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通用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1

 在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边境线。数十年来,她亲手在帕米尔高原刻下10多万块“中国石”。

 如今,布茹玛汗的儿女们也成为护边员。“我们全家用脚步丈量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不停,巡边护边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不变。”布茹玛汗说。

 赤诚报国,心系人民健康福祉

 “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是我的根,我绝不能忘本……”每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回国,李桓英总是这样坚定地回答。

 20世纪50年代,她谢绝世界卫生组织挽留回到祖国,将国外先进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疯狂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可控、可治。2016年,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同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传承红色家风,继续红色血脉

 甘公荣是“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三女儿。几十年来,她时刻谨记父辈“一心为公,恪尽职守”的嘱托,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家风。

 她热衷扶贫帮困,先后成立龚全珍工作室和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募集资金帮助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她传承红色基因,为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授课,讲述父辈艰苦奋斗的故事……

 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家长口中的“秒回校长”,同行眼中的“种子校长”……每一个亲切的称呼,都如同一枚闪亮勋章,映照出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的育人初心。

 她创建全国首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以情育人促进品德养成,她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主张因材施教呵护学生成长……吴蓉瑾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被称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范”。

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2

 科研是长期的艰苦奋斗,不是一时的光环、激情与承诺。”对此,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胡海岚深有体会。

 2008年,在国外拥有独立实验室的胡海岚回到祖国,扛起我国系统神经科学领域的大旗。

 揭示个体参与社会竞争及“胜利者效应”的神经调控机制、创新单细胞活性双标记技术……胡海岚的付出,让中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

 她们的身影在科学征程上砥砺前行,唱出新时代中国女性的铿锵之歌。

 2019年,第34届国际超级计算大会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担任大会主席。

 五代银河、两代天河超算系统研制骨干,代表团队六次站上世界超算最高领奖台……卢宇彤的`成绩单,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高精尖成果,更展示着中国女科学家的风采和担当。

 “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国家战略,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卢宇彤曾说。

 大国重器、尖端科技,她们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作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关欣投身国防事业20余年。

 她的科研成果,为国防教育、舰载航空兵战斗力生成和海军信息对抗装备转型作出突出贡献,为我军在海战场装上了先机制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3

 “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秉持这样的信念,北京姑娘路生梅,扎根陕西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一干就是50多年。

 为了让山沟沟里的老乡们及时看上病,她白天接诊、晚上点着油灯自学,迅速成长为全科医生;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第一个正规儿科;她给患者开几毛几分钱的小药,巡诊走遍小镇乡村;她自愿“超期服役”,退休后拒绝高薪聘请,义务接诊患者超15万人次;面对疫情,年逾古稀的她写下请战书,递交1万元特殊党费……

 路生梅说,毕生坚守只为兑现誓言,“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群众心中,感念着她们的无私奉献;脱贫路上,活跃着她们的奋斗身影。

 杨宁,这个“85后”大学生村官,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拔掉穷根。

 作为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她的扶贫之路充满艰辛,却从未被困难挡住脚步悄悄卖掉婚房垫付种子肥料资金,创新“稻+鸭+鱼”共作模式种植紫黑香糯,建设扶贫加工车间,成立“苗村倌”电商服务中心……依托原生态资源优势,走产业发展道路,江门村旧貌换新颜。

 “发展产业关键要‘接地气’。”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带领企业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从实施产业扶贫计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到成立田间学校,帮助农户变身技术能手;从带动开展规模化养殖、种植,帮助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到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第六产业园”……精准对接,深耕基层,她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4

 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女教师们都收到一张半天的休假单。凭着这张休假单,女老师们可以在安排好课务的情况下休假半天。不仅如此,学校男工沙龙的男老师们还为女同胞准备了一份特别的惊喜。昨天深夜,他们悄悄地录了一首《这世界那么多人》的MV,将在“三八”妇女节的清晨通过视频号推送给女同事们。

 “我们学校的女性员工超过90%,今天早晨的升旗仪式上,男老师们已经向女老师表达过祝福了,台下的孩子们看了都很激动。多年来,在这所‘爱的学校’,吴蓉瑾校长教会了我们很多。在她的亲身示范下,所有师生们都能在充满爱的氛围里,彼此相依、互助,共同成长。”卢湾一中心小学工会主席徐旭说,在他看来,刚刚获颁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的吴蓉瑾校长,名至实归。

