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青铜器背后的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青铜器背后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国家博物馆“珍藏特展”的楼梯转口处,巨大的宣传背板上,喷印着一件精美异常的青铜器,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四羊方尊”,也是每一位参观者看到的第一件历史文物。

“尊”是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鼓腹、侈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方口,长颈,高圈足。颈部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部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从方尊四边蜿蜒于前,龙头居中,探出器体外。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羊头再与器身合范铸成。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圈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整体饰有细雷纹。器体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

羊,通祥,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显示了青铜礼器的至尊。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物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鬼斧神工。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四羊方尊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

说起四羊方尊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38年4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村民姜景舒兄弟在村边的山腰上挖土种红薯时,锄头碰到一块硬物,他们想清除这块硬物,猛一锄头下去,“哐铛”的一声,从土里溅出一块锈铜片,四羊方尊就此出世,因当时正是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也注定了四羊方尊开始了它曲折不凡,历经磨难的坎坷经历。

姜景舒看着黑漆般的四羊方尊,里面还装满了黑色的泥土,他不知道方尊的真正价值,但知道一定是一件不同寻常的宝贝。

很快,村里人知道姜景舒挖到了宝贝,源源不断的有人来参观、抚摸,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损坏,姜景舒不得不请当地乡绅出面维持秩序,但还是防不胜防,四羊方尊的一个羊头的角尖还是碰掉了,再也没能找回来。

1938年5月,黄材镇万利山货号的店主张万利以400大洋购得四羊方尊。但这400块大洋实际上到了姜景舒手里的只有248块——中间经过了当地保长、甲长和乡绅的层层盘剥。当年,姜景舒还只有17岁,生活在一个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生活艰难,这248块大洋让他们家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当时,姜景舒买了9担稻谷、两块地、一处山丘,使原来贫穷的生活一下殷实了许多。不过他也许无法意识到,四羊方尊带给他的,远不止是这些。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四羊方尊代表了商晚期青铜器最高工艺的成就,姜景舒的名字还被写进了初中历史课本和各种文物书籍中。

随后,长沙市西牌楼怡丰祥牛皮商号的老板赵佑湘,不动声色地以1万元大洋将四羊方尊轻易购得,并盘算着以更高的价格转卖。但没过多久,当时的长沙县国民政府侦查到四羊方尊的消息后,立刻派员将赵佑湘拘获,并将四羊方尊没收,上缴省政府,保存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地库中。

本来找到一个安稳妥善的归宿是很幸运的,但是国运多舛,侵华日军开始轰炸长沙,使四羊方尊遭遇了更大的劫难。

1938年下半年,湖南分行的工作人员为了躲避轰炸和战乱,携带四羊方尊转移到湖南西部的沅陵县,但非常不幸的是,在一次空袭中,一颗炸弹在四羊方尊的不远处爆炸,把它炸碎成20多块……

抗战胜利了,而破碎的四羊方尊还静静地躺在湖南分行的地库中。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颁布了保护国家文物的指示,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蔡季襄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地库中,找到了四羊方尊的碎片。

1954年5月,修复这件国宝的重任,落在了古玩修复专家张欣如身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四羊方尊终于恢复了它瑰丽庄严的身形。四羊方尊修复后,一直没有展出,到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博)成立,四羊方尊调到北京,从此落户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3月30日到7月1日,包括四羊方尊在内的55件(套)国家博物馆珍宝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这也是四羊方尊自1959年离别故土的第一次回归,新闻的热点再一次引起了对四羊方尊的探究

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陆续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其典型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为什么湖南宁乡会出土这些如此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人又是谁呢?史料中记载,长沙首次建立城邑是在战国中期。

在经过了考古发掘后,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宁乡黄材镇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炭河里”古城。依据古城的规模以及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考古工作者推测,这里曾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宁乡地区也曾存在过一个独立于西周的地方方国。

按推测,方国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就是四羊方尊的主人,那么,这个方国的最高统治者究竟是谁呢?

春秋末期,楚国的势力进入长沙后,对南部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随后纳入楚国版图,使得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而在此之前,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一个古老、庞大的民族——越人,那么“炭河里”古城是否可能是越人建造的呢?

可这一推测却与当地的青铜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青铜文化是商周文化的典型代表,仅仅在长江以北地区流传。而宁乡本地所出土的青铜器花纹精巧,显示了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这一技术,越人并没有掌握。同时,由于出土青铜器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传统,通过史料,专家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据史料记载,江汉平原东部地区,以其高超的文化发展水平和青铜冶铸技术,成为湖南、湖北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地居民为古代“三苗”的后裔。受到强大的周王朝势力压迫,他们南逃进入湘江流域,与本地土著民族结合。不过对此,依然有专家提出质疑。

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究竟“炭河里”古城是宁乡当地人所建立,还是商代南逃奴隶主所建立,现在考古学界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论。而宁乡出土的这些青铜器究竟是产自哪里,也成为了湖南考古学界的一个千古之谜。

四羊方尊究竟产自哪里?他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观点一:中原迁移商人之物

宁乡附近没有铜矿,也没有冶炼遗址。加之四羊方尊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风格。有专家推测,四羊方尊应当是产自中原。在南逃时被带往宁乡。

