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如何构建适应未来需要的课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构建适应未来需要的课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 教育 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课堂教学要在目标、内容、方式、制度等4个层面推进改革,全面构建适应未来需要的课堂。

课堂目标:从知识点过关训练走向以素养为本

面向未来的课堂,要从知识点过关训练走向以素养为本,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理解力、判断力和德行,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价值。

未来的教育教学必须有更高的目标定位,聚焦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1作为课堂目标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

1、不是单纯的知识,也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影响人一生的核心素养。

2、这里的核心素养,具体指的是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个人品行、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视野,在不确定的世界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自我管理及自信坚韧的品质等。

3、既包括某门学科所特有的素养,也包括跨学科的综合素养。人的内在素养是复杂的,试图建构一个完美无缺的素养体系恐怕只是徒劳。

所以,学校还应该遵循实践逻辑,瞄准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当代青少年学生所缺乏的能力,要着力加以培养。

2落实在课堂上的核心素养,是如何呈现的?

面向未来的课堂,要从知识点过关训练走向以素养为本,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理解力、判断力和德行,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价值。

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范例:

比如,复旦大学附中《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实践研究》案例中介绍,学校确立“培育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的理念,构建以“中国人”“中华古诗文阅读”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程体系,引导学生阅读“儒家的理想人”“道家的理想人”“魏晋时期‘觉醒’的人”“明代寻找真我的人”“近代寻求真理的人”“现代寻求解放的人”“当代走向世界的人”等,系统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人的精神,解除如何以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涵养学生情感的难题,强调中华经典阅读与“单元贯通”写作。

江苏省南通市一位小学校长祝禧介绍的“文化语文”,有不同于一般语文课的价值定位。她选择体现鲜明民族文化色彩的意象,如“梅兰竹菊”“花鸟虫鱼”“亭台楼阁”“英雄、母亲、牧童、船长”等建设阅读课程,指导学生在洋溢着审美情趣的文学意象阅读课中自由“驰骋”,让 儿童 用心灵的眼睛和耳朵注视并倾听,在意和象的虚实间感悟中国人特有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审美方式,促使学生积淀中华民族情感、气节、气概,涵养民族精神气质等。如此语文课,不只是识字、阅读、写作,而是在听说读写中悟道、明道、涵养精神,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内容:从“去情境化”的知识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项目

1当前中小学的书本知识,给人纸上谈兵的感觉

目前,中小学的书本知识一般做了“去情境化”处理,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等真实、具体、生动的细节被大大简化,剩下了由特定符号、术语所表达的概念、定律、原理及支撑这些概念、定律、原理的“事实”,其中不乏有为了突出所谓“本质特征”而人为编造的“事实”。

这些处理的本意在于突出基础、主干,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但这种将知识到行动过度简单化,易造成书本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给人纸上谈兵的感觉。学习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

将学科知识尤其是那些核心知识嵌入真实情境之中,特别是设计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项目,是未来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着力点。

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解决,这样的学习通常持续时间长,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也使学生从过去的以学备用走向以用促学。

未来的课堂不是不需要知识的学习,而是需要进一步遴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更有价值的知识,同时考虑知识呈现的方式。

2真实情景下的课堂设计案例

案例一

美国某中学学生阿兰给澳大利亚的朋友玛利亚打电话,说计划明年夏天去看望她,问她是否有空。玛利亚告诉阿兰,什么时候来都可以。第二年夏天,阿兰乘飞机来到澳大利亚,一下飞机就惊呆了,这里竟是隆冬季节。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同时又嵌入了有关地球科学的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力,帮助学生学会应对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

将学科知识尤其是那些核心知识嵌入真实情境之中,特别是设计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项目,是未来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着力点。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解决,这样的学习通常持续时间长,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也使学生从过去的以学备用走向以用促学。

案例二

来自新加坡的美玲正准备到南非当3个月的交换生。她需要把一些新加坡元兑换为南非兰特。在这3个月期间,兑换汇率由每一新加坡元兑4.2南非兰特变化为4.0。假如美玲回国后要把南非兰特兑换回新加坡元,这对她是否有利?请提供一个解释以支持你的观点。

就数学内容来说,这个案例需要学生运用乘法和除法进行数字运算。案例将现实情境与数学内容相结合,虽然所需要的数据已明确列出,但运算起来还是有一些难度。而且,这里还需要学生有灵活推理和 反思 的能力,以及解释结果需要的表达技巧。

这样的真实任务设计能够获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也拉近了课堂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方式:学生有比之前更多的机会体验课程