 日前,全国妇联最新公布了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红旗手(集体)。其中,时代楷模、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入选2022年“最美巾帼奋斗者”。

 “为什么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十几年前一位少先队员不经意间的提问,曾让工作不久的吴蓉瑾陷入沉思。

 扎根基础教育27年,吴蓉瑾依托学校紧邻中共一大会址的地理特点,组建起全国首支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17年来培养了千余名小讲解员,用童音讲党史,使爱党爱国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她用好身边最鲜活的课堂,为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打好了红色底色,种下信仰的种子。

 “我与吴校长共事多年,记得她刚进学校工作时,我俩在一个办公室。当时,作为中队辅导员的她,除了上课以外,很喜欢带着孩子到处跑,孩子们的小队活动,她也特别喜欢参加。”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红喇叭”社团负责人陈丽丽老师记忆犹新,有一次,她们带着孩子去一大会址参观,孩子们很开心,但吴蓉瑾却邹起了眉。原来,她发现孩子们听讲解听得不太认真,因为讲解的内容听不太懂。

 “其实当时这样的情形还挺常见,相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场馆,孩子们更喜欢去公园、去郊游。”陈丽丽说,让她没想到的是,此后吴蓉瑾特地寻求了学校大队部的帮助,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开展了一次小调查,对馆内的陈列、参观路线特别是讲解人员、讲解内容等都进行了调研,最终提出了希望建立一支由少先队员组成的小讲解员队伍。

 于是,17年前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就有了一支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提供志愿服务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吴蓉瑾带着孩子们,和纪念馆的叔叔阿姨们一起讨论、磨稿,用儿童化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将解说词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

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5

 “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是我的根,我绝不能忘本……”20世纪50年代,李桓英谢绝世界卫生组织的挽留回到祖国,将国外先进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疯狂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可控、可治。2016年,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同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用生命喷薄出爱国、事业、忠诚的强大能量。五代银河、两代天河超算系统研制骨干,代表团队六次站上世界超算最高领奖台……卢宇彤的成绩单,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高精尖成果,更展示着中国女科学家的风采和担当。大国重器、尖端科技,她们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新时代的巾帼力量在科技领域,在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在各个领域释放出强大能量,成为奋斗征程的活力澎湃“她力量”,她们的先进事迹彰显建功新时代的巾帼力量,勾勒奋斗女性的最美剪影。

 赞美奋斗女性最美剪影,为事业精彩谱写美丽画卷。

 奋斗成就事业,拼搏打造精彩。新时代的壮美天地广阔,奋斗女性,百花齐放,拼图祖国美景。在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边境线。数十年来,她亲手在帕米尔高原刻下10多万块“中国石”,她用默默奋斗挥毫爱国画卷。家长口中的“秒回校长”,同行眼中的“种子校长”……每一个亲切的称呼,都如同一枚闪亮勋章,映照出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的育人初心,她用一线奋斗挥毫教育画卷;秉持这样的信念,北京姑娘路生梅,扎根陕西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一干就是50多年,她用基层奋斗挥毫人民健康画卷。奋斗女性,奔腾向前,活跃在天南海北,祖国各地,她们用奋斗女性的最美剪影,让我们的时代,让我们的事业更加美好。

;

请根据你的积累,为大丰麋鹿保护区的讲解员撰写一段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欢迎大家来到河南神农陶创意园参观指导。我是讲解员***,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沁阳市王召乡苟庄屯村。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比如地名文化中的村,表示这儿是自然形成的聚居地。那么屯,则表示这里曾经是古代长期驻扎军队或者官方开垦农田的地方。凡是以庄来命名的地方,通常与家族姓氏有关。苟庄屯村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着独特的文化现象。比地名文化早的是姓氏文化,比姓氏文化早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陶文化。

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神农陶创意园。本园区以传承黑陶文化为主题,整体呈中式现代简约风格,兼具江南园林韵味,坚持从一砖一瓦,一陶一木着手,力求达到一步一景的效果,努力打造沁阳市文化艺术交流的新名片。