观点二:土著人当地冶炼

出土于宁乡黄材的“人面纹方鼎”内壁铭文“大禾”二字,此前出土的器物铭文中也出现过“大禾”二字,有人据此推测,商周时期这里应有一个名为“大禾”的方国。依据这批青铜器的精美程度,有人推测,“大禾”国已具备高超的青铜器制作艺术。

观点三:文明融合的产物

即在商人在本地铸造或是本地民族在中原工匠指导下铸造。“三苗”部落受到周王朝势力压迫,进入湘江流域。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入乡随俗,改变原来的生活习俗,与本地土著民族密切结合,在这里修造城池、建筑宫殿,也铸造青铜器,从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炭河里文化”。

四羊方尊的主人是谁,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而“炭河里”古城究竟是谁建造,目前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说法。三千年前,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现在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由四羊方尊引发的种种谜团,也让四羊方尊更具传奇色彩。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实在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求有历史背景的文物详细资料

刚刚我国公布了2020年六大考古发现,这六大考古发现,可是说是展现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风貌。让我们知道了在不同地区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根据出土的文物也让我们了解了在他们那个年代是喜欢什么,用什么器具生活,生活水平怎么样。而出土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力,是他们通过自己努力劳动的结晶。刚才说的是2020年的考古发现,那我们来说一说今年,也就是2021年的考古发现,2021年还没经历几个月,就给我们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三星堆遗址又要再一次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了。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历史已经有80多年了,其中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考古发掘达到了30多次。而最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次就是在1986年,其实在1986年对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进行的考古发掘其实是实属无奈,因为当时当地造砖厂把三星堆遗址的一座城墙当成一个土堆,而这个土堆的陶土质量好,所以这个城墙就遭到了破坏,然后相关人员就知道了这个事情,觉得这个事情很紧迫,于是征得了相关部门同意,就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但是这一发掘,就惊艳了世人。因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都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每一件都可以说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风格不同于此前我国在其他遗址出土的文物,当然,要是有相似的,也可能是在金沙遗址。

三星堆遗址在1986年出土的文物有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青铜器具,还有金权杖等金器,此外还有大量的象牙出土。上一次是对三星堆遗址的一二号祭祀坑进行发掘,因为后来这个区域盖了一些建筑物,遮挡了其它祭祀坑,还有一些其它原因,所以时隔很多年,才开始对新发现的其它六个祭祀坑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

一、青铜神树的恢复:

有一颗青铜神树,在1986年出土的时候,已经是碎成了上千片,是我们的专家以及团队花费了十年时间,从1986到1996这个时间段,才修复完成的,而且这个青铜神树在古代用了焊接技术,使用古代先民的无数心血制造而成的,代表了古代的最高工艺水平,我们的专家要想修复它,就要对它的工艺进行了解,对上千片碎片花费十年时间修复,其中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

二、总结:

希望出土的文物都能获得很好地修复和保护,然后经过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之后,能够让我们也看到这些刚刚出土的文物的风采,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有一个了解。

“隋嵌珍珠宝石金项链”曾被称为中国考古史上最美项链,背后有何故事?

简介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中国的鼎文化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简介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 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的发现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人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去向

方鼎的出土始终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久,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前来"参观",后北平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 以便分批装箱运走。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锯动,又改用铁锤砸,最后砸掉了鼎耳,使方鼎受到严重破坏。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是村民停止肢解,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人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砸下的鼎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方鼎那失去的一只鼎耳一直没有找到,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相关事件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原大司母戊鼎。

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军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吴培文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

国之象征

礼乐重器

提起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权和社稷,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相当于锅

鼎的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较厚重。

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祭祀母亲

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传奇经历

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值1948年夏,该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可见受重视程度之高。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文物不仅很有价值,而且背后可能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例如,在国家博物馆,除了奢华的面孔之外,还有一条奢侈项链的价值,正如一个大家族的历史所见证的那样,这是最有价值的文物。历史已经永垂不朽,但这些罕见的文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载着历史的故事,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许多人可能无法想象项链属于一个在9岁时去世的女孩。毕竟,这是一条非常豪华的项链,看起来更像一个成熟的女人而不是一个小女孩的装饰品。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小女孩在死前应该受到家人的喜爱,或者拥有崇高的地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可能与商品一起埋葬,而在古代,富裕家庭通常比不同出身的孩子多。有时她不一样。即使是她的父母也必须有很高的地位。那么,她是谁?

一个出身非常受人尊敬的小女孩

1957年的一天,在街以西的一个首都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发现了一些疑似古墓的东西,但当时它属于古都,工人们不敢自己说,此事向研究所报告考古学。然后,通过考古学家的评估,他证实了苏伊王朝是一座古墓,但它也有很高的标准。考古学家推测,由于挖掘工作,当时陵墓的主人一定是非常高的位置,但发现陵墓埋葬了一个只有9岁的小女孩。

很少有一个9岁的女孩能拥有如此大的坟墓。通过考古专家的进一步鉴定,她了解到这个名叫?李京春?的小女孩出生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家庭,但也有着非常高尚的血统。楚瑞王朝是两个王室家族的世系,它很小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陵墓的底座会很高。李京春出身受人尊敬,她的母亲名叫?yuwene Ying?,名声不高。但她的祖母不是公众,她的长子是苏文迪,著名历史上的姐姐是苏扬德。?杨丽华。杨丽华与周北的余文云皇帝结婚,余文英成为女王的独生女。

关于“青铜器背后的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