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黄帝内经听课笔记——《宣明五气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帝内经听课笔记——《宣明五气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该篇名为宣明五气,宣明意为阐明,五气指的是五脏之气。本篇取法四时理论,阐明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以五脏为主轴运用五行学说,把人的日常生活,发病因素,脏腑功能,病情变化,脉搏形态,药物性味,饮食忌宜进行分类归纳,作为临床诊治的指导原则。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 五味入五脏,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甜味入脾,这就是五味所入。

? 文中的酸,辛,苦,咸,甘是泛指五种类别的食物,而非单纯指带有此味或以此命名的食品,药品。以酸味为例,除了醋以外,柠檬,VC之类的皆属酸味食物的范畴。而像叶酸,核酸,名中虽有酸字,却并非本文所指的酸味。肝喜调达,主疏泄,而酸有收敛的作用,可以调补肝气。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柠檬酸,VC有抗坏血的作用,对肝脏的代谢有帮助。中医认为,肝肾同源,以中药山萸肉为例,其味酸,入肝,肾二经。

? 辛入肺,这个“辛”与我们平常的认知有所出入。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将辛,辣二字混为一谈。中医里所说的辛,是具有发散作用,并有香味的食物和药物,例如:葱,姜,蒜,花椒,胡椒等。肺主气,人闻或吃了辛味食物后,易打喷嚏,也说明了辛味入肺。

? 西药阿莫尼亚(拉丁名)的作用原理与此相似,它具有类似氨水的刺激性气味,临床用于昏迷病人的急救。通过给病人闻此药水,刺激其打喷嚏,从而苏醒。麻,辣在五味中虽归为辛,但不具有辛的发散作用,应是复合之味。正如有些食物,酸中带甜,即入肝,又入脾,并非只具单一性味。也有一种说法,辣是辛过甚之味,未尝可知。

? 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辛味食物,应属姜。姜可分为生姜,干姜,高粱姜等。生姜与高粱姜同属一类,但高粱姜的温热发散作用要强于生姜。肺与大肠相表里,而大肠又属于消化系统,肺胃相连,因此姜不仅能宣发肺气,还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葱也是一味代表性的辛味食物。凡发散性药材,都不宜久久煎,否则将影响其辛散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是一类具有超强挥发性的芳香油,久煎会使其挥发而失效。

感冒方葱白汤

葱白七个,生姜三片

上二味,以水煮之,温服

生姜葱白性辛温,擅散寒解表,宣通肺气,因此适用于风寒感冒。而对于风热感冒,则需用板蓝根,银花类清热解表的药物。可根据舌象来辨别风寒风热,白苔味风寒,黄苔则为风热。

? 葱姜还具有很强的解毒作用,自古民间烹食鱼虾类食物都会用到,因为凡具腥味的食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平时食用螃蟹时也会大量使用姜,还有醋和糖,醋有收敛作用,而糖亦具有和中解毒的作用。

案例男 25岁 食曼陀罗汤后出现幻觉,肢体不能动等中毒症状,遂以黑茶 猪油 白糖 煎水灌之一小时后毒解恢复正常

? 上述案例说明,猪油也是一宝。油脂是人的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类重要物质,且看那些百岁老人,大多喜食红烧肉,便可窥知一二。

? 苦入心:心开窍于舌,主神明,因此,心火旺,就会引起口舌生疮,失眠等症状。西医对于口舌生疮束手无策,往往只能用碘甘油杀菌消毒,除此以外,便无他法了。外用药如冰硼散,西兰水?等均是中药制剂。苦入心,因此清心火的药材都是苦味的。以麝香保心丸为例,尝之,苦麻甚。

清心火方剂

1. 竹叶木通甘草汤

方义:竹叶,木通均降心火,甘草调和诸药,起缓解剂的作用

2.三黄泻心汤

方义:黄连泻心火,黄柏清下焦之火,黄芩泻胃火

? 咸入肾:中医所说的肾的概念要远大于西医。西医所指的仅是肾脏这个器官,而中医所说的肾,还包括先天和后天之精。所有补肾的东西,都离不开“咸”味,以补肾圣品鹿苁茸为例,细尝之,略有咸味,这也诠释了中医认为所有药物都根据五味归经的理论。咸味虽补肾,但过之则伤肾,这与西医认为的“过咸伤肾”,即钠离子在肾中过滤不了而伤肾,也相吻合。