神农陶创意园占地面积2640平方米,包含黑陶文化博物馆,黑陶DIY体验馆,茶科学体验中心等。通过非遗文化科普+研学体验+乡村旅游等模式,打造大中小学生研学、实训基地,陶瓷艺术家创作、培训和黑陶文化科普基地等。

接下来由我带领大家走进园区领略黑陶的魅力。大家看一下左边的这个亭子叫初心亭,它简单朴素,庄重而不失大方。看到初心亭就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园主汤丽女士。她是一个热情、执着、有追求的人,在这儿建这个初心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每次走进园子,就要记住自己的初心——弘扬黑陶文化,传承黑陶技艺。这也是她毕生的使命。正是因为这样的初心和使命,才有了我们这个园,才有了让大家了解黑陶的平台。

大家请看墙上的这面巨幅彩绘,它展示的是神农时期人们制陶的场景。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从以采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而我们沁阳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被称为覃怀古郡、河朔名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千年古县”,河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今天,在这里大家可以了解到沁阳与陶文化的渊源。

大家看,这边的泥就是我们的黑陶原材料,它取自于神农山脚下洗刷沉积了千年的红胶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例如铁、硅等微量元素,通过晾、晒、打浆等10多道工序,最终成为制作黑陶的宝贵原料。

园子东边的那堵风景墙叫陶苑,是我们挖掘整理村里遗留的老砖老瓦、老物件,组合堆砌而成的,上面的黑陶器皿就是汤丽带着团队在研发产品过程当中,一步一步趟出来的脚印。

大家看看这中间的造型像什么?看出来了吗?对,像70,那右边的这个造型是国徽的轮廓,这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个创意园项目启动的时间,是2019年,也就是建国70周年。所以这个文化墙的建设创意非常有意义。

大家看西边这个小院中间,有个像葫芦一样的鱼塘,它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现在请跟我来到沁阳黑陶文化博物馆,先看这副对联,它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辉教授题词:纯阴至罡何止守黑,骨透心亮最能成红!大家猜猜这个守黑守什么?对,坚守黑陶传统,知白守黑,守正创新!那这个红代表什么呢?代表黑陶壶是泡红茶的不二首选,代表黑陶以后会成为网红产品,也代表着我们黑陶人的一颗红心向着党!这是李辉教授对黑陶壶的肯定和赞许,也是对我们黑陶人的鼓励和期望!我们所有黑陶人会在汤丽女士的带领下把黑陶艺术推向更高的地步。

我们先来了解陶文化的史前文明。正如前言所说:龙马出,河图现,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按照传统的说法,“河图洛书”的出现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的源头。

我国早期著作中有很多关于制陶的传说:如“神农作陶”(《汲冢周书》),“黄帝命宁封作陶正”(《吕氏春秋》),也就是说,我国早在8000年前就发明了制陶技术,是世界上最先烧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神农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神农耕而作陶,开启古代先民原始手工业,是人类又一个伟大的进步史。

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被誉为“瓷器之母”,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发明。

沁阳黑陶是河南最具有代表性的陶文化活化石,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没有断代。沁阳黑陶秉承古人智慧,又独具特点和优势,从民间日用生活器具到华贵的宫廷艺术品,彰显了独特魅力。

大家看这个造型——水满则溢!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低调,稳重!

沙盘介绍: 陶情诗意 源远流长?

再现的是先民制作黑陶全过程。黑陶是**的泥巴制成,在烧制的过程当中吸附活性炭离子自然窑变成黑陶,有着非常强的技术性,并不是随便把一块泥巴放进窑里就能烧成黑陶的。

黑陶文化介绍:

又称“龙山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晚期农耕文明巅峰之作。

1928年春,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龙山镇发现城子崖遗址,挖掘一批精美的磨光黑陶。

根据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并称中国四大黑陶生产中心。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使中国制陶技术第一次登上了鼎峰时期。

黑陶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智慧的结晶,成为再现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活标本”。

河南黑陶最有名的就是沁阳黑陶,它是华夏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沁阳河内古城西郊的任庄遗址,以采集品及遗迹判断,位于遗址西北部的文化层分别为仰韶和龙山时期的残烧陶窑遗址。1965年对圪垱坡遗址进行试挖的过程中,出土有红陶、彩陶和黑陶。那是仰韶文化的代表。这说明先民烧陶技艺已经在这里繁衍发展,具有龙山黑陶文化代表性的还有木楼遗址、紫赵遗址等多处遗址。

