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80集 土木堡之变(解说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80集 土木堡之变(解说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80集:土木堡之变

土木村,位于怀来县城东十公里,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这样的村子所不胜数,但它曾记得名字土木堡,却被历史铭记,因为这里发生了一件战事,曾经使明朝政权几近崩溃。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已明朝推翻八十多年,而退居漠北草原的蒙古瓦剌部十万骑兵,在土木堡将明朝二十万大军围困,明军受到毁灭性打击,此战明朝精锐部队损失惨重,正统皇帝朱祁镇也被沦为了阶下囚,史称土木堡事变,此后围绕这件战事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而又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喜剧。

公元1427年11月11日,紫禁城的后宫中传出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又一位龙子诞生,他就是日后的明英宗朱祁镇。这一年,经过明王朝建立已整整60年,经过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的创业和治理,明王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迎来了堪比汉代文景之治和唐朝开元盛世的太平盛世,史称仁宣之治。史书记载,朱祁镇还在咿呀学语之时,宣宗曾抱着他在膝上问,将来你当了皇帝能使天下太平吗,答,能,又问,如有胆敢干扰国家纲纪之人,敢不敢率六军出征答,敢。宣宗听了什么高兴,当即解下龙袍宝带,覆在朱祁镇身上,并把他抱上宝座,左右齐呼万岁。宣宗朱瞻基对太子朱祁镇的未来寄予无限期望,但是,历史的方向盘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失控,宣德十年七月,三十七岁的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年号正统,七年后,太皇太后张氏辞世,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老臣也先后从明朝政治舞台上退出,此时,自幼与朱祁镇朝夕相处的太监王振开始大权独揽,操控着年轻的英宗皇帝,成为皇权的代言人。

这里是关于河北省张家口的蔚县,寒露将至,村里的老人们正忙着收获田里的玉米,老张存放粮食的地方,是村里的一间破旧房屋,屋子虽已残破,但仍然可以看出这座宅院当年的不一般,这是一座四合院结构,具有明代早期建筑风格,关于屋子的历史,村里人很少能够说得出来,只是记得这间古屋就是明朝太监王振的故居。500多年前,这座房屋的主人王振从这里出发前往北京,谋求仕途发展,终被写进历史。王振幼年曾经读过两年书,后来进入宫中,入内书堂学习,后升任司礼太监,虽然从贫苦的农村走入朝中,权倾一时,但王振始终渴望能像那些文臣武将一样,寻找机会建功立业,像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

商传: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背景,他进入到这个宦官队伍里边,取得那么高的地位以后,他觉得毕竟我跟你们(太监)不一样,我是有文化的,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呢,就是说,他可以利用自己的有一定的这种文化程度,更多的接近这些官员。

朱祁镇继位后,王振掌司礼监,英宗对王振很信任,称先生而不直呼其名,王振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成为明朝第一位专权的太监。此时,一个强敌正在北方草原上崛起,这就是蒙古族的瓦剌部。公元1368年,元朝百年统治被终结,蒙元残余势力撤回漠北,不久蒙古势力分为兀良哈,鞑靼和瓦剌三部,其中瓦剌部势力逐渐增强,正统四年(1439年),瓦剌部的也先继承其父亲的权力,基本同意蒙古各部,瓦剌部也从此构成明朝最严重的威胁,北方边境成多事之地。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分兵四路南下攻击明朝,中路为进攻重点,分为两支,一支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消息传来,王振不忧反喜,因为他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文武大臣们的尊重,王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说服英宗御驾亲征,而英宗内心的渴求,跟王振完全相同,英宗一直希望像其曾祖父永乐皇帝和父亲宣德皇帝那样亲率六军,远征大漠,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这样,在出征的问题上,君臣二仁一拍即合,一个涉及帝国命运与安危的出征决定,居然置百官意见而不顾,两人拍拍脑袋便定下来了。

正统14年7月11日,大同参将吴浩与也先的部队在猫儿庄交战,全军覆没,消息传至京城,王振不以为意。十五日,英宗下诏亲征,明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京自守。

朱祁钰是明宣宗的次子,关于他的出身众说纷纭,其生母吴氏宣德三年因为生育朱祁钰封为贤妃。明宣宗驾崩之后,朱祁镇继位,朱祁钰被封为郕王,显然朱祁钰的地位与朱祁镇无法相比。

