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义成桥
中国的古桥非常多,石拱桥占了大部分。在句容二圣偏僻的乡村里,有一座三孔的石拱桥,名为义成桥。
二圣因二圣桥而得名,据传当年江苏地区有动乱,朝廷派山东孔子的后代前去平叛,事态平息后,皇帝赐江苏的一些土地给孔子的后代,南下的孔子后代们就定居在句容,将这里建造的一座桥命名为二圣桥。
查阅句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时,我们发现二圣的义成桥名列其中,关于这座桥的资料很难查到,我们决定去句容寻找它。从句容市区出发,沿着104国道汽车行驶了约半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二圣镇。在镇上,我们询问镇上的人附近有没有古桥,他们说有,热情地向我们指了路。
汽车从104国道转到了一条沿河的小路,路边的河道很宽大。汽车开了约十分钟,河道上出现了一座水泥桥,又行驶了五分钟后,河道上又出现了一座水泥桥。汽车停了下来,我们觉得义成桥不会架在这么宽的河道上,义成桥应该是座石拱桥,如果在这么宽大的河道上存在一座跨度很大的石拱桥,这座桥绝不会默默无闻。
对面来了一辆农用车,我们问车上的人义成桥的位置,有人说我们看到的第一座水泥桥即为义成桥。我们说应该是座石拱桥,司机忽然想了起来,他告诉我们看到的第一座水泥桥的右边有一条小路通往一个村子,在那个村子里有座石拱桥。我们的车掉头返回到我们看到的第一座水泥桥,桥旁有个小卖部,下了车我问店里的小姑娘义成桥在哪里。她告诉我们从桥旁的小路进去,会看到一棵很大的银杏树,树旁有一座石拱桥。
汽车开进了村子里停了下来,我们下车寻找高大的银杏树,银杏树的目标大,比较好找。“看!银杏树!”有人喊到。不远处的田地里耸立着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披了一身绿装,看上去应该有几百年的树龄了。在银杏树的旁边,我们看到了白色的物体,“古桥!”有人认出白色的物体正是一座古桥。
我们沿着田埂快步向古桥走去,很快就抵达了桥前。桥架在一条小河上,河里草很多,水缓慢流动。这是一座三孔的石拱桥,看上去不是很大,但小巧玲珑,充分体现了中国古桥的美感。走过铺着大石的拱的桥面,我们来到了桥附近的村子。村里的人告诉我们这座桥名为义成桥,这里的村子名为义成圩,而在后白的葛村,也有一座和这一模一样的桥。
站在美丽的石拱桥上,我们感叹古人的精湛工艺和充满情趣的生活。
如果想参观义成桥,可坐车到句容的二圣镇,向路人打听义成圩村的位置,义成桥就在义成圩村的村口。
探访华阳书院
句容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很多书院,有茅山、南轩、华阳、江左、正心、三友、道一、句曲等书院,然而现在有遗迹可寻的却只有华阳书院。顶着烈日,我们来到句容城区,去寻找华阳书院的遗迹。
华阳书院是清代人利用县督学院署的阅卷所改建。明朝时,中央提学御史常驻节句容,句容成为江南教育的重镇,句容县督学创建督学院署,并逐步扩大规模,增设考棚,阅卷所,大堂多处。到了1741年,这已是清朝,县令宋楚望在督学院署的阅卷所创办了华阳书院。
1856年、1863年,太平天国军两次攻进句容城,华阳书院遭到战火烧毁,这令读书人扼腕叹息。1865年,知县左光斗筹集资金,在县城购买民房五进计三十余间重建华阳书院。1869年,书院开始授课。到了1901年,清政府下令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华阳书院被改为官立第一高等学堂,作为书院的历史从此结束。
去句容之前,朋友告诉我华阳书院在新建的葛仙公园内,我感到奇怪,因为资料表明华阳书院的地点在句容人民医院内。
根据地图上标明的地点我们来到了句容的西门,这里原来有葛仙庵,葛洪井,而现在这里已变成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楼房,古时的样子已丝毫看不出来。
马路边设立着围墙,围墙内即为人民医院,我问一位路人:华阳书院在哪里?他说:你找错了,华阳书院不在这里,在葛仙公园。我说书上说在人民医院。他说:是的,原来是在人民医院,可是全拆掉了,那些破房子,有啥保存的意义。我问:书院原来的位置在哪里?他用手指了一下围墙内的一处建筑:旧房子拆掉了,就建了这所房子。
看着曾经是华阳书院的地方耸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建筑,我感到了遗憾。句容历史上曾是文化繁盛之地,书院证明了这一段历史,而作为句容历史上目前仅存的一处书院遗迹却因为建新房子被拆掉了,这怎不让人痛心。
如果想参观华阳书院遗址,可先抵达句容的人民医院,原来的华阳书院就在医院内,然后可去葛仙公园,那里有一座新建的华阳书院。
走近浮山土墩墓群
在句容、金坛、溧阳交接的地方,连绵着茅山山脉,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大小浮山是茅山山脉的一部分,一代代乡民在此山脚下繁衍生息。乡民们世代耕作的农田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山,对这些土山,乡民们感到疑惑,因为这些土山不像是天然形成的。是什么人在这个地方堆积这么多的土山呢?乡民们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忽然有一天这里来了很多的考古队员,乡民们终于明白这些土山是谁堆积的了。这些土山是西周晚期定居在这里的人堆积的,考古队员们在一座座土墩里发现了珍贵的西周时期的文物。
得知句容浮山附近有大规模的土墩群,这让我们喜爱寻访文化古迹的人非常激动。浮山附近有这么多土墩,说明西周时期这里曾是古代人的聚集中心,是不是有一个王国曾在这里存在?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驱车来到了句容的天王镇。
汽车开上一条乡间大道,一座桥出现在我们面前,桥下没有水,而是一条新建的公路,桥的不远处有一个村子。我们问村民们这里有没有土墩墓,他们的回答让我们大吃一惊:这里原先存在着很多的土墩墓,现在都没有了。我们无法相信这个事实,这么多土墩怎么可能全部消失?这时走来一位扛着锄头的村民,他告诉我们这里的土墩还有一些,他带我们去看。