西方人讲实验,拿他物、他人做研究,强调主客二分、客观审视,是“外证”。中国人讲体验,与此相近的说法还有体察、体悟、体会等,拿自己做研究、做尝试,是“内证”,即验之于自身的行为,得之于整个身心,是在主客交融状态达到一种理解、心领神会。

1离开体验学习,形不成真正的素养

从提升人内在素养的目的出发,课堂应更多地关注特定情境下的儿童体验学习。认识也好,实践也罢,过程本身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是客体,改造的是客体,最终以认识客体的准确性、改造客体的成效大小等进行评判。

体验总要获得某些精神的东西——需求的满足、悟性的提升、心理的平衡、精神的愉悦、境界的提升等。体验活动具有激活身心的功能,它不仅会使人的身心处于特定的情绪状态下,而且会把这种主观状态投射到周围事物中,使其染上特定的情感色彩,促使他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即情感共鸣。

体验中的感悟是真切的,同时也是独特的、局部的。体验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体验学习并不排斥其他学习方式。但我认为,体验学习是素养生成的基本方式,离开了体验学习,谈不上真正素养的形成。

2体验学习方式因学科而异

如地理课离不开野外考察,科学课总是要实验建模,思想品德课离不开践行,而人文学科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特别是体育、舞蹈、戏剧、制作、护理等非学术性课程,本来就应以身体练习、动手操作为主,非纸笔练习、测验所能替代,未来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这类课程。

制度——从整齐划一到多样化

越是多样,才越是公平。

整齐划一的课堂,必然造成大量孩子的“陪读”,没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这样的课堂人为制造出越来越多的所谓“差生”——通常他们只是不习惯学术性课程的学习而已,这是极大的不公平。

课堂本来就不是私人空间,而是公共空间,必须同时面对各不相同的利益诉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课堂不只是要求面向所有的学生进行教学,给每一个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机会,鼓励和要求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公平的学习共同体,而且要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促进必修与选修、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在多样化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不同时期的好课各不相同,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同人所认同的好课也各不相同,我们需要共同追求更好。

延伸阅读——林崇德:未来基础教育的课改方向

当前我们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首先应该加强和深化教育改革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教育部的顶层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与此同时,有三件事情必须要做好。

(一)要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性

我们必须要从整体性出发,只有在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落实我们所说的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真正需要学生去体验。有关课改文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统筹,我想其突出是处理好教师、学生、课程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的课程结构。

第二,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的优势作用。

第三,要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环节。这里要特别强调,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需要我们把它提到统筹课程改革的议程上来。

第四,要统筹教学一线的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第五,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 渠道 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二)确定课程内容的原则

我们课程改革的基础主要围绕着内容而确定,课程内容的确定有哪些原则呢?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提出了以下课程内容确定的四方面原则:

第一,时代性原则

反映当代社会的进步,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与 经验 ,并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这里我还要强调我们课程内容新颖性与实践性的统一。2015年4月1日的《中国科学报》指出:“今天的社会也不再需要象牙塔里的囚徒,而需要实践力更强的大学生。”我想这一句话相当重要,具有我们时代特色。

第二,基础性原则

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选择性原则

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学科特点,遵循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分离分层设计可选择的课程内容,既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又能为初中、高中、高校分流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四,关联性原则

关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间的有机联系;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联系世界的内在联系。

(三)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在课程改革里,更强调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学科能力上。

什么叫学科能力?

一是学生掌握某个学科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的听说读写。

二是学生学习某种学科活动中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智力和能力的成分。

三是学生学习某个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 学习方法 。

学科能力显示出五个特点:学科能力以学科知识为中介;学科能力是一种结构;学科能力具有可操作性;学科能力具有稳定性;学科能力与非智力因素,譬如说与兴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育人做教学设计

2017年5月11日至2017年5月13日,由《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湖州南浔区教育局协办,全国首届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高级研修班,在南浔锦绣实验学校举行。

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我和陈老师两人有幸参会。我们乘坐四个多小时的高铁加上一个半小时的城乡公交,终于来到了十大魅力古镇——南浔。

参加此次会议,内心小激动,因为我们可以见到素有东方“波利亚”之称的罗增儒教授,亲耳聆听他的讲座,他是许多数学人的偶像,许多数学老师就是研读罗大师的著作成长的,当面聆听他的教诲,是我们多年的梦想。

?会议第一天上午,南浔锦绣实验学校陆相丽老师的《分式》,南浔区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中心初中数学教研员姜晓翔老师的《再探正方形》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孙学东老师《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三节精彩课例,三位老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展示了前卫的教学理念,对教材理解深刻本人深受启发,他们领着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探的高,探的远,探的深,带领学生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整体观教学的别样风情,由数猜形,为数配形,诠释了对思维课堂的理解。

