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创新方法论的创新系统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创新方法论的创新系统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系统方法应用于创新,使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第五代创新模式。 20世纪70年代前后,创新模型主要是线性模型。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创新模型是科技先导型的,即创新从基础科学研究作先导或以科技为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直线式创新;第二代创新模型是市场拉动型创新,即从市场需求出发,用市场需求导致科研方向,求得科技突破并推向市场。市场拉动型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规模和方向决定着技术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方向,而是市场需求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从而导致着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方向。但这种模型仍然是线性模型,只是把创新的重点从科学技术移向市场,市场成为研究开发的思想源泉。
70-80年代有关技术创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无论是科技先导模型还是市场需求拉动模型都过于简单化了,通常的情况都是科学、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耦合过程。实际的创新是在一个创新企业框架内部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人们借用控制论中“反馈—回路(feedback loops)”的概念来讨论这种科技与市场之间的耦合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莱因(Lawrence Klein)和罗森伯格(Nathan Rosenberg)在1986年所提出的链环—回路创新模型。这就是第三代创新模型。这个模型已被许多著名著作所引述,包括OECD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一书,为节省篇幅本文从略了。需要强调的是,第三代创新模型仍然是线性模型,只是创新的路径多了,相互作用的要素也增加了,但作为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概念框架的理念大多仍然是线性的。
第四代创新模型是周期模型,也有人称为一体化创新模型。“它的出现标志着观念的转变,即不是把创新过程看作主要是序列式的从一个职能转到另一个职能的过程,而是将创新系统看作同时涉及R&D(研究开发)、原型开发、制造、营销等因素的并行过程的转变。”
第五代创新模型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到这时,系统思想、系统观念,系统方法逐渐深入到创新过程中,创新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它要求企业在各种活动中都有所创新,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信息源、研究机构建立密切的战略联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方法应用于创新,使创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第五代创新模型相联系,出现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即第五代管理:通过建立虚拟企业、动态协作和知识联网来实现创新。 国家创新系统是将创新系统方法应用于国家范围的创新。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一书中已经指出,“创新系统方法是综合经济增长过程多个方面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用学习经济的思想作为分析创新活动的参考框架。……可以把创新系统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参与者(企业、组织和政府机构)构成的系统,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经济的整体创新绩效,并受特定的基础设施、专业化模式、需求结构、制度安排和政府政策所影响。”
国家创新系统是从系统论(区别于前面提到的控制论)的角度来研究创新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经济理论框架。它的哲学涵义是它运用的方法是系统方法,是一种整体论,可以称为“系统整体论”。运用系统整体论,就可以将所有影响创新的因素整合进来进行分析研究。“一个系统的和整体的框架对于理解创新具有很大价值。一个创新系统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为它的许多要素相互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否则,也就没有所谓的‘系统’。此外,创新系统方法不仅包含影响创新的经济因素,而且包含影响创新的制度、组织,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从这种意义上看,它又是一种跨领域的方法。”
最早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创新并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在1987年提出的。他在研究日本的经济发展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大国。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表明了国家创新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创新系统方法不但考虑到创新的经济因素,还考虑制度、组织、社会、政治等影响因素。它的概念框架是系统论,其所用的方法就是系统方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系统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表现在:
1、与弗里曼同时有不少研究者纷纷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如,纳尔逊,伦德华,以及OECD等;