下了桥,我们走在尚未通车的公路上。带路的村民告诉我们这条公路名为宁常高速公路,为造这条路推掉了几座土墩,在土墩推倒之前,考古队员们进行了挖掘,发现了一些文物。我们问村民这里原来有多少座土墩,他说有一百多座。在我们的右侧出现了两座土墩,其中一座已被挖开一半。走上这座土墩,我发现了一块刻有花纹的陶片,带有这种花纹的陶片在镇江其他土墩上也有,这说明这些墓主是同时代的人。
我们在前方左侧发现了一处树木茂盛的山丘,带路的村民告诉我们这里有几个土墩,原先土墩上没有树木,是后来种植的。沿着一条小路,我们走近山丘,发现这里有几个大小不一的土堆,土堆上杂草丛生。
站在公路上,我们环顾四周,这里原来有无数的土墩,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可是现在已无法看到了。在这么小的范围内有一百多座土墩,这是相当罕见的文化古迹,可为建造宁常高速公路却破坏了它,实在是太可惜了。
如果想参观浮山土墩墓群,可坐车抵达句容的天王镇,寻找到甸岗村即可参观先人们留下的庞大墓群。
寻访颜真卿墓
颜真卿,一位唐朝的书法大师,开创了“颜体书法”,为世人所推崇,同时他也是一位大臣,辅佐皇帝管理国家。在唐德宗执政期间,李希烈谋反,皇帝派已76岁的颜真卿去劝降,不料李希烈不仅不降,而且不遵守不斩来使的规则,杀害了颜真卿,一位书法大师就此辞世。
颜真卿死后葬在哪里,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在最新公布的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中,颜真卿墓榜上有名,这说明颜真卿墓在镇江已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在镇江管辖的句容行香境内有两座神奇的山,一山名为虎耳山,一山名为龙山,这两座山被古人认为有吉祥之气,是一处风水宝地,而颜真卿墓就在两山之间。
我们驱车来到行香寻找虎耳山和龙山,路边出现了一个大招牌,写着“龙山茶场”和“真卿茶叶”,我们判断颜真卿墓就在这附近。
汽车奔驰在乡间的水泥路上,路的两边是起伏的丘陵,山还没有出现。我们将车停在一个村子边,问一位村民颜真卿墓是不是在这里,他很奇怪地看着我们,说道:“你们怎么知道的?颜真卿墓确实在这里,我带你们去。”
走进村子,北面出现了一座山,带路的村民介绍说这就是龙山,而虎耳山在龙山的旁边。我们来到了一个住户的家里,打开后门,出现了一被垂直切开来的坡子,村民说他们以前在这坡子里发现了一个小门,门后有台阶通向下面,不过他们没有下去,后来这个门被封了起来,村民们认为这个小门是颜真卿墓的标志。
我们走到了坡子的上面,这里是一片平地,有房子的残垣断壁,村民告诉我们颜鲁公祠就在这里。我们在周围发现了大块的条石,粗大的石础,由此可以看出当年这个祠堂的等级很高。据村民说,原来祠前竖立着一块高大的碑,后来就不见了。
颜鲁公祠前不见的碑实际上已被文物管理部门保护起来,这块碑高133厘米,宽62厘米,厚18厘米,碑上刻有“自家老祖颜鲁公,唐代赐葬,立祠设庵”等文字,而这个祠堂所在的村子名为后颜村,这说明此地确为颜真卿所葬之地。
据记载,南宋时,墓前沿神道两侧还排列着石龟,石柱,石翁仲,石板等,现已不存。
如果想参观颜真卿墓,可抵达句容行香,寻找到后颜村,颜真卿墓就在其附近。
华夏在文中所说的“以前在这坡子里发现了一个小门,门后有台阶通向下面,不过他们没有下去,后来这个门被封了起来,村民们认为这个小门是颜真卿墓的标志。”
就是
“我们走到了坡子的上面,这里是一片平地,有房子的残垣断壁,村民告诉我们颜鲁公祠就在这里。我们在周围发现了大块的条石,粗大的石础,由此可以看出当年这个祠堂的等级很高。”
寻访葛玄炼丹井
葛洪,生于西晋时期,逝于东晋时期,是一位道教的宣扬者,同时也是位炼丹大师,为采集炼丹原料而云游四方,在许多地方留下了炼丹的痕迹。句容是葛洪的家乡,古时城内有座青云观,观内有丹井一座,据说葛洪曾用此井水炼丹,井券上刻有“丹井”二字。闻听葛洪炼丹井目前保存完好,我们驱车来到了句容。
葛洪炼丹井所在的位置在联盟三村5号,当我们来到此处时发现这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村子,而是居民小区。我们问路人葛洪炼丹井在哪里,有些人说不知道,有些人说在第二招待所内。走进第二招待所,门卫告诉我们这里没听说有古井。
句容第二招待所在古时为葛仙庵,在其北侧有葛仙翁墓,这两处古迹是后人为了纪念葛洪的从祖父葛玄而建。而葛洪炼丹井所在的青云观位于葛仙庵东面,距离约为半里。
走出第二招待所,我们向东面走,过了马路,寻找联盟三村5号。一位大妈得知我们寻找葛洪炼丹井,就说要给我们介绍个人,他对炼丹井非常了解。闻听此话,我们大喜过望,等着这位专家出现。过了一会,一位斯文的老先生出现在我们面前,不过他并没有先和我们打招呼,而是先打了个电话,通完电话后他很遗憾地告诉我们:炼丹井的井栏目前在句容博物馆,可是他刚才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打过电话后得知,因为今天是休息日,所以博物馆不开放,我们今天参观不到井栏。
斯文的老先生姓陈名哲生,他对炼丹井的情况一直十分关注,他首先告诉我们炼丹井其实是葛仙炼丹井,而不是葛洪炼丹井,葛仙指葛玄,他是葛洪的从祖父。
葛玄(164-244),句容人,东汉光和二年(179年)15岁时学有所成,名震江左。不羡官禄荣位,徜徉林麓,为择布道炼丹宝地,遨游名山大川,凡23年。历经括苍、南岳、罗浮、金精、玉笥、长山、盖竹、天台、兰风诸山。东汉建安七年(202年),38岁始到江西淦阳(即清江县,今樟树市)阁皂山,见其“形阁皂色,土良水清”,灵芝百草,信手可得,喜为真仙之宅,乃定居修道。升炼九转金丹,广收门徒,采制草药丹丸,设摊施诊,普渡众生,医治疫病,造福于民,积42年,开清江医药活动先河,樟树药界尊为鼻祖。人们感其恩泽,建宫塑像供祀。
陈老告诉我们句容目前有两处葛仙炼丹井,一处是真的,一处是假的,他都带我们去看。我们来到一座楼房的平台前,陈老指着下面一处已被水泥糊起来的地方说道:这下面原来有口井,这才是真正的葛仙炼丹井。我们走下楼梯,来到曾是葛仙炼丹井的地方,看着被水泥糊起来的平地,我们想如果没有陈老的指点,谁能知道这下面原来有口井,而且是葛仙炼丹之井呢?
