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反映科学哲理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反映科学哲理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古诗词与科学知识: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新月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月初蛾眉月

3、月落乌啼霜满天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上弦月

4、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玉盘。 ……………满月

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下弦月

6、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月末蛾眉月

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满月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赤道线速度和公转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地垂直气候

1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

11、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散射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冷锋

1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暖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暖锋

1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华南准静止锋

16、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风力搬运

17、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昆明准静止锋、喀斯特地貌

1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对流雨

1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山谷风与地形雨

2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21、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风。 …………伏旱

22、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地形坡向与气候

2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温带大陆性气候

24、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 …………南亚热带气候

25、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青藏高寒气候

26、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高山气候

2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潮汐与月相

2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地

2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内蒙古高原

3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平原

31、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喀期特地貌

32、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 …………地上河

34、落江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36、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3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植被与河流

4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水循环

4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外力作用与地貌

1.有关科学的诗句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科学知识:高山上的气温要比平地低,所以春天也来得晚.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科学知识:植物的腐殖质加入土壤可以使土壤肥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科学知识:站得高,望得远.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科学知识:野草的生命力很顽强.

宋.苏轼

横看成林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关于科学思想的古诗句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3.关于科学的诗

化 石 吟

张 锋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万 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4.关于科技节的古诗

科协六大聚群英, 特邀参加喜心中。

多次出席代表会, 每次开会叙衷情。

形势大好心激动, 华夏人气倍昌盛。

中国加入WTO, 申奥圆满获成功。

日新月异北京城, 万众欢乐喜气盈。

小平理论指方向, 科协六大乘东风。

三个代表作指导, 深入学习重应用。

科技人员跟党走, 围绕中心建新功。

增强活力转职能, 办事效率显著增。

面向经济常坚持, 两手齐抓两手硬。

学术交流更活跃, 金桥工程显神通。

科学普及面更广, 讲比活动深基层。

组织季谈献计策, 团结协作丰内容。

智力开发率先行, 示范基地办法灵。

展望未来路光明, 知识力量大无穷。

卡尔·萨根作榜样, 科技高峰永攀登。

5.有哪些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古诗句

古诗词与科学知识: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新月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月初蛾眉月3、月落乌啼霜满天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月4、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玉盘。

……………满月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下弦月6、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末蛾眉月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满月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赤道线速度和公转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地垂直气候1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

6.古诗中的科学

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说明的科学知识是船上的人以船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岸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曹植,在一首《待太子坐》中有这么四句诗: 白日曜青春, 时雨静飞尘。

寒冰辟炎景, 凉风飘我身。 这四句诗描写雨后天晴的自然环境。

“曜”是照耀之意,这里的“青春”是指可爱如春的青春大地;“时雨”就是及时而降的雨,“静”是使之静止、压住的意思;“辟炎景”是说驱除了炎热。诗的大意是:太阳发出白光,照耀着青春大地,及时的落雨压住了飞扬的飘尘,寒气驱走了炎热,凉风徐徐吹到我身上。

飞尘是指飘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其颗粒直径约在0.1~10微米之间。由于气压、温度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空气中各种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撞击,使这些灰尘颗粒能长期飘浮在空气中。

一般来说,在农村,每升空气中约有8万粒灰尘,在大城市则可达30万粒,甚至多到70万粒。所以,城市的空气就显得很污浊。

雨后的天空,飞尘顿消,洁净如洗,空气格外清新。为什么落雨可以静飞尘呢?原来,下雨时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将空气中各种气体分子进行了加工,有的分子失去电子,成为带正电的离子,有的分子则得到电子,成为带负电的离子。

地球是一个带有大量负电的巨大的带电体,由于静电感应,它能够使每个下落的雨滴的底部带正电而顶部带上等量的负电. 对这样一个急速下落的雨滴来说,空中的正离子很难与它接近。这是因为,雨滴下部的正电荷要排斥正离子;而在雨滴上部,由于上升气流的影响又把正离子吹开。

只有空中的负离子,才容易受到雨滴下部正电荷的吸引而粘到雨滴上。因此,下落的雨滴往往带上很多负电荷。

大家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样,在雨滴下落过程中,通道附近的飞尘就被吸引到带电雨滴上,正像带电的橡胶棒吸引纸屑一样,于是飞尘随着雨滴最后落到地面上。

假如你在刚下雨时,把一个干净的脸盆放到院子里,过一会再去看,脸盆底就沉淀了一薄层沙土,它们是粘附在雨滴上,随雨滴一起落到盆中的。这就是古诗名句“时雨静飞尘”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操在立太子事情上及其慎重,为了避免费长立幼引起宫廷政治斗争,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曹丕。

曹丕在位期间,曹植受到了排挤和政治上的压制,最终无所作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情绪的变化,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但是,这首控诉哥哥迫害自己的诗歌,究竟是否出自曹植之手,还难以确定,曹植的文集中并没有收录这首诗。

《七步诗》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据载,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迫害曹植。