2、许多国家都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报告,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1997年开始,国家创新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关注,许多学者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与意义作了较多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路,逐渐引起了政府部门和有关组织的重视。然而,从已经正式发表的一些文献和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中,可以看出,在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认识上,至今还存在着一定的混淆和模糊。这有多种表现,有的人把国家创新系统看作是一个国家工程的任务,似乎国家对一项工程的投资就能建设一个国家创新体系。有的人把国家创新系统看作是机构的简单拼凑,他们认为,只要把国家的研究开发队伍搞好,把企业的、高校的研究开发队伍建设好,国家创新体系就算建设好了;更有人认为把国家创新体系分成几个相分离的、与部门利益相关的独立体系,即把国家创新系统简单地、机械地看作是由一件不同部门分担的工作,等等。显然这些观念都是机械性,线性分割思维的表现,是缺乏系统思想,不了解创新系统方法对国家创新活动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的表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实现创新,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必须抛弃机械分割分离、线性思维的方法,尽速掌握并正确运用创新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被引入创新活动,意味着人们运用“系统”或“整体”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和处理创新,这在创新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创新思维方式的一个历史性转变。但知道,系统论与系统方法本身已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整体论的诞生—从机械分割占据统治地位到整体性系统思维方式的形式与确立。在人们的视野中,不再简单地把世界、宇宙看成是可以任意拆卸与组装的大机器;世界是由一个由其相互作用着的各部分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这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确是一个质的飞跃。
第二阶段: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
仅仅把世界、宇宙和事物看作是系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区分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不错,从分割论或机械论模式进入到有机整体的系统模式是一个大突破,但人们开始只把系统看作是一种封闭的孤立系统。封闭系统理论虽然认识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但它忽视了与其环境间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交换,因此这种系统只能是一种死的有机体,它只能维持暂时的平衡与稳定,而活的有机体必须是一种开放系统。从创新的角度上看,任何一个创新组织除了组织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外,还有与环境的互动,才能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这大致相当于第三代创新模型:链环—回路模型。
第三阶段:系统的自组织性
“自组织是动力学原理,它是构成了生物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结构的丰富多彩的形式世界的基础。”自组织系统是指“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在当前创新研究中越来越多涉及到自组织理论。
最后是复杂适应系统。复杂适应系统是从构成论转向生成论。它强调是演化、突现与生成,一旦创新系统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用演化、突现与生成来研究并实施创新,弥补原有创新系统那种静态的时间维缺失,进入动态过程,创新必将形成一个新阶段。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医学类科研主要运用和医学相关的知识进行和人类疾病、生命健康程度、药物有效性、流行病预防相关的研究。比如制药,疫苗,器官移植等大众熟知的研究,此外还有康复研究,比如人工制造的可以代替人体自身器官和骨骼的研究都是医学科研。
医院科学研究的任务
按照《全国医院工作条例》规定,医院要开展以提高临床医疗护理水平为主的科研工作。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实验医学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引起国内外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从而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发展医学科学。
医院科学研究的任务按任务来源、科技活动类型或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按任务来源分类
1.纵向科研任务:是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项目。包括国家、部门和专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科研任务,或卫生部根据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在防病治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科学技术难点提出的科研课题。如国家及卫生部攻关课题、“八六三”、“九七三”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部、省、委、局基金课题等。一般通过择优或招标的方式落实到承担单位,对医院来说,首先要保证这部分任务的落实和实现,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实验设备条件和科技人员的能力、专长等情况,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任务。
2.横向科研任务:这类研究与开发课题是以横向科技合同为依据的,它主要由企、事业单位委托进行,研究经费一般由委托单位提供。我国开放技术市场以来,这类研究开发课题日益增多,由于它们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常需要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协作才能完成,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承担任务,并列入计划给予保障。
3.自由选题:是根据学科发展和科技人员的专长,结合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由科技人员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其一部分经过评议、审批等程序,由所在单位给以资助立题,如院、所基金等。另一部分是科技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在科研、教学和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自行研究的课题。自选课题只要有创新的学术思想,很可能发展成重大科研课题,具有很强的储备性质。因此,应充分重视自选课题,并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支持和扶植。
(二)按科技活动类型分类
由于申报课题的途径不同,有必要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科技活动的研究类别进行分类。