我们沁阳的陶文化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武则天时曾被列为贡品,命名为御制黑陶,民国初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盆窑村王太新先生参加《世界工艺品博览会》的黑陶产品象牙鼎、团尊鱼纹壶等,荣获金奖,英国还出版《中国黑陶图谱》。

大家可以看看柜里陈列的陶器都是我们沁阳过去用的老酒杯,老罐等,有的都是几千年前的东西。

有人会疑问: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沁阳黑陶?建国以后,受当时的生产、生活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沁阳黑陶开始走向下坡。它主要集中在山王庄镇盆窑村,1982年的一场洪水,让土窑洞遭受了灭顶之灾,全村所有的窑口都被淹没,窑洞倒塌的仅剩几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塑料制器和不锈钢器物逐渐代替了陶器,黑陶及其制作技艺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沁阳黑陶于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黑陶唯一的坚守者王正成——黑陶在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的王太新老人的嫡孙,被命名为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大家看墙面上的这个正在制陶的师傅就是王正成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坚守,沁阳黑陶才有了延续和今天的辉煌。

黑陶淡出我们视野多年以后,又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又看到了它的活力,给它注入活力的那个人就是我们的汤丽老师。汤丽和黑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请让我们走进中原神农黑陶厅,了解沁阳新的黑陶故事,感受当今黑陶的时代魅力。

这个如来头像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韩美林教授设计,由我们制作的黑陶作品。

初识黑陶 为之痴狂 始建基地 显见成效

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沁阳市蓝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汤丽女士结识了沁阳黑陶传承人王正成,从小酷爱传统工艺的她被黑陶散发出的魅力深深吸引,为了神秘的黑陶文化她夜不能寐。一个月时间里,她多次走进盆窑村拜访王正成老师,一年多时间里与王老师的不断接触,老师见她这样执着,又非常有想法,并愿意为黑陶付出 ,打破黑陶以家庭传承的传统,把自己家传的黑陶制作技艺悉数传授与她,并鼓励她创建黑陶公司。

在王正成先生的帮助下,在沁阳文博副研究员邓宏礼老师和长期致力于沁阳文化产业发展的王锡柱老先生的支持下,汤丽通过史书了解、深度挖掘黑陶文化,创建了神农黑陶研发基地,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拥有了自己的“中原神农陶”品牌,从而走上了沁阳黑陶的探索之路。

为了了解黑陶市场,她跑遍全国各个黑陶窑口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通过比较,她明白沁阳黑陶品质优良,特点鲜明,但是工艺落后。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她走访全国各个窑口虚心求学,请全国知名制陶大师来沁阳指导、传授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神农陶陆续开发了镂空雕刻、阴刻等生产工艺,研制开发出了6个系列400多个品种的黑陶制品。产品工艺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从文房四宝到室内摆件,从生活器皿到文创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喜爱。

梦想美好 道路艰辛

刚刚起步、研发出新产品的神农陶,就受到了市场的打击。工艺礼品交流市场突然来个急刹车,还没有走出去的神农黑陶文化礼品立马被市场叫停。怎么办?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技术团队,不能解散,更不能流失。人才一旦流失,意味着失败。汤丽心中默默念叨着:说啥也不能让刚刚萌芽的黑陶再离开我们!她凭着一股韧劲和执着,加上她对黑陶的热爱和追求,带着大家研究新的出路。她说,我们要挖掘黑陶特点优势,让它适应人类的生活需求去发展,让黑陶艺术生活化,后来就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 ——开发黑陶茶器具。

汤丽要研究做壶,最大的问题是传统黑陶烧制温度太低,导致硬度低,容易破碎。她就想办法提高窑温。跑出去学习,请专家研究,通过两年多时间,一窑窑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历经了艰辛,最终研制出了高硬度黑陶,打破黑陶在人们心目中低温易碎易渗水的问题,让黑陶的烧制温度由原来的700到800度,提高到了950到1050度的高温,攻克了这个难题,让传承了几千年的黑陶有了质的变化,质的飞跃,走出了中国黑陶行业新的里程碑。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之黑陶茶器具终于诞生,这是整个黑陶业的奇迹,它采用古法木柴烧制技艺,利用科学手段,高温吸附大量活性炭离子自然窑变,烧成高硬度黑陶壶。它透气性好,富含活性炭离子,这是瓷器、铁器等其他器具所不能相比的,保质保鲜,释放矿物质,让口感更加丰富。