商传:在咱们中国历史上,这个宗法的这个力量是很强大的,那么他实际上是身为大宗、小宗,他是属于小宗的,你的哥哥是正统的,然后你哥哥的儿子这是一条主线,像一棵大树的树干,你只不过是树枝而已。

公元1449年7月16日,朱祁镇率领大军从北京仓促出发,号称五十万,王振和朝中文武大臣几乎倾巢出动。无论是对于英宗,还是王振,或是留守京师的朱祁钰,这都是一次改变命运的出征。大军浩浩荡荡的出了居庸关,7月23日到达宣府,八月初一到达大同,王振这时才得到消息,在7月16日的战役中,总督大同兵马西宁侯宋瑛和总兵朱冕双双战死,全军覆没。当晚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军士因亲眼目击前线战场上遍野枕籍的同伴尸体,而致营中彻夜惊乱,王振这才感到害怕。由于匆匆出征,军队只准备了一个月的口粮,以这样的储备北上,跟强悍的瓦剌部骑兵作战,显然过于冒险。英宗终于意识到亲征毕竟不是阅兵,这让他勤不安席,但他不会料到灾难即将降临。

商传:有的时候,他是看到了这个惨败以后,都会激发起另外一种精神,比如成祖北征,第一次他让丘福出征的时候,也是惨败,全军覆没,然后朱棣下决心自己亲征,他亲征到那儿的时候,那个战场还在,遍地尸骨,可是他不仅没有被吓坏,而且激发起了这个将士们的这种必胜的信心,最后一下子打过去,把对手打垮了,所以关键的是领导,那个时候人家是真正要开拓国家,要建功立业,到了英宗、王振这时候,我觉得这是玩儿呢。

于是王震决定退兵,数十万军队出来住了一大圈之后,便掉头向京师返回,内阁学士曹鼎建议大军取道紫荆关退回京师,这样可确保安全。但此地距王振的老家蔚县不远。于是王震请求英宗皇帝,仍向居庸关方向回京,顺道可以巡幸他的老家蔚州。这本光绪年间的《蔚州志》中记载了英宗率军撤退的事,但关于王振却只字未提,在如今的蔚县,关于王振的故事也鲜有人知。西楚霸王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王振需要这样一次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英宗皇帝欣然应允王振的要求,然而,军队就要到达蔚州时,王振忽然想到,几十万大军经过家乡,难免要践踏正在成熟的庄稼,便改变了主意,又让军队改变方向,取道宣府返京。行军路线的突然改变,在军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

商传:我觉得这个就完全把一个国家的出征,保卫国家安全了这么一个重大的事情,儿戏化了,这是王振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他既不懂军事,又没有政治头脑,不是一个政治家或者军事家,你说王振这个人是不是坏人,这很难说哦,但是他在这些方面的失误,确实造成这个土木堡之变,包括这个造成明朝前期的这么一次大的危机,他是一个祸根。

土木堡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是居庸关通往宣府大同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驿站,如今的土木村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唯有村里残存的几处城墙遗迹,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峥嵘岁月,明朝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村子里。公元1449年8月14日,大军取道宣府撤退返京时,行至土木堡,此时天色尚早,但王振传令部队选择高地扎营,等待后面尚未到达的千辆辎重车,兵部尚书邝埜力请以重兵断后,让皇帝先行入关,以防不测,却遭到王振的拒绝。

毛佩琦:这时候是继续前进还是原地驻扎,军队里发生了分歧,按照兵法来说,四处是高的,这里是平川,而且没有水源,这是兵家大忌。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明朝大军像一头被老虎盯住猎物,瓦剌骑兵跟踪而至,铁壁合围,他们切断明军营地上游15里处溪流,25万人断水,恐慌之至,掘井二丈又不见水,更是乱作一团。瓦剌军越聚越多,明军防线危如累卵,形势危在旦夕,这是,也先忽然派人前来议和,并作出撤军的姿态,英宗大喜,命内阁学士曹鼎草诏议和,王振趁机下令移营就水。

商传:在这样两军对垒的情况下,你这个一移营的话,人家趁你这个动的这个机会,冲击的威胁很大,这个时候,就要稳住阵脚,如果你真的在一个城里边守住了,他们攻城攻不了,他们并不善于攻城,但如果你在野外,跟他发生野战的时候,他全是骑兵,那个冲击力相当强大。

