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者:孟津 旅游

平乐镇名缘于平乐村。

平乐村南为象庄,北为三十里铺;北依邙山,南望洛河,东临汉魏洛阳城,西南接瀍河回族区;焦枝铁路、二广高速公路、平金大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该村 历史 悠久,人文荟萃,土地肥沃,富庶繁华,历来为洛东一大名镇。

东汉永平五年(公元62年),汉明帝为迎接西域进贡的“飞廉并铜马”而筑平乐观,观下建平乐馆。此后,平乐馆成为皇帝检阅三军,与将相欣赏散乐百戏、设宴展示国威的场所。该村因地处平乐观附近,遂称“平乐”,亦名“汉园”,号称“东都重篱”、“大汉屏障”。北魏扩建洛阳都城,建平乐里。现如今,因沿袭平乐观、平乐里之名,此地故名--平乐村。

洛阳市文史学者徐金星先生曾为《东都明珠金平乐》一书作序,序文写道:“平乐镇平乐村、新庄村、刘坡村等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平乐村北有东汉皇陵。”由此可见平乐自古以来就有厚重的文化 历史 底蕴。

1957年修建中州渠时,这里出土齐侯宝盂。它高43.5厘米,口径70.3厘米,重75公斤,是极为珍贵的 历史 文物,现藏洛阳博物馆。

平乐村植根于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沃土,被世人誉为“小洛阳”“金平乐”,被评为“全国十佳美丽乡村”“中国牡丹画第一村”,也就顺理成章了。

象庄,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已是洛阳以东的集市贸易名镇,各地商贾云集于此。村子有东西一条街,不足一公里长,街道两边临街门面房几乎都是商行、店铺,主要为粮食行、棉花行、药材行、布匹行、染坊等。

据《象庄古镇轶事》记载,东汉时期,洛阳城东建有白虎观,城西建有青龙观。象庄村即青龙观所在地。后来,青龙观渐渐倾塌,附近一尊形体巨大的石象便成为这里的地标,村子也由此更名为“象庄”。

在象庄村南头路东,有一片“空地”被围墙圈起,这就是石象所在地。有村民说,这里以前是个水坑,石象就立在坑边,四脚和底座都陷进了泥水中,风吹雨淋,让人心疼不已。后来,为了有效保护珍贵的 历史 文物,村里就出资改善了这里的环境,修建了围墙和顶棚,将石象“圈养”起来。

据专家考证,这尊石象应是东汉时期雕刻的,有1900余年 历史 ,是目前全国极为珍贵的石雕艺术瑰宝。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说石象原为象庄北部邙山上大汉冢的神道门象,人们在向邙山搬运大象的途中,石象在这里“落地生根”了。

寨内古木参天,四周筑有城垣,气势雄伟。寨外的鹞店坂扼守洛阳通往黄河渡口的门户,是洛阳 历史 上著名的军事重地。东汉至隋唐近900年间,朝廷在鹞店古寨南门外辟有演武场,筑有烽火台,常在此阅兵劳军。

现今鹞店古寨存有东门、二仙庙、关帝阁、望京门、南门等遗址。二仙为女神,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皇帝赐其号“真人”,宣和初年赐号“冲惠、冲淑二真人”

二仙庙占地约500平方米,建于2米高的台地上,南北向,主要建筑规制基本完整,现存灰瓦顶大脊硬山式大殿一座,左侧有配殿,东西有广生殿、老君殿各二间。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重修二仙庙碑记》记载,二仙庙建于六朝(南北朝时期),元代至元年间,蒙古军人马宝保与村民共同捐资在二仙庙前修建献台和戏楼各一座。

明清时期,鹞店古寨建有驿站、驿铺,设有墩台,常年驻有营兵。民国初年,张钫捐资重修二仙庙。鹞店古寨南门楼原建有关帝阁,阁中置关圣帝君檀香木雕像。南门地势颇高,天气晴好时,站在南门楼上,可以望见洛阳城的一些高楼。

不知你是不是说历史名人,

这些资料也是我从网上找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伏羲:人文始祖。大约距今七八千年。伏羲氏发现“河图”与“洛书”,并画出“八卦”,用简单而寓意深长的符号,概括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明的新曙光,它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初基,反映了河洛先民在和大自然斗争中所形成的人类思维的伟大成就,是河洛先民智慧和社会实践的结晶。

杜康:字仲宁,相传为造酒鼻祖,在我市伊川、汝阳一带造酒成名。如今,两县留有大量的杜康造酒遗迹,两县的杜康酒业发展旺盛。

伊尹: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挚,洛阳伊川人(亦说栾川人或嵩县人)。因官封为尹,故称伊尹,又称阿衡或保衡。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于汤的媵臣,因精通治国之道,汤授以国政,在助汤灭夏中所建功勋卓著。伊川县平等乡有伊尹墓遗址。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故称周公。营建洛阳邑,在洛阳制礼作乐,被后人尊称为元圣。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曾为东周王朝“守藏室之史”,长期在洛阳管理图书典籍。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白圭:生卒年待考。战国著名商业活动家,魏惠王时大臣。洛阳人。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贸易致富。遇到丰年,收买谷物,卖出丝漆;遇到荒年,卖出粮食,购进帛絮。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字季子。洛阳人。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归赵封为安君。后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民间活动,被齐人车裂而死。