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与“兄弟”有关的诗,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做不出来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七步诗》。

原诗是这样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几经流传,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四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作者采用比兴手法,自比为豆,以萁豆相煎为比喻,一“燃”一“泣”,揭示了兄弟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自己所受到的残酷迫害。萁,一般古诗鉴赏书上是指豆茎,晒干以后作柴禾。

事实上,豆是种子,包在果实豆荚中。种子在土壤中萌发,长出的植物体有根、茎、叶三种植物器官。

开花传粉以后,结出果实豆荚,完成第一个生命周期。在第一个豆荚出现之时,植物体同时包括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植物器官。

随着最后一个豆荚的成熟,植物体也逐渐变得枯黄,预示着收获的季节来临了。人们把豆苗连根拔起,采集豆荚,剥去果皮以后,得到豆,作为食物。

而植物体上的其它部分,则可以用来做柴禾。成熟早的豆荚,就在植物体上开裂,将种子散落在土壤中,豆荚则留在植株上。

因此,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古人所谓的“萁”,实际上指的是除去种子、花的整个植物体。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豆”和“萁”是同一根上生长起来的,为何“萁”这么着急得要迫害“豆”呢?表面上作者是职责“萁”实际上是一语双关,责问哥哥,为何要对一母同胞的兄弟迫害得如此紧急。

郭沫若先生在1943年在《论曹植》一文中,大胆推测这首诗非曹植所为。还做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豆熟”做“席上珍”、“萁灰”作“田中肥”,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谈不上“相煎”。

郭先生从科学角度,赋予豆萁新的含义。这种勇于突破前人的思维定势,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诗中起兴所用的“豆”与“萁”分别为豆科植物栽培的大豆(Giycine max L.Merrill)的种子和除去种子、花的整个植物体。按照种皮颜色,可以分为黄豆、青豆、黑豆和其它各色豆。

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Giycinesoja Sied.et Zucc),起源于我国。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如《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

19世纪后期传入欧美各国,20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

7.有关科学精神的诗句 2句

1.有志者 事竟成。

2.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3.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4.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识是力量。

5.没有松柏性,难得雪中青。

6.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7.决心要成功的人,已成功了一半。

8.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

9.鸟有翅膀,人有理想。

10.有志飘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11.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12.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13.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15.好儿女志在四方。

16.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17.人若无志,纯铁无钢。

18.没有铁锨挖洞难,没有志气进取难。

19.不怕知浅,就怕志短。

20.不怕百战失利,就怕灰心丧气。

21.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22.决心攀登高峰的人,总能找到道路。(亚洲谚语)

23.没有目标的生活,就象没有舵的船。(英国谚语)

24.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朝鲜谚语)

25.聪明人把希望寄托在事业上,糊涂人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阿拉伯谚语)

26.宁可折断骨头,不可背弃信念。(蒙古谚语)

27.通向崇高目标的道路,总是崎岖艰难的。(朝鲜谚语)

28.摔倒七次,第八次站起来。(日本谚语)

29.山高不算高,人登山顶比山高。(越南谚语)

二、意志、干劲、科学态度(二)

1.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

2.铁要打,人要练。

3.老天不负勤苦人。

4.艺高人胆大。

5.身经百战,浑身是胆。

6.钢不压不成材。

7.有苦干的精神,事情便成功了一半。

8.雨淋青松松更青,雪打红梅梅更红。

9.不经风雨不成材,不经高温不成钢。

10.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

11.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

12.能力同肌肉一样,锻炼才能生长。

13.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

14.牡丹花好看,可没有菊花耐寒。

15.不经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日本谚语)

8.能含有科学道理的古诗或者谚语(速求

不好意思`

先问一下,

你是只要含有科学原理的,还是什么原理都可以..

因为比如楼上说的那三句,就基本上都是哲学原理..

好哈~

先帮你解释楼上那三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道理:事物的现象不同于其本质.只看现象往往不 能正确认识它的本质.

2.骤雨易止,细雨缠绵.

道理:矛盾的相互转化原理。

3.一叶知秋.

道理:人的意识有预见性.可以通过一定的迹象判断未来的发展情况.

同样的成语还有:见微知著.防患未然.等等.

再给你说我刚才想到的~~

1.春江水暖鸭先知

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样的诗句还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事实胜于雄辩”等

2.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道理: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同样的还有: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道理: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同样的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等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道理: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5.掩耳盗铃

道理: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同样的还有:“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

6.有志者,事竟成。

道理: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同样的还有:“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等

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道理:说明物质的运动性原理。

同样的还有: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8.刻舟求剑。

道理: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同样的还有:守株待兔等。

9.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道理: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10.对症下药。

道理:符合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同样的还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11.唇亡齿寒。

道理: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同样的还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辅车相依”等等

1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道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道理:说明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14.水滴石穿。

道理: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同样的还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

1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道理: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同样的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道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17.熟能生巧。

道理: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暂时只有这么多了

你赶时间..先将就用着吧

`咯~

关于“反映科学哲理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