也先终于觅得机会,明军移营约三四里时,瓦剌骑兵立即蜂拥而上,包围明军,明军阵脚大乱,无数兵士东奔西突,部分被瓦剌骑兵屠戮,绝大部分相互踩踏而死,战场上尸横遍野,遗弃的兵器变成刀剑的丛林,面对刀丛剑雨,英宗竟然表现的出奇的冷静,静候最后时刻的到来,敌军将他送至也先营帐,也先得知大明皇帝居然成为手下俘虏,欣喜若狂,复兴蒙元的希望之火,又在他胸中熊熊燃烧起来。大军溃败,皇帝身陷困境,英宗的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他抡起铁锤,对着王振的脑袋狠狠砸了下去。一个月前还在做梦光宗耀祖、建立功业的大宦官王振,而今眨眼间便一命呜呼,魂归西天。这一站,明朝的25万大军几乎全部被歼,随征的文武大臣几乎尽数命丧他乡,这就是土木堡之役。

毛佩琦:王振希望做一个好宦官,希望建立功业,朱祁镇希望做一个皇帝,也希望建立功业,在这一点上,他们两个走到了一起,但是没有想到,他们导致了一场错误。

8月16日夜,北京城中的更鼓声响起,子夜过后,三更时分,一封书信送至紫禁城,传递了正统皇帝被俘的消息,送信者来自怀来卫,带来了朱祁镇的手书。朱祁镇在信中说,让宫中多拿财宝速去将他赎回。

毛佩琦:从当时的整个明朝和瓦剌之间的军事态势而言,明朝并没有衰弱到可以被瓦剌随意打败的这样一种地步,他们没有想到这场战争这么容易得到,而且竟然抓到了明英宗,所以他们把明英宗居为奇货,向明朝提出要胁。

17日,残兵败卒陆续出现在北京街头,事情再也瞒不下去了,皇太后孙氏召集百官,宣布败报,命坚守的郕王朱祁钰监国,不久又下诏,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一时间人心惶惶,部分官员害怕京城不保,着手将家眷送往南方,与此同时,要求京城南迁的声音甚嚣尘上,一些主战派坚决反对弃城南逃,两派争议不下,此时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

商传:当时于谦他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文皇建陵寝于此,是子孙不拔之地,因为他们想南迁,想跟我跑南京去,放弃北京就算了,可是呢,于谦说不能放弃,因为成祖文皇帝,他把陵墓都修到这儿了,就是告诉他的让子孙不能走,我们能把我们祖宗的坟墓扔给敌人,然后我们自己跑吗。

这是位于杭州祠堂巷42号的于谦故居,于谦十五岁考中秀才,24岁中进士,于谦年少立志,身怀救国抱负,最崇拜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喜欢他殉国忘身,舍身取义的气概。土木堡之变的前一年,于谦至巡抚的任上回朝,任兵部左侍郎,时年50岁。土木堡之变将于谦推到前台,他兼任兵部尚书,主持北京防务,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救时宰相。由郕王朱祁钰监国,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谦便联合诸位大臣,启奏皇太后孙氏,请以朱祁钰即皇帝位,以安人心。皇太后虽然同意,但朱祁钰却似乎有些惶恐,逊让再三,群臣反复劝勉,朱祁钰方才答应继位。九月初六。朱祁钰继位,遥尊兄长朱祁镇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先失君,后得君,失君得君,朝政大局得以控制,但皇位异人,接下来将会出现怎样悲喜交集的故事呢。

毛佩琦:虽然当时明朝的兵力并不是说衰弱到不堪一击,但是毕竟皇帝被扣留,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如果这个事态不能够马上扭转的话,很可能勾起也先更大的野心,这是当时明朝面临的一个大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担当了保卫北京的重任。

8月19日,于谦开始布置京城防务,下达全国兵力总动员令,火速征调河南。山东及南北直隶各卫所的部队,以及运河沿岸的运粮官军赴京守卫,被动员百姓自备车辆,前往通州运粮,以解除京城军民用粮的后顾之忧,在京城九门放置炮仗铳石,设置路障,在城垣出设置门扉、栅栏以阻击敌军入城,于谦还亲临防守一线,督导备战。

? 毛佩琦:在于谦的组织之下,不仅从各地调来的军队,而且任命了很多有能力的将领,同时他还动员当地百姓,一同参加北京保卫战,这是一个保卫关内和平生活,保护农耕文化现有秩序的战场战争。