? 甘入脾:脾主运化,五味中对应的是甘。当你感觉嘴中微甜时,其实是身体提示你湿气太重,脾的运化功能下降了;如果感觉很甜,则多会伴有腹泻。西医认为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而中医则认为脾失运化是导致腹泻的根本原因,应用健脾利湿的思路来治疗。例:四君子汤+香砂 木香(理气开胃)。甜味入脾,因此,食欲不振时,可用甜味食物来引发食欲,但如果过甜,则会伤脾,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一般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即喝多,吃多,小便多,体重减少。消渴症分为上焦消渴,中焦消渴和下焦消渴,分别表现为饮水多,饮食多,小便多,并非三种现象都会同时出现。糖尿病的成因比较复杂,可以这样理解:胰岛素将糖运送到细胞,而一旦糖太多,就会送不完,脾胃功能就会出现问题。就像工厂中原料太多,但没有工人去操作,原料就堆积了,慢慢变质,腐烂,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

? 总而言之,五类食物分入五脏,太多或不够均会引起五脏病变,需要根据体质来选择。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吐,肾为欠,为噫。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 五气,指的是五脏的气机。气主功能,因此五气的变化可以提示病变及帮助辨病。噫,与打嗝相似,但伴有胸闷气短。如果经常噫气,则提示心气不足,严重者甚至出现气喘。心因性与肺因性气喘有所不同,后者会有痰鸣音。咳嗽与肺有关,有湿咳干咳之分。无痰为干咳,有痰则为湿咳。干咳又可分为气管发炎引起和燥邪犯肺两种。还有一种特殊的咳:百日咳,其有一个标志性症状,即咳的时候有回声。治百日咳宜用百合,百部,川贝,桑叶,菊花,杏仁

? 案例女,18岁,肺结核8年,西医无效,转投中医。50年前的中国物资匮乏,医生用中药?,并嘱咐其每日食用两个鸡蛋(久病正气已虚,扶正祛邪)三月后复查,肺部空洞缩小并钙化。

? 肝为语,文中所指的肝病是肝气郁结之症,并非西医所说的肝炎之类的肝脏器质性病变。肝主木,主疏泄,喜调达,因此,一旦肝气郁结,就会产生许多疾病。女性尤其易因情志不畅,致使肝气不舒,从而引起一系列乳腺疾病,宜用逍遥丸。治则:疏肝理气。肝气的气机不畅就会多语,且多为重复之语,典型代表:祥林嫂。

? 脾为吐,吐的是酸水,泛指胃病。胃溃疡与胃炎是高发的两种胃病。两者病因病机不同,治则亦不同。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在胃壁表层的,面积相对较大的炎症。幽门螺杆菌会传染,因此,提倡使用公筷。胃炎可用黄连素和大蒜治疗,相较于胃溃疡是轻症。不按时进餐是形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到饭点,胃发出饥饿信号,但你没有及时吃东西,而胃会照常分泌胃酸,其主要成分为盐酸,有极强的腐蚀性。胃酸没有食物来腐蚀,就会腐蚀胃壁,从而形成溃疡。如果把胃壁看成一张地毯,胃炎就相当于表面的毛被烧了一大片,而溃疡则是烧了一个洞,严重的就破了,因此,溃疡发展到后期就会出现胃穿孔的情况。

? 肾为欠,为噫:经常打喷嚏和打哈欠,则提示肾亏,精气不足。肾主气,因此,喘气也需考虑肾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多为肾气不足,稍一走楼梯就会喘气,宜用金匮肾气丸,肾阴虚则宜用六位地黄丸。

地黄丸组方思路及方义:三补三泻

三补:熟地黄补阴,淮山药补脾肾,山萸肉补肾

三泻:泽泻清下焦之热,丹皮泻血分之热,茯苓清中焦湿热

地黄丸加减方

1.加肉桂,附片:金匮肾气丸

2.加枸杞,菊花:杞菊地黄丸(适用于高血压,头风,头晕,视物模糊)