1.基础研究。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没有或者只有笼统的社会应用设想的研究活动。这类研究探索性强,研究周期长,对研究手段要求高,研究的结果常是一些科学发现,对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影响,常常说明广泛的真理,成为普遍的原则、理论或定律。医学基础研究是探索和认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探索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从而对医疗、预防的技术提供科学理论根据,指导医学科学实践。
2.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个特定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目标开展的研究。它常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具体地研究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研究各种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如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的研究,新药物、新生物制品、新医疗技术及设备的研究等等。
3.发展研究。也称开发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知识,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流程和新方法,或对之进行重大的、实质性改进的创造活动。它和前两种研究的区别在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为了增加和扩大科学技术知识,而开发研究则主要是为了推广和开辟新的应用。
以上三类研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并可互相转化。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应用。应用、开发研究不仅是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延续和证实,而且反过来又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
(三)按研究内容分类
1.临床医学研究。包括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研究。诊断方法研究的目标是向早期、特异、无损伤、微量、准确、快速、简便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诊断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治疗方法研究包括药物、手术、放疗、化疗、理疗、体疗、精神心理治疗、营养治疗等,目的是安全方便,疗效可靠,且可重复,结合要准确。
临床医学研究还应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我国的中医药学是研究人类生命现象和病理现象的知识体系之一,它的独特理论和独到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手段,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要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积极加速和提高中医药科研的进程和水平。
2.预防医学研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三级预防”学说的提出,医学研究应从单纯治疗型向预防治疗型转变。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感染监控、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减少合并症、防止急病慢性化以及社会预防、社会保健等都是医院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基础医学研究。基础医学研究对于临床医学发展极为重要。如前所述,这些研究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它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后盾和先导。特别对承担教学任务的医院来说,基础研究对提高师资学术水平、更新教材、改造旧专业、建立新兴的交叉学科、促进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医院都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开展基础医学研究。
4.医院管理研究。医院的管理部门承担着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等重要任务,在人、财、物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医院的发展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的科学管理和组织能力。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医院内部体制改革,如何更好地学习和引起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方法,较快地实现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效率化、管理人员的专家化、管理技术的自动化,以及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如何更好地充分发挥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各项技术能力的作用,同时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单选题
1、思辨性体现的是 (1.0分)
A.逻辑能力 B.辩论能力 C.想像能力 D.猜测能力
2、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价值的是 (1.0分)
A.五行说 B.阴阳说 C.宣夜说 D.自然感应论
3、代表古希腊物质观最高水平的是:(1.0分)
A.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 B.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C.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 D.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4、科学问题具有真实性,这是指该问题:(1.0分)
A.不是科学研究者虚构的问题 B.是可以被科学事实加以实证的问题
C.是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是科学认识主体尚未解决的问题
5、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价值的是 (1.0分)
A.五行说 B.阴阳说 C.宣夜说 D.自然感应论
6、思辨性体现的是 (1.0分)
A.逻辑能力 B.辩论能力 C.想像能力 D.猜测能力
7、镭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自然观所坚持的 (1.0分)
A.机械直观性原则 B.原子基本性原则 C.因果必然性原则 D.世界既成性原则
8、“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段话体现的是(1.0分)