陈老说,我再带你们去看假的葛仙炼丹井。我们从小区走到大街,在人行道上发现了一处用栏杆围起来没有井栏的井。陈老告诉我们这是假的葛仙炼丹井,为什么这口井会被人误认为是葛仙炼丹井呢?这是因为1961年葛仙炼丹井所在的地方要建房,有两位文物保护者将这井栏搬到了此处,以致后人误认为此处为葛仙炼丹井。
听着陈老的介绍,我们深深为他求真的精神而折服。文化古迹是古人留下宝贵的财富,确认文化古迹来不得半点虚假。
如果想参观葛玄炼丹井,可在句容联盟三村附近寻找到井址,井已被掩盖。
神奇的方山
茅山附近有一座奇特的山,此山两头方,中间略凹,名为方山,这里曾发生过惊天动地的火山喷发。春光明媚的一天,我和我的朋友驱车去拜访这座奇特的山。
汽车沿镇宝路抵达荣炳后,穿过茅麓,经过薛埠,进入茅山地区。镇江山脉主要有宁镇山脉和茅山山脉组成,两者组成了倒写的“山”字。茅山山脉由大茅峰,丫髻山,瓦屋山,方山等构成,丫髻山为最高,海拔410米。茅山山脉是燕山造山运动的产物,山体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汽车沿着山脚的公路上行驶,一棵人造的大树立在一条小路的路口,旁边竖着高大的牌子:“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汽车在山里的小路上行驶,不远的山头上生长着大片的翠竹,一条小河在路边哗哗地流淌,我们进入了世外桃源。
汽车开始爬山,两边风景如画。忽然这条山路前出现了未建设好的高架桥,这是常州至南京的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汽车停了下来,我下车徒步,沿着山路向山上走去,眼前出现了三叉路口。爬上附近的山头,我观看地形,东面是翠绿的山头,西面是低矮的丘陵。
走下山头,沿着一条汽车道,我向东面的山头爬去。路边种植着绿色的茶叶,有村妇在里摘取茶叶。忽然路边出现了耸立着的小竹子,这些小竹子身材纤细,姿态优美。
我们的汽车开了上来,坐上汽车,我们向山顶进发。山路弯曲着向前延伸,路边的竹子越来越多,无数的竹笋冒出地面,展示着生命的顽强。转了一个弯后,汽车在悬崖边上行驶,我们惊异地发现远处群山中有一个美丽的湖泊。下了车,我们站立在路边,欣赏山下美丽的田园风光。
美丽的湖泊名为李塔水库,面积很大,由附近丫髻山,瓦屋山,方山流下的山水汇聚而成,群山之间是无数的良田和一座座村庄。汽车开上了山顶,我们惊奇地发现山顶竟是面积很大的平地。山顶住着几户农家,一大群村民正在茶园内采茶,这里的环境非常好,茶叶生长其间,得天独厚。
一座小山头引起了我的注意,方山曾发生过火山喷发,这座小山头是不是当年的火山口呢?下了一个缓坡后,我走近了这座山头,却发现有有围墙将其围起,铁将军把门。在离这座山头不远的地方,有一块平坦之地,这里遍布带气孔的石头,我为之一振,因为火山喷发的证据找到了。
茅山山脉经过中生代时期的相对平静后,在新生代第三纪的新构造运动中,又发生了间隙性的抬升和玄武岩的喷发活动,因此,在茅山山脉的南段出现了玄武岩熔岩高地。玄武岩是岩浆喷发后冷却而成的黑褐色岩石,原先溶于岩浆中的气体因压力变小纷纷逸出,在岩石中留下了许多孔洞,形成气孔状玄武岩。
站在带气孔的石头前,我想象当年火山喷发的景象,激动不已。
拜访神奇的方山,需要驾车前往。去方山有两条线路可以选择,一是自镇宝路抵达荣炳,穿过茅麓,经过薛埠,抵达方山。二是从镇句路抵达茅山,过收费站后,在四叉路口向左转(常州方向),约五分钟后抵达方山。方山的路口有一棵人造的大树,旁边立着“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大牌子。沿着山间路一直向里开,过宁常高速公路工地后,在三叉路口向左转爬山,可以一直开到山顶。
奇特的瓦屋山
在镇江和溧阳交界处,耸立着一座奇特的山,奇特之处在于它的山顶不是尖的,而是平的,远看如瓦屋,当地人把它称之为瓦屋山。如此奇特的山,引起我们攀爬的兴趣。
夏天的一个上午,我们从袁巷下了长途车,坐三摩抵达了瓦屋山下的一个水库。此水库处于瓦屋山和马山之间,名为上杆水库。上杆水库的水来自瓦屋山和马山,在瓦屋山中有个泉眼,名为龙台泉,泉水留出,汇成一条小溪,终年流水不断,流向上杆水库。
上杆水库边有条盘山公路。沿着盘山公路行走,不一会,我们已经俯看远处的袁巷镇。公路旁有条小道,正在建一座寺庙。沿着这条小道,我们走进了山的腹地。看得出,以前这条小道走的人很多,但随着盘山公路的开通,走这条小道的人越来越少,灌木和杂草占据了小道。
山上树木很多,岩石很少出露。爬了一段山路后,我们行走在平地上,马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马山形同一匹骏马,满山青翠。
眼前一片开阔,我们已经来到了平整的山顶。山顶有座寺庙,始建于唐朝天宝初年,距今1300多年,名为宝藏寺。走进寺庙,建筑大都是新的老建筑已荡然无存。僧人告诉我们,在山腰有一处泉眼,寺庙的用水取自于它。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下山,去寻找泉眼。趟开茂密的杂草,泉眼出现了。喝着甘甜的泉水,我们陶醉不已。
瓦屋山处于茅山山脉的南端,在它的旁边有座方山,山顶也很平,但面积没有瓦屋山大。方山是因为玄武岩的喷发而形成,山顶有带气泡的岩石,而瓦屋山没有发现这样的岩石。
