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上有什么课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上有什么课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课标解读:

《地球上有什么》一课属于《新课标》里的“ 地球与宇宙”中“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这一范畴,具体内容标准是:1、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2、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活动建议是通过观看地形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地图,进一步认识地球概貌。

教材分析:

为了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学会看地图,了解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并为进一步认识地球奠定基础。本课设计了地球表面概况、识读地图、地球仪等相关内容作为学生探究主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地球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

学情分析:

1、对于地球概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建立在对周围景物认识的基础上的,没有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基于这一学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太空影像图、识读地图、地球仪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概貌。

2、学生观察地球仪时,会获取一些感性的认识,而且从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发现。教师要将学生比较杂乱的认识进行整理,将相关知识点分类进行梳理。

3、对地图、地球仪的识读,涉及了许多新的科学名词、概念,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学生带来困难,而且这些科学名词多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也有较大难度。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跟进,多利用教具演示,多采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科学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地图、观察地球太空影像图、地球仪等,进一步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一下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了解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引导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认识经线、纬线、赤道、五带分布区域等。

3、了解地球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识读地球、地球仪中表达的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经线、纬线等空间概念建立直观感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世界地形图、乒乓球若干、地球仪若干。

教学评价设计:

1、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别是海洋、陆地分布,通过展示海陆区域分布图、认识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仪上寻找,并设计检测题随机指认等活动,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地球全貌的轮廓。

2、设计学生观察地球仪,交流分享发现,教师有针对性讲解,检测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找地图标识比赛等环节,完成教学目标二。

3、结合世界地球日,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达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猜谜语:“什么球,圆溜溜,背着高山和河流;什么球,圆溜溜,种着庄稼,盖着楼。”

谁来猜一猜?

从谜语中我们知道地球的表面上有什么?

地球的表面上还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园。

(板书:地球上有什么)

设计意图:用谜语来导入新课,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在说谜语的时候,渗透了对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上有什么的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给学生一种方法上的提示。时间预设:3分钟

二、探究地球上有什么。

1、谁来交流一下,地球的表面上还有什么?

学生交流。

可能会提出:高原、平原、海洋、河流、湖泊、沙漠、盆地、动物、植物、人类等

师依学生回答,归类板书。

课件出示视频——欣赏世界风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地球表面上有什么,再通过播放视频,将地球上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有一个较宏观的认识。时间预设:3分钟

2、苏轼有一首诗——《题西林壁》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感慨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身在其中的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全貌,应该怎么做?

学生交流:从太空上看地球或通过看地图或地球仪。

师出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影像图。

从影像图中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会发现:地球上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

师统一认识: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设计意图:引用苏轼的诗句,让学生的理解产生迁移,教师适时出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影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时间预设:2分钟

三、观察地图。

1、从地图中我们也能了解地球的概貌。

师出示世界地形图。

提示看地图辨别方向的原则: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这幅地图与我们平日看到的地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这幅地图上是凹凸不平的。

师讲解:这些凹凸展示了地球上的不同地形。

观察地图上的颜色,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地形图表面颜色不同。同种颜色有的深,有的浅。

引导学生发现:地图上有各种颜色,在地形图中,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代表高地,白色代表冰川。颜色的深浅代表地势的高低。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世界地形图,旨在与原有的认知地图相比较,直观地感知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多姿多彩,并引导学生发现地图上颜色所表达的不同信息,将知识点进行分解,为后面重点认识地球仪做一定的铺垫。时间预设:3分钟

2、课件出示:海洋陆地区域分布图。人们人为地将陆地分为七大洲。

谁来说说有哪七大洲?谁还有补充?

学生交流。

根据,引导学生认识七大洲。怎样能快速记住他们在地图中的位置?

学生交流。

七大洲周围被什么包围着呢?世界分为几大洋?

师引导学生认识四大洋。

小检测:指认大洲、大洋。

设计意图:根据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只有个别学生明确知道世界分为七大洲、四大洋,基于这一学情,不能让学生盲目地直接从地图或地球仪上获取这方面的信息,采用教师依据海洋陆地分布图对照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时间预设:3分钟

四、观察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地球是球形的,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地球,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师出示地球仪,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底座、支架、球面、旋转轴。

地球仪能转动吗?如何转动?