3.加知母,黄柏:知柏地黄丸(用于清下焦湿热)

4.加五味子,麦冬:麦味地黄丸

? 大肠,小肠为泄:腹泻一般是大肠,小肠的问题。

? 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 注 溢:水肿

? 癃:癃闭

? 遗溺:遗尿

? 肾气不足,则尿多;肾阴不足,则尿少,甚至无尿。肾制约水气,中医将肾与膀胱功能相联系,西医是分开看的。尿多宜用六味地黄丸,无尿,水肿适用金匮肾气丸。

? 胆为怒:肝胆相连,肝气郁结,则为怒,宜用龙胆泻肝丸。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注 并:聚在一起

? 五脏所并:五脏精气相乘并于一脏,化生实邪为病

? 五脏精气相并之症:精气并于心而生喜笑;并于肺则生悲哀;并于肝则生忧虑;并于脾则胆怯生畏;并于肾则心悸擅恐。这是五脏精气相并之症,因虚而气乱相并。上述所有症状,均无器质性病变,而是气机紊乱而产生的问题。精气并于心会喜,喜伤心,痰迷心窍则为痴。经常可见精神病人会一直痴笑。而总是哭,则多为《金匮要略》中所说的脏躁症,一般多发于30-40岁的女性,宜用甘麦大枣汤。

?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 五脏所恶,泛指六*,联系临床表现,夏天心脏病高发;冬季则肺病高发;春季发肝病,易中风;长夏多腹泻;秋季一般阴亏,易发干燥性疾病。

五脏化液:心主汗,肺主涕,肝主泪,脾主涎,肾主唾,是谓五液。

? 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因此,血汗同源,汗出多,血粘度就会升高。肺司呼吸通鼻窍,所以说肺主涕。肝气不疏,就会想哭,即可说明肝主泪。涎和唾在中医里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归的脏腑也不同。水样无泡沫的谓之涎,俗称口水;有泡沫则谓之唾,也就是平常说的唾沫。如果经常睡觉流口水,说明脾虚。还有人总喜欢吐唾沫,这其实非常伤精伤肾,应尽量避免这么做。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无禁,无令多食。

? 疾病所禁食的五味:辛味走气分,气病,不能多食辛味;咸味走血分,血病,不能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骼,骨病,不能多食苦味;甘味走肌肉,肉病,不能多食甘味;酸味走筋膜,筋病,不能多食酸味,这就是疾病的五禁,要节制,不能多食。

?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内,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阳病:高血压,中风等热病。阴病,属寒,风湿类疾病均属于阴病范畴。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提示夏天多阴虚,要养阴,冬天则多阳虚,宜补阳。痹症多从骨开始发病。风寒湿合而为病,谓之痹。如股骨头坏死,即是典型的阴病,治则:补阴的同时补肾阳(鹿苁茸,补肾阳首选)。同理,治阳病时不忘养阳。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注 瘖:喑哑

? 五脏为外邪所扰的病变:病邪入阳分,则为狂;病邪入阴分,血脉凝涩,发生痹症;病邪入于阳,邪气搏于上,易发生癫痫类疾病;五脏阴经通于喉舌之间,伤阴而喑哑。病邪由阳入阴,病人多平静,病邪由阴出阳,病人多怒,这叫五乱。

? 邪气侵入阳分,则为狂,活血化瘀即可。若邪气侵入阴分,则病情较重,可根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来理解。以感冒为例,外邪侵入人体的顺序依次是太阳(表症),接着传到少阳(半表半里),再到阳明(出现发狂),阴?,阴?,阴?? 《伤寒论》中的伤寒指的是外邪,而非现代医学的伤寒菌。太阳病的治则是解表,解表药又有寒热之分。如遇大热,高烧不退,可用白虎汤,肺炎可用麻杏石甘汤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的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 五邪所见的脉象是:春天见秋天的毛脉,夏天见冬天的石脉,长夏见春天的弦脉,这就是五邪脉象,预后相同,都是死症。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 五脏所藏精神活动:心为君主之官,藏神,主血脉,因此如果一个人神采不好,就需要养血安神,宜用归脾汤;肺藏魂,肝藏魄,若见人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则需调肝肺;肾藏志,表现为做事的勇气和决心;脾藏意,人一旦思虑多了,就会影响脾胃的吸收,甚至出现茶不思,饭不想的情况。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是谓五主。