四川也有座瓦屋山,海拔3522米,从任何角度望去,此山整体上都状若瓦屋,因此得名&34;瓦屋山&34;,被有关地质专家认定为中国最高、最大的&34;方山&34;。镇江的瓦屋山海拔355米,在镇江的山中形状独特。两座瓦屋山有着相似的形状,却相隔遥远,大自然真是奇妙。
如果想去瓦屋山,可坐班车至茅山,再租车经李塔水库去瓦屋山;也可坐班车至袁巷,再租车去瓦屋山。
张家祠堂的楠木厅
1985年的一天,句容后白乡芦江村来了一些客人,村中的一座老房子让他们兴奋不已,经过初步判断,这是一座明代的建筑,在客人们的眼里,这座老房子仿佛是闪光的金子。这些客人是文物普查员,专门调查句容的文化古迹。十年后,这座老房子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张家祠堂正厅。
张家祠堂曾经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建筑,五进,中间为祠堂,左右两厢为住宅。岁月流逝,明朝时建的这座建筑现在只留下了祠堂第三进的一个厅,这个厅的梁柱为粗大的楠木做成,故被称为“楠木厅”。我们驱车前往芦江村,欣赏这座漂亮的“楠木厅”。
出了句容市区,汽车沿104国道一路奔驰,在后白镇转向了一条乡间路,在一位热心人的指点下,我们很快来到了芦江村。
芦江村的周围是大片的良田,村子里安安静静。芦江村的老房子已经不多,张家祠堂正厅在村子路边很容易找到。它的周围原来是联为一体的建筑,而现在这些建筑已荡然无存,我们站在它的面前,感受着它的孤单。
大厅坐北朝南,硬山式的屋顶上铺着密集的黑瓦,屋檐伸出很长,刻有花纹的瓦当垂在檐的前端。屋檐伸出的两侧砌有青砖,西侧砌成墙,东侧做了一个门,门的外侧上部用青砖做了装饰,刻有漂亮的砖雕花纹。
祠堂正厅的门为木格门,两侧是木格窗。我们走过木格门,眼前出现了大厅,厅内粗大的楠木柱和楠木梁顽强地支撑着大厅。楠木是珍贵的树种,成为建筑栋梁的楠木一般都有百年树龄,在古代祠堂内建“楠木厅”是这个家族地位显要的象征。
正厅内原先地面上铺着的方砖现在已被水泥盖住,楠木柱下的柱础用青石做成,稳稳地托着柱子。厅内的建筑构件简洁,用料硕大,这是典型的明朝建筑风格。正厅正中摆放着张家的祖宗牌位,左右挂着对联,左联为“唐代孝子家”,右联为“晋朝忠臣第”。这一对联说明芦江村历史悠久,浸透着深厚的儒家思想。
芦江村曾经家族兴旺,人才辈出,张家祠堂的正厅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坐着,微笑地给我们诉说当年的故事。
如果想参观张家祠堂正厅,可以坐车到句容再转车去后白,到后白后再包车去芦江村。
通京桥和丫髻山
茅山地区群山连绵,其中一座山高高耸立,为群山之冠,因山头如丫髻,故名丫髻山。相传古时溧水一位有钱人的女儿抛却了荣华富贵,在山顶建了一座尼姑庵修炼。
丫髻山下是广阔的山谷,山谷中有条秘密通道,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军队无数次从这条通道经过,来往于常州和南京。有条河在山谷中流淌,太平天国军队在河上架了一座桥,因为是通往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当时称为天京),故被称为通京桥。丫髻山山顶的尼姑庵和山谷中的通京桥是否还存在?我们踏上了寻访之路。
坐汽车从镇江城出发,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抵达了李塔水库。李塔水库位于群山之中,汇聚了山中流出的水,是一座美丽的湖泊。李塔水库北面有座高大的山,我们一开始以为是丫髻山,但觉得山的形状不像丫髻,问了当地人,他们告诉我们丫髻山在这座山的后面。
汽车沿着一条宽大的柏油路前进,抵达一个山口后停了下来。这个山口名为大山口,位于马山下,据当地人说马山是因为山顶有如同马头的石头而得名。金维泉,一位护林员出现在我们面前,告诉了我们丫髻山的位置。在我们的东面,有两个靠在一起的山头,它们组成了丫髻山,其中一个山头最高,当年的尼姑庵就建在上面。我们问金维泉山里的通京桥还有吗,金维泉告诉我们一个不幸的消息,这座桥已经被山洪给冲走了,不过桥墩还在。
金维泉带着我们穿过一片竹林后,抵达了一条河边。河道不宽,河里的水不多。沿着河边,我们在一座树林的边上找到了当年的通京桥,两边石头堆的桥墩还在,但桥面却没有了。在河里我们发现了一块打磨过的大石,不知这是不是这座桥的桥面。
河的东面已经造了一条水泥路,金维泉告诉我们沿着这条水泥路走,可走到丫髻山下,那里有山路可以上到山顶。沿着水泥路,我们走向丫髻山,路上又碰到了一位护林员汪太礼,他告诉我们这条水泥路名为茅周路。离开茅周路,我们在没有路的山林里穿越,野生的茶花树很多,大部分花已经凋谢,有的花还盛开着。在乱林中钻了一番后,我们寻找到了一条山路,路不宽,因为很少有人走了,草和灌木占据了路面。
翻越了一座山头后,丫髻山的最高点离我们不远了。穿过灰色的树林,前面出现了大片绿色的草,冬天这些草还保持绿色,而且是在三百多米的山上,着实不易。爬了一段陡坡后,我们登上了山顶。山顶是一片开阔地,当年的尼姑庵就建在这平地上,可惜现在尼姑庵已荡然无存。
站在茅山山脉上,极目远望,风景如画,我们沉醉于登顶的快乐中。
