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中医解惑:关于人体之“气”的分类与含义问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医解惑:关于人体之“气”的分类与含义问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气的分类方法大体有两个:

第一,按气的分布部位;

第二,按气的来源。

前者如《类经·疾病类》所说:“气在阳分即阳气,在阴即阴气,在表曰卫气,在里曰营气,在脾曰充气,在胃曰胃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

由于 按分布划分的诸多气,其来源不尽相同,所以后来大多数的医书采用了按气的来源作标准的划分方法,将气划分为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类。因为这四种气是最基本的气,而“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又属于人体元气的一部分(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某一经络,即为某一脏腑、某一经络之气) ,所以按气的来源对脏象学说中的气进行分类是比较合理的。

在脏象学说中,“气”有两个含义:

第一,指的是物质。即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流动着的精微物质。

第二,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与《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这两节经文中的所说的“肝气”、“筋膜之气”等脏腑组织之气,即指功能活动而言。

就笔者的体会来说, 气的功能概念完全可以包括在气的物质概念之内。这是因为“物质的气”与“功能的气”有“一体一用”的关系,有“体”才能有“用”,有“用”必定有“体”,不能因为气细微到肉眼看不见,并且“无形而有机”,就拿气的“用”来代替它的“体”。 北宋·张载的《正蒙·乾称篇》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从这段话中“气”是“象”存在的前提,可以悟出“物质的气”是“功能的气”的存在的前提。

因此说,气可以只有一个含义——构成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这也是众多中医老前辈的一致看法,刊于各类中医专业教材作为定义使用。

人体之气不是白来的,受父母精气等物质出生即为“先天之本”,这就包括先天之气。 后天就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等脏腑联合运作持续自给自足。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人的呼吸虽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纳气来协助。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肾气旺盛,吸入之清气由肺之肃降,肾之摄纳,这样二脏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呼吸的出入升降运动,从而保证人体呼吸调顺、均匀,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否则,若肾气虚弱,便会导致摄纳失职,气浮于上,并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引起呼多吸少的喘息病症,临床中称为“肾不纳气”的喘证,治疗此类病证重要的是治肾,用补肾纳气之法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临床上一般所说的“气虚证”系多指脾气虚与肺气虚而言。肺脾两脏在气的生成不足方面常常互相影响,常见症状如肢体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汗出怕冷等症。多采用“补脾益肺”的治法,即“培土生金”法。

人体之“气”到底是什么?

黄芪和西洋参都是人们常见的补气的中药。

由于在日常生活和各类保健品中非常常见,有的人就想对这两种药物的补气效果进行比较,到底哪种的补气效果好?

这里分析如下。

中医说的气,有什么含义?

补气到底补的是什么?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是指什么?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 “气”具有多重含义,从广义角度来讲无所不包,故有正气、邪气、精气、血气、神气、谷气、药气等,有一定的哲学抽象概括性。实际上中医学又将人体的精微物质进行了详细分类,分为: 气、血、精、津液等。

其中 “气”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其来源不外自然界的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及肾中的精气。而且指出气依据生成、分布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

这些气虽有不同,但其功能总体来说不外温煦作用、推动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等。也就是说中医所谓的“气”既有古代哲学的概念又包含中医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病理的理解。截至目前,也没有学者真正能够举出令所有人都口服心服的具体的物质对“气”进行衡量和比较。

所以我们既然无法说明“气”是什么,也就无法衡量黄芪和西洋参哪种补气效果好。

黄芪和西洋参功效不同

黄芪和西洋参虽然大方向都是补气药,但是还是有着不同的适应症和功效。

(1)黄芪

黄芪属于温补药材,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的功效,常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等。一般每次服用10g左右,服用过量可能导致上火。

(2)西洋参

西洋参也叫花旗参,是产自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人参。性凉、味微苦,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用于气虚阴亏、虚热烦倦、肺虚久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口燥喉干、咳喘痰血等。一般用量3-6g。

无论是黄芪还是西洋参,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虽然都是补气药,黄芪重在补气固表,用于气虚乏力,而西洋参重在补气养阴,用于气虚阴亏。侧重点不同,适应症不同,自然也不好直接比较。

结语

综上,中医的气血理论非常复杂,而且黄芪和西洋参二者功效不同,无法进行直接的比较,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不能仅仅只看功效还要看适不适合自身的体质和疾病。所以不要自行购买食用,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张书金, 李佳晌, 贾云芳, et al. 黄芪、西洋参、党参生血能力差异性比较及机制探讨[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8, v.33;No.133(04):42-45.