秦汉隋唐人才辈出

吕不韦:秦国相国,史记中称他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编《吕氏春秋》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封地有河南洛阳十万户,在洛阳自尽,葬于洛阳。

田横:刘邦称帝,遣使诏齐王田横降,横不从,于洛阳途中自刎,葬于洛阳。岛上五百壮士闻此噩耗,集体挥刀殉节。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收为弟子。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其时,贾谊不过20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桑弘羊(前152~前80)西汉大臣。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在他的参与主持下,先后制定、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货币等经济政策,从富商大贾手里夺回了盐铁和贸易的控制权,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使西域,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葬于洛阳。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固:修《汉书》)。东汉建初七年(82年),兰台令史班固在洛阳著《汉书》。《汉书》用了20余年时间修成,从秦末农民大起义写到王莽失败,计120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班固死后,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蔡伦: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宦官蔡伦改进民间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作纸,献给和帝,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许慎(54-149年),古文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初举孝廉,后入京,官至太尉南阁祭酒。曾从贾逵受古文经学,博通经籍,当时洛阳儒生称其为“五经无双许叔重”。他收集小篆、古文(战国文字)、籀文(西周文字,即大篆)共9533个字,逐一按形体、声韵、训诂进行简要地解说,撰成《说文解字》14篇,凡13.3万余字。这部书创稿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至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九月,许慎遣其子许冲进奉朝廷,历时22年。《说文解字》集西周以来文字之大成,也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是我国一部系统而比较完备的字典。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出生于洛阳。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宫内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她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洛阳度过的。唐高宗时被封为昭仪,后被立为皇后,参与朝政,与唐高宗并称“二圣”。684年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同年,废中宗立睿宗。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她开创殿试制度,注重选拔人才。任用酷吏,大兴冤狱。晚年奢侈专断。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武则天病死。

玄奘(600-664年),俗名陈袆,法名玄奘,俗称唐僧、唐三藏、唐高僧,通称三藏法师,唐代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佛学大师、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现存诗歌达1400余首。

李龟年,生卒年不详。唐朝时东都洛阳人。著名歌唱家、宫廷乐师。他精通音律,通晓多种演奏技巧,笛子和筚篥也吹奏得漂亮,还会击羯鼓。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原籍洛阳人。其诗“我家本瀍榖,有地介皋巩”可证,后迁至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因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一位开启宋明理学唯心主义初源的哲学家。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世称元九,洛阳(今属河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小说家。其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白二人的文学主张相同,诗风接近,互相影响,因此又称"元白体"。

白居易(772-864年),字乐天,号“醉吟先生”,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是我国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

宋元明清名人承前启后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祖籍涿州(今河北涿县),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的生父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为后周铁骑第一军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使,领岳州防御使。曾为后唐禁军军官,故安家于洛阳夹马营。后唐明宗天成二年,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据说他出生当夜,附近火光冲天,故这里又叫“火烧街”。如今这里还有一处破窑院,传说为赵匡胤故居。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今偃师佃庄镇相公庄)人。祖父梦奇,官至后唐户部侍郎。父龟图,曾任后周起居郎。龟图妻妾甚众,与妻刘氏不睦,因而蒙正幼时与母一起被逐出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家宅。母子二人遂回到故乡洛阳,栖身于寒窑中,颇受困顿窘乏之苦。他少有壮志,发奋攻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中进士第一(即状元),从此青云直上,成为北宋一代名相。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居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象数学家,也是伊洛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被封建统治者捧为"圣人"、"夫子"。

程颢、程颐为同胞兄弟,二人同为北宋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人尊称“二程”。他们继承周敦颐和邵雍的哲学观点,并融合佛、道内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代表儒家思想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世称之为“洛学”或“伊洛理学”。到了南宋,其学说经朱熹继承和发展,成为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官方哲学,即“程朱理学”。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祖籍山西夏县。司马光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他一生杰出的成就表现在史学方面。在闲居洛阳时负责编修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姚燧(1238-1313年),字靖甫,号牧庵,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太子少傅、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姚燧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后迁居河南洛阳。

吕维祺(1587-1641年),字介孺,号豫石,学者称明德先生,明末河南府(洛阳)新安县人。他著书颇丰,主要有《孝经本义》、《或问大全》、《明德堂文集》、《敬学诗》、《吕豫石集》、《奏疏音韵日月灯》。

王铎(1592-1652年),孟津人,世称“王孟津”和“神笔王铎”。明末清初大书法家。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连科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累官礼部尚书。明朝灭亡后,他入清做官,顺治年间以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充任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授礼部左侍郎,为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顺治九年(1652年)3月病死故里,谥号文安,终年61岁。

李绿园(1707-1790),本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清代文学家,长篇古典小说《歧路灯》的作者。

关于“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