黑陶壶泡出的茶汤醇厚绵柔,产品一经问世,即在黑陶界引起轰动,同时成为茶界新宠,俗称“南有宜兴紫砂壶,北有神农黑陶壶”。

2015年在德州举办的中国黑陶艺术展会上,中国陶协名誉理事长傅维杰由衷地赞叹:“黑陶制成茶具,真是中国黑陶行业的一大进步啊!特别是神农黑陶壶的研制开发,填补了国内黑陶茶器具的市场空白,让沁阳黑陶有了新的发展之路。

成功路上不孤单,神农黑陶受青睐

2018年,在一次中国黑陶艺术展上,两个年轻人详细了解黑陶壶后,买了壶,记下****就离开了。原来他们是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的学生。李教授有一把朋友送的神农黑陶壶,体验使用后发现用它泡红茶非常好,这次他的学生们帮他找到做壶人,从此神农黑陶壶把李辉教授和汤总连在了一起。

几天后李教授来到神农陶研发基地,深入了解黑陶壶工艺和烧制方法,通过研究,证明神农黑陶是泡红茶不二神器。李辉教授在出版的《茶道经》《茶道经译注》《二十四节茶事》中把黑陶壶泡红茶优势作了详细阐述,还视频演示黑陶壶泡红茶。

本基地还和河南理工大合作搞了一场“神农陶杯设计大赛”,这次活动开启了河南民间传统工艺与大学合作的新篇章,具有历史意义。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玉驫说,他一直想实现的校企合作今天在这实现了,当时的金奖作品是河南理工大唯一的一个研究生的作品。活动搞的风生水起,意义非凡,因为这个活动的成功,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开始校企合作。

荣誉和掌声接踵而来

2012年汤丽受到到了河南省新闻媒体的特别关注,省大河报、省青年报、省经济报、省科技报同时刊载了她的事迹,同年11月汤丽走进郑州电视台《中原人物》专访节目,她的事迹被大力推送和传播,谱写了沁阳黑陶文化的新篇章,黑陶也成为河南文化的名片之一。她也为此受到了各级政府、相关社会团体等的众多嘉奖。

她目前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艺术委员会理事;焦作市民间工艺协会副主席;中原民间文化艺术馆理事;第十二界焦作市人大代表;沁阳市政协委员。

面对荣誉,客观冷静,

汤丽深知:荣誉是黑陶文化的桂冠,离开它,一切都将失去价值。只有让沁阳黑陶文化传承创新,让更多的人认识沁阳黑陶、了解黑陶文化的价值才是她的不懈追求。

2013年10月在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组织的《中原壶设计创意大赛》上,她设计的《炎壶》荣获金奖;2015年5月神农黑陶列入《中原贡品》,她创作的《合合美美》聚宝盆荣获河南省民间工艺最高奖金鼎奖。同年11月该作品代表原副省长贾连朝,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作品展,得到了时任党和国家***李铁映的赞赏。2017年5月神农黑陶被评为“十佳中原贡品”;近年来,汤丽的作品共荣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60余项。

工艺介绍:大家请看,这面文化墙最顶端的十幅图,就是制作黑陶的十大环节。这边缸内是醒泥区,醒泥是非常关键的一道工艺,说到醒泥就像我们擀面条一样,面醒不好擀的面条就不好吃,醒泥如果醒不好,后面的工艺都制作不好。陶土通过不断的搅拌、揉合才能增强泥的粘性和韧,只有把泥醒好了,才能做出精致的陶器。

现在请各位来宾到拉坯区共同欣赏一下陶艺大师变魔术般的制陶表演,武师傅仅凭靠他的一双手和一块泥,就能随心所欲的制作出各种艺术作品,所以这个环节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武师傅从事这个行当已经10多年之久,他潜心研究拉坯工艺技术,无论小到3公分,大到50公分的各种造型,他都能信手拈来。武师傅不仅是拉坯师傅,也是修坯师,还是制壶高手。现在请武师傅简单为大家介绍并演示拉坯过程。

