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他们是大家学习的楷模。笔者深信,在医学科普这个芳草园中,一定会百花齐放,更加绚丽多彩。
关于“科普作品都有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