正统14年10月初一,也先挟持英宗为人质,兵分三路向明朝进攻,初九,也先率主力抵达紫荆关,亲自督军进攻,紫荆关陷落,瓦剌军队由白羊口,紫金关西路向北京城逼近。德胜门,坐落于北京市北二环路边,始建于明正统二年,是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为出兵征战之门,故得名得胜。德胜门素有军门之称,明永乐皇帝北征,清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乾隆皇帝镇压和卓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然而这座明英宗建起来的城防阵地,建成仅仅十二年后,便迎来一场惨烈的战争。公元1449年10月13日,也先就是从德胜门开始率兵向明朝首都北京城发起了总攻,德胜门门外一场激战,也先败退,旋即调转兵峰直指西直门,又是一场激战,双方伤亡很大,也先未能占到便宜,瓦剌军转而向彰义门发动攻击,久攻不下,被迫退回。瓦剌军队退回塞外,北京解除戒严,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朱祁钰下诏抚安天下,按照惯例,次年的黄历在头年年底颁行下去,即将进入一个以朱祁钰的年号纪年的第一年,景泰元年。

商传:北京保卫战的结果是使得这个明朝统一的这样的一个国家的延续,如果你真的把北京放弃了,到南边去了,那北方都彻底乱了,如果北方全都是这个蒙古人进来了以后,你再想北伐重新重振,谈何容易。

也先将英宗作为人质进攻北京,未能捞到任何好处,反而损兵折将,便又将英宗带回了漠北。景泰元年(公元1450)正月初一,是汉初传统新春的第一天,此时的漠北天地苍茫,天寒地冻,英宗赖以御寒的仅帐房一顶,英宗被冻得彻夜难眠,他遥望南天,不禁怆然涕下。在孤独悲愁中,父皇的话又在朱祁镇耳边响起,你将来当了皇帝,能不能使天下太平,三个月前,朱祁镇统帅文武百官和25万大军挥师北上时,脑子里想的只有凯旋归来,现在英宗羁留朔漠,有家难归,冬夜苦长,思念家乡,朱祁镇常出帐仰望天空,自语道,天意有在,我终当归尔。也先终于知道,英宗在自己手里成了一张废牌,这位聪明过人的瓦剌部领袖,尽管干净漂亮的赢得了土木堡这场几十万大军参与的大战,此刻,却在朱祁镇兄弟两的皇权较量前一筹莫展。但也先还是有足够的政治智慧,采取了善待英宗的措施,据史书记载,也先每二日向英宗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马奶、羊奶。

景泰元年8月2日,英宗在塞外做了一年俘虏之后,被朝臣扬善奉迎南归,也先率众送驾半日路程,众将帅与英宗挥泪告别,相处一年后,双方居然难舍难分,朱祁镇终于踏上返回故乡的路途,到达宣府时,英宗命人祭奠一年前以土木堡一战中血洒疆场的将士亡灵,数十万将士因他的决策失误而永远倒下。又是一年的中秋佳节,正好是土木堡之变整整一周年,英宗终于回到他熟悉的紫禁城,百官迎接与安定门外,朱祁镇自东安门入,景泰帝迎拜,英宗答拜,兄弟相见,各叙授受之意,二人叙让良久,这是事先早就安排好的仪式,在一分谦让背后,是兄弟二人的尴尬。昔日的皇帝归来,而紫禁城新晋皇帝的宝座却尚未坐热,等待英宗的命运将会是什么,客套场面结束,朱祁镇立刻被送入南宫的崇质殿中,刚摆脱异族人的囚禁,很快又变成弟弟的囚徒,从此作为年轻的太上皇的朱祁镇开始了他长达六年多的寂寥的幽禁生活。

普度寺,位于紫禁城的东南角,与紫禁城一河之隔,曾为清初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在明代,普度寺所在地是皇城东苑,也就是囚禁明英宗朱祁镇的南宫,幽囚生活十分艰苦,以至于他那贤淑的妻子钱皇后,只好每日亲自刺绣,以贴补朱祁镇匮乏的饮食,让他稍感宽慰,朱祁镇的时间似乎停止了,景泰帝却一直在筹划自己的未来,已饱尝权力滋味的朱祁钰,不想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来自南宫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令他寝食难安,南宫的重门紧锁,每餐膳食均从孔穴中递入,如此严密防范仍不能使景泰帝放心,他最后竟然下令伐尽南宫中的树木,以防有人逾越高墙与太上皇密谋复辟。景泰三年(1452),景泰帝悍然废掉原太子朱见深,代之以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但是,朱见济不幸于次年夭亡,于是要求恢复原来太子之位的呼声愈加彰显,景泰帝十分惊恐,实施无情的镇压,回想当初的朱祁钰,众人推举他继承皇位而百般推辞,将皇帝宝座当成可怕的恶魔,避之唯恐不及,而今即为仅仅一年,却痴迷皇权而费尽心思,权力对人心的腐蚀可见一斑。六年多来,深深幽禁与南宫中的太上皇朱祁镇,不知道对于皇权的回归有没有断绝过念想,然而塞外一年多的囚徒生活以及南宫中六年多的幽闭生活,反而让朱祁镇变得变得冷静,他知道时机需要等待。