下面请大家到我们的打磨雕刻区:雕刻师傅是黑陶的美容大师。刚刚大家在博物馆看到陶器时会不会有疑问,它是怎么变得那么光那么亮?对,就是在师傅们手中不断打磨亚光出来的。接下来是精雕细琢,雕刻师们精于传承,勇于创新,不断提升神农陶的艺术品质。她们的工具大多是自己磨制的,刀锋利、弹性好、刚性足。在雕刻的时候一刀下去不能回刀,雕刻中间刀上不能留下一点泥印,必须要做到刀刀利索。这都要靠多年的积累、沉淀和修炼。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雕刻师傅们手上经常被磨破或刀伤,但她们无怨无悔地执著着、追求着、传承着;可颂可赞的是他们与汤老师还一起义务培养了一期又一期的实习大学生,让黑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这种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接下来请大家上二楼到我们的体验区体验(陶艺体验30分钟),亲自体验一下做陶的感觉。

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再以后便销声匿迹了。1856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向全世界介绍。随后,这群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巴黎、伦敦和柏林等地动物园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后来在国外的大部分麋鹿相继死去,只有一位名叫贝福特的公爵家里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直到1967年,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

麋鹿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它善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疏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黄河流域一带。黄河流域是人类繁衍之地,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奇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便不复存在了。值得庆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麋鹿就被捕进皇家猎苑,在人工驯养状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濒临灭绝的境地。

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此时欧洲一些国家动物园内的麋鹿,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热爱动植物的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价把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内的18头麋鹿全部买下,放养在他水草丰茂的乌邦寺庄园内。后经精心护理放养,这18头麋鹿逐渐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破了南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了饥民们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苑里的麋鹿几乎被全部杀光。一部分被运往为欧洲各地。据说仅剩下一对,养在一处王府里,以后转送万牲园(现北京动物园),也死掉了。至此,中国特产动物麋鹿,在国内完全灭绝。而乌邦寺庄园内所饲养的麋鹿也成为了世界上仅有的麋鹿群。中国人想要看一眼本国的特产动物,不得不跑到国外去了。

野生的麋鹿虽然灭绝了,但是通过放养,最终在中国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种群。1985年8月从英国乌邦寺迎归了20头年轻的麋鹿,放养在清代曾豢养麋鹿的南海子,并建立了一个麋鹿生态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6年8月,英国伦敦动物园又无偿提供了39头麋鹿,放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至今,这两处的麋鹿都生长良好,并且繁殖了后代。为此,我国重新把麋鹿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外形特征

麋鹿体长约200厘米。 肩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 幼体体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角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因其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像”,《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骑,更富有传奇色彩。麋鹿仅雄鹿有角,切角各支向后,在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角,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 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行走。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尾巴长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

雄性小鹿在两岁时长角分叉,6岁叉角才发育完全。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的磕碰声。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夏季体毛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9月以后体毛被较长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分布范围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体长达两米,重300千克,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当繁盛,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分布西从山西省北到黑龙江省,在朝鲜和日本也发现过麋鹿化石。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在自然界已经灭绝。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约200-300头。1866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甫发现并寄回法国由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确定拉丁种名,各国公使用贿赂、偷盗等手段,为自己国家动物园搞到几只。1894年永定河泛滥,冲毁皇家猎苑围墙,残存的麋鹿逃出,被饥民和后来的八国联军猎杀抢劫,从此在中国消失。

1898年英国11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将流散到巴黎、安特卫普、柏林和科隆的18头麋鹿全部购回,放养到乌邦寺庄园,到1983年已经繁殖到255头,为了防止其灭绝,开始向各国动物园疏散。

麋鹿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使麋鹿回归家乡。1985年提供22只,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只,在江苏省沿海大丰市原麋鹿产地放养,并成立自然保护区。1987年又提供18只。

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1994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三个麋鹿保护区,从北京前后迁去九十多只。目前在中国的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达1320头。但仍然是一个濒危物种。全世界也没有超过2000头。保护级别

