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牛油果油、泰国烧烤椰、新加坡天然谷物饮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特产”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除了得益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外,自身优势也很重要,其在加工、包装设计、市场细分等方面,有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拿泰国烧烤椰为例,普通的椰青经过烘烤,去除了纤维部分,留下的完整部分可以保鲜6个月。实现了从普通水果到超市精品零食的跨越。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南方,曾经10元一根也难卖的竹子,切分成一节节、用来做竹筒饭,一下人气蹿升。由此可见,小小的土特产,只要紧盯市场需求,努力打好“创新牌”,一样能出奇制胜。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徐春晖:
土特产,顾名思义,就是土产和特产的并称,也就是指那些“土里土气”、“土生土长”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土特产虽“土”,但土得有味道;土特产因为“特”,更被作为一种地域标志性产品而享有特别的市场声誉,你比如杭州的龙井,北京的烤鸭,东阿的阿胶、东北的人参、大米,西北的牛羊肉、山西的陈醋,山东的苹果等等……但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土特产市场还是屡屡传出滞销的声音,比如说,在有些地方,好果养在深山无人识,果农愁得想砍树;土蜂蜜大面积滞销,秦岭深山里的养蜂人是一筹莫展……
其实,造成土特产难以走出家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你比如说,我国农产品依然存在原字号多、精深加工少的问题,产销环节的梗阻也尚未完全打通;二是经营区域狭隘。特产因本地而生,坐在家门口营销的思想严重,产品从产地到终端的物理距离很近,销售渠道和终端单一,多依靠当地的礼品特产专卖店和低端流通渠道;三是目标人群不广,消费动机显得较为单一。消费人群大概只有三种,送礼的,走亲访友的,旅游的;还有就是从产品、产品包装,到渠道、终端,再到营销传播模式,都没有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
记得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进博会上,有很多国外“特产”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比如说泰国烧烤椰,普通的椰青经过烘烤,去除了纤维部分,留下的完整部分可以保鲜6个月。此举并未涉及什么技术难题,却使产品实现了从普通水果店铺到超市精品零食货架的跨越;再比如在广东湛江,以前这里的人们就把菠萝当做一种水果开始用,没有想过可以把它变为零食和保健品;又例如番薯,有的人认为番薯是穷人才吃的食物,认为它上不了台面。其实,当人们开动脑筋,把这些食材进行再加工、再包装,“土”味十足的土特产也能变得高大上起来。据当地的人介绍,土特产开发有利于土特产走出去,还能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可谓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也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新闻,说重庆盛产竹子,每年新竹都会产生大量的竹壳,精明的商人很快捕捉到东南亚一带流行环保餐具,而这里大量的竹壳一直“长在深山人未识”,于是便进行大量收购并简单加工出口,以前一文不值的竹壳竟然成了当地的“致富壳”。这一信息也在告诉我们,即便是土特产,只要紧盯市场需求,也有可能开发出赚钱的功能性产品。
实践也再次证明,只要对接好市场,品质过硬,土特产也可以卖上好价钱。这里重点说一下土特产的品牌塑造,我觉得还是一定要凸显产品的差异化,一定要通过包装设计让产品内在的价值表现出来,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让土特产乘上消费升级的东风。而作为土特产的经营者,一定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自己产品的消费对象,要不断的学习,创新才能让自己的土特产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我们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土特产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饭碗”,也期待更多的优质土特产能够从大山里走出来,漂洋过海来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