引导学生明确:地球绕假想的地轴,斜着身子向一个方向转动,地轴指向北极星,在地球仪上,地轴与球面有两个交点,分别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猜谜:“地球有一点,一走便是南”,你认为这是地球上的哪一端? (北极)“那地球有一点,一走便是北呢?”(南极)

2、从地球仪上找七大洲、四大洋。

出示地球仪,以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比较一下,找到最大的洲和最大的洋。

学生活动。

交流认识: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并通过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七大洲、四大洋,对它们所在的地理位置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地球全貌的轮廓。时间预设:4分钟

3、观察地球仪。

地球仪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分组观察,在记录单上记下你的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组内交流。

4、交流发现。

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可能会说出:有大大小小的国家;有许多线,上面写着多少度;有许多红色的线,上面有箭头;还有许多蓝色的线,上面也有箭头;陆地里也有蓝色的水;地球仪上有一条红色的线上有二十四节气、有赤道、有青藏高原、有虚线等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组内交流,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地球仪上有什么,然后通过交流共享,了解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程度,做到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讲,学生有疑问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重点去解决。时间预设:6分钟

5、认识纬线及五带的划分。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各小组都发现地球仪表面有许多线。这些线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些线。

① 课件出示:纬线。像这样的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称作是纬线。

学生比划。

师提问:球面上,可以画出多少个这样的圆?它们指示什么方向。最大的纬线圈在哪儿?认识赤道,也称0°纬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看一看,亚洲在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

②认识另外四条重要的纬线。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和南极圈,在地球仪上用虚线表示。

人们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把地球分成了五带。

师讲解: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③观察地球仪边缘半圆支架上的刻度,引导学生认识纬度,并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五条纬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6、认识经线。

地球仪上除了有纬线外,还有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学生比划,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可以有多少条?它们都是什么形状?指示什么方向?

学习0度经线的规定——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是0度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相交的地方几内亚湾,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将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从0度经线向西读出度数。西经15度、30度……到西经180度,从O°经线算起,向东、向西各为180°。

0度纬线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那地球上东西两个半球的划分是不是以0度经线为标准呢?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为了保持英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法国、西班牙)以及非洲的整体性。习惯上,人们以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亚洲大部分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美国呢?

出示小练习。

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中国的半球位置: (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中国在部分地区在 (五带)

中国在 (大洲)东部, (大洋)的西岸。

7、认识图例。

地球仪上有许多红色的线,上面有箭头;还有许多蓝色的线,上面也有箭头;这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现地球表面事物,这就是图例。

引导学生认识图例。

明确: 红色箭头的线表示暖流,蓝色箭头表示寒流。

高度表:有不同的颜色表示。

认识比例尺,了解国界线、洲界线、首都、一般城市用什么符号表示。

小组比赛:根据老师的口令,依据地图的标识,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最大的沙漠;最大的平原;面积最大的高原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认识纬线,了解了南北半球及五带的划分,讲解经线及经度,通过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认识到东西半球的划分,并通过认识图例,寻找地理位置等,深入研究,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时间预设:12分钟

五、只有一个地球。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一个。可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师出示:人类的乱砍乱伐,过度放牧, 工业污染,过渡开采,造成地质塌陷等。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时间预设:3分钟

六、拓展活动。

1、课后请同学们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做一份科学报。

2、做个小小地球仪。

可以利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地球仪,在地球仪上简单涂上赤道、两极、南北回归线等重要点和线。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拓展,引领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并在自制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进一步思考:地球仪为什么是斜的?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是多少?……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的理念。时间预设:1分钟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落叶下面的土是什么颜色

你是否好奇,冰融化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在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中,我们将一同揭开这个奥秘。这节课将带领学生们通过实验,深入了解冰融化时吸收周围空气热量的现象。虽然冰融化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原理。

观察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冰块

为了让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我鼓励学生从家中带来冰块。通过观察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冰块,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冰融化的过程。

记录温度的变化

在实验中,学生们将冰块放入杯子内,并将温度计插入其中,记录温度的变化。通过这个过程,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冰融化时吸收周围空气热量的现象。

严谨的操作

通过这节课,学生们不仅亲身体验了冰融化的过程,还学会了如何严谨地进行科学实验。他们明白了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也需要认真思考和严谨的操作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误差来源

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学生们发现几乎所有小组测得的温度都低于0摄氏度,这与理论上的0摄氏度存在偏差。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是因为冰块太大,导致温度计没有完全浸没在被测物体内,从而产生了误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把冰块捣碎,确保温度计完全浸没,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了。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学生们还发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也低于0摄氏度,有的甚至高于0摄氏度。这其实与当天的气温有关。作为教师,我告诉学生们冰水混合物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0摄氏度,并强调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误差来源。

落叶下面的土是(黑)颜色

落叶下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颜色是(黑)颜色的,比较肥沃

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黑褐色,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有机质总量的50~70%。腐殖质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硫、磷等。腐殖质并非单一的有机化合物,而是在组成、结构及性质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的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以胡敏酸与富里酸为主。

关于“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上有什么课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