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物种。

中国麋鹿从1985年首批回归38头,被放养于北京南海子的千亩鹿苑后,逐渐繁衍壮大,迁往长江之畔的湖北石首,从而成功完成回归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苏大丰黄海之滨的麋鹿也蓬勃发展,加上全国20几处动物园等饲养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经达到1300只,麋鹿失而复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种群现状

现生麋鹿被称为达氏种,从已发现的化石看,麋鹿属中还有4种,即双叉种、晋南种、蓝田种和台湾种。麋鹿是一种仅限于第四纪中后期的动物,从已知的190多个麋鹿化石出土地点确认,历史上麋鹿的分布区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辽宁的康平,南到浙江余姚,东到沿海平原及岛屿。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种群迅速发展,到全更新世中期达到鼎盛,但商周以后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类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不构成对麋鹿的威胁。而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变迁、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断减少。

从自然因素看,由于麋鹿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的动物,而中国近5千年来的气温是在逐渐变冷,沼泽和水域也明显减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麋鹿有较大的影响。

从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类动物中较温顺的一种。据我们多年的饲养、观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发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马鹿、白唇鹿那样攻击人,而且占群公鹿见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给幼仔打耳号、测量时,幼仔的叫声只能吸引母鹿在远处观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样,母鹿为了保护幼仔而攻击人。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温和的,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公鹿占群后,其他公鹿窥视母鹿时、占群公鹿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赶走对方。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差,较易被天敌和人类捕杀。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狭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胁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发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类的捕杀,严重影响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学发现,1万年至4千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数量,与家猪骨骼的数量相当。可见当时麋鹿是被人类当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猎杀的。甲古文中记载,古代一次猎获麋鹿的数量达348只。另外麋鹿还被制成治病和强身的各种药品,《本草纲目》中记载,“麋茸功力胜鹿茸……麋之茸角补阴,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彭祖服食经》、《家藏经验方》及现代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剂就有几十项。麋鹿由此也就成为人类为治病而追杀的对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减少的原因,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麋鹿走向野外灭绝的决定因素。

麋鹿作为野生种群早已绝迹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共同努力下,来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39头麋鹿返回故乡——江苏大丰,放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目前,中国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护区内,即江苏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北京大兴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面积达117万亩的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处麋鹿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约占世界麋鹿数量的28% 。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林茂草丰,人迹罕至,是麋鹿野生放养的天然理想场所。适宜的生境加上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精心管护,其野生种群数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经过繁衍扩大,现已达到1000多头。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约52头麋鹿在这里被野化放归。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摆脱对人类依赖、可自我维持的麋鹿野生种群,结束了数百年来麋鹿无野生种群的历史。

受威胁的因素现生麋鹿被称为达氏种,从已发现的化石看,麋鹿属中还有4种,即双叉种、晋南种、蓝田种和台湾种。麋鹿是一种仅限于第四纪中后期的动物,从已知的190多个麋鹿化石出土地点确认,历史上麋鹿的分布区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辽宁的康平,南到浙江余姚,东到沿海平原及岛屿。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种群迅速发展,到全更新世中期达到鼎盛,但商周以后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类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不构成对麋鹿的威胁。而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变迁、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断减少。

从自然因素看,由于麋鹿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的动物,而中国近5千年来的气温是在逐渐变冷,沼泽和水域也明显减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麋鹿有较大的影响。

从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类动物中较温顺的一种。据我们多年的饲养、观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发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马鹿、白唇鹿那样攻击人,而且占群公鹿见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给幼仔打耳号、测量时,幼仔的叫声只能吸引母鹿在远处观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样,母鹿为了保护幼仔而攻击人。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温和的,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公鹿占群后,其他公鹿窥视母鹿时、占群公鹿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赶走对方。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差,较易被天敌和人类捕杀。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狭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胁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发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类的捕杀,严重影响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学发现,1万年至4千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数量,与家猪骨骼的数量相当。可见当时麋鹿是被人类当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猎杀的。甲古文中记载,古代一次猎获麋鹿的数量达348只。另外麋鹿还被制成治病和强身的各种药品,《本草纲目》中记载,“麋茸功力胜鹿茸……麋之茸角补阴,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彭祖服食经》、《家藏经验方》及现代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剂就有几十项。麋鹿由此也就成为人类为治病而追杀的对象

关于“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