? 肺主皮毛,因此,大部分皮肤病都与肺气宣发不利有关,调理此类疾病,按中医五行的思路,可以通过补脾来强肺,即培土生金。目前有湿疹的孩子很多,调理时需先调脾胃,再宣肺。一般先打虫,接着服用一段时间苹果粥养脾胃,最后可用一些中药如百部,苦参等来宣肺。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 肝藏血,开窍于目,因此,久视伤血亦伤肝;久卧则气不行,以产妇为例,经常卧床,就容易胖,产褥期也是要适当运动的;久坐,血脉受压迫不流通,即伤肉,卧床病人生褥疮就是这个道理;人站着的时候,是脊椎受力,所以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中医养生不提倡跑马拉松。

五脉在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 五脉与外界事物相应的脉象:肝脉如弓弦,心脉如带钩,脾脉如代止,肺脉如秋毛,肾脉如沉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这部分做了解即可。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白话文

(原文)

(解读)

“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黄帝问:肺脏能够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呢?

“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岐伯说:五脏六腑全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脏才会的。

“ 帝曰:愿闻其状。 ”黄帝说:很想听你讲讲其具体的情况。

“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岐伯说:皮毛属表,和肺是相互配合的,皮毛感受到了寒气,寒气就会侵入肺脏。比如喝了冷水,吃了寒凉的食物,寒气侵入胃,从肺脉注入肺,肺也会因此受到寒邪,如此,内外的寒邪互相结合,停留在肺脏,就会造成肺咳。

“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至于五脏的咳嗽,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不是肺在它所主之时受病,是五脏把疾病传给肺的。

“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人是和天地相互参合的,所以五脏各在它所主的时令中受寒邪侵袭,得了病,轻微的,只是咳嗽,严重的,则会寒气入里,造成泄泻、腹痛。

“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一般而言,秋天的时候,是肺先受邪,春天的时候是肝先受邪,夏天的时候是心先受邪,季夏的时候是脾先受邪,而冬天的时候是肾先受邪。

“ 帝曰:何以异之? ”黄帝问:那么这些咳嗽又如何分别呢?

“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嗽时,喘息有声,严重时,还会咯血。心咳的症状,咳嗽时,感到心痛,喉头像有东西梗塞,严重时咽喉就会肿痛闭塞。

“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肝咳的症状,咳嗽时,两胁会疼痛,如果很严重,则行走都会很困难。此时,如若行走,则会造成两脚浮肿。

“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咳的症状,咳嗽时,右胁痛,阴阴然痛牵连肩背,严重了,便不能动弹,一动弹,就会咳得更厉害。

“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疼痛,严重了,就要咳出黏沫来。

今天学习了五脏六腑全都能使人咳嗽。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黄帝内经素问》25宝命全形论诗解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白话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像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像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白话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票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

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

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

《黄帝内经素问》25宝命全形论诗解

题文诗:

天地有情,天复地载,万物悉备,天地气正,

正气生人,四时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日深,着于骨髓.

盐令器泄,弦绝音嘶,木敷叶发,病深声哕.

人有此三,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

绝皮伤内,血气争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能应四时,天父地母;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经脉;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圣医真情,法天择地,

不失四时,知经脉理,存八动变,五行更立,

达虚实数,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随应而动,和之若响,随之若影,独来独往.

木得金伐,火得水灭,土得木达,金得火缺,

水得土绝,万物尽然.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

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

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

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伏如横弩,起如发机.虚者实补,实者虚泻,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全神贯注,无营众物.

正文: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译文]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

 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麽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

 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

 岐伯说: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道理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关于“黄帝内经听课笔记——《宣明五气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