景泰八年(1457)正月17日凌晨,四更刚过,南宫院外传来一阵阵沉重的撞门声,很快,被紧锁了六年多的宫大门终于被撞开。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掖英宗登辇,一行人向东华门匆匆行去。此时天空,突然云开月朗,星月光照,如水银泄地,至东华门,守卫大声呵斥,英宗高喊,朕太上皇也,东华门应声而开,此一事件,史称南宫复辟,又称夺门之变。七年多来惊心动魄和孤苦寂寞,至此终于画上了句号,朱祁镇上演了一部王者归来的大戏。2月1日,朱祁镇废景泰帝,七年后,兄弟二人角色互换,朱祁钰开始了他的幽禁生活,但朱祁钰显然没有哥哥那般坚强与忍耐,他心情抑郁,不到半个月便死了,年仅30。

一朝得势,大权在握,复辟有功人员立即开始清除景泰旧臣,于谦顺理成章的成了罪魁祸首,这位曾经力荐景泰帝上位的人,以欲谋立外藩的莫须有罪名被关入狱中。

商传:英宗完全知道于谦是冤枉的,没有于谦在那儿打,那么瓦剌能够把你给放回来,但是问题出来了,那借口怎么办啊,只能找到了当时的景泰朝的这些官员,而于谦首当其冲。

景泰八年正月21日,在熹微的晨光中,英宗再次走向紫禁城奉天殿的宝座,英宗颁诏,宣布复位,并大赦天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九岁登基,23岁成为俘虏,一年的囚徒,七年的幽禁,最后的夺门成功,再次成为帝国的皇帝,这一年,朱祁镇年仅31岁,年轻的生命负载的岁月太过沉重。这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麓的景泰陵,景帝死后,英宗废其帝号,剥夺了与明朝皇帝共葬,昌平天寿山的待遇,仅以王礼葬之。宪宗即位后,不计前嫌,为景泰帝上谥号为景皇帝,必将原郕王墓扩修,直到将近200年後的南明弘光时期,才给景帝加谥号至17字,庙号代宗。如今的景泰陵孤独的深藏于一片苍郁的密林中,回望朱祁钰的一生,为命运所捉弄,身不由己,登上皇位,随后被夺,沦为兄长的阶下囚,死后则被剥夺皇帝名分,生前身后,皆因名分,生死之间,八年的帝王生涯仿佛南柯一梦。

这是位于杭州市三台山麓的于谦墓,天顺元年(1457)1月22日,英宗命斩于谦于市,籍没其家,家属戍边,于谦死后第二年,都督同知陈奎将其灵柩运回杭州,将他的忠骨埋葬于西湖畔青山之上,明弘治二年,孝宗皇帝将于谦冤案平反昭雪,表彰于谦的功绩,并在墓旁建祠纪念。今天,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于谦墓前和于谦纪念祠中,凭吊这位民族英雄,喟然长叹之间,那句相传为于谦所著的诗句又破空而来,回响不绝,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北京城中寺庙广布,智化寺,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初为司礼太监王振的家庙。英宗复辟之后,在智化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乾隆七年,塑像毁废,只留下这座英宗给王振塑像时的石碑。如今的智化寺已成为一座佛教寺院,石碑孤寂的立于寺庙一角,连同它的主人已被世人所遗忘。跟历史上其他许多反派角色一样,王振已被历史定格,今天的我们只能遥想,英宗对王振竟如此念念不忘,必有发自人性深处的缘由。