陆相丽老师作课

孙学东老师作课

姜晓翔老师作课

罗教授以课堂研修为题,从教学目标、学生认知基础、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点评,并提出“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理念。

? 罗增儒教授讲学

罗教授作题为《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案例分析与教师发展》、《解题分析与教师发展》、《论文写作与教师发展》四个专题讲座。罗教授根据个人体验向大家谈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发展的一二三。就是一个案例;两个途径;三重境界。两个途径就是在“校本教研”中“行动成才”,在“教育教学”中“岗位成家”,提高数学教学和数学解题两个核心竞争力,占领数学教学和数学解题两个专业制高点。三重境界就是,教师发展的第一境界做经验型老师(站上讲台),第二境界是技术型教师(站稳讲台),第三境界是教研型教师(站好讲台)。

提出数学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没有教师的引领,“把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将会是一句空话,中学教师应该成为“航天火箭”,把卫星(学生)送进轨道,而自己的飞行水平一次比一次高。罗教授根据自己的体会建议把案例分析作为促进教师“行动成才”“岗位成家”的一个突破口。他给老师们提出了期望:要领会三个名词:案例,案例教学,案例研究;参与一个行动,案例分析;带走一个信念:我要进行,我也能进行案例分析。他把难懂的数学术语转化为轻松易懂的生活实例,把令人头疼的论文写作转化为有意思的研究案例,把解题教学转化为火花四射的思维焰火。

罗教授从重点大学数学专业的高材生,到十年的矿山职工,从八年子弟学校教师,到大学教师,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国培专家,这一次次的飞跃,记录着他踏踏实实探索的脚印,凝聚着他智慧的结晶,闪耀着不平凡的人生光芒。罗增儒之路就是坚持和执着之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乃第三境界,也是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只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就会有无限的创造空间。

再次感谢罗增儒教授的感召引发的新的教学思考,感谢校领导的支持帮助。

?

聚焦核心素养,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1. 设置学习目标:明确课程主题、明确每一次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2. 加强学生对核心素养育人概念的认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核心素养育人的概念、内涵、目的和意义,加深其理解与体会;?

3. 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考与发现能力,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利用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心素养育人的概念;?

4. 模拟操作:利用情境教学等方式,在模拟性情境中进行核心素养育人的相关操作技能的练习;?

5. 开展反思活动:使学生反思核心素养育人是如何体现,分析他们在中学习到什么、取得哪些成就和体会,养成正确的观点和态度;?

6. 加强阶段性总结:针对每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如练习和测试,引导学生总结思考和讨论,深化对核心素养育人的理解及学习。

核心素养课堂实施与案例研究

聚焦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品质的方法如下:

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注重学生参与: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关注思维培养:核心素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案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多元化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考试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5、持续反思与改进:教师应该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聚焦核心素养在的意义:

1、聚焦核心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然而,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2、聚焦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然而,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3、聚焦核心素养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因为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原因而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学生的背景和条件如何,都应该有机会获得全面的教育。

4、聚焦核心素养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聚焦核心素养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聚焦核心素养也可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推动教育行业的整体发展。

2018年11月9日,余杭区高中生物学科90学分高级培训班在余杭第二高级中学进行核心素养课堂实施与案例研究。杭州市教研室生物教研员、特级教师徐建忠,余杭区高中生物教研员沈永昶及来自全区20多位高中生物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上午的培训中,瓶窑中学的童艳霏老师开设《酶》二轮专题复习课,本节课童老师首先通过学案前测的方式对酶的相关知识进行概念的构建,合理呈现学生的概念图,运用小组活动、讨论和教师总结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中复习加深知识的理解、锻炼分析表达能力。然后又通过酶相关实验设计的探究活动的讨论,加强学生对实验选材、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的深入理解与应用。英特高中李士杏老师开设《生命系统的能量流动与平衡》专题复习课,以任务卡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在开放愉快的讨论氛围下,教师循序渐进、同学不断补充,将设计推向多样化和精细化,逐步解决学生知识难点。

下午的专题报告活动中,杭州市教研室特级教师徐建忠老师首先两位教师的案例教学进行了点评,然后针对新高考形式下生物教师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报告,主要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科研论文点评与撰写三大方面展开具体的介绍。

本次培训活动为参加本次研训的高中生物教师提供了一次感受名师教学智慧、聆听专家指导的机会,有力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为进一步构建释放师生潜能的高中生物课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于“如何构建适应未来需要的课堂”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