如果想参观通京桥,可坐汽车抵达大山口,在茅周路西侧一条河里寻找到这座已经断掉的桥。如果想攀登丫髻山,可顺着茅周路行走,在接近山头的地方向上攀登。
寻秘宝华山
作为国内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律宗道场,拥有四池、九洞、十二泉的宝华山,究竟有何秘之处,我带上相机,去宝华山探秘。
崭新的柏油路弯曲地伸向山里,路边有一条小河,河里每隔一段设一个石坝,这是仿造徽州村子的做法。公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走着,并不觉得寂寞。上坡了,路边的山头上生长着许多高大的树木,这里的生态保持得很好。上了一个大坡后,终于与柏油马路告别,走上了山间的石阶路。上到山顶后,前面出现了水泥路,过了马路,穿过一片开阔地,前方出现了亭子和围栏,这是景区地图上标为“秦淮之源”的地方。
下了山,一座寺庙出现在面前,这就是隆昌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的隆昌寺,为明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佛教律宗传戒场所,故而称为“律宗第一山”。因为专门制定佛教法规,颁发戒牒,隆昌寺地位崇高。隆昌寺鼎盛时期,据说拥有999间房舍。一般寺庙都是坐北朝南,而隆昌寺却坐南朝北,颇为奇怪。
隆昌寺的正门很小,据说这是为了让僧人不能随便出入,让他们在幽静的环境里安心做功课。隆昌寺的正门正在维修,我从侧门进入。在走廊上转了一下,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大广场出现了,这是佛家弟子举行受戒仪式的地方。这个大广场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南面是大雄宝殿,北面为韦驮殿,东西面为寮房,结构方正,对称严谨。
穿过一个暗暗的走廊,前方出现了小广场,附近的殿内摆放着石戒坛。石戒坛一般都在露天,隆昌寺的石戒坛却位于殿中间,据说这是表示遵守律宗“不倚不连”的规范。穿过券门,我站在了巨大的宝藏前———最上面无梁殿分列左右,铜殿居中,中间是一座墙基上雕刻着精美图案的汉白玉平台,最下是两座造型精巧的石阶梯。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铜殿、无梁殿,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楼阁式的铜殿,瓦、梁、窗、楹等许多部分用纯铜铸成,结构精巧,雕刻细腻。两座无梁殿保存完好,上下两层,不用寸木,装饰图案均用砖雕制成。
离开隆昌寺,沿着水泥路走了一段,走上一条通向山谷的石阶路,神秘的乌龙洞出现了。传说明代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和尚一日在隆昌寺开堂授戒,无意中看到一僧人面色苍黑,相貌怪异,不像人的样子,他突然用手点指那怪僧,大喝一声:“呔,孽畜,哪里走!”那怪僧立刻逃窜,众僧人追赶到乌龙洞口,这怪僧突然化为乌龙,窜进了洞里,此洞因此名为乌龙洞。
我从很小的洞口进入,下了一个很陡的坡,前方黑乎乎的,因为没带头灯,我没有继续前往。借助相机的闪光灯,我看了一下洞里的情况,这是一个溶洞,钟乳石正在形成。据说这个洞深不可测,有一批人在洞里走了四个小时还没走到底。
再次走上水泥路,又来到一座洞前,此洞名为黄花洞,是人工打凿出来的,岩石呈红色。这个洞是隆昌寺的开创者———宝志修炼的地方,后来成为宝华山僧人养老鼠的地方。据说宝华山的老鼠非常有灵性,会将寺庙房顶上的落叶衔走,免得僧人费事,上屋清扫落叶。
如果想去宝华山,可去火车站附近的跑马山汽车站坐镇江-南京的绿色通道车,在宝华山景区下。
登顶九华山
镇江有两座九华山,一座位于句容,海拔433米;一座位于镇江市,海拔185米。后一座被人们称为小九华山。
九华山其实应该是“九花山”,这个的山名来自佛教。莲花是佛教尊崇的花,“九花山”意为象九朵莲花组成的山脉,八朵莲花在四周,一朵莲花在中间。海拔433米的九华山在镇江山中高度排名第二,而关于它的书面介绍没有看到过,我们一群登山爱好者决定去九华山进行探索发现。
我们坐的汽车在下蜀下了312国道,转到下蜀至句容的公路,开了没多远,前方出现了岔路口,直走去句容,而右转去亭子。亭子是句容的一个乡,从地图上看,抵达九华山需要经过亭子。老杜师傅方向盘右转,我们向亭子进发。
道路开始变得坎坷不平,装载着满满石子的大卡车摇摇晃晃地行驶在公路上,空气变得浑浊,灰尘四处飞扬,这是一个令人不快的场面。弥漫着灰尘的一个小镇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亭子,无法想象这里的人们怎能居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
离开亭子,我们继续向九华山的方向进发。我们的车子也开始摇晃,路面变得更加不平。一个村子位于我们的右边,村子外是田,我们的车在田边上的破路上缓慢前进,看着落满灰尘的田,我的心情无比沉重。可以想象,这里曾经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当采石厂出现后,美丽家园改变了模样,令这里的人类生活在梦魇之中。
