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如何在德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在德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二要突出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三要在语文学科侧重传统文化教育。

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教材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而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1.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人物、事例、历史事件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拓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深入学习课文,讲清课文的道理和观点了。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要本着“讲清一个故事,学懂一个道理或明确一观点”的原则,正确地、科学地向学生阐明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

3.要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围绕课文重点,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获得的初步感知在思想上进一步深化,从理性上进一步升华。使学生对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

二、突出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是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优美的校园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着师生,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建设一个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厚重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努力地去探索、挖掘,让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优化提升。

2.养成有益终身并能感染他人的行为习惯

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后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贯彻“守则”、“规范”为依托,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抓早、抓细、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随着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出现了衰微。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问题。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语文课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是语文教学当仁不让责任。

2.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国古诗词的历史悠久,而且在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借助古诗词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如能深入学习,可使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我向学生渗透博爱思想,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并讲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尊老爱幼小故事,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在教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时,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我们的言行要做到诚实,守信用,并通过一些诚信小故事让学生体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同时向他们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我所倡导的三个方面,是个人的一点感悟,觉得这三个方面是培养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这与其他方面并不排斥。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平台。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与探索。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22年5月23日 周一 晴

一、核心素养内涵意义解读

核心素养是 课程育人价值 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 基础要素 ,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 价值取向 ,思维品质反应核心素养的 心智特征 ,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发展的 关键要素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1.核心素养的使命(内涵意义);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内容;核心素养四方面的作用及其关系等。

核心素养(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

关键能力:能做成事

必备品格:愿意并习惯把事做正确

正确的价值观:寻求或坚持做正确的事

2.1语言能力是 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以及各种 策略,参与特定情景下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时表现出来 的语言理解(听读看)和表达(说、写)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的生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

2.2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有关语篇如何构成,如何表达意义,以及人们如何使用语篇达到交际目的的知识)、语用(特定语境中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表达自己的知识)

非语言知识:肢体语言(表情、动作、手势)、公共基本常识和一般性知识(自然认知)

各种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管理策略

理解(听、读、看)、表达能力:(说、写)

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是语言能力的核心与落脚点

途径: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表达与交流

目标:能够在感知、体验、积累和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中,认识英语与汉语的异同,逐步形成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沟通与交流。

2.3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盖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文化意识的关键过程

2.4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应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个性特征:人人具有思维品质;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品质不同

内容: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

层次:低阶思维(记忆、理解、应用)

高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

水平:看问题的高度与格局

意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目标:能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中推进语言学习;初步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据、有调理地表达观点,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使思维体现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途径: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

思维品质决定人的生存质量

2.5学习能力: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

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

1.积极运用和主动调试英语学习策略;(元认知、认知、交际、情感策略)

2.拓展学习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报纸、新闻、文学作品、听歌等)

3.引导学生乐学(意识)善学(能力)(要我学到我要学)

4.目标:能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保持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学习中注意倾听、乐于交流、大胆尝试;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学会反思和评价学习进展,调整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乐学善学。

5.途径:乐学与善学,选择与调适;合作与探究。

为什么要在核心素养四方面的内容融合的基础上进行“问题链”教学设计?

二、如何设计“问题链”

1.思维:思维就是思考、思索的意思;“思维是对输入信息加工改造的编码过程,是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对新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和系统化、具体化的过程”

若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脱口而出,那就没有思维含量。想一想才能答出来才是有思维。老师应该让学生把信息形成知识,知识形成智慧,知识用多了,就形成了素养。(语篇知识、智慧、素养)

哈佛大学原校长把学生的思维模式分成三个阶段:无知的确定性(盲目相信阶段)、有知的混乱性(相对主义阶段)、批判性思维阶段,(思维的成熟阶段,提出质疑,并在分析后给出不同的panda)

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应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系统性等方面。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学习总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伴行,所有问题解决必定以对问题的存在的认识为开始。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