A.古代机体论自然观 B.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C.现代辩证自然观 D.当代系统自然观
9、系统是否形成,标志是(1.0分)
A.要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B.是否产生各要素所不具有的系统整体功能
C.是否向环境开放 D.要素之间的结合是否稳定
10、系统论将与环境只存在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 (1.0分)
A.开放系统 B.孤立系统 C.封闭系统 D.线性系统
11、系统之所以能够具有要素所不具有的的功能和特征,是由于系统内部存在着(1.0分)
A.加和性关系 B.非加和性关系 C.双向因果链 D.随机涨落
12、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 (1.0分)
A.普遍性 B.整体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13、系统科学认为,进化是一个从 (1.0分)
A.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过程 B.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C.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 D.从生到死的演化过程
14、首次提出耗散结构理论的是 (1.0分)
A.恩格斯 B.罗素 C.薛定谔 D.普里高津
15、自然演化具有两个方向即 (1.0分)
A.可逆和不可逆 B.低级和高级 C.进化和退化 D.简单和复杂
16、牛顿力学第二定律方程形式为F=m(d2r/dt2),若以-t取代t代入方程中,方程的结果将完全不变。这意味着之一过程具有 (1.0分)
A.退化性 B.进化性 C.不可逆性 D.时间反演对称性
17、物理学家鲍利鉴于β衰变中有能量亏损现象,衰变放射出来的电子带走的能量小于原子核损失的能量的现象,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他在1931年作出推论,预言在β衰变中有一种尚未发现的微小中性粒子带走了亏损的能量,并将它命名为“中微子”。这一思维过程运用的是(1.0分)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联想法
18、要检验某种理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是(1.0分)
A.归纳法 B.类比法 C.演绎法 D.直觉法
19、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结构,是为了把握系统的 (1.0分)
A.要素 B.功能 C.环境 D.变化
20、思维方式体现着思维过程的(1.0分)
A.方向性 B.程序性 C.规范性 D.逻辑性
21、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人们认识自然的方法,如观察法、归纳法等,在层次上属于 (1.0分)
A.哲学方法 B.一般方法 C.特殊方法 D.逻辑方法
22、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导出了捆绑的物体A+B的下落速率既大于物体A的速率又小于A的速率。这一结论表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1.0分)
A.不具有相容性 B.不具有自洽性 C.不具有绝对性 D.不具有普遍性
23、计算机科学属于(1.0分)
A.基础科学 B.技术科学 C.工程科学 D.系统科学
24、证伪主义的代表人表是 (1.0分)
A.培根 B.库恩 C.卡尔纳普 D.波普尔
25、科学共同体是指 (1.0分)
A.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共同问题 B.某一历史时期科学研究的共同范式
C.某一领域有共同研究范式的科学家集团 D.科学研究与应用一体化机制
26、假说向科学理论转化的根本标志是(1.0分)
A.假说能够成功解释已知事实且没有遇到反证 B.假说所作出的科学预见得到证实
C.假说具有自洽性,内部各部分之间完全一致 D.假说具备相容性,同公认的科学理论一致或没有矛盾
27、科学理论建构过程中,最常用的逻辑方法是(1.0分)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移植法
28、科学观察与实验的区别在于(1.0分)
A.是否量化 B.是否使用仪器设备 C.是否人为改变自然条件 D.是否获得可靠结论
29、科学问题具有真实性,这是指该问题(1.0分)
A.不是科学研究者虚构的问题 B.是可以被科学事实加以实证的问题
C.是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是科学认识主体尚未解决的问题
30、科学问题具有真实性,这是指该问题(1.0分)
A.不是科学研究者虚构的问题 B.是可以被科学事实加以实证的问题
C.是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是科学认识主体尚未解决的问题
31、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属于(1.0分)
A.材料加工技术革命 B.能源技术革命 C.信息技术革命 D.空间技术革命
32、狭义的技术,仅指(1.0分)
A.劳动技能 B.劳动工具 C.生产技术 D.技术成果
33、关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型,目前最合理的是双动力模型。所谓“双动力”是指(1.0分)
A.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 B.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C.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 D.市场需求与自主创新
34、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1.0分)
A.开发出一种新技术 B.设计出一种新产品 C.提高生产效率 D.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5、任何时候,技术都不可能没有负面作用,技术负面价值的存在具有必然性。这是由:(1.0分)
A.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所决定 B.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所决定
C.人文精神的缺失所决定 D.技术的自然属性所决定
36、最高层次的人工自然是(1.0分)
A.人工控制的自然 B.人工培育的自然 C.人工制造的自然 D.人工改造的自然
37、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是(1.0分)
A.每一个人的利益 B.国家利益 C.人类整体利益 D.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利益
38、将生物多样性作为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的主张是(1.0分)
A.动物权利论 B.生物中心论 C.生态中心论 D.深层生态学
39、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1.0分)
A.生态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 D.环境可持续发展
40、人工自然物是:(1.0分)
A.人类制造出来的一切物体 B.人利用技术手段制造的具有物质价值的物体
C.被人化了的自然物 D.以自然物为原材料的劳动产品