前方出现了一个楼群,有人说这是湾山煤矿的住宅区。从湾山煤矿经过,前方出现了山,但我们不能明确这些山就是九华山。我们在一个村子里问村民九华山在哪里,他们告诉我们还在前面,我们问眼前的山是哪座山,他们告诉我们是胄王山。
前方再次出现村子,村子的后面是几座山峰,山峰的下面是巨大的采石场,山体被炸得惨不忍睹。登山爱好者最不愿看到的就是炸山场面,山赋予了人类新鲜的空气,美丽的风景,充沛的水,而炸山就是毁灭人类的生存环境,炸山者罪孽深重。
村民们告诉我们这里的山就是九华山,其中最高的山峰隐藏在我们看到的山峰后面。他们还告诉我们周围山的名称:磨盘山、镜子山,胄王山,其中镜子山的得名是因为山头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汽车继续前行,当一座山峰出现后,我们判断这就是九华山的最高峰,这个判断得到了胄王村的一个村民的肯定。我们背上登山包,大踏步的向我们认为顶峰进发。
顶峰的前方有一个被炸过的山头,我们需要通过这个山头爬上顶峰。村子里有条大路通往这个山头,路很好走,很宽很大。这里曾经有个采石厂,现在已经停止了喧嚣,当年这里卡车来来往往,人类将山上的石头运到山外,攫取财富。
爬了一段坡后,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山沟,沿着山沟可以爬到一个山头,这个山头是不是九华山的主峰呢,我们不能完全肯定。脱了一些衣服,我们轻装上阵。山沟里生长着稀疏的树木,我们从这些树木中穿过,有时还会有带刺的植物袭击我们。坡越来越陡。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山上的树,一步步向上攀登。当我们艰难地穿过一片灌木里后,发现了一条小路,这条路从山的另外一个方向而来,我们判断这条小路通往主峰。
沿着小路,我们快步前进。这座山上没看见高大的树木,而离它不远的宝华山上却生长着高大的的树木,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这座山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路时而上,时而下,沿着山腰转。转出灌木林后,我们来到了开阔地,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镇江最高点:大华山,海拔437米。我们站在的山腰,山上生长着灌木,而山下却是茅草。
爬上一个坡,我们来到了山的南面,面前出现的景象让我们惊呆了:光秃秃的山头连绵在一起,地上是黑乎乎的。黑乎乎的地是因为被火烧的,而这场火的过火面积非常的大。我们处在两座山峰之间,顶峰昂首出现在我们的东面,它很孤立,说明这里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地质运动。通往顶峰的路很陡,而且很滑,是沙石地。当我们登上主峰的时候,发现这里并不是怪石林立,而是一大块平整的土地。村民们说的镜子山,是不是指的就是这个山峰。
主峰的北面是高大的大华山,南面是丘陵,西面是连绵的光秃秃的山丘,东面是长着低矮灌木的山。一个美丽的水库出现在主峰东面的山脚,这个水库名为固江口水库,从地图上看,它是秦淮河的源头之一。下了主峰,我们选了一个避风的地方吃午餐。每人带的午餐都不一样,五花八门。气炉将水烧开,面条在锅里翻滚着,在这野山中,被冷风吹着,吃上热乎乎的面条,感觉非常好。
我们沿着山脊向东穿越,在翻过一个山头后,来到了两座山峰之间,这里南北各有一条下山的路,我们没有走下山路,而是继续向东,翻山越岭。我们在灌木中穿行,不时弯着腰,趴着前进。两个人之间保持着距离,以防被反弹的枝条打到。当再次登上一个山头时,我们发现固江口水库在一个山头的后面,我们决定翻过这个山头,抵达水库边。
下了一个长满茅草的陡坡,我们发现两个石头各占一边,形成了自然的石门。穿过石门后,一个陡峭的山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路陡说明上到顶很快。登到山顶我们发现山上的灌木很多,看不见下面的水库。沿着一条不很明显的路,我们下山。路很陡峭,好在有树可以抓。水库从灌木丛中显露出来,看得很近,但下到水库边还需要一段时间。
竹子出现的时候,一条明显的横向路也出现了。我们向北走了一段后,发现这条路并不能下到水库边,我们返回,向南走,走了一段时间后,水库的大坝出现了。我们踏在坚实的大坝上,回望穿越过的山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想登九华山,可坐车到句容的黄梅,再包车抵达九华山下;也可坐车到下蜀,再包车到九华山下。从黄梅抵达九华山下的道路比较平坦,而下蜀抵达九华山的路因为经常有超载的大卡车行驶而变得坑坑洼洼,不建议从这条路走。
固江口水库
寻访胜石桥
句容的河道多,桥也多,无数石拱古桥横跨在河道上,让来往的行人们通过。当汽车开始流行后,古老的石拱桥已显得落伍,有的被拆掉重建水泥桥,有的年久失修倒塌。当大量的石拱桥消失后,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笔巨大财富的消失。
胜石桥位于春城的高庙村,在句容通往宝埝的必经之路上,这座石拱桥是否还存在呢?