人体之气的概念

人体之?气?到底是什么?来看看中医学对人体之气的理解

含义: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意义:

①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②气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还是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中医学气的概念:

人体之气是人体中的能流动的细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对生命活动起着推动和调控作用。

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的区别:

①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由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②精为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动力。

③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

分类: 人体之精化为人体之气,人体之气含有阴气、阳气两部分。

①阴气是气中具有寒凉、抑制等特性的部分;

②阳气是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等特性的部分。

意义: 气中的阴阳两部分对立互根,协调共济,共同推动和调控机体的生命进程。

人体之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脏腑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

(一)生成之源

来源: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①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成为人体之气的根本和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经》称之为?原气?或?元气?。

②来源于饮食物的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后化生水谷之气,简称为?谷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部分。另外,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和津液,也可作为化气之源。

③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需要依靠肺的呼吸机能和肾的纳气机能才能吸入体内。

(二)相关脏腑功能

从气的来源而言,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机能尤为密切。

1.肾为生气之根

含义: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生理: 肾气封藏肾精,不使其无故流失,而肾精保存体内,则可化为肾气,精充则气足。

病理: 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含义: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精微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

病理: 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的机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

3.肺为生气之主

含义: 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①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机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

②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结合起来,生成宗气。

生理: 宗气积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下蓄丹田以资元气。

病理: 肺主气的机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意义:

①肾的生理机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脾胃和肺的生理机能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的机能协调,密切配合,则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不断,人体之气得以充足旺盛。

②若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机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失去协调配合,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及其功能的发挥。

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气以其运行不息而激发和调控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止息,机体新陈代谢的气化过程因而停止,则标志着生命过程的终止。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与意义

运动形式: 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①升,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

②降,指气自上而下的运行;

③出,指气由内向外的运行;

④入,指气自外向内的运行。

举例:

元气自脐下(下气海)向上运行,宗气自胸中(上气海)向下运行,属气的升降运动;白天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运行于体表,夜间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运行于内脏,称营卫出入运动。人体的浊气自下而升至肺并呼出自然界,体现肺气的宣发运动;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吸人并下纳于肾,体现肺气的肃降运动。

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一旦停息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3.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体现了脏腑生理活动的特性,也表现了脏腑之气运动的不同趋势。

①心肺位置在上,其气宜降:心属火,位南方,应夏季,属阳中之阳的太阳,其升已而降;

②肺属金,位西方,应秋季,属阳中之阴的少阴,体阳而用阴,其气当右降。

③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肾属水,位北方,应冬季,属阴中之阴的太阴,其气降已而升;

④肝属木,位东方,应春季,属阴中之阳的少阳,体阴而用阳,其气当左升。

⑤脾胃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养四脏,脾气升而胃气降,斡旋四脏之气的升降运动,所谓脾气升则肾肝之气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降,故称之为脏气升降之枢纽。

4.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含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

气滞?: 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

气逆?: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

气陷?: 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

气脱?: 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

气闭?: 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

概念: 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气化的形式

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

意义: 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人体之气的功能

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活动的动力,从而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 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激发、兴奋、促进等作用。

①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

②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

③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

④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动。

气的调控作用: 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减缓、抑制、宁静等作用。

①抑制和减缓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

②抑制和宁静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

③抑制和减缓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

④抑制和宁静精神活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 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作用。

①温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②温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助其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③温煦精血津液,助其正常施泄、循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气的凉润作用: 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寒凉的作用。

①凉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②凉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防其生理机能过亢;

③凉润精血津液,防其过度代谢和运行失常。

(三)防御作用

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人侵,同时也可以祛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

邪气有阴邪、阳邪之分,人体正气含有阴气、阳气两部分。

①正气中的阳气部分能抵抗寒冷等阴邪的入侵并能祛除已侵入的阴邪;

②正气中的阴气部分能抵抗火热等阳邪的入侵并能祛除已侵入的阳邪。

(四)固摄作用

固摄作用 指气对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①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

②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之有度而规律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

③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

(五)中介作用

气的中介作用: 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意义: 气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因其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而有着各自不同的名称,一般可从三个层次进行分类:

①人身之气,亦即一身之气;

②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都属一身之气的组成部分;

③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它们都由先天元气和后天宗气来构成。

(一)人身之气

含义: 人身之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于全身的极细微物质,简称?人气?或?气?。

组成: 它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之气及吸人的自然界清气三者相融合而生成。

作用: 人身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推动和调控着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和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分类:

①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②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先天之精化生为元气,水谷之精化生为谷气。

③人身之气从分布部位而言,其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含义: 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为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

生成:

①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根于命门。

②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

分布:

①元气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

②元气化于肾精,根于命门,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

①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②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生理: 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

病理: 元气不足则易于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及未老先衰的病理改变。

意义:

①元气含有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根,脏腑阴阳之本。

②元气既能发挥推动、兴奋、温煦等属于元阳的功能,又能发挥宁静、抑制、凉润等属于元阴的功能。

③元阴与元阳协调平衡,元气则能发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机能、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④元气根于命门。

2.宗气

含义: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1)生成与分布

生成:

①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②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

分布: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①宗气一方面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

②一方面贯注心脉,推动血行;

③三焦为诸气运行的通道,宗气还可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2)生理功能

①行呼吸: 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

②行血气: 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血液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脉搏徐缓,节律一致而有力。反之,则脉来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

虚里穴: 发于左乳下,相当于心尖搏动的部位,可以依据此处的搏动来测知宗气的盛衰:若其搏动正常,是宗气充盛之象;若其搏动躁急,引衣而动,是宗气大虚;若其搏动消失,是宗气亡绝。

③资先天: 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借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

3.营气

含义: 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

(1)生成与分布

生成: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精华部分化生营气,并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分布: 可见营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2)生理功能

①化生血液: 营气注于脉中,化为血液。营气与津液调和,共注脉中,化成血液,并维持血量充盈。

②营养全身: 营气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气的滋养。

意义: 营气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生理作用是互相关联的。若营气亏少,则会引起血液亏虚以及全身脏腑组织因得不到足够营养而造成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4.卫气

含义: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

(1)生成与分布

生成: 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

分布: 卫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的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2)生理功能

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①防御外邪 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入体。因此,卫气充盛则护卫肌表,不易招致外邪侵袭,卫气虚弱则常常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

②温养全身 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养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病邪乘虚侵袭肌表而出现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化热可出现热性病变。

③调控腠理 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这是卫气的固摄作用与激发作用的协调平衡的结果。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当卫气虚弱时,则调控腠理开阖失职,可见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营气与卫气的关系:

①营气与卫气都来源于水谷之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

②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

③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卫相偕而行:白天以卫气为主导,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行于体表;夜间以营气为主导,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行于内脏。

④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的功能。

总结: 营属阴,卫属阳。由于机体内部的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协调,故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是全身之气的一个部分。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

1.脏腑之气

含义: 由脏腑之精化生,也可以说是一身之气分布到各脏腑的部分。

①脏腑之阴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②脏腑之阳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生理: 脏腑之阴气与脏腑之阳气维持着协调平衡关系,因而脏腑之气冲和畅达,运行有序,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心: ①心阳具有温煦心脉、推动和加速心脏的搏动和血脉的舒缩的作用,促进血液的运行;②心阴具有凉润心脉、宁静和减缓心脏的搏动和血脉的舒缩的作用,抑制血液的运行。

意义: 心阳与心阴协调,则心脏搏动稳定有序,血脉舒缓有度,血液运行通畅。

肺: ①肺阳主温煦、宣发;②肺阴主凉润、肃降。

意义: 肺阴与肺阳协调,则宣发与肃降相反而相成,呼吸均匀,水精四布。

肝: ①肝阳主温煦、升发;②肝阴主凉润、柔和。

意义: 肝阴与肝阳对立互根,协调共济,则肝气冲和条达。

脾: ①脾阳能温煦、推动水谷的运化;②脾阴能凉润、抑制水谷的运化。

意义: 脾阴与脾阳协调,则水谷化为精微,输布全身。

肾: ①肾阳主温煦,能促进和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②肾阴主凉润,能宁静和抑制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

意义: 肾阴与肾阳协调共济,则维持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使水液代谢稳定有度。

病理: 脏腑之气不足,如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肝气虚、肾气虚等,一般出现推动、调控、固摄、防御等作用减退的虚弱无力的病证。

①脏腑之阴气不足,如心阴虚、肺阴虚、脾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一般出现因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而产生的虚热性病证和虚性亢奋的病证;

②脏腑之阳气不足,如心阳虚、肺阳虚、脾阳虚、胃阳虚、肝阳虚、肾阳虚等,一般出现因温煦、推动等作用减退而产生的虚寒性病证和抑制太过的病证。

2.经络之气

是一身之气运行于经络系统的极细微物质,是各种刺激、信息的感应、负载和传导者。经络之气在经络系统中运行,感应、负载和传导各种刺激、信息(如针 灸、推拿、拔罐等)到达病所,因而起到治疗作用。

关于“中医解惑:关于人体之“气”的分类与含义问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ww.dongtai-mach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