二、多选题
1、欧洲中世纪,在坚持信仰至上的前提下,保留了古希腊哲学哲学中的(2.0分)
A.人文传统 B.理性传统 C.逻辑传统 D.实证传统
2、在近代科学家看来,“世界是一部机器,它是由惰性物体组成,按照物理必然性运动,且与各种思维存在物的存在无关。”这体现着近代对自然观所普遍具有的:(2.0分)
A.机械直观性 B.自然不变性 C.因果必然性 D."天人分离"观
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有(2.0分)
A.原子的基本性 B.自然的不变性 C.机械的直观性 D.因果的必然性
4、以下强调事物变化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是(2.0分)
A.电磁学理论 B.生物进化论 C.热力学理论 D.星云假说
5、技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因为(2.0分)
A.技术工作者都是特定社会中的人 B.技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C.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D.技术具有经济效益
6、从技术的本质属性来看,技术 (2.0分)
A.具有主观性 B.具有实用性 C.具有跃迁性 D.具有社会性
7、在技术评估活动中,对于技术价值的评估着重于:(2.0分)
A.技术应用的长期后果 B.技术应用的社会总体效益
C.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 D.技术应用的积极作用
8、技术的积极作用体现为 (2.0分)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
C.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 D.变革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9、在技术创新与技术革新的关系中, (2.0分)
A.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革新 B.技术创新包含着技术革新
C.技术革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 D.技术革新是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
10、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向环境开放,与外界进行 (2.0分)
A.信息交流 B.能量交流 C.功能交流 D.物质交流
11、波普尔的否证式科学发展模式,突出了以下因素在科学发展中作用 (2.0分)
A.问题导向 B.批判精神 C.逻辑思维 D.非理性因素
12、科学历史主义发展观,将科学的发展过程看作是 (2.0分)
A.量变和质变的结合 B.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C.范式的变革和转化 D.科学内部因素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
13、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2.0分)
A.科学认识的目的 B.科学认识的主体 C.科学认识的客体 D.科学认识的手段
14、在科学研究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各有所长,相互结合。其中,逻辑思维主要在以下领域起主导作用: (2.0分)
A.发现科学问题 B.获取科学事实 C.建立理论体系 D.检验科学理论
15、环境科学强调地球环境有限性的理念。地球环境的有限性是指 (2.0分)
A.地球面积有限 B.地球资源有限 C.地球能量有限 D.地球容纳废弃物有限
16、为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同步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包括(2.0分)
A.治理污染技术 B.清洁生产技术 C.有利健康技术 D.改善生态技术
17、绿色消费是指人类的消费行为符合(2.0分)
A.节约资源的要求 B.减少污染的要求 C.循环利用的要求 D.有益健康的要求
18、近代“天人分离”的思想,强调 (2.0分)
A.人是世界的主体 B.人要征服和支配自然
C.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系统
19、下列属于人工自然界的是 (2.0分)
A.中央空调 B.自然保护区 C.农场 D.城市
20、科学假说在建立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2.0分)
A.具有相容性 B.具有简单性 C.具有可检验性 D.具有解释性
21、科学假说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因为 (2.0分)
A.它是科学家提出来的 B.它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C.它具有一定的科学事实依据 D.它具有相对真理性
22、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检验性,表现为 (2.0分)
A.可证实性 B.可证伪性 C.可重复性 D.可解释性
23、科学问题总是具有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体现在 (2.0分)
A.没有人提出过的问题 B.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
C.没有人完成研究的问题 D.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24、人工自然物具有: (2.0分)
A.风险性 B.自然性 C.效用优越性 D.可控性
25、科学发展表明,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个以物质系统方式存在的有机整体。这体现在:(2.0分)
A.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化学成分上具有统一性
B.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基本粒子层次上具有统一性
C.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物理形态上具有统一性
D.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运动规律上具有统一性
26、自然界是物质的,这一结论 (2.0分)
A.首先是由古代哲学家用理性推导出来的 B.最早出现在原始宗教中
C.已被科学发展所不断证实 D.已被科学发展完全证实
27、以下思维方法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必然性的是 (2.0分)
A.演绎法 B.完全归纳法 C.科学归纳法 D.类比法
28、相对于逻辑思维来说,非逻辑思维更具有 (2.0分)
A.整体性 B.精确性 C.创造性 D.形象性
29、近代分析思维方式的特点是 (2.0分)
A.还原性 B.实证性 C.辩证性 D.数学化
30、与古代整体思维方式相联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 (2.0分)
A.想像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还原法
关于“创新方法论的创新系统方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ww.dongtai-mach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