商传:他认为王振是很好的,很忠心,你想他跟王振什么关系,他当太子那么小,几岁在宫里边,就跟着他,看着他长大起来的,然后当了皇帝还跟着他,这么多年最后死在他身边,如果要从一个好人、坏人简单的分类来说,我觉得英宗也好,王振也好,都不是那种坏人,让我们感觉一看就是坏人,所以呢他对于这个王振,一直到最后还有这种感情,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显忠祠,地处怀来县土木村,是景泰初年为祭祀土木堡之变中为国殉难的百余名朝廷文武重臣和25万大军英魂而修建的,显忠祠历经风雨侵蚀和战火磨难,现仅存三间大殿,这个隐匿在村落深处的显忠祠,早已与当年的人和事一样被人遗忘,漫长的岁月里,很少有人愿意去触摸的那段沉痛的记忆,在时间面前,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从屈辱的困境中走出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人因此变得更加进取,因为他想洗刷耻辱,证明自己,另一种被变得缩手缩脚,愈加退缩保守,朱祁镇不幸成为后一种人。

在历经劫难和人情变故后,朱祁镇在掌控权力方面变得更为谨慎,他的子孙们也更加循规蹈矩,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在北部边疆由攻势转向守势,明王朝与蒙古各部之间的力量趋于平衡,明朝开启大规模修筑边墙的高潮,此后的100余年间,明王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规模修筑边墙堡塞,构建了以明长城沿线的九镇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并基本为此划定了农耕区与游牧区之间的界限。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每个人,都在这长河中漂流沉浮,数百年之后,散落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历史遗迹,或被人铭记,或被人遗忘,但都在向人们倾诉着那段沧桑岁月。

清朝三司会审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称康熙皇帝。庙号 圣祖

字 国讳

谥号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九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胜利地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萨克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

康熙帝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 (清)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爱新觉罗玄烨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后的方面。他在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海禁,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还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二废太子。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有传说认为康熙是因为钟爱胤禛之四子弘历(未来的乾隆帝)而传位于他。

康熙在位期间被臣民称为“康熙盛世”。他安葬在直隶遵化马兰峪,陵号景陵。

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4个儿子、7个女儿活到成年。

父亲顺治皇帝

长兄爱新觉罗·牛钮,早殇

二兄爱新觉罗·福全,裕亲王

五弟爱新觉罗·常宁,恭亲王

母亲孝康章皇太后佟佳氏

妻子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

定妃,万琉哈氏,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裪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

通嫔,纳喇氏,侍奉圣祖康熙时为贵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薨。二子皆殇,一女。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乾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她也时康熙诸妃中最长寿的。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死后,谥为壳惠皇贵妃。

顺懿密太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允禑、允禄、允衸,允衸八岁夭折。

纯裕勤太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允礼。

襄嫔,高氏。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谨嫔,色赫图氏。一子,允祜。

静嫔,石氏。一子,允祁。

熙嫔,陈氏,一子,允禧。

穆嫔,陈氏,一子,允祢。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皇后的妹妹,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惠妃,纳喇氏,二子,承庆、允褆。

宜妃,郭络罗氏,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荣妃,马佳氏,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

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

子女

儿子(按出生顺序)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爱新觉罗万黼(幼殇,未序齿)

爱新觉罗允禶(幼殇,未序齿)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清制,凡是死罪中应处斩、绞的重大案件,在京的由三法司会审,在外省的由三法司会同复核。在京的会审之案,先由“小三法司”即大理寺左、右寺官及都察院有关道监察御史到刑部与承审司官一起会审录问,叫做“会小法”。审毕,小三法司各以供词呈报堂官。然后,大理寺堂官(卿或少卿)、都察院堂官(左都御史或左副都御史)挈同属员再赴刑部,与刑部堂官(尚书或侍郎)一起会审犯人,谓之“会大法”。如有翻异,则发司复审。如果三方无疑义者(即对案情认定)及所拟罪名意见一致者,由刑部定稿分送院、寺堂属一体画题。在外各省总督、巡抚具题重辟之案,同时皆以随本揭帖分送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由部、院、寺分发其下属有关司道及左、右寺承办。有关司道及左、右寺先据揭帖,详推案情与所拟罪名、所引律例是否符合,各自提出复核意见(即预定谳语)呈堂。由刑部主稿钤印,分送院、寺。如果刑部看语与院、寺看语意见一致,院、寺即画题,但必须在八日内送回刑部。如果意不一致,有改易的,亦必须在八日内声明缘由,交回酌议。刑部再定期移知院、寺赴部,细绎案情,详推律意,各秉虚公,画一定谳。按规定,凡重辟,必须三法司的意见完全一致,才能定案。如果意见统一,由刑部主稿,院、寺画题,奏闻钦定。若意见仍不能一致,允许各抒所见,候旨酌夺。但不得一衙门立一意见,判然与刑部立异;只许两议并陈,候皇帝裁决。

关于“《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80集 土木堡之变(解说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