课堂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顺着作者思路一步一步思考的导航和脚手架。层层深入的问题。提高课堂时效性,增加课堂密度。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顺着问题理解文本内容,拓展理解深度。

3.问题链

问题链是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讲教材知识转换成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关联的问题。(王后雄)

问题链的第一个问题玩玩是第二个问题的前提,第二个问题是第三个问题的铺垫与阶梯,依次顺延,层层铺垫,环环相扣。(裴松,2011)

我的理解:问题链就是基于文本知识与学习者的认识规律,教师获学生设计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闭环;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

4.“问题链”教学设计建议

按教学阶段设计:读前感知导入、读中理解探究、读后实践创新

按照认识水平高低设计

记忆(remember ing):针对具体知识,识别(分辨)文本事实,重现获提取重要内容,细节知识。有关识记方面的问题,读者很容易从文中找到答案。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如“what、when、where、who”多属于指向具体信息、考查记忆的问题。

理解(understanding):在明确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解释意义,比较差异,推断说明,概括总结。分类整理,举例阐释等。指向“how、why”问题的解释,即旨在考查读者的初步理解。如:how could you say that in y our own words?

应用(appling):结合所学概念、语法,能根据范式应用,是机械套用执行,而不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运用知识。在英语课上,学生学习新的句型之后的对话模仿练习,获套用语法结构练习都属于偏向语言知识的机械应用。

分析(analyzing):梳理材料之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材料组织结构、归因后的新观点。

评价(evaluating):凭借理性、综合较为完善的信息,有理有据地做出评判。

创造(creating):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材料做庖丁解牛式解读,与先前经验融合,形成新经验。迁移到自己的实践中,特色表达,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英语学习中的“读后仿写、读后续写”等,就属于这个阶段的认知,是高层次要求。

在低阶认知中培养高阶认知

指向标题的问题:

what is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具体而直接)

what does the title tell you?(相比上一个问题,稍有难度,学生需要思考)

if you rewrote the title ,which adjective (verb/noun)would you replace?

指向内容的问题

where and when do you think this? story take place?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this passage?what makes you think so?

从低阶认知进,高阶认知出(低进高出)

what is happening on this page?

what does …mean her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nd of the story?

how could you feel if you were the character?

if you were the writer ,what title would you like?

按实际需要设计

实际需要不是教师的需要,是学生的需要。如何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预习单:了解学生未知的东西)

按照文章的逻辑设计

学生通过读问题就能够理解文章意义,这就看老师问题设计的水平。

问题设计要有一条主线——文章的逻辑顺序。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语言、理解文章写作逻辑和内容意义。

按照学业质量要求设计(7-9年级)

三、课例

课例1:wha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预习单设计

课例2:how ofen do you exercise?

课例3:who is got the talent show?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核心素养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x0d\《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x0d\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x0d\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x0d\1、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x0d\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x0d\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x0d\2、引导认真观察,建立数感\x0d\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x0d\3、构建活动平台,发展数感\x0d\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等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x0d\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发展了学生的数感。\x0d\4、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x0d\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应用估算。如计算7.98×5.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积一定在40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60天,乙队独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又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增加说服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小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小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这道题里的小学生数,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优化了对数的感受性。\x0d\5、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提升数感\x0d\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7+1;6×6+4+3;6×5+4×2+5;6×3+5×5等。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是一个,知道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1、信念素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作为一名老师,深知教育是一门良心活,只有有了教育的信仰,才能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不仅仅是授课,更多的是和学生交流,去倾听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做“教学的师傅”,而更要做读懂学生的“分析师”。

2、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今天,年轻者通过网络或其他技术手段,有可能比年长者知道的更早、更快、更全面。所以作为一名老师,融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为一体的信息素养非常重要。

3、创新素养

未来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重组课程。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创造力、想象力、价值观、个人品质等将重获生机,在教育中拥有与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需要老师要勇于创新。

未来,教师除了知识传授以外,还应担负起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和联结世界的职责,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使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这给教师职业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而这些挑战可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寻找科学的解决之道。

关于“如何在德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