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中国历史的问答题(要简单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中国历史的问答题(要简单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进士”在唐代属于哪一层次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诗人考中进士说明什么。。。。

就唐朝而言,考进士需要诗赋,明经等,这也就是说诗人中了进士,可以说明他对明经科也是比较擅长的。这个问题太怪了,还有诗人的鉴定是怎么说会做的就算还是名垂千古的?会做的话,基本所有的秀才级别的都能做的。。。名垂千古的又是百年难得一见啊。所以如果是一个人中了进士(唐朝的科举分很多种类的,我在下边帮你引用下吧)的话,说明此人在诗赋和明经上都很有水平,此外,他就踏上了政途,选入京或外放。

至于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由此可知道,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多方面考察,比较现在的考试制度要完善,但在实用上可能比现在的差些,比如现在的考试关于数理,天文,地理等的学习又是唐朝不可比的,毕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嘛。

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利弊?这个问题不应该是咱们应该考虑的,既然你说到了,那我谈下自己的浅见吧。

现在的考试制度,我认为,他的初期目标是提高全国平均文化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的文化素质才会诞生更多的人才,才能为下一部的学习奠定基础,才不会再战争后出现人才断流。

据我了解,德国在1860年左右就已经达到了我国现在的水平,这也是德国经历两次战败后仍然能够崛起的原因,其他瑞士,美国紧随其后,当然发达国家的教育一定是很高的,因为大家都从德国身上血刀了东西。

也正因为这样,国家才会在明明知道,大学生就业难得前提下,还有扩招了。

在全国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那么下一部再提出的考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才将是真正的人才选拔,而且,国家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教育体制上也会改进很多的(说句实话,我们其实就是国家的实验品,本来就没想着有什么成就,出了什么人才固然好,没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又涉及了中国官场,我就不多说了,)有些人提到要向西方学习什么的,其实到了这个第二阶段的话,那大学也会是好进难出的,并不是中国现在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国情所限制。

再之后的话,那就是培养使用性人才,象现在的西方英美等国,名校出现的人大多在全世界多能吃的开的原因了。

再下一阶段,我没见到过,我不敢妄言,

目前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更科学地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公平竞争的原则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不管是谁,都不会那么做,只会那么说。你想,要拉拢人心,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当然是朋亲故旧了,其次就是送礼的了,呵呵。所以绝对的公平竞争的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你又大才,相对其他人你确实强非常多,而且得会“做人”。

更科学地得到人才,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只在报告里见过,现实没见过。但我想相对的做法可以来实比,只要真实的比拼一下就会出来你说的原则的,但不会有人提出这种做法的,也不会得到其他人的赞同的,因为你在逆势而为,一切都清澈见底的话,不是什么好事。人的私心得不到解决,那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历史上的汉奸就是内部的私心得不到解决,水至清则无鱼。

关于初一历史的练习题(带答案

①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香港岛控制广州的出海口,商业上,占领香港岛就能打击广州贸易;军事上,可以控制广州和中国东南沿海,自此香港岛成为英国侵华的据点。

②赔偿巨款,相当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清政府为此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同时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

③开放五口使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物,包括鸦片,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虎门条约》里规定,英国人可以在这些租地建屋,长久居住。五个口岸又成了英国的侵略据点。

④协定关税的规定,协定关税的规定,是一种片面的协定关税税率。它只规定英商对华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方商量,而未规定中国对英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英方须同中国商量。其结果便形成了中国单方面的减让关税税率。因此,这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进口税成为世界上最低的。自此中国自己不能调整税率,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董宗远说的对,几年之后不是验证了吗?

1——9课

一、选择题(共88分,每小题2分)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蓝田人D、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会不会使用工具B、会不会用火烧食物C、会不会制造工具D、是否群居生活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早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就已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山顶洞人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4.半坡人烧制的陶器主要是

A、黑陶B、白陶C、彩陶D、灰陶

5.夏朝的建立者是

A、禹B、汤C、启D、伯益

6.夏朝最后一个暴君是

A、启B、桀 C、少康D、发

7.“卧薪尝胆”故事的主人公是

A、晋文公B、夫差C、勾践D、楚庄王

8.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B、牛耕的推广C、兴修水利D、发明冶炼技术

9.我国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

A、1000年B、1400年C、1900年D、2000年

10.通过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的是

A、齐国B、秦国C、楚国D、魏国

11.你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12.竹书和帛书出现于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13.春秋战国之际盛行的音乐是

A、韶乐B、钟鼓之乐C、祭祀之乐D、唐乐

14.以下人物具有朴素辩证思想的是

A、老子B、墨子C、孙子D、韩非

15.我国封建正统思想是哪家的?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16.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的是

A、老子B、墨子C、孙子C、韩非

17.我国历史上经过长期分裂出现第一次统一的时间是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20年C、公元前209年D、公元前206年

18.秦朝筑长城,其作用是

A、防止风沙侵袭B、为流芳千古C、炫耀国力D、抵御匈奴

19.秦统一后,通令全国开始使用的标准字体是

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

20.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镇压人民反抗B、加强思想统治C、为使秦国史书更好的流传D、打击神仙迷信活动

21.关于山顶洞人生活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已经懂得人工取火B、最早使用石器和木棒作为劳动工具C、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D、用骨针和象牙雕刻工艺品

22.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

A、阳城B、亳C、殷D、镐

23.对奠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战争,叙述正确的是

A、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B、牧野大战C、使敌军在马陵遭到埋伏D、在长平用伏兵计,迫使敌人投降

24.春秋战国时期,两个著名的新兴封建城市是

A、临淄 邯郸 B、邯郸 郢 C、郢 大梁 D、大梁 咸阳

25.我国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是

A、商朝后期制造的的司母戊鼎B、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C、商朝的四羊方尊D、西周时期的铜盘

26.秦统一后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B、刀形币C、蚁鼻钱D、铲形币

27.出自《孙子兵法》中的著名军事格言是

A、知彼知已,百战不殆B、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C、兼爱、非攻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8.先秦时期发达的医学中,属于扁鹊的医学成就是

A、记载的疾病有数十种B、分内科、外科、营养保健和兽医四科C、首创汤药制病的方法D、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的方法

29.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来源于

A、商朝B、夏朝C、西周D、春秋

30.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B、勾践C、晋文公D、秦穆公

31.战国时期是指

A、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06年D、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3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的国王是

A.舜 B.尧 C.禹 D.启

3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4.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A.尧的部落联盟 B.禹的部落联盟 C.蚩尤的部落联盟 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35.下列哪一战役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36.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3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发生在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38.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春秋》 B.《管子》 C.《诗经》 D.《离骚》

39.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商周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

B.享誉中外的青铜艺术精品——四羊方尊是周朝人民的杰作

C.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制造的

D.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不断创新,出现“金银错”

40.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孙子兵法》

41.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一主张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42.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的是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4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

C.社会大变革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44.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B卷(非选择题。将答案写于题目下面即可)

二、问答题(共12分)

1.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9分)

2. 列举出夏、商、西周三朝的三位建立者和三个暴君。(3分)

关于“关于中国历史的问答题(要简单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