汽车开往镇江到宝埝的公路上,在一个分岔后转向了白兔方向。白兔抵达句容需要经过春城,这两个镇子离得很近。当成片的茶树出现在丘陵上,我们感觉到应该接近高庙村了,因为高庙有个茶场。
过了颜真卿墓,又过了一个村子后,我们的面前出现了岔路,分别通向句容市区和春城。我们把车子开进了一个村子,这个村子的名字很奇怪,名为锁三巷。村民告诉我们胜石桥就在前面的公路上,依然是石拱桥。
离开锁三巷村,我们的汽车又开在公路上。车子开了不一会,前方出现了一座桥,我们感觉这座桥就是胜石桥。下了车,我们来到桥的南面,没有发现石拱的桥身,难道这座桥不是石拱桥?到了桥的北面,我们喜笑颜开,因为石拱桥的桥身出现了。
为什么只在桥的北面发现石拱桥的桥身?原来这座桥被加宽了,南面做成水泥桥,北面保留石拱桥的桥身。
石拱桥下是一条流动缓慢的河,这条河由东流向西,到桥这里拐了弯,变成了南北向。我们站在河边,发现了桥上的刻字:胜石桥,因为年代久远,这三个字已变得模糊。
胜石桥旁是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名为高庙村,村民们热情地向我们描述着胜石桥以前的样子。
胜石桥在以前是句容到宝堰的必经之桥,桥的两边原来有三个券门,桥的西边原来有一个休息亭,亭边立着一块碑。抗战期间,残忍的日军将抗日英雄徐明的头颅割下,挂在胜石桥上。胜石桥边的高庙村日军曾经建了岗楼,而这个岗楼被新四军战士们炸掉。
村民们告诉我们桥边的一个院子里保留着一块碑,这块碑曾经立在胜石桥边。我们走进院子,发现一块石碑横放在一个高台上,碑额刻着“重修石桥碑记”。这块碑的上半部分刻着碑文和诗,下半部分刻着捐助修桥人的名字。这块碑嘉庆岁次壬戌腊月吉日立,文中提到胜石桥的开创者是高禄公。桥的建造年代碑中没有明确记载,猜测有三百多年。
胜石桥曾经是“上通金陵下达姑苏诚郡邑之要冲”,而当年的繁华景象现在已不复存在。
如果想参观胜石桥,可先坐班车到春城,再租车到高庙村,寻访这座古老的石拱桥。
武歧山和二道庙
宁镇山脉蜿蜒于镇江、南京之间,东部有座U形山谷的山,雾经常穿行于山谷,古人将这座山称为雾起山。解放后,更名为武歧山。武歧山海拔377米,在镇江山中高度排第六。
早春时节,我们去攀登这座有U形山谷的山。桥头至句容公路的东边出现了连绵的山,这是不是武歧山呢?我们不能确定。汽车开进一个村子,村民告诉我们这个村名为朱家边,村子南面的山正是武歧山。
踩着坚硬的泥地,我们沿着一条宽大的乡间土路走向山里。翻了个土坡,穿过竹林,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大片湿地,湿地背靠着一座小山头,小山头里灌木丛生。穿过多刺的灌木林,前面又出现一座长着茂密竹子的小山头,披开宽大的竹叶,我们走出竹林。一个小峡谷出现了,可以想象当雨季降临的时候,这个小峡谷将出现一条欢腾的河流。
沿着峡谷向东南方向行进了几分钟后,我们发现了山民们开出来的路,不宽,因为长时间没人走,有的路段被灌木占据了。走了约五分钟后,忽然前面又没路了,左面出现了山脊,我们决定爬上山脊去攀登主峰。
沿着山脊,我们在灌木林中穿行。山坡变得陡峭起来,这说明这里地质运动比较剧烈。有一块高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我们爬上去,体验了攀岩的刺激。登上这座山峰的山顶,我们发现东面还有更高的山峰,那才是武歧山的最高峰。
我们下了小山头,发现了一条非常宽大的路,沿着这条宽大的路我们在U形山谷绕行,接近主峰时,发现对面山上是大片的竹林,而在竹林的中间是一座房子,这非常像安徽著名的木坑竹海景象。主峰的南面是一条宽大的石阶路,沿着这条石阶路,我们抵达了武歧山的最高峰。山顶有几处平地,地上有大量的青砖,这说明山顶曾经有一座寺庙。下山路是一条穿行于山谷中的宽大石阶路,散步其中,享受山林的幽静。
在山下一个村子里,村民告诉我们这个村名为道士庄,山上的庙名为二道庙,这座庙文革期间被拆除了。从山脚修造宽大的石阶路一直通到山顶,这说明二道庙在当时是十分热闹的。
如果想攀登武歧山主峰,参观山顶的二道庙遗址,可坐镇江至南京的班车,在桥头或下蜀下,走向武歧山。
偶遇瓦屋山山谷
瓦屋山被称为江南的九寨沟,风景秀丽,当地部门将瓦屋山申请成立风景区时却遇到了麻烦,因为四川也有个瓦屋山,全国的各个风景区不能重名,镇江的瓦屋山被迫改为九龙山。当地人不买这个账,依然将此山称为瓦屋山。
瓦屋山的西面山脚和山顶各有一座寺庙,从山脚寺庙走到山顶寺庙有一条古道,我们以前爬瓦屋山都是沿着这条古道登上山顶,然后选择原路下山或坐汽车沿盘山路下山。这一次爬瓦屋山,我们决定登上山顶后一直向东,完成一次从西到东的穿越。
瓦屋山的东西各有一个山头,两个山头之间却是一马平川,这是个奇怪的现象。在陕西的太白山,也有一处长长的山顶如平地一般,被称为跑马梁。地质运动造就了山,陡峭往往是山的代名词,山顶出现如草原般的平地,令我们感到惊讶。
在山顶我们沿着一条宽路前进,这是条机耕路,可以通农机车。下过雨的山中空气清新,云如河一般流过山顶,我们在云中漫步。对面的马山如一匹骏马出现在我们面前,云在马山的山头聚集,山下的白墙屋子在山中忽隐忽现,这情景让我们错以为来到了徽州。
东面的云一闪,一座山头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座山头就是瓦屋山东面的山头,看上去并不高。宽大的山路在东面山头下开始向左转,那是条下山路。一位老人站在不远处看着我们,他的家就在他的身后。这位老人告诉我们翻过东面的山头就可以抵达丫髻山,我们决定翻越东面的山头。
穿过灌木林后,我们很快就抵达了山顶,眼前的景象让我们非常兴奋:云在丫髻山和瓦屋山之间的山谷缓慢移动,尖尖的丫髻山被云海包围,仿若仙岛一般。从山顶往下走比较艰难,我们要穿过茂密的灌木林和竹林,很快我们又看到了宽大的山路,沿着这条路可以一直走到山下,但我们没有选择走这条宽大的路,而是又走进了山里。
越过一段灌木后,成群的杉树林出现在我们面前,树下是大片的厥类植物,同行的人惊讶地看着如此众多的厥菜,纷纷去采摘。我们原来计划从杉树林一直往下走出山,但考虑到出山后是公路,不能直接抵达丫髻山,于是我们从杉树林横切,来到了一个小山头。我们从小山头向东走,发现这是一个山脊,而它的对面也有一个山脊,两个山脊之间是一个山谷。
走了没多远,一个巨大的石头出现在我们面前,石头的中间是贯通的一个洞,这个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从这个洞穿出去可以爬到巨石的顶上。巨石的颜色为赭红色,这样颜色的岩石往往是火山岩,这里曾经发生过火山喷发吗?
沿着山脊继续向前,前方忽然没路了,我们决定向右下山,去看看山谷里会有什么。在带刺的灌木林里艰苦穿越后,我们面前出现了宽阔的山谷,一条溪流在山谷里静静流淌着,山谷里鲜艳的野花很多。我们朝山谷里面走,脚会忽然陷到水里去,水草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最终占据了整个山谷的通道,我们只有走到山坡上才能走进山谷,因为人少,我们决定原路返回,准备下次人多的时候再进山谷探幽。
瓦屋山的神秘山谷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火山岩出现在它的北面山头上,说明这里曾经发生过火山喷发。假设一下,如果山谷里是火山口,火山喷发时,熔浆冲出山外,形成山谷。真实情况是不是如此呢?
如果想去到瓦屋山山谷探秘,可坐班车到茅山或袁巷,再包车到瓦屋山,在大山口的一个山口进入山谷。
初登马山
马山位于句容的袁巷,山的得名据说是因为山上有块象马的石头,山里果真有这样的石头吗?
马山的对面是瓦屋山,两山相对,中间是上杆水库。我们从上杆水库走过,抵达了一个度假山庄,主人告诉我们朝西走,有路可以上山,但山上的路因为走得人少了,现在被灌木占据,很难走。离开度假山庄,我们沿着一条宽大的泥路向西走,路的北面是桃树林,想春天的时候桃花盛开,这景色将是非常漂亮。前面出现了水泥路,这是瓦屋山通往袁巷的道路,我们的目标是爬马山,而不是去袁巷,向北一转,我们向马山进发。
马山共有三列山脉,南北向有两列山脉,东西向有一列山脉,我们的计划是从西到东翻过两座南北向的山脉,再登上东西向的山脉,马山的最高点在这座山脉,登临最高点后,由西向东穿越下山。
我们眼前出现一个山头,这是南北向第一列山脉的山头。山下有一户人家,从这户人家到山上要穿过一片密竹林,这片竹林被人砍出几条路,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条。爬山遇到密竹林是件很头疼的事,如果其中没路的话,就要考虑绕过密竹林。不一会我们就穿出了竹林,前面出现了一条宽大的泥路,沿着这条路行进了约十分钟后,前方出现了岔路,一条路向上,一条路平行,我们选择了向上的一条路。
山路逐渐变窄,树林开始出现。前方的路忽然消失了,灌木出现了,我们钻过灌木,想一直冲到山顶,但是发现大片枯掉的藤类植物挡住了我们去路。我试图想冲过这片枯藤,但发现难度很大,考虑了一番后,我决定队伍向左迂回。穿过了一片灌木林后,树林出现了,行走变得轻松,很快我们抵达了山顶。几块石头横躺在山顶,我们猜想这是不是传说中象马的石头。
山顶很长时间没人来了,灌木丛生,看上去杂乱无章。我们从山的东面下山,没有路,需要从灌木里穿越。下撤了五分钟后,宽大的茅草路出现了。顺着茅草路,我们大踏步向前走,不知道路通向哪里。
在枯黄的茅草中穿行,我们心情愉悦,享受散步的乐趣。当一片松树林出现的时候,我们惊叹其树形之美。美丽的松树林背后是一座山顶有寺庙的山,看见这座山,我不由得一惊:这不是瓦屋山吗?我们登马山的方向应该背离瓦屋山,走向瓦屋山,说明我们的方向反了。队伍回头,在一个三岔路口向右走,行走了三分钟后,发现前方是一个度假村。穿过度假村后,我们休整了一会后,继续前进。我们穿过竹林,又穿过树林,前方竟然是个墓地,从墓地边绕行后,我们走到了李塔水库到瓦屋山的公路上。
站在公路上,我观察马山山脉的山形,发现我们刚才爬的是马山南北向的第一列山脉。我们原计划从西面登上马山,而从上杆水库抵达马山山脚,需要翻过与马山平行的山脉,我们登上第一个山脉后应该向北翻山,而我们选择了向南下山。从我们所站的位置来看,我们可以从马山山脉的南面登上马山的主峰。队伍继续出发,进山后坡度突然变陡,我们克服阻力,向上攀登。高大的树木生长在山上,灌木消失了。一片灰色的树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片树林呈灰色是因为树叶是灰色的。冬天的严寒让树叶由绿变灰,但是树叶依然留恋树,不肯离开。
山路越来越陡,这说明离山顶越来越近。当灌木出现,树木变得稀少时,我们踏上了主峰顶。马山的主峰顶比较开阔,可以容纳我们五十二位登山爱好者休息。吃无午餐后,我们继续前进。抵达一个山头后,我们一直向下,坡度陡,灌木很多。穿过灌木后,高大的杉树林出现了,地上铺满了落叶,非常的漂亮。穿过杉树林,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条宽大的泥土,这意味着我们抵达了马山东面的山脚。
问了当地人后,我们知道了马山的得名是因为它的山形象匹马,而不是山上有象马的石头。
如果你想由东向穿越马山,坐班车到袁巷下,徒步到马山西面山脚;如果你想由西向东穿越马山,坐班车在袁巷下